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包容是一种放下的智慧:换位思考清浊并容

《周易》reference_book_ids":[7078188293409475614,7316123650665483300,7337581059103525950,7337514907253886014,7337514990791822398,7316460614514117694,7337514909523004478,7337514901591559230,7298982705646013452,7340577597308275774,7329782912742591550,7107503072158419981,7329815779082259518,729456728487651229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换位思考,是一种理解,更是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的基础。多为别人想一想,我们能感受到对方寄人篱下的感伤,处于困境时的苦闷,奋起搏击时的勇敢,力挽狂澜后的喜悦。多一分包容,就多一分理解,就会在遇到问题时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我们不要苛求别人,不要总是希望别人按照我们的思路去行事,而要包容别人,多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做到求同存异,如海纳百川一样具有宽阔的胸怀,这样才能收纳无限的风景!

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理解一词,通俗的会意,就是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所处的环境和想法。理解别人是包容别人的表现,当我们理解了别人,就能明白别人为何冒犯了你,为何犯下了错误。理解是座舒心桥,架起了人际之间互相包容的桥梁。

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别人冒犯了我们而怨恨别人,可能会因此争论不断,甚至因此结下仇怨。如果我们从对方的角度想一下,理解一下别人,你就会发现原来对方不是有意的,也可能是被逼无奈的,这样理解之后,你自然就会包容对方。而理解就是一座舒心桥,你理解了别人,别人也就包容了你,你们就能打破僵化的局面,冰释前嫌。倘若整个社会中多一点理解,就能多一点包容,那么人际间的关系就更加融洽,更加和谐,社会就能到处开出理解之花。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就是一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因此他受到社会的尊敬,得到了“白玉无暇”的美名。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一家小报的广告中,出现一条“艺人梅兰芳卖画”的字样,显然,是有人在冒梅兰芳之名赚钱。对于这种恶劣行为,梅兰芳的朋友都十分气愤,纷纷准备去那家小报社兴师问罪,并准备找出那个冒名者狠很教训他一通。

梅兰芳却劝阻他们,他对朋友们说,这个冒名者想赚钱不假,但通过卖画来赚钱,想必也是有点本事的,估计也是个读书人,只不过命运不好罢了。

朋友们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冒名者的来历,果然同梅兰芳所预料的一样。

面对冒名者,梅兰芳选择了理解和包容,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而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原创,非要争个谁输谁赢不可,这就是不会理解、包容别人的表现。

你不妨想一下,理解别人,包容别人,会令你失去什么吗?不会,相反,你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理解是座舒心桥。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是伟大的,它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避免了无意义的争端。

因为理解,和谐之音布满大街小巷;因为理解,社会长治久安;因为理解,哪里都能开出友谊之花。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理解他们,生活会更美好,我们大家共有的家园将更加繁荣、安定。

有一天,小李被一件事弄得很尴尬:

他家住在一家超市门口,超市前面有很多自行车的停车位,他的自行车就停在超市门前。

那天,他没有带车钥匙,可是已经出了门,于是他就想把车扛到楼下再让妻子送钥匙过来。当他准备推车走的时候,却被一个老大爷“抓住”了。

“小小年纪,居然偷车!”老人义愤填膺。

“这车是我自己的,只是我没带钥匙。”小李解释道。

“你蒙谁呢?你别走!咱们叫警察来!”老大爷底气十足。的确,小李的这个理由说给谁听都不会轻易相信,老大爷执意要找警察。

两人僵持不下,小李反复向老人解释请求他相信自己,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老大爷硬声呵道:“这么近还骑车?你骗得了谁呀!”事态越来越严重。

突然,小李想起来了,妻子在家,她可以来做证!他马上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小李妻子手里拿着钥匙急匆匆赶到了。随着清脆的一声响,车锁“啪”地开了。还没等愣在那里的大爷说话,小李夫妇便连忙说道:“我们能理解您是一片好心,别放在心上了。”老人眉头散开,满脸堆笑地表示自己真是老糊涂了,怎么弄出这么大一笑话!好在夫妇二人都很善解人意,息事宁人之后人群渐渐散去了。

这时周围有人在讨论:“别人都不管他的事,可那位老大爷多热心地去管呀!我们身边要是多些老大爷这样热心的人,那么社会风气一定会越来越好!”所有人竟没有一个埋怨老大爷错怪好人,大家都以十分理解的心态对待这件事。

这是个美丽的误会,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在加深!男青年与他的妻子是包容的,即使老人给他带来了难堪,但他理解老人的一片苦心,一场误会就这样化解了。围观的人是包容的,没有一个人埋怨老大爷,因为他们理解这样的老人是淳朴的。因为理解,这场误会就在一片和谐中化解了。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理解别人,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和矛盾时从对方的角度想,就能解开事情的死结,就能包容别人。理解是座舒心桥,架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的大动脉!

不要总是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在所难免,我们不要过于苛刻,要包容别人的过错,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多想想。

人与人之间接触久了,就如同牙齿和舌头,总有相互碰撞的时候,矛盾也就会产生。我们不要一味地揪住别人的过错不放。你不妨从别人的角度想想,你会发现,别人犯错不是故意的,是无心的,而且,对方已经为这个错误深深地忏悔了,这在他心中也是个疤,你为什么要常揭人伤疤呢?包容别人,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能让你的思绪豁然开朗;而抓住别人的过错不放,不仅折磨了别人,也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纠结着这种思绪,你就无法想得开。

包容别人,换位思考,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智慧。古人说:“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宥”是指宽恕,不懂包容智慧的人是做不到“取大节,宥小过”的,事实上他们更容易对“小过”计较不放,这样自然会失去人心,让自己在为人处世的路上越走越艰难。

拿破仑在西方军事史上是个奇才,他的战术和战略让人钦佩,他治理军队的一个原则就是包容。有一次,他带领的部队驻扎在一个小镇上,而这个小镇是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当部队从葡萄架下过的时候,好多士兵都不能“望梅止渴”。可是,部队的军纪大家是知道的,谁也不能违抗。

这天晚上,有个小士兵很口渴,却找不到水喝,这时候,他想起了那诱人的葡萄,于是他一时把军纪抛在了脑后,偷吃了几串葡萄,而葡萄皮就成了罪证。

第二天,葡萄园的农场主看见了满地的葡萄皮,就知道自己的葡萄被拿破仑部队的士兵偷吃了。于是,他找到拿破仑,对他说了这件事,刚开始,拿破仑还不信,可是满地的葡萄皮证明这是个事实,他对农场主说:“真不好意思,我赔你钱,并且我一定会找出来是谁干的。”于是,拿破仑掏出钱打发了农场主的纠缠。

在回部队的路上,拿破仑很生气,他决定一定要揪出这个不守军纪的士兵,并且重罚他。可是转念他又想,现在这样做恐怕不妥,目前部队正是缺士兵的时候,一定要稳住军心,共同对抗敌人。

他把所有的士兵召集起来,说:“我知道,那水滴滴的葡萄的确很诱人,连我都想吃,可是大家应该知道军队的纪律,我想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可是就是有这样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样的事下不为例。”

士兵都很奇怪,拿破仑怎么不惩罚小偷,也不找出偷吃的人是谁呢?这时,这个小士兵站出来说:“首长,是我偷吃的,你惩罚我吧!”

“人会犯错误,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

大家都没想到,拿破仑会这么包容,后来农场主问他:“你为什么不惩罚他?”

拿破仑说:“我为何要抓住一个人的错误不放呢?我包容了他,就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好战士,我们就能同心协力对抗敌人!”

果不其然,那个小士兵后来跟着拿破仑走南闯北,上场杀敌时,总是冲在第一个。

拿破仑以大局为重,并且从小士兵的角度想,常年在外,看到葡萄肯定会馋,而且当时他很口渴,这就是换位思考。拿破仑没有抓住小士兵的过错不放,他的包容之心让他赢得了一个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包容之心能让一个人赢得更宽广的人生!

可能,在生活中,有人冒犯了你或伤害了你,或者令你很难堪,你或许会怒发冲冠、直言相对,在别人眼里你也确实是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似乎无可厚非,但其结果只能是为自己增添一个仇人。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三个字莫过于“你错了”,将心比心地想一下,你希望别人对你说这三个字吗?所以,对于别人的过错,我们要包容,多从别人的角度想一下,这样你就能豁然开朗了。

抛开成见,换个思路看问题

有人说,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一种坦荡,一种豁达,是人类的美德。包容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聪明!历代圣贤都把包容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生活如海,包容似舟,泛舟于海,才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包容为径,拾级而上,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包容是律,和律而歌,方知歌之动听。佛家有云:“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道理。包容是一个人见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世间无绝对的善恶好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我们不能总是用老眼光去看待人,我们要抛开成见,要有一种换位观,从对方的角度想想,你就能做到包容。

在古时候,有个这样的故事:

有个叫王二的人特别讨厌他的邻居,他总是看不惯他的这个邻居。因为这个人曾经因为偷盗被官府抓过,而且入了狱。后来被放出来以后,这个人就变了,处处行善积德,周围的邻居也慢慢地接受了他。可是王二总是觉得他就是小偷,甚至不让自己的家人和他交往,怕被带坏。

有一天,王二的牛丢了,他怎么看都觉得自己的牛是邻居偷的,而且非拉着邻居见了官,只是没有证据,官府也没有办法。

过了几天,王二发现自家的牛又回来了,原来是岳母牵回家耕田去了。于是,王二看自己的邻居又不怎么像小偷了。

王二因为对自己的邻居有成见,就断定自己的邻居是偷牛者。生活中,像王二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总是对别人有成见,喜欢用有色眼镜看人,把别人看成是“偷牛者”。可事实上,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假如他们从被误认为是“偷牛者”那一方的角度想,谁希望自己被看成是“小偷”?谁希望自己被看成另类?而且,成见是顽固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狭窄的思路,这常常导致错误的判断。

所以,我们要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包容别人,不要总是对别人有成见。抛开成见,换个思路,这样就能清浊并容,让自己的思路重见光明了。

可是,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总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把人格和贫富联系上。

小张是一所中学的老师,丈夫经营一家公司,因此,在经济方面算是很富裕的家庭。小张生完孩子后,还想重回工作岗位,可是不到几个月的孩子就无人照看了,于是,她想起了在农村老家舅舅的女儿小风,小风比小张小五岁,一直跟着父母。她询问了小风的意见,小风答应后,就把小风接到了城里。

刚来的那一段日子,小张似乎对小风特别好,妹妹长妹妹短的,还给小风买了几身便宜的新衣服,小风哪里知道,小张是怕小风把农村的“细菌”带到她家。小风在小张家很勤快,除了照看孩子,还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可是有一次,她却听见了不该听见的话。

“我在家安了一个监视器,她在家的一举一动我都知道。”小张对丈夫说。

“你这样不好吧,万一被小风看见了,她会怎么想?”丈夫说。

“你知道什么呀,人穷志短,说不定哪天她就把咱家那点值钱的东西拿走了……”这些话都是小风半夜起来上厕所时不经意听到的。听到这些话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没想到姐姐是个这样的人。

第二天,她在打扫书架的时候,由于一直分心,她不留神把架子上的一个水晶杯打碎了。这时,小张从卧室出来,马上破口大骂:“真是笨手笨脚的东西,没见过世面,看见我家有钱,嫉妒到拿我们东西撒气。”

小风这时候真是忍无可忍了,于是一气之下将地上的碎片划向了小张的脸……

小张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她伤害了小风的自尊。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容侵犯的,小张就错在不包容,一个杯子碎了,本来相安无事,可是她的话又一次伤害了小风。

人是社会的人,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要抛开成见,换个思路,包容别人。当然,要想拥有包容之心,就离不开换位观的树立。换位观需要我们换位思考,进行角色的转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若产生了摩擦,就应当把自己和对方所处的位置关系交换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当你想发怒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会真切地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感受;通过换位思考,你能抛开成见,变得包容。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到包容,学会了包容,我们也便学会了做人。多一些包容,也就多了一分理解,多了一分信任,多了一分友爱。多从对方角度看问题,不要心存成见,我们便能胸怀像大海,无所不容;心宽如天空,无所不包!

互相理解,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一种体谅,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包容。生活中,假如我们做到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包容一点,很多无谓的矛盾就会消除。我们会因此收获至真的友情,心心相惜的爱情,还有心灵的自我洗涤。

春秋时,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他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多从别人角度想,才会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让对方也能包容你,体谅你。鲍叔牙处处体谅管仲,最终赢得了管仲的肯定。

试着多替别人想想,试着体谅别人,你就会被别人理解。当你替别人想时,你会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快乐,会感到一种特殊的荣誉感。

朋友之间的换位思考能让友谊之树长青,从此心无芥蒂;儿女和父母之间的换位思考,让我们不再高喊“代沟”;爱人之间若能换位思考,我们还何必惧怕婚姻的“七年之痒”?换位思考就是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就是要有一颗包容之心。

因为换位思考,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我们的心灵会豁然开朗。

有一对情侣,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但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走在了一起。

他们读的是同一所大学,尽管四年的学习让他们获得了很多,可是男孩还是和从农村出来时的生活习惯一样,和城市格格不入。女孩自小生活在大城市,有着城市人的生活习惯。但是女孩从来不试图改变男孩。

有一次,男孩和女孩一起逛超市,男孩喜欢吃苹果,女孩就买了一点,刚付了款,男孩就拿出苹果吃,超市很多人都看着这对情侣,而女孩很洒脱地走着。

第二天,女孩在路上走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问她:“姑娘,昨天那是不是男朋友啊,你怎么让他不洗苹果就吃啊?”

女孩一看,大妈就是小区里头的邻居,就和她聊了起来:“您不知道,我男朋友是农村的,我从来不说他的这些不好的习惯,因为这会触及他的自尊心,他很自卑。”

“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他真是有福啊!”中年妇女笑着走了。

女孩是个包容的人,她包容了男孩不好的生活习惯,凡事从男孩的角度想,怕伤到男孩的自尊。恋人之间若是有这样的包容,感情定能长久坚固。反之,如果女孩认为男孩在众人面前吃没有洗过的苹果让自己失了面子,制止男孩,恐怕就免不了一场争吵,严重的还会危及感情。

换位思考让我们不再吝啬,让我们不再斤斤计较,让我们心胸开阔起来,让我们的性格变得开朗。

当你走出第一步,体谅别人,就会换来别人的体谅,这就形成了双方的换位思考,这种换位思考会让我们彼此更加和睦,也会让我们的心灵抛弃灰暗,享受阳光的温暖!

恶意争斗只能两败俱伤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诗,我们的生命因为包容而不再平庸;包容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大肚能容的境界,能让我们读懂人生的真谛。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包容别人,因为相让共得,相斗俱伤。

我们要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包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怒意,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自己。试想一下,倘若我们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

相斗俱伤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从前有个这样的故事:

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对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对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两虎相斗,或死或伤。生活中,也有很多和“二虎”相似的人,眼里容不下别人,非要和对方争个你死我活,而结果往往是谁也捞不着好处,甚至两败俱伤。而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换位思考,做到清浊并容,就能放下仇怨,就能共存。

在日本有两个武士,对武术达到一种痴迷的地步,他们武艺都很高强,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几次比武都没有分出胜负,但在武者的眼里,只有第一,没有平手。于是,二人约定,十五年以后再次比武,一定要分出胜负。

为了能打败对方,两个武士潜心苦练了十几年的武艺。终于到了比武那天,两人都断定了自己会赢,可是二人十几年来始终都没有停止过练武,在武术造诣上还是不相上下。但比武的时候谁也不肯认输,也不愿意停止,就这样,两人最后精力枯竭而死。死的时候,还保持着互相打斗的姿势。

这就是武者的悲哀,自古至今,这样的武者比比皆是,为了不遗余力地打败对方,最后让自己也成了“殉葬品”,这样的结局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双方能够心胸宽广一点儿,包容一点儿,就能抛开所谓的输赢,共同探讨武术的要义,这样远比共灭来得好;同时,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再为虚名虚利所累。

小李和小张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销售代表,两人平时看上去关系很好,可是,为了能够坐上销售经理的位子,二人总是暗暗较劲,只是没有摆到台面上来。

为了能够打败对方,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除了努力提高销售业绩这个基本方法外,他们还用了其他不为人知的“武器”:小张曾经偷偷将小李的客户挖到自己手里,小李也曾在销售总监那里嚼过小张的舌根子。

可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两人的关系:

因为经营效益越来越不好,老板又是个不擅于经营的人,所以眼看公司就要被别家收购,而这些员工中的很多人将面临着失业。公司老板决定开最后一次会,然后解散公司。

大家垂头丧气地走进会议室。

“大家这些年来一直很卖力,可是因为我的经营不当,恐怕公司撑不下去了,各位另谋高就吧……”

射义室鸦雀无声,谁也不敢打破这沉寂。

这时候,小张站起来说:“经理,你不能这样,还没有放手一搏,你怎么能就放弃呢?”

小李其实早想说这句话了,“是啊,即使公司经营不好,也不能转手给别人,大家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们愿意跟您继续干下去,我们不能轻易说放弃。”听见小李这样说,小张投去了一个赞赏的眼神,会议室马上躁动起来了。大家议论纷纷,都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经理见众人这么同心协力,也来了精神,决定重新来过。他把公司新的销售任务交给了小张和小李。

这是莫大的荣誉,小张和小李放下前嫌,在这个危难时候,他们选择了共进退,一起联系客户,一起为公司效力,不到一个月,公司的效益果然回升了。半年以后,公司的营业额已经上升到以前的几倍。而小李和小张均被升成公司的销售经理,两人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这就是包容的力量,相让的力量,相让使得小张和小李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挽救了公司,铸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少了钩心斗角,少了明争暗斗,他们的心胸开阔了很多。

至高境界的包容,是升华为一种对人对事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心存嫌隙的人,包容吧,不要再争斗了,争斗只会两败俱伤,不如相让,才能共得!

人做善事要夸奖,人有过错要包容

有句古话:“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这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大胸襟的表现。即使和别人之间有矛盾和冲突,我们也不要隐人善事;而别人的过错,我们则应用一种大度能容的心去包容,而不应该去张扬。

人说,我们的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用来维持生命,一个是用来包容,可见包容之心的重要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人,即使你和他没有一点儿过节,甚至看起来还是平日里很要好的朋友,为了显摆他知道得多,他会不留客气地在背地里有影没影地去向别人告知你的“秘密”。这种人看起来开朗大方,其实心胸狭隘,不替别人着想,更谈不上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透露甚至难以启齿的过错,我们何必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呢?

能做到扬人善事,更值得人尊敬,这是更高层次上精神的升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和这个道理一样,包容别人,扬人善事,也是做了善事。

在德国,有个很著名的小提琴家,可以说,他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很多热爱音乐和小提琴的人都希望可以拜他为师,得到他的真传,可是他都没有接受。

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你什么时候收了一个学生啊?”

他说:“我没有收学生啊!”

“不会呀,你看大剧院门口贴的海报了吗?有个年轻的女孩说是你的学生,要在大剧院开一次音乐会,你不会不知道吧!”

这个小提琴家和他的朋友来到剧院门口,的确看到那张硕大的海报,他的朋友以为他会很生气,可是他只说了一句:“我去了解一下情况,说不定另有隐情。”

当天晚上,他拜访了那个姑娘,当他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他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

这个姑娘为他的气度所折服,并暗下决心要努力成才。她对音乐家说了家中的情况,并说自己其实还在读书,父亲已经亡故,她不希望母亲为了她辛苦,为了凑到学费,迫不得已才冒充的。

在当日的音乐会上,姑娘演奏得非常好,最后一个节目是这个音乐家的小提琴独奏,当演奏完,他拿起话筒对所有观众说:“这是我的学生,一个很努力很孝顺的孩子。我为她的母亲有她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她为了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自己出来赚钱。希望她以后好好学习,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一番话后,剧场内响起一片掌声。

这个音乐家是个大肚能容的人,那位姑娘冒充他的学生,他了解了情况以后,知道了姑娘的苦衷,就包容了她。而在音乐会上,他又在公众面前赞扬姑娘的孝顺,这就是扬人善事,隐他过咎。同时,他也受到了别人的尊敬。

人无完人,我们要包容,容人之过咎,做到清浊并容。一个人就像一池7JC,池中纵是一湾清水,也必定有藻贝鲜虾的污染,难道我们要因为一些小小的污染放弃整池水吗?清浊并容才是一种和谐状态。

包容别人,多替别人想想,你就会感受到心灵从未有过的澄明。而相反,倘若我们不能包容别人,甚至拿别人的过错来满足自己的报复欲,那么不仅伤害了别人,也折磨了自己。

有个很古老的故事:

明朝年间,有个江南富商,家中很富有,在年将花甲时,有个年轻后生拿着母亲的遗物来找他,说自己是他的儿子,为了完成母亲在世时的愿望,前来认父。老人想起了自己这一段往事,自己的确有这么一个孩子。

这后生认了祖归了宗,一下子成了富家公子。而这老爷原本有个儿子,一看见有人和自己争了宠,就想办法陷害他,说他在外面和青楼女子厮混,但最终查明这不是事实。几次三番,这位后生的哥哥都要置他于死地,但这位年轻后生都包容了他哥哥。

后来,后生的哥哥犯了事,被关在了牢里,年轻后生吩咐所有下人不能把事情告诉老父亲,因为他父亲一气之下说不定会作出什么决定。

在牢中,唯有年轻后生来看哥哥,并给他备了酒菜,和他抱头痛哭。到这一时刻,后生的哥哥才明白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时,也明白了弟弟是个多么包容的人。年轻后生背着老父亲,为哥哥平息了这件事。后来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兄弟。

这个年轻后生是一个包容的人,当哥哥犯了错时,瞒住父亲,为他独挡一面。最后,他终于得以和哥哥冰释前嫌,化解了两兄弟间的矛盾。

包容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大智慧,隐他过咎,能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而扬人善事更难得。我们要包容别人,容一切难容之事,容一切难容之人。清浊并容才是大气度!

包容是一种心怀感激的善意

当人对我们有恩情的时候,我们应当时刻记在心上;当别人做了伤害我们的事时,我们应当尽快忘掉他人的不是。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是在别人的关爱与照顾下生存:小时,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细心地呵护我们;读书时,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读书,恨不得把毕生所学全教给我们;长大后,真诚的朋友总是给我们一次次鼓励;恋爱后,爱人一u0027心一意地为我们付出。

正是有了来自不同方面对我们的关爱,我们才能从小学会明白事理,长大之后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善待他人。我们接受了太多人的爱,所以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之情。因此,在生活中,即使和别人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们也不要忘记别人的好,而要去理解别人,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就能包容别人。

有两个一高一矮的商人,他们结伴同行出远门做生意,他们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一片广阔无垠的沙漠。有一天,两个人因为方向的选择在旅途中争论起来,两人争吵不休,高个子的商人还打了矮个子商人一个耳光。矮个子商人觉得难受,一声不响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伙伴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到了半夜,突然,暴风夹着流沙吹来了,髙个子商人先醒了,赶紧推醒矮个子商人说,咱俩赶紧逃生。两个人逃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安全的地方,躲在了一个大石头后面。这时候,矮个子商人拿出小刀,在石头上刻了一句话:“今天我的伙伴救了我一命。”髙个子商人很是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我叫了你这么一声你却刻在石头上了?”矮个子商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难免受到伤害,被伤害了就要宣泄一下,不过要写在沙子上,反正风一过,流沙就平了,这些伤害就会遗忘。但是,别人对你的好,你要铭刻在心,刻在石头上,它就永远留在心里。

或许我们听过这个故事,我们要向故事中的人学习包容别人,让那些过错像沙子一样在心中抚平;而对于别人的好,我们要感激。包容和感激之情是分不开的。心存感激,就能包容。

当别人对我们有恩情的时候,我们应当时刻记在心上;当别人做了伤害我们的事时,我们应当尽快忘掉他人的不是。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你应当经常记住别人对你的好,这样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各国之间经常交战。一次,郑国派子濯孺子去攻打卫国,可是郑国军队不是卫国军队的对手,不幸兵败而逃。子濯孺子是郑国的大将,哪能放了他,于是卫国随即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拉不了弓,我活不成了。”可是,他突然想了想,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击我的是谁呀?”驾车的人回答:“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看来今天是老天放我一马,我大幸啊,我死不了啦!”驾车的不明白,就问他:“庾公之斯是卫国的名射手,他追击您,您反说您死不了啦,这是什么道理呢?”子濯孺子回答说:“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又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他所选择的学生、朋友一定也正派,不会是忘恩负义之人,放心吧。”不一会儿,庾公之之斯追了上来。他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也很奇怪,便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我今天病了,拿不了弓。您杀了我,就可以立大功了。”庾公之斯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杀了你就是大不敬了。你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我跟尹公之他学射,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过来害您。但是,今天我追杀您,是国家的公事,我也不能完全放弃。”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把箭头敲掉,用没有箭头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四下,然后回去了。

庾公之斯知道,没有子濯孺子当年对自己师父传授箭术,也不会有他今天在箭术上的成就。所以,他放过了子濯孺子,包容了自己的敌人。他是明事理的大丈夫,受人一恩,最终报之。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包容是委婉的变通之道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身边的人和事弄得焦头烂额,会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咬牙切齿。这是因为我们不能包容。我们疲于奔命,为生活操劳,我们似乎已经长时间地将包容搁浅,很少坐下来对包容一词有所思悟;我们执拗地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执拗地认为包容就失去了自尊。其实,心有多大,就能容纳多少烦恼,宽阔的心胸不会被这些琐事烦恼。

包容是一种委婉的变通,包容了他人,就是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一点,让自己不为琐事烦恼。包容他人,需要我们用变通的思维考虑问题,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想通了以后,就能包容别人,任何事也不能对你“构成威胁”了。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是个火暴脾气,听不得别人的半点议论,常常会被人们的三言两语给激怒,甚至忍不住大发雷霆。有一次,他又被气得不得了,便跑去找一位修行的长者诉苦,希望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一点慰藉。

当他把心中的苦闷说出来以后,这个长者把他带到厨房,这位长者没多说什么,只倒给了他一杯水,之后又倒一勺盐巴下去,并要他尝一口。他一喝,不禁叫了起来:“哎呀!好咸啊!”年轻人不懂长者为何要让他尝一杯这样的咸水。长者没有多说话,只是笑笑,又带他来到一片美丽的湖泊,同样倒了一勺盐巴到湖中,又从中捞起一小杯水,要他再尝一口,并问他说:“这次会觉得咸吗?”那人回答:“怎么可能会呢,这么一湖的水,才加入这么一点盐。”

长者接着说:“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湖的胸襟大,所以虽被倒入同样的盐分,但很快就被稀释了!年轻人,胸襟大一点,那些小事情就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人,要做湖泊,不要做杯子。”

年轻人顿时恍然大悟。从此再也没有为那些流言蜚语所累,也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

那生活中的我们呢?你常觉得生命中有许多让你烦恼的人和事吗?如果你的胸襟只有杯子般的容量,那么这些人和事绝对足以影响你心灵、情绪的质量;但如果你的胸襟如湖泊般一样大,那么这些人和事很快就会被你稀释,根本影响不了你。

所以,我们要包容,拥有湖泊一样的胸襟。看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谁没有包容之心?蔺相如包容了廉颇,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二人一起为保卫赵国鞠躬尽瘁;林肯包容他的政敌,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支持者;韩信包容了让他受“胯下之辱”的人,让他担任自己的副将,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心腹。

包容别人,需要我们换位思考,需要我们有变通的思维,不然我们只会囿于设定的狭隘的心灵中。假如我们能变通地想问题,想想对方犯错的理由,想想对方的处境,我们也就不会固执地对过去斤斤计较了。再或者,你可以从自身角度想,包容百利而无一害,如此想来,你也就能包容别人了。

有位著名的佛教宗师说:“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硕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放下固执的己见就是一种变通,我们往往会被别人犯的错纠结着思绪,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去“变”,就能“自通”了。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

人与人之间是否能相处融洽,就看能不能包容,能不能变通地思考。以公交车上为例,一个大姐不小心踩了一个小伙子的脚,这位大姐说:“不好意思!”而小伙子说:“没事,只能怪我脚长得太长了。”车上一片笑声。再有一例,由于刹车缘故,一个小伙子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姐,这个姑娘说:“德行!”小伙子回答一句:“这是惯性!”包括姑娘在内的所有乘客都笑了。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别人的一句话,能对你产生多大的杀伤力,取决于你的胸襟、气度有多大,我们要拓宽自己生命的容量,善于转换思维。包容是一种变通,不要固执己见了,包容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