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战斗减员

公元184年十月,张角带着功业未竟的无比遗憾在广宗病逝,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利用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有个相似之处,一旦信奉的“救世主”撒手归天,士气人心就要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黄巾起义正是这样,“救世主”一死,士气顿时大挫,起义迅速失败(各地零零星星的战斗还在继续),徒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要评选对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代政局影响最大的人,答案不是曹操,更不是我们的主人公刘备,而是这位张角。这正如希特勒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两极格局一样,美国和苏联确实很猛,但他们只不过是在的尸体上战立起来罢了。真正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人,乃是张角。只可惜,这个新秩序不是张角梦寐以求的“黄天”,而是一个不世出的乱局。

东汉王朝作为另一个输家,输得更彻底,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终于名存实亡,奄奄一息,在仰人鼻息之中,苟延残喘。

割据州郡、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军阀豪杰,才刚刚登场。

乱世,是属于他们的时代。

踏上征途

当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军轰轰烈烈地闹的时候,刘备认识到,自己等待了N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漫长的等待中,几度春秋,这一年刘备已二十四岁。从十七岁大学毕业,到二十四岁,整整七年啊!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再等下去刘备要抓狂了。

刘备的等待不是漫无目的的。从他招揽结交的人才——以关羽和张飞为代表——可以看出,他是想走沙场建功这条路,以军功起家。

作为皇族,刘备即使对社会有很多的不满,内心还是倾向于朝廷政府的。这注定他不会像张角一样去造反,而是要维护和改造这个浑浊的世界。

但一个草根平民,要想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首先要争取搏上位。

刘备等待的正是这样一个能靠自己的努力能够搏上位的机会。

黄巾起义就成为刘备最好的机会。投身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不只是实现抱负的通道,而且带有保家的正义性质。

因为说来可笑,在黄巾军战士和太平道信徒心目中是“救世主”的张角道长,在刘备眼里却不过是一个反贼,天字第一号的大反贼。

得知朝廷政府发出号召群众踊跃参军、为国出力的通知后,刘备立即召集兄弟和乡亲们商议从军的大事。其实商议不商议不重要,不管别人去不去,他是一定要去的。与大伙商议,只是为了号召更多的人跟他一起去。人多力量大,不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

为了号召大伙跟着自己从军,刘备免不了要说些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拯救百姓的口号。不过这是一个在许多人看来比较扯淡的的口号,国家关我什么事?拯救百姓?我还是先拯救我自己。所以这样的口号除了以天下为己任而怀才不遇的有志青年,并没有多少市场。

因此,刘备需要为大伙指出比较实际的好处——可以博取功名,改变命运。前面已经说过,沙场建功几乎是平民百姓改变命运的唯一可行的道路。所以黄巾起义,不只是刘备的机会,也是无数个张备、李备、王备们的机会。

机会已经到来,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你就可以迈出这一步。

虽然不知道前方是深渊还是坦途,不知道最后的终点会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迈出这一步,你连起点都没有。

无法统计当时到底有多少人跟着刘备从军,只能断定关羽、张飞、简雍等铁杆跟着刘备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刘备这几年的苦心经营,终究没有白费。

当刘备带领兄弟们和一群乡里子弟踏上征途的时候,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即便是带头大哥,刘备也和身后的兄弟们一样,看不见前方的道路,也不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作为有着皇族身份的卖过草鞋的特殊平民,他和他的这帮兄弟,究竟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能够确定的是,眼前的这条路,必然充满曲折充满艰险,这一去必然有一些兄弟回不了家乡,也许他自己也不能活着回来。

刘备再度回首远望家乡的方向,家门旁边的那棵大桑树依旧枝繁叶茂,像极了皇帝的车盖。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也许我们还会回来的。

兄弟们,出发!

漂泊

活着最重要

在黄巾起义中,投身战场希冀建功立业的人有成千上万,曹操、孙坚等人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奠定了割据称雄的基础。

刘备却是个例外。

不是刘备不想打出一片天地,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群不会打仗的泥腿子,加上草根出身的低起点,在血雨腥风的无情战场,在看重门第出身的时代,这一切注定了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刘备似乎只是个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棋子。

重要的是,他依然坚定地走在路上。

即使全世界放弃了你,你也不要放弃你自己。

相信未来,坚持到底,总会有希望。

刘备坚持了下去,哪怕这代价是蹉跎岁月漫长的等待,哪怕这境遇是寄人篱下无尽的漂泊。

从军之后,刘备先是跟着政府军中一个名叫邹靖的校尉作战。

需要指出的是,刘备从军有一定的独立性质,他和他的兄弟们更像是一群志愿者,配合政府军作战,而不是被收编到政府军当中。

可见,刘备一出道就有着自立山头的想法。

不过这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一群不会打仗的泥腿子,掺合到政府军当中混饭吃,在别人眼里这是不折不扣的瞎折腾加穷折腾。

不折腾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打战的时候,折腾来折腾去,弄不好就把大好的一条性命折腾没了。

刘备在平原一带,就进一步体验了战争的残酷。

一次敌我双方在野外遭遇,二话没说,直接开打。由于是遭遇战,兵法谋略阵形之类的统统没有用,最有用的只有一样——谁的人马多,谁更狠更玩命。

事实证明,政府军是不一定靠得住的。在起义军的疯狂进攻之下,领头的将军不明白这遭遇战怎么打,但有一点他是明白的——再不撤退弟兄们就要拼光了。

对于关羽、张飞等刘备的兄弟们来说,最在乎的不是战斗减员多少,而是一个人的生死——刘备。因为刘备也不见了。

这下麻烦大了。

关羽、张飞等人立即分头寻找,有一拨人马顺着逃跑的路线原路返回,又找回到战场上。

与有后勤保障的政府军不一样,起义军一向很忙的,没人发工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自己动手,因此一般都是管杀不管埋。此时的战场,起义军已经走远,只剩下断戈残剑,尸横遍野,血映残阳,寒鸦哀鸣。

就在关羽、张飞等一帮兄弟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人从尸体堆里爬了起来。原来他是在装死。

这个人正是刘备。

这件事透露出一个强大的信号:刘备一生都在信守着一个著名的军事原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刘备戎马一生,运用这个原则的次数已经多得无法统计,从涿郡到徐州,从新野到夷陵,都留下无数他仓皇逃跑的足迹。因此有人称他为“刘跑跑”。

不只是刘备自己,刘备手下的重要将领,比如关羽、张飞,也跟着他跑遍了大半个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