第1088章 江先生怎么看
太极殿,大臣们还在讨论。
这高句丽是一个在华夏东北生存的民族,是由扶余人,汉人,以及一些草原人,还有在东北山里居住的土人一起组成的。
汉朝时就已经有存在的记录。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高句丽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
他们其实也是用汉字,但是发音与官话不一样。
高句丽语算得上是汉语的一个方言。
高句丽人是可以与汉人笔谈的,双方相互间要学习语言,也非常迅速。
就跟后世的内地人要学广东话一样,其实认真学习,半年功夫就能很熟练。
高句丽高层也是明白要发展,人口最主要,所以在汉末两晋隋末,只要是中原发生大乱,他们就会进入幽州地带掳掠老百姓。
这才让高句丽这个地方政权有了三百万的人口。
要知道大唐此时也不过一千万人丁,算上一些不在官籍的人,也顶多是一千五百万。
这一下子要吞并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魏征力主将这些人迁徙到内地,这个方法得到了一些文官的认可,像是房玄龄杜如晦都同意。
但是武将们觉得这样不妥善。
李靖是武将之首,他表示这样不仅仅劳民伤财,更主要是会有很多故土难离的老百姓逃离,他们不会跟着唐军南下,而是会逃到附近的新罗。
魏征觉得新罗就是大唐领地,逃到那里也无所谓,但李靖觉得新罗是隐匿的独立王国,未来可能会成为大唐一患。
新罗就是后来的大韩敏国,后世这个国家经常恶心华夏。
但在这个时候,新罗是大唐最忠诚的马仔。
以前高句丽,新罗,百济一起在半岛的时候,其他两个国家对大唐阴奉阳违,只有新罗一心事唐。
后来高句丽和百济干脆合作,一起攻击新罗,就算是这样,新罗也没有投降,而是坚定在站在大唐这一边。
大唐灭了高句丽和百济,新罗重新回到了新罗王的治下。
这新罗王还有另一个官位,那就是大唐都护府之下新罗一地的郡守。
所以在很多大臣心中,新罗虽然不向朝廷纳贡,官员也不由朝廷任命,但也是属于大唐领土。
但是以李靖为首的一系武将,他们是知道相比高句丽,新罗与大唐差距更大。
高句丽人用汉字,说的也是汉语方言。
但新罗贵族虽然学汉字,但他们的语言体系与汉语完全不一样。
高句丽强大了都要对付大唐,那新罗强大了不还是要惹事。
所以李靖是不愿意把高句丽的遗民推给新罗,毕竟真的太多了,就算有五十万人给了新罗,那也能让新罗一句成为半岛地区的霸主。
李世民在龙椅上,微微皱眉,他其实不太想动新罗。
毕竟新罗王拍马屁还是很专业的,在他跟前表现的李承乾还要孝顺。
李世民也不好翻脸是不是,不然他就显得太过无情了。
但是李靖考虑的事也应该慎重讨论。
之前消灭东突厥,因为处理的不够完美,很多突厥人逃到了薛延陀,这让薛延陀成为了另一个草原霸主。
不过江御竣在草原政策实行的好,现在大唐实力强大,薛延陀不敢妄动。
但这样的事可一不可二,不能有一个薛延陀,又有一个新罗吧。
大唐并不对新罗委派官员,李世民也是知道,新罗名义上属于大唐,但百姓只知新罗王,并不知道他李世民。
这个地方并不能算是大唐领土。
但毕竟是头号马仔,现在翻脸不适合啊。
想到这里,李世民也头疼。
“陛下,不如我们请江先生也来讨论一番吧。”
长孙无忌转了转眼珠子,将江御竣搬了出来。
李靖和魏征这两个人吵来吵去,等会儿陛下一定会让我来说话。
不管我站在那一边,都会得罪人,不如把江御竣找来。
聪明如我,如果厉害。
长孙无忌为自己的机智得意不已。
他的话也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支持。
李世民想了想,便也同意了,他要看看江神仙是什么态度。
不久后,江御竣来到了太极殿,拜见了李世民。
对于这一次太极殿的议题,江御竣在陆上就知道了。
关于高句丽百姓的处理,其实就是对新罗的处理。
在江御竣前世,高句丽贵族,以及有钱人都被迁徙到了大唐腹地,但是普通老百姓还是留在原地。
这些人中,有些人留在老家,有些人逃到新罗了。
这让新罗实力大增。
后来大唐与吐蕃争斗的时候,大唐还跟新罗打了一场战争,双方各有胜负。
但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新罗虽然现在碍于李世民天可汗威名,表现的比亲孙子还要孝顺。
但是一旦大唐有其他强敌,或者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衰弱,他们也是会有野心的。
所以江御竣前世大唐对高句丽的处理肯定是不妥当的。
甚至对新罗都是一样不妥当。
新罗王虽然顶着一个大唐郡守的名号,但大唐不委派官员,新罗自成一国。
江御竣的意思还是彻底的灭了新罗,然后实行大唐制度,让新罗百姓学汉语习汉文,彻底同化他们。
他也知道李世民要面子,不好意思动新罗王。
不过这种事实在太简单了,找一个借口而已。
当然考虑到天可汗的影响,江御竣并不会杀新罗王,他还会建议李世民给新罗王另一个头衔,比如世袭国公啥的。
“江先生,你对高句丽遗民的处理有何看法?”
“陛下,高句丽遗民用汉字,说的也是汉语方言,他们其实就是汉民,这可是足足三百万人,将他们纳入大唐体系,大唐必然会实力大增。”
江御竣顿了一下,“再说那一片土地,虽然天气严寒,山多平地少,不适合种植稻米高粱,但并不是毫无价值。”
“这一片地是可以种植番薯,玉米,土豆,这些作物养活这三百万人绝对足够。”
“可以养活这三百万人,不需要朝廷拨宽援助,但我们凭空获得了三百万人口的力量,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要往外推呢?”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不管,那么百年后,又出现一个类似高句丽的强敌,难道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