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不靠谱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含义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清楚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刘备此时就非常有自知之明。区区几千人马,大半还是刚刚招聘过来的乌合之众,根本打不了硬仗,干掉蔡阳不难,想干掉曹操就有点不靠谱了。

于是,刘备派遣麋竺、孙乾前去联合刘表,然后主动撒腿走人,以免被曹操干掉。

刘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前往刘表的荆州避风头的。这是他生命中的第N次跑路。

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曹操当然不愿意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刘备到荆州过日子,却也没办法。啃骨头需要一块一块下手,必须先集中精力趁热打铁彻底搞定袁绍,不能让袁绍死灰复燃,所以只能先放刘备一马。相信曹操是抱着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秋后算帐的想法,率军返回许昌的。

刘备跑到荆州的时候,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刘豫州、刘使君的名头已经非常响亮,远远不是孔融找他救命的那个阶段了。因此刘表亲自到襄阳郊外迎接,待他如上宾。宾主见面握手拥抱久仰失敬之后,刘表还送给他一些军队,把荆州北部的新野划给他驻军。

刘备从此与荆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不是同路人

刘备在荆州,很快发现自己成了三陪男——陪刘表一起骑墙看风景,陪吃,陪聊。

刘备虽然有些郁闷,但也没办法,客随主便嘛。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谁的地盘谁做主。主人要一起看风景、开酒肉大会、吃饱了没事干海侃聊天,刘备受到邀请,不能给脸不要脸。说到底这是一种官场交际,不过顺便认识一些荆州名士,也有一点收获。

刘表“座谈客”(郭嘉评语)的称呼不是白拿的,只空谈不干事的风格在他做荆州牧时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刘表实在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后世所谓的魏晋风流、玄谈无为,在刘表这里已经是司空见惯家常便饭。

不过刘表他们海侃的话题,并不是今天常见的八卦新闻或者低级趣味,而是很有品位的。

二十多年后,曹丕当了曹魏皇帝,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一种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州郡专门的人才评论员——中正,以家世(这个在实际操作中最重要)、道德、才能把士人分为九个品级,然后给以相应的官职。这个制度,对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六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世族政治,正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才名正言顺、根深蒂固。

但早在东汉后期,人才评议早就在社会上风靡起来。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劭(字子将),评论十岁孔融“高明必为伟器”的李膺,还有桥玄、何颙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人才评论专家。可见曹丕后来推行九品中正制,并不是独创,而是顺应社会潮流。

刘表作为“八俊”之一,自然也不甘落后。他在荆州时期海侃的主要内容,正是人才评论。

一次刘备陪着刘表又与一群人海侃。

在座的名士应该不少,但有史可考的除了刘表与刘备,只有一位叫许汜。许汜先生当时的身份是陪客,确切点说是一个配角。

一群人谈来谈去,把天下的牛人们谈了个遍。徐州下邳人陈登(字元龙)是个牛人,自然难免被他们评头论足。

不过提起陈登,许汜同志很不以为然,说道:“陈元龙是湖海之士,身上有一股骄狂之气(豪气不除)。”

刘备一听许汜的发言,更不以为然。要知道刘备在徐州时,与陈登交往密切,甚至惺惺相惜,很清楚陈登的为人。但刘备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而是礼貌地请主人刘表先发言。

刘表摸棱两可地回答:“要说不对吧,许君你是个好人,应该不至于说假话;要说对吧,陈元龙名重天下的名声,难道是忽悠来的?”刘表不置可否的发言,完全符合他一贯骑墙看风景的特色。

刘表发言后,刘备进一步追问许汜:“许君你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事实依据吗?”

一看有了倾诉对象,许汜有些委屈地说出了伤心的往事:“曾经有一次,我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他居然毫无待客之道,连话都不跟我说,自个在大床上高卧,让我睡在下床。”许汜的叙述中可能有所隐瞒,隐瞒了他当时与陈登谈论的话题,这是他被鄙视的关键。

刘备终于露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他不是如刘表一类的好好先生,只会空谈无为,而是有雄心壮志且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乱世英雄刘备。他应声说道:“许君你一向被人称作国士,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大家都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济民的想法。可是你却只知道置办房地产过自己的日子(求田问舍),没有一句可供采纳的言语,这是胸有大志的陈元龙所鄙视的,他怎么会和你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想睡在百尺高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哪里只是区区上下床之间的差别?(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一番话说得许汜无地自容,沉默不言。

事实证明,刘表确实是个出色的好好先生,为了打破许汜的尴尬,他把刘备的话当作笑话,听后放声大笑。

刘备提起陈登,想起往日共事的峥嵘岁月,对他的英年早逝(陈登死时为公元201年,享年39岁)十分痛惜。随后,刘备说出了他对陈登的评价:“像陈元龙这样文武兼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人中寻求,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啊。”(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这是“求田问舍”典故的来历。

这件事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刘备不是一个绝对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虽然城府很深,却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敢于当面指责别人(许汜不是他的部下),更不是不看对象对所有人都一味宽厚,而是有双识人的慧眼,给予区别对待。二,刘备与刘表等座谈客根本不是一路人,他在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这些人的,只是碍于情面一般不表现出来罢了。

还有一件事,更能证明刘备与刘表的差别。

刘备在荆州无事可干,除了陪聊,还要陪吃。

一次酒肉大会,酒饱饭足之际,刘备去上了趟厕所,回来却流起了眼泪。

刘表很奇怪,连问这是为什么?难道……?

刘备流眼泪的缘故,当然不可能是在厕所里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而是他在上厕所的时候又看了一次大腿。

当然是刘备自己的大腿。按理说,刘备也是四十大几的老男人了,两条大腿没有什么值得好看的。

但刘备偏偏就看了,而且看出了不同,看出了奥妙——大腿粗了,内侧长肉了(髀里肉生)。

养尊处优的刘表不理解大腿内侧长肉代表着什么,但对于习惯于骑马作战、颠沛流离的刘备来说,这有着深层的含义——已经很少骑马了。

不骑马意味着不打仗,意味着刘备无所事事,光阴虚度。刘备慨叹“髀里肉生”,与后来苏轼说的“早生华发”,岳飞说的“白了少年头”,虽然时间、地点不同,意义却完全相同。

苏轼、岳飞二人说这话的时候很是感慨很是悲伤,刘备当然也不例外。他已经是四十大几的人了,还在寄人篱下,无所事事,“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忍不住流下几行热泪。

刘表却非常不理解刘备。

你刘备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提剑马上行。

我刘表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骑墙看风景。

白天不懂夜的黑,恕我不懂你的心。

我认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很美,你却流几行眼泪说心很累。

两个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走到了一起,这日子该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