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判断

一是,对于钟会家网开一面。根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哥哥钟毓的儿子钟邕,和钟会在成都一起已经被杀死,剩下钟会所养的兄子钟毅、钟峻、钟辿全部下狱,理应连坐伏诛。但司马昭只杀年龄较大的钟毅和随同钟会造反的钟邕子息。钟峻、钟辿得到特赦,并恢复官爵。理由在司马昭表曹奂所下的诏书中,可以看出端倪,诏书中是这样写的:“峻等祖父繇,三祖之世,极位台司,佐命立勋,飨食庙庭。父毓,历职内外,干事有绩。昔楚思子文之治,不灭斗氏之祀。晋录成宣之忠,用存赵氏之后。以会、邕之罪,而绝繇、毓之类,吾有愍然!峻、辿兄弟特原,有官爵者如故。惟毅及邕息伏法。”——主要还是因为种家根基很大,司马昭犯不着杀两个小儿,得罪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二是,对邓艾家诛杀殆尽。还不是因为邓艾的狂直,触动了司马昭自尊的神经,如果允许邓艾带个坏头,以后领兵将领都承制分封官职,形同建立自己的幕府,那就直接动摇司马昭苦心经营了很久的统治基础,此风决不可长。而且,即使严厉处罚邓艾一家,也不会产生多大后果的不良后果,——谁叫你出身寒微呢。

三是,后主刘禅举家东迁洛阳,其宫女嫔妃赏赐于诸将无妻者。其实,在成都大乱的几天里,估计蜀国的宫女嫔妃也难以幸免,此时只是司马昭承认既成事实罢了,也是安慰在蜀诸将的一个措施而已。《三国志,二主妃子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后主昭仪李夫人一闻要将其赐于魏将为妻,说:“我不能二三屈辱。”而自杀。二三屈辱,大约说出了已经屈辱的意味。

四是,在大乱中幸存下来的蜀汉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以及蜀地高门大族共三万家全被迁徙到河东和关中。把蜀汉政权在蜀地的影响彻底拔除。据《三国志,宗预传》记载: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两位曾追随刘关张的老臣,在内迁路上先后病死。宗预,南阳新野人,本为张飞手下,后做诸葛亮主薄,年过60,为后将军;廖化,襄阳人,关羽主薄,关羽败后流落吴国,历尽千辛万苦带着老母回归蜀国,后为车骑将军;诸葛显,诸葛瑾重孙,诸葛亮早年无子,诸葛瑾把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子,诸葛乔儿子诸葛攀在东吴诸葛恪被杀,爷爷诸葛瑾绝后的情况下认祖归宗,诸葛显就是诸葛攀的儿子。

五是,对于主张后主投降的蜀国有功人员如谯周等众臣,征辟到洛阳为官。据《三国志,谯周传》记载: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困疾不进。我们还记得几个月前谯周还在后主面前曾经信誓旦旦,甚至是慷慨激昂的说:“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一副忠臣的嘴脸,可事到临头,却赖在汉中死活不北上一步了!

六是,在264年的五月一日,曹魏帝国晋王司马昭,奏准恢复周朝时期的五等封爵。周王朝封爵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到西汉时废除,仅留侯爵,侯爵再分三等:县侯、乡侯、亭侯,采邑以户口多少,作为等差。215年,东汉开始设立“名号侯”,有爵位而没有采邑,称“虚封”。但是,随着灭蜀有功人员的增多,官职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司马昭就恢复了5等爵位,等于又平白增加了几个级别,但是仍然没有土地,只是虚封,把普遍地安抚中下级部队将领,把骑兵司令(骑督)以上六百余人,都封爵位。

命令已经下达,就立马整装出发,蜀汉大臣个个自顾不暇,谁还理睬刘禅这个亡国之君?堂堂前君主,只有秘书令郤正和殿中督张通两人,舍弃妻儿老小单身随侍刘禅而行。《三国志,郤正传》记载,“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当惯皇帝的刘禅,怎知道作为一个降臣应该怎么做?幸有郤正在旁的导引帮助,刘禅的一举一动才合乎礼仪。刘禅望着这个不过才六百石的前秘书令,他慨然长叹,“板荡识忠臣”,现在才知道谁忠谁贤!

钟会邓艾被顺利除去以后,司马昭和曹奂在264年的2月从长安回到了洛阳,接着为了给自己称王做铺垫,3月,司马昭先把邓艾钟会死后空下来的太尉、司徒位置填上,原来的那个声望很高、但无所事事的司空琅琊王祥提拔为太尉、那个曾经多次建议杀掉阮籍的征北将军何曾提拔为司徒、而司空的位置则由左仆射荀顗担任,这三个人都是名气很大的重臣。那个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是晋代琅琊王家兴盛的源头。他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去世了,父亲又和一个姓朱的女人结婚了,生下了弟弟王览。继母很不喜欢王祥,弄得老爸也讨厌他,总叫他干粗活,有一次,继母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将剖开河冰逮鱼,结果冰忽然自行裂开,两条鲤鱼跳到冰上,王祥拿了回去。(鲤鱼长期在水下,估计也是想出来透透气吧。)弟弟王览对王祥很好,继母曾经想毒死王祥,王览每次都要先尝。后来王祥的声望逐渐被朝廷所知,王家也随之出了很多大人物,竹林七贤的小弟弟王戎是王祥的孙子辈等等,尤其王家在东晋时期可以说是一等一的贵族,所谓的“王马共天下”,东晋第一丞相王导就是王览的孙子,王祥是王羲之的五世祖。

而何曾,和司马懿私交都很好,何曾和王祥一样,都是对父母十分孝顺,并且没有桃色新闻。尤其是在何曾年老之后,一年只和老婆见两三次,每次和老婆相见,都是皆相待如宾。自己坐北朝南,老婆坐南朝北,相互拜见,喝一口酒,说两句客套话,就离开了。(忽忽……)只是这何曾不喜欢美色,但是就喜欢吃穿排场,后来到司马炎的时候,每次陪皇帝吃饭,从来不吃皇宫的美食,只吃自己家厨师做的饭;蒸饼上不画个十字不食;一天饭费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看奏章必须要用大纸大字写的才看,谁上报的是小字写成,秘书根本就不上报。

荀顗呢,来自颍川荀家,是大名鼎鼎的魏太尉荀彧的第六子,陈群是他的姐夫,很早都被司马懿欣赏,拉为自己的羽翼,他才不象他老爸那样忠贞,甚至连自己的外甥、陈群的儿子陈泰都不如,死心塌地地效劳司马家,眼里根本没有皇帝。毌丘俭叛乱就是因为他对司马师建议派遣使者“宣德四方,且察外志。”而激发的,所扮演的角色正像稍后在诸葛诞叛乱前贾充扮演的角色一样。在高贵乡公被刺死以后,陈泰悲痛闭门不去见司马昭,司马昭就是让荀顗去召唤陈泰,陈泰说了句话把荀顗噎个半死:过去人们都把你作为我的榜样,但从今天这个事上看来,你做舅舅的,真还不如我这个做外甥的!荀顗虽有才学,但却与荀勖、贾充、冯紞等人同流合污,为后世诟病。

这三个王祥明哲保身,其他两个都是自己家的家奴,司马昭把家奴提拔以后,也该考虑自己的事情了。

在当了4个月的总百揆以后,终于司马昭要称王了,被曹奂封为晋王,又给晋国增加了10郡。而随后来到洛阳的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公——安乐公。想想如果我不赶紧封王的话,以后和刘禅怎么见面?吃饭?难道要我们平起平坐吗?

接着,就发生了著名的“乐不思蜀”的故事,故事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种作为刘禅呆瓜的明证;另一种是作为刘禅大智慧的明证。为何一件明摆着的事情,怎么会有不同的解读呢?前面我已经零零碎碎的说了一点。这里仅仅就孙皓入晋以后的言行和结局,对比一下这两个身份和遭遇相同,而言行不同的人,大家势必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