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没有选择
欧阳直如此说,当然是有把握的。现在对于李国英来说,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是投降还是不投降,当然这个问题已经没有纠结的必要了,要是不想投降,当场就把欧阳直杀了,何故关在厢房里,还好吃好喝好招待呢?
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向谁投降,这场北伐的战争是魏王赵铭道主导的,但川西武勋参与其中,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不争的事实。欧阳直是魏王的使者,但外面围城的军队却是川西武勋,话事人是川西北巡抚詹天颜。
投詹天颜还是赵铭道,对于李国英手下的武将们区别并不大,围城之下投降,得不到什么好条款,最好的结局也就是保住军权罢了,无论是魏王还是川西武勋都不会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独立地盘,保宁一府都不够川西武勋分的,哪里还有地盘给这些投降武勋呢?寄人篱下是肯定的。
但是对于李国英本人来说,那区别可是大了,他是满清的巡抚,手下的巡抚标营也是清廷现在在四川最强的一支兵马,虽然满清的主要制度都是承袭明制,但在督抚任用上也有不同,即便是现在的南明小朝廷,也是要由文官出任督抚,不会给武将督抚之权,而满清则完全不同了,督抚是封疆大吏,除了李国英本人,满清的督抚全部是辽东旧人,汉军出身,譬如陕甘总督孟乔芳,那是辽东将领出身,李国英也是武将出身,他原本是左良玉麾下总兵。
一旦投降,李国英是按文官封赏还是按照武将封赏呢?在肯定不会分给地盘的情况下,若是按照文官来赏,李国英只能入阁,那是要被褫夺兵权的,别说他一个降将,单单是身上连个功名都没有,去了朝堂也就是当个木偶。
可是若按照武将来封赏,巡抚的名头没了,他就是一个拥有两千兵的军头,没有地盘的情况下,他麾下这几个总兵也是要鸟兽散,又是什么好前程?要知道,这两年他在四川和所有的四川武勋、文官都结下仇怨,尤其是和詹天颜,大战小战未曾停过,李国英兵马不强,若是再没有抱团的机会,无论是按照文官还是武将来封赏,那日子都是不好过,甚至有性命危险。
“欧阳兄,你两次在我幕中为官,我李国英可有亏待于你?”到了晚饭之后,李国英到了欧阳直被困的厢房,且见欧阳直盘腿在床上打坐,进来人也只是看了一眼,继续闭目养神,李国英索性不打哈哈,直接问道。
欧阳直睁开眼睛:“你与我无仇怨,亦谈不上恩义,如是而已。”
李国英又问:“那你代表魏王来劝降,魏王的条款呢?”
“条款?魏王给你投降的机会就是最好的条款,如今魏王虽然主力已经进入汉中,但尚有后续军队抵达,原本北上的重炮营亦折返南下,等到三十门重炮环列于保宁城下,重炮齐发,焉能有你李国英投降的机会?”欧阳直平声静气,眼睛却盯着李国英的双眸。
“吾乃大清一省之尊,封疆之臣,麾下精锐数千,难道就只配得一保命吗?”李国英高呼问道。
欧阳直哈哈一笑:“是有如何,不论怎样,你都是瓮中之鳖了,也就是魏王愿意接纳你投降,城外川西北巡抚詹天颜及诸武勋,哪个不是你的仇敌,他们可都想着破城,夺你们兵马,抢你们家财呢,魏王愿意保你一家平安,已经是难得的恩赏!
你要想进一步,那就得看自己的表现!”
“什么?”李国英皱眉出声。
欧阳直却是哈哈大笑,说道:“李大人,你何必在这里假惺惺,你其实心里最清楚,就算是投降,也有不同的,你们全都答应投降,你也就是随风倒的草,可要是那几个总兵不愿意投降,偏你一人反正,那也算是不小的功劳了。”
“你是让我鸿门宴,杀总兵。”李国英问。
欧阳直道:“李大人不是早就做准备了吗?不然仅仅是为了向谁投降,争取什么条件,你今天就要和那几个总兵吵翻天了,可是你没有,显然你是先稳住了他们,再来我这里问问,这几个总兵值多少钱,对吧。”
李国英索性甩了甩袖子,坐在了椅子上:“欧阳兄何必把话说的那么直白,你且直说,我以保宁全城全军献于魏王,可得如何封赏了?”
“且看你想要什么了,若要实权,不论封疆还是掌军,那都是没有。”欧阳直缓缓说道。
“你!”李国英断难相信:“莫非你是记恨于我,故意隐去魏王给的封赏?”
欧阳直微微摇头:“你见过有用自己的性命来报复的吗?”
李国英转念一想,觉得也是,欧阳直若是想在这件事坑害自己,那就没有亲自到保宁,把性命交到自己手上的必要,他说:“人说魏王慷慨豪迈,可今日如此,可见多是谣传了。”
欧阳直闻言,倒也不恼,盘腿坐在那里,闭上眼睛,悠然说道:“随你怎么说,你要实权,就向城外的詹天颜、赵荣贵和曹勋他们几个去要吧,他们定会给你的,可你要想好了,这些人究竟说了算不算,四川这块土地,日后谁说了算,希望你李大人要看明白才好。”
这话却是直接刺进了李国英的心中,李国英之所以安抚总兵,再来找欧阳直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未来的迷茫,现如今的大明正统在肇庆的那位皇帝那里,但是正统这个东西不能当饭吃,四川这里的大明,就是拳头最大的那个,魏王究竟如何,他到现在也是没有弄清楚,得到的讯息永远是模棱两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李国英是想把一切弄清楚了,再做决断。
李国英犹豫片刻,道:“欧阳兄,大势如何,请为我解析。”
欧阳直再次睁开双眼,从床上下来,说道:“好,学生就为李大人再当一回幕僚吧。”
欧阳直直接把赵铭道自琼州起事到北伐说了透彻,无论是和朝堂争权夺势,还是在治下翻云覆雨,乃至于北伐的一些细节,诸如兵力、军械、将领等等,但凡他知道的,都没有任何隐瞒,而李国英越听越是觉得糊涂,譬如云南清算士绅之事,当日孟乔芳与吴三桂来时候,欧阳直就说了,可那时候,欧阳直认定那是苛政,导致地方不安靖,牵扯赵铭道大量人力物力,但今日所说,就是当成了善政,稳定地方、开拓赋税、上下一心。
“所谓不破不立,魏王说,大明沦落至此,就是资源被藩王、士绅、卫所军官等把持分享,导致大明税越来越少,百姓负担越来越重,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魏王以强军控地方,加以改革,清算士绅不养藩王重整卫所,压在大明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已经被推翻,反而变成了钱袋子和兵源地,在魏王治下,大明破后而立,已经有中兴之兆。
满清不可阻挡,武勋亦不在话下,若非陕西、山西有义军起事,牵扯满清诸多力量,北伐时机难得,魏王也是要一路清理一路北上,断不给这些跋扈自雄之人祸害我大明江山的机会。今日不做是为大局,来日定然还要做,但你李大人只有今日一个机会了,是降是战,如何投降,全凭你李大人一人做主。”
欧阳直说到最后,说的已经不是见闻和事实,而是对魏王战略的猜想,但李国英却是知道,这些肯定都是真的,毕竟在赵铭道治下的几个省,已经全然没有了藩镇军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