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送盐

第414章 送盐

夏唐终于能叫夏阳“爸爸”了,这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让夏阳夫妇倍感快乐。孩子健康成长,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快乐。

晚上夏唐哭得那叫一个声音洪亮,全府上下都在陪着这位夏公子熬夜。后来,也就习惯了。

刚被夏唐折腾玩,睡着,一个黑影出现在窗外。侧头一看,苏明月呼吸均匀,夏阳悄悄下了床。

来人长相普通,混入百姓中间,像水融入大海,休想找到他的影子。“不良人?”夏阳试探着问道。

对方点点头:“陛下让我带来一个消息,临近的潞州盛行大脖子病。还请夏将军帮忙。”

“好的,我知道了。”

夏阳迅速出手,来人身子平平向后退出三尺,避开了他的攻击。

此人绝不是前天出现在院子里的那个人,夏阳确定,虽然他的身手不错,与那个人相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

“夏将军,你这是?”来人问。

夏阳摆手:“没什么。”

“那我先行告退了。”

说完,来人消失在夜色里。

对于大脖子病,夏阳清楚地知道是为什么,因为经常吃不到盐,他们才会生出这样的病状。

第二天一大早,益州城内到处都是难闻的味道,烟气飘在半空,青蒙蒙一片,跟炼丹没有区别。

百姓们都在制盐,明天就会得到食盐。有了食盐,潞州的百姓就能告别大脖子病。

到了晚上,夏阳取出雾状钾制剂,挨家挨户对着食盐喷洒。因为大家都制盐,盐反而不金贵了,全晾晒在屋檐下。

翌日,夏阳取出银两,回收食盐。

百姓们听说刺史收食盐,足不出户就能将食盐卖掉,纷纷拿着家里的食盐来到夏阳门口。

收购的价钱一两银子一斤,非常公道。

卖掉食盐的老百姓个个嬉笑颜开,仓廪足,夏阳的第一步做得很好顺利,接下来就是让益州城的百姓知礼节。

夏阳雇了十几辆牛车,向潞州而去。顺道,他想物色一名教书先生,把益州城的学堂办起来。

来到潞州之后,虽然是相临的两个州县,情况却大不一样。潞州城的百姓安居乐业,城内的房屋很是齐整,市肆林立。

唯独让夏阳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老人脖子上都挂着一个肉瘤,弯腰陀背。

年轻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脸色苍白,走路有气无力,甚至有的走上一段路,就会坐在路边歇上一歇。

一行人径直来到刺史府,牛车在刺史府门口停下。

听说益州刺史亲自到来,杨光仁马上把夏阳请进刺史府,纳头便拜:“夏将军,我虽是大唐偏远地方的刺史,但是关于你的故事,我却早有耳闻,能一睹你的风采,真是三生有幸!”

夏阳赶紧将他扶起:“杨大人一番话,夏阳愧不敢当。”

说明来意,杨光仁更是欣慰:“夏将军,潞州城离出产海盐的城市很远,朝廷赈济的盐经常运不到这里。做为一州刺史,我实在愧对潞州百姓。”

说完,杨光仁又要向夏阳下拜。夏阳扶起他,带他来到门外,见到牛车上面放得都是盐,杨光仁两眼放光。

“这些盐够了吗?”

“够了,够了。”

杨光仁大喜,着人四处通知潞州百姓领盐。许久因为没盐不知道菜味的百姓,聚集在刺史府门前,排队领取食盐。

与益州百姓的疯抢不一样,他们能排好队,足见其教养要比益州好得多。

夏阳拉着杨光仁来到府内:“杨大人,实不相瞒,我此次除了送盐,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拜托你。”

杨光仁对夏阳极是恭敬:“夏将军,你对潞州有再造之恩,有什么事你尽管说,千万别说拜托不拜托。”

“是这个样子的,益州城刚挺过大饥荒,益州百姓不知礼节,我想在潞州物色一位教书先生,还请杨大人给我指点一位博学大儒。”

杨光仁摸着胡子想了一会儿:“夏将军,你还别说,潞州还真得有一位教书先生,其人放浪形骸,嘴里经常说孔子不过是一介腐儒,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任何骨气。我把他推荐给你。”

如地青莲游历鲁州时,就做过《讽鲁儒》的名篇,越是有自己见地的人,越是不会与时人苟同。敢指摘孔子的不是,足见其有能力。

夏阳心下大喜,杨光仁着人去请这位先生。

结果,那人不大一会儿回来,带回一句话:“刺史有事找我,又不是我要找刺史。还请他来见我。”

杨光仁尴尬一笑:“我倒忘了,他脾气大得很。夏将军不可在意,我去亲自与他说这件事。”

夏阳起身:“既是我有事找他,当然我也得去。”

两人同时哈哈大笑,着了便装,去向大儒的住处。一路上,柳枝荫荫,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路上,夏阳得知这位大儒的名字叫做张宗臣,住处极是富贵。

门开着,进入院子之后,书僮告诉他们:“先生正在休息,睡醒了之后,自会与你们相见。”

杨光仁大怒:“我乃潞州刺史,与我一起的乃是益州刺史。快去叫你们先生起来。”

书僮不软不硬地反驳:“这里没有刺史。如果两位等得实在不耐烦,还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快说!”杨光仁迫不急待地道。

书僮不慌不忙地带他们来到一幅白纸前,上面写着一句话: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如果两位能补上后半句的话,家师自然会醒来。”

杨光仁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这种文体叫做排句,起源于六朝骈文。目的是在练习骈文的写作。

上半句意境优美,不乏哲思,捻着颌下的胡须,苦思冥想,走来走去,仍是没有办法想出下半句话来。

抬头一看,夏阳磨墨完毕,对方写字用得是娇龙体,夏阳则用浮云体,连字体都能相互呼应。

青山原不老,因雪白头。

书僮长年跟着张宗臣,受到张宗臣的熏陶,对于骈文的排句有一定的鉴赏。自从三年前,张宗臣写下上半句话,直到现在还没有想出下半句。

夏阳信手一书,平仄相对,哲思悠远,难得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