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静养

因为,身为将门之子的黄崇深知,魏军所长是骑兵和平原野战,而且此次对面的敌人又是长期生活在西北羌胡地区的名将邓艾,决不可小视;而蜀军所长是山地战和诸葛弩,只能扬长避短,况且,敌人已经深入国家腹地,人自为战,而蜀军却是在自家门口作战,军心容易涣散,如果不占据险隘,一旦在平地上被魏军骑兵冲击,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也不知道是因为黄崇只是个尚书郎,人微言轻;或是黄崇老爹投降魏国,并被封为车骑将军的高位,令诸葛瞻对其居心有所怀疑;抑或是37岁的从未经过战阵,虽然身为武将而喜爱书画的诸葛瞻根本不通兵法?

总之,即使是黄崇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甚至是跪在诸葛瞻的面前叩头流血,痛哭失声。

诸葛瞻仍然没有采纳,他还是犹豫不决,兵到涪县,面对面前的茫茫群山背城徘徊。

也许,他在等待着邓艾的虎狼之师冲出群山吗?

后人对此扼腕叹息之余,对诸葛瞻的做法也提出了种种猜测:《晋书,慕容超传》记载:百年后的燕国慕容镇曾说:“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险,卒擒于邓艾。”难道是诸葛瞻率领的部队人数多吗?

史料上没有说明诸葛瞻究竟率领了多少兵马,但是从蜀国灭国以后只有10万余众,出去南中,汉中,姜维等将带走的,诸葛瞻所带领的应该不比邓艾多多少,兵员素质甚至可能要比邓艾的差许多!

那么,诸葛瞻为什么不据险呢?还有人说,也许他从小就学会了爸爸发明的八阵图,他有自信利用阵法打败魏军。也许,高傲的他深知蜀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他要想证明闻名于世的琅琊诸葛家族能够在战场上击败那个南阳的乡巴佬。

也许,年轻气盛的诸葛瞻想要向人们证明,蜀军并不是一直失败,一直失败,他要力挽狂澜,他需要一场体面的胜仗来激励全蜀的士气,凝聚民心,他不能辜负全蜀纷纷逃窜入山的民众对“葛侯”期望!

他不要上山,不要象那个节节败退的大将军和诸多将军们一样躲在山上,既然你打到了我的家门口,那么,来吧,我们就决个雌雄!

我们只能这样猜测,……

也许和真实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吧!

终于,邓艾掺杂着羌胡的虎狼之师,冲出了险关!

那么,来吧!

决战涪绵

冲出层层群山、经历无数艰险的魏军,就象突出黄河壶口的瀑布一样,黑压压地出现在涪城以北的山岭上。

凛冽的寒风把军旗吹得猎猎作响。

一发现敌人的踪影,诸葛瞻就立即派出自己的前锋部队迎面而上。

魏军应该是疲惫之师吧,而蜀军却是在保家卫国,并且熟悉地形。

可是,一路从未失败过的魏军,在远离家乡的敌国内地,却焕发出不可阻挡的力量。

两军前锋在涪县北部展开了一场血战。

很快的,诸葛瞻就发现自己的对手是一群不要命的疯子,自己的前锋部队被打垮了。

要进城坚守涪县吗?

看着拼命向后撤退的蜀军和疯狂追来的魏军,诸葛瞻已经没有机会进城。

他拨转马头,带领部队向后撤退,他的目的地是绵竹,(今四川德阳北,并非今天的四川绵竹)那里是一个据点,离开邓艾远点,好好休整休整部队,和你决战!

邓艾有一次顺利的占领了进攻成都的关键要塞——涪县,多少年前,刘备回攻成都,就是先占据这个据点,才打退了刘璋军的多次进攻,然后长驱直下,拿下成都的。

退屯绵竹的诸葛瞻追悔莫及,他后悔没有听黄崇的劝谏,为什么不利用好现有的险隘呢?

而占据涪县的邓艾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就象刚刚登陆的部队一样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一片滩头阵地,起码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在稍作休整以后,邓艾就尾随而来。

邓艾也象钟会给姜维一样,给诸葛瞻写了一封劝降信,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诸葛瞻投降,一定保证让诸葛瞻做琅琊王!诸葛瞻在蜀国的职位,在两年前的蜀后主景耀四年(261年),已经是“都护卫将军”,统帅诸将,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姜维虽然是名义上的大将军,但是一直领兵在外,其实已经被排斥在蜀国的权力中心之外了,而诸葛瞻已经作为蜀国实际上的党政军一把手,对于诱降这样的人,必须开出更大的价码,那就好吧,在琅琊只有两个大姓,那就是琅琊诸葛家和琅琊王家,我承诺让你回去做琅琊的王!足够有诱惑力了吧。

诸葛亮的儿子不愧是名相之子,他没有象贾充一样辱没家声,当他看完邓艾的信以后,大怒,把信撕得粉碎,喝令斩杀邓艾的来使,没有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唯有死战而已!

面对黑压压的魏军,诸葛瞻激励将士血战到底,黄崇也和自己的主帅一样在士兵中间不停的穿梭,激励着全体将士。

这注定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

在跨上战马的时候,诸葛瞻叹息着说:“我对内没有决心除掉奸臣黄皓,对外又没能很好的节制姜维,带兵迎敌却忽视了守卫江油,我有这样三个大罪,还有什么面目见皇上和臣民呢?”

双方立刻投入战斗。

邓艾派遣其子邓忠等攻蜀军右翼,派遣司马师纂等攻蜀军左翼。

但是由于蜀军怀着必死之心,把一直咄咄逼人的魏军击退。

魏军的第一次冲锋没有成功。

邓忠和师纂狼狈败退到邓艾大营,对邓艾说:敌人太厉害了,打不下来。

邓艾一听就火了,大骂起来: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说什么打下来打不下来的!来人,把这两人拉出去斩了,我亲自上!

吓得两个赶紧重新带着部队,返身朝蜀军死命杀来。

一场没有道理的厮杀。

为什么魏军败退以后,蜀军没有追击?《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

把士兵埋在土里,还能战吗!也许,当时全蜀都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了!为了不让士兵往后败逃,竟然出此下策!但愿不是真的。

我无从知晓《元和郡县志》记载的真实程度,也许是道听途说的;也许是诸葛瞻吸取了在涪县野战失败的教训,按照着父亲研究出的八阵图布的战阵,对于个别必须坚守不动的士兵采取的个别措施,即使布阵也应该有机动部队,不至于让全体士兵都象木桩子一样坚守不动吧?也许当时诸葛瞻率领的蜀兵的确不是象姜维所带领的长期处于前线、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士兵,大多数是从东部临时调来、京师的老爷兵,甚至也不排除临时拉来的农民吧?

总而言之,这场血战,以蜀兵打败告终。

诸葛瞻、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诸葛瞻战死时年仅37岁。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叹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冲入敌阵壮烈战死。

这场惨烈的战斗留给我们太多的疑问,基于史料缺乏,我们再也无从探寻,给我最大困惑的是:

一,当时蜀军到底多少?成分如何?诸葛瞻如何打败?

二,驻守剑门关的姜维人等难道连1万兵力都抽不出来回救成都吗?因为,在当时,由于道路悬隔,钟会不应知道邓艾军队的军情,而姜维等偷偷抽出一部分人马救驾不是没有可能吧?

战后,战场上没有找到诸葛瞻的尸体,于是就有人附会他仍然活着,民间对他的敬仰仍在。直到5年以后的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还有个王富的人自称就是当年的都护诸葛瞻,在临邛聚集几百人起义,攻至江原,战败被杀。

《华阳国志》的作者原西蜀史官常璩曾向西蜀老人考证,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书中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