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韩子叶之谋

带着安枕颜进到龙涎宫内,苏景桓气愤到不行,做到龙案前,一掌拍在龙案之上:“啪!”苏景桓这样生气,一是因为苏冕怀不守为臣之道,屡屡向自己挑衅,二是因为苏冕怀竟然一直都对安枕颜图谋不轨,很是让人气愤反感。眼下苏冕怀与他的矛盾已经激化,刚刚差一点他们就将那薄薄的窗户纸捅破,若是到了那时,便是真真儿的翻了脸,连戏都演不下去了。

不过,翻脸又如何?他苏景桓如今的势力不足以与苏冕怀相抗,可也是能搏上一搏的,哪怕是斗个鱼死网破,他也是不怕的。这江山他不会让给苏冕怀,安枕颜他更是不会让,就算是为了安枕颜,苏景桓也是会隐忍下去的,他无法容忍安枕颜就这样离开他,到苏冕怀的身边去。安枕颜即是他的智囊,也是他心爱之人,他怎能看着她去苏冕怀身边呢?

安枕颜一直站在一旁看着苏景桓恼怒不已,其实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苏景桓和苏冕怀已经反目成仇,只不过还没有说破罢了,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让苏景桓与苏冕怀相争到底,彼此两败俱伤,这样安枕颜才有机会为秦府报仇。安枕颜轻轻揉了揉苏景桓的肩膀,微微叹息道:“皇上何故为了奴婢得罪了摄政王?要知道摄政王一向嚣张,惹恼了他,皇上可是要吃亏的。”

“吃亏又如何?”苏景桓冷冷的说道。与苏冕怀相抗,他连死都不怕,又怎会怕吃亏?“他苏冕怀眼中何时有过朕?莫说他与朕争抢于你,就说他与朕相争这天下,朕也绝不会让步。他苏冕怀必然是要死在朕的手里的!不行!朕不可以再这样坐以待毙,一定要想个法子才行!”

安枕颜看着苏景桓的模样,知道他这样也是着急不已的,可冲动之下又怎能做出理智的决定?安枕颜也希望早日除掉苏冕怀,可是以苏景桓如今的实力,只怕是做不到一举拿下苏冕怀的。但事情发展的越快,安枕颜的报仇大计也就实现得越快,于是她问道:“那皇上想要怎么做呢?皇上可要想清楚,若皇上走出这一步便是回不了头了。”

回头?他苏景桓从未想过要回头的,哪怕是死他也不会放弃这江山,不会放弃安枕颜。不过安枕颜现下问了一个好问题,他要怎么做才好呢?最好是不能打草惊蛇的好办法。想了想,苏景桓对安枕颜说道:“你帮朕秘密传召纪遥、左春明与韩子叶来朕的龙涎宫一趟,就说朕有要事相商,让他们入宫的时候务必避开苏冕怀的那些眼线,不要让任何人发现。”苏景桓现在能做到就是借助这三个人的智谋来给自己出些主意。没叫慕锦晨来,是因为慕锦晨要紧盯禁军换防,也是帮这三个人躲开眼线。所为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苏景桓不相信他们这么多人会想不出好办法来。

安枕颜听了苏景桓的话,愣了愣,苏景桓这是要这三人给自己出主意吗?不过也对,这倒也算是一个主意,毕竟人多力量大嘛。“是,奴婢这便去传旨。”答应了一声,安枕颜便出去传旨去了。

安枕颜是找了几个得力的太监帮自己分别前去传召的,毕竟此事是秘密,若是打草惊蛇了便不好了。因为安枕颜的细密安排,纪遥、左春明与韩子叶均是得到了传召。避开了苏冕怀的眼线,三个人便偷偷入了龙涎宫。三人是头次见面,这才知道彼此之间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都是衷心辅佐苏景桓的。三人心领神会,这样也好,以后他们彼此之间也好有个照应,做起事来也更加的顺畅了。

人都到齐了,苏景桓将自己心里的想法都说了出来,大概的意思是:“苏冕怀日渐嚣张,今日还在龙涎宫外与朕公然挑衅,实在是欺人太甚。朕不想再坐以待毙,三位爱卿可是有什么好的主意吗?”苏景桓说的都是事实,倒也不算冤枉了苏冕怀。

“什么?皇上,您的意思是要与摄政王正面相争到底,拼死一站吗?”纪遥第一个惊呼出声,苏景桓这样做也实在太冒险了一些,毕竟以苏景桓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与苏冕怀相抗,只怕到时候会两败俱伤。

苏景桓点了点头,说道:“朕已经忍无可忍了,自然是要与苏冕怀相抗到底的。只是眼下朕也没什么好的法子,这才请来三位爱卿,好给朕出个主意。”苏景桓的决心是改变不了的,不管结果如何,他都要坚持下去,因为他不想就此失去了安枕颜。如果不争,那么安枕颜便有可能被苏冕怀抢走。

左春明收起了平日里的玩世不恭,看着苏景桓的目光很是严肃。苏冕怀手下的人贪赃枉法,苏冕怀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苏景桓想要与苏冕怀相抗到底,左春明是支持的。但他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忧:“皇上,一旦踏出这一步,便再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您可要想清楚,苏冕怀可不是轻易就能拿下的。朝中六部虽然有我三人从中周全,但终究是抵不过苏冕怀的实力的,毕竟他除了六部还有其他手下,眼下与苏冕怀翻脸绝不是好的时机。”

左春明的话与安枕颜说的如出一辙,可见安枕颜的聪慧。不过,苏景桓现在无心理会这样的事,他自己也是有些纠结的。他们说的都对,可是这件事他是一定要做到底的。于是,苏景桓说道:“朕心意已决,绝不能再放任苏冕怀嚣张下去,否则这江山社稷早晚都会葬送在苏冕怀的手中了。”

苏景桓决心如此,三人都知道再劝无用,现在只能替苏景桓想个好办法。但眼下他们要做些什么呢?又能做些什么呢?良久,韩子叶开了口:“皇上,微臣有一法子,成了也许能帮上皇上。”

“什么法子?”苏景桓眼睛一亮。

“与大夏国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