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收购百厂计划

拿下了两大企业。

李树鹏的野心可远远没有停止。

目前,李树鹏和十三家央企、三十二家国企签订了两万亿的超级订单,供货绝对是个难题。

所以鼎铭重工厂就得不断扩大规模。

之前的收购百厂计划正式提上日程。

因为鹏程实业有钱了,央企国企按照货物批次量,先付30%的预付金,在每批订单交货前三个月,先结这笔预付金,然后在收货后结70%货款。

有了这笔预付金,鹏程实业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首批货物在年底交货,金额在80亿,预付金也高达24亿。

所以。

鼎铭重工厂开始疯狂扩张中。

重工厂最缺的其实不是普通工人,而是工程师和熟练工,这个熟练工起码需要6年以上的经验,再加上肯吃苦肯学习和天赋,才能成为一个熟练工。

就算肯花大价钱去挖人,人家都未必乐意来,甚至工厂也不肯放啊。

培养肯定不行。

太慢了,必须得把框架先立起来,再慢慢培养。

所以李树鹏天南海北的搞收购。

之前资金不足,是挑比较好的工厂优先收购,现在资金充足,那就无所谓了,只要熟练工多,或者厂房面积够大的,统统拿下来。

鼎铭重工厂顿时掀起了收购狂潮。

其中一家巨鑫机械厂最难谈。

李树鹏加价到了三个亿,巨鑫老板依旧不愿意卖。

这家厂子绝对是颗明珠,前身是甬城机械厂,是最早搞机械的一批国企,后来搞公私合营,厂子仍旧亏损得不行,跑了几个老板,最后厂里搞民主选举,把优秀的张承志给选中了,自此张承志当上了甬城机械厂的董事长。

当上董事长后的张承志觉得自己厂工人水平不行,工程师技术也不行,所以他亲自带队去通用电气打黑工,没错,是打黑工。

后来被查出来,他们又跑到三菱重工打黑工。

几乎全球出名的重工公司,都有他们打黑工的经历。

干了近十年,回国之后,这些人顿时成为巨鑫机械厂的中流砥柱,在本地特别有名。

进入九十年代,张承志仍认为华夏机械技术远远不如美德日的技术,所以他把厂里工人的子女组织起来,公费派遣出去学习。

凭借优良的组装技术,巨鑫机械厂凭自己的力量,拿下富士重工的订单,承担给欧美市场供货的主要责任,因为组装的生产线十分精良,得到富士重工多次表扬。

张承志仍不忘学习技术的理念,和富士重工合作期间,多次派遣厂内工程师去富士重工学习。

新世纪来临,巨鑫机械厂从普普通通的机械厂,鲤鱼跃龙门,飞跃成为富士重工指定的合作方,甚至川崎重工、精工等几家日国重工企业,都抢着和巨鑫机械厂合作。

“张总,鹏程实业的成绩你应该听说了吧?”

李树鹏笑着说:“年中的时候我成立鼎铭重工厂,计划是收购百家机械厂,做全球最大的机械代工厂,当然了,鹏程实业的订单也会由鼎铭重工厂来完成。”

张承志年近七十,却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李董,我承认你的想法很伟大,但我们巨鑫机械厂也是要吃饭的呀。”

“张总,我没说三亿价格不行,只是我想以并购的方式,把这三亿注入工厂内。”

张承志一下子愣住了。

巨鑫机械厂哪里值三个亿啊!

它只是一家组装工厂,而不是技术支持,怎么可能值这么多钱啊!

如果李树鹏不是心急,完全可以自己培养熟练工,花销少价值高,还省钱,何必砸三个亿,收购这样一家普普通通的组装工厂呢?

“您说真愿意投三亿进来?”张承志怀疑自己耳朵背听错了。

“不错。”

李树鹏笑道:“我说了,鼎铭要收购百家机械厂,做全球最大的机械代工厂,目的何在?一方面是促进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另一方面则是想通过组装技术,培养人才,解析技术。”

“所以花三个亿,收购巨鑫,我认为一点都不吃亏。”

账可不是这样算的。

首先巨鑫没有自己的专利,也没有品牌价值。

不可能值到三亿这个价格的!

“张总,请听我说完。”

李树鹏笑道:“我听说了你的事迹,也了解了巨鑫机械厂,你们厂的熟练工要比我知道的其他厂,制作更加精细,而且出错率低。”

“而且,你们厂看似不大,其实熟练工高达4000多人,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

“所以我出这个价,不是脑袋一热,随便给的。”

“而是经过我深思熟虑,我想把你们厂的模式,照搬到鼎铭重工厂,让所有厂领导,来巨鑫机械厂学习。”

“当然了,我还看重巨鑫机械厂有二十几位工程师。”

“您也清楚,熟练工培养个六年,基本上就成了,可工程师可不是呀,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的长时间栽培,再加上天赋努力,缺一不可,鹏程实业发展至今,我们工程师才有176位。”

然而,这话却让张承志瞠目结舌。

他们厂大部分的工程师,那可是当初一起打黑工的老兄弟们,靠着一股子蛮劲儿,把东西学回来了,之后他送出二百多名厂里子女,成为工程师的凤毛麟角。

却听说鹏程实业拥有近二百位工程师,想不吃惊都难。

“除了上述这些理由之外,我还看重你们熟悉富士重工的技术,也许你们掌握的技术,对鹏程实业有着难以估算的作用。”

李树鹏笑道:“所以呢,鹏程实业愿意花3亿,入股巨鑫机械厂,我要占股到70%!”

张承志自然是举一百只手同意。

他开出3亿高价,就是想吓退李树鹏,谁想到,这三亿的笑谈竟然成了真。

也变相看出李树鹏对工业人才的渴求。

鹏程实业之所以发展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用外籍工程师,只从国内遴选人才,所以就有了这个弊端,人才极度稀缺。

这也是李树鹏的私心,希望国内的技术干干净净,完全靠国人自己的努力,发展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