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到建业后立即晋见孙权。病榻上的孙权任命他以大将军身份加太子太傅,任命孙弘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恪,除生杀大事以外可以先斩后奏。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作为江东的领袖,孙权和曹操刘备齐名,其实年纪小得多。赤壁和夷陵是曹操和刘备生平最大的败仗,就是败在了这个“碧眼儿”的手上,难怪曹操会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赞叹。
孙权死后,东吴地位仅次于诸葛恪的孙弘和诸葛恪私人关系恶劣,担心被诸葛恪收拾而密不发丧,反而要伪造孙权的诏书杀诸葛恪。
诸葛恪得到孙峻的举报后(后来杀诸葛恪的也是这个孙峻)先下手为强,假装请孙弘商议政务而杀掉孙弘。这才将孙权病逝的消息公开。
拥立孙亮为皇帝,尊谥孙权为大皇帝。
与司马师一样,诸葛恪当政后确实也想有些作为。他励精图治,精兵简政,轻徭薄赋,撤销了孙权后期设立的间谍机构,免除长期还不上的债务,废除设置在各处的收税关卡,吴国军民都很高兴。
以至于诸葛恪一出门,总有人希望一睹他的风采,东吴呈现一派新人新政的新气象。
初次交锋
从嘉平3年(251年)8月开始到正元2年1月,司马师执政了短短3年零5个月的时间,期间,魏吴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就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诸葛恪和司马师,这两个国家两个新上任的执政大臣之间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第一次的对决。
过去,在巢湖上,孙权曾经构筑了一条东兴(安徽巢县东南)大堤,使得大堤南边的湖面成为一个停泊战舰的良港,后来,大堤逐渐废弃。就在252年的10月,诸葛恪带领军民来到东兴,开始重新整治东兴大堤,并且在大堤的两头,各修建了一个军事据点,每个据点驻扎了1000人马,分别由将军全端(东吴名将全琮之从子)和都尉留略(吴将留赞之子)镇守。
东吴的这一系列举动,对于魏国的将领而言,无疑是一种挑衅。
魏国的征南大将军王昶、镇南将军毌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等纷纷上书,提出进攻吴国的方案。
司马师征求傅嘏的意见,傅嘏认为,在各项作战计划中,只有扩大武装屯垦,比较好,应该下令王昶、胡遵等,选择险要地区,筹备设施,命令部队,同时进驻,夺取敌人肥沃土壤,强迫他们退到贫瘠地区,这样以来,我们的部队在前线都可以吃到自己种的粮食,不用后方的运输,而且,还加大了战略纵深,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急于去打击敌人,而是要把部队向边境线推进,把屯田的范围扩大到前线。从而达到“敌人安逸,使他疲劳;敌人温饱,使他饥寒”(《孙子兵法》),的目的。
但是,这不是一个能够立竿见影的意见,司马师没有接受,而是接受了前线将领们的意见。
11月,下令三道伐吴。
由征南大将军王昶(治所在河南南阳新野县)攻击南郡(湖北省江陵县);镇南将军毌丘俭(治所在河南省正阳县东北)攻击武昌;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时二人皆在寿春)率军七万攻击东兴,胡遵、诸葛诞下令各军搭建浮桥,连接濡须水两岸,在堤上扎营布阵,向东西两城分别攻击;城高墙厚,一时不能攻取。
十二月十九日,东吴诸葛恪率军四万,昼夜兼程赴援东兴。诸葛恪命冠军将军丁奉,率吕据、留赞、唐咨担任前锋,沿山西上。丁奉对各将领说:“我们的行动太过缓慢,如果敌人占领有利地形,就很难对抗,现在,让我先行!”
丁奉率领直属部队三千人,强行向前挺进。当时,正逢北风,丁奉张帆鼓浪,只用两天,便到东关(安徽省含山县西南),立刻进驻徐塘(东关东)。天气寒冷,大雪纷飞,千里冰封,一片银白;胡遵、诸葛诞等正在司令部摆设酒筵,欢乐痛饮。丁奉发现曹魏军的警卫部队人数不多,对部下说:“夺取侯爵,领取赏赐,正在今日。”命士卒脱下铠甲,扔掉枪矛,只头戴铁盔,手拿大刀、盾牌,赤身露体,沿着堤防而上。曹魏军远远看见,忍不住放声大笑,没有立即戒备。东吴军遂攀上堤岸,杀声震天,直砍曹魏军前哨各营。
这时,吕据各军也已抵达,立即投入战场,曹魏军大吃一惊,四散逃走,争先奔向浮桥,浮桥却忽然中断,曹魏军跌落水中;没有跌落水中的,互相践踏,前锋指挥官(前部督)韩综、乐安郡(山东省邹平县东北苑城乡)郡长桓嘉等,全被斩杀,曹魏军死亡数万人。
诸葛恪俘获辎重武器,堆积如山,凯旋而归。
东面失败,曹魏西边的两路也迅速回撤。
这场战役胜利了,但是,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主要还是因为吴军行动迅速,特别是老将丁奉的奋不顾身,勇猛杀敌。然而,这场战役的影响却是那么深远。
然而,这场战役对魏吴两国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在曹魏方面,司马师主动承担了错误,只是把自己的弟弟司马昭销爵,以示惩罚并没有追究其他一线将领的任何责任。这当然是司马师收买人心之举,但是也确实起到了“人人不仅惭愧,而且高兴”的局面,使得曹魏上层更加团结。
而在吴国一方呢,这次胜利的效果却刚好相反,由于有了这次胜利,使得本来就刚愎自用的、自以为天下雄才的诸葛恪头脑发晕,以为曹魏不过如此,产生了轻敌之心,幻想着再来一次更大规模的胜利,实现自己叔父诸葛亮未竟的事业。
二次交锋
紧接着,就在嘉平5年(公元253年)的3月,吴国的诸葛恪就又发20万众,第二次向曹魏进攻了。
与诸葛恪相配合,蜀国的姜维(此时,蜀国第一人费祎已经被曹魏间谍刺死)再也没有费祎的掣肘,也率领数万人马出石营(甘肃省礼县西北),包围曹魏所属的狄道(甘肃省临洮县)。
有人对诸葛恪建议:如果深入敌境,可能民众会逃散,劳而无功;倒不如包围新城,引诱魏军前来救援,我们围城打援,可以取得大的收获。
诸葛恪采纳了这个建议。——举如此大兵,你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还是象以前那样搞搞抢劫?应该不是。既然不是,那还听信这样的意见?
司马师问虞松怎么办?
虞松回答:今天诸葛恪如果全军而上,乘着锐气,足可以取得战果的;但是他却顿兵于坚城之下,等到他攻不下新城的时候,士兵都疲惫了,这样,他肯定要逃跑,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将士不敢向前,在今天这样特定的情况下,不能不说对我方还是有利的。至于说姜维,不过是以为我们全力对付吴国,所以他才放心大胆地远来攻击狄道,想因粮于我,如果立即命令关中的全部部队前去救援,姜维会知难而退的。
于是,曹魏帝国派遣太尉司马孚也率领了20万人马前去迎战诸葛恪;命令关中所有的部队去解狄道之围。
很明白,在东线,司马师的策略就是,采取守势,不去救援新城,用新城作为消耗诸葛恪大军的棋子。而在西线,则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展开救援。
事实证明,这样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时新城的守将是魏国的张特(字子产,魏国涿郡人)。士兵只有3000人。
以3000对20万。
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奇迹。
张特帅军死死地守着新城。诸葛恪在城外垒砌土山,连着攻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攻下。
最后,等到城池快攻下的千钧一发的关头,张特对吴国人说:我今天不想再打下去了。但是根据魏国法律,如果将领坚守城池超过100天,而救兵不来的话,就是投降,家里的老小也不被连坐;到现在你们已经攻击了90多天了,城中本来有4000士兵,死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还是不想投降,等我回头好好劝劝他们,这是我的印信,给你们做凭证。
吴国人相信了张特的话,也没有要他的印信,就停止了进攻。
张特连夜把城内的居民房屋拆掉,用拆下的木材作出栅栏堵住了城墙的缺口。
等第二天天一亮,吴国人发现城墙的缺口被堵上了,同时,耳朵里也传来张特的声音:我只有战斗而死,绝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