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越包容越幸福:家就是不同个体的融合器

因为有家,我们不再孤独;因为有家,我们的人生充满更多的意义。幸福的家庭总是充满着和谐之音和欢声笑语:长幼间母慈子孝,夫妻间相敬如宾,兄弟间见利不争。一个幸福的家庭必定是个相互包容的世界。同在屋檐下,家庭成员间难免会因为生活小事磕磕碰碰,一颗包容的心在其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婆媳间的包容让婆媳放下成见,和睦相处;夫妻间的包容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升华而不是坟墓;兄弟之间的包容不再让金钱利益成为亲情间的情感障碍。就如哲人所说,家的声音是种容纳,越包容才会越幸福!

包容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

人生就是航行,我们就是海上的一叶扁舟,无论我们漂到哪里,家永远是我们停泊的港湾。累了,我们回家歇一歇;受了委屈,我们回家倾诉;遭了挫折,家中有鼓励我们的亲人。是家,给我们关爱;是家,给了我们奋斗的后盾。没有家,我们永远孤独飘零。所以,对于家,我们要做到的不仅是索取,还有给予,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对家庭负责,珍惜家庭,包容我们的亲人,因为包容是一种责任。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对孩子包容,不要因为他在生活中给你带来麻烦而大发雷霆,不要因为他犯了错去惩罚他,惩罚并不是家长的责任,包容才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关心,也意味着要包容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尤其对于爱犯错误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包容是他心灵的港湾和希望。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误,父母要给他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的过程中成长的。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你都要包容他,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这就是一种责任。

前两天,小云的孩子在沙发上快乐地转着“乾坤圈”,只听“哐当”一声,茶几上的新碗应声而碎,小云顿时火冒三丈:“你在干吗!老是爱犯错误!”孩子委屈地站到一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整个下午都闷闷不乐。

孩子打碎了碗,知道闯了祸,心里很恐惧。看到孩子怯生生的表情,小云一想:“大声地责骂,对一个三岁的孩子,他承受了那么大的心理压力吗?这种不经意的训斥会拉大我与孩子的距离。”她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有点过激了,就主动亲近孩子,向他道歉,孩子这时候忘却了母亲刚才愤怒的面孔,扑到了小云怀里。

对于母亲来说,关爱孩子、教育孩子是一种责任,而关爱他们就需要包容。所以,为了责任,我们要包容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在因为孩子撕碎了你心爱的书籍、由于好奇拆开了你的遥控板而怒目圆睁、教训他吗?包容你的孩子吧!

生活中,我们还看到有很多女人凑在一起就数落自己丈夫的种种不是,总觉得别人的老公似乎比自家的好。其实不然,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只不过有的人会念这本经。面对现实,找到最佳念经方式,那就是彼此多一些包容,这也是一种爱的责任。

有一对老夫妻,恩恩爱爱,几十年如一日,夫妻双方从来都是出双入对,让周围的街坊邻居羡慕得要死,说他们简直是一对连体婴儿。老太太长年心脏不好,老爷爷每天端茶倒水;傍晚时分,当大家吃罢晚饭,老两口总是牵手而行,沐浴着夕阳斜光。可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之祸。一天,老太太突然心脏病复发逝世了,老爷爷哭得十分悲切:你是最好的女人,下辈子我还娶你。你对我一生中无数次过错的包容,让我永远都亏欠你的,只有来生回报……据说,老爷爷年轻时风流韵事不少,但一次次都在妻子的包容中走过来了,两人终于白头到老。

在婚姻的征途上,越想索取得多,失去得就越多。常怀一颗对爱人的包容之心,少一些小心眼,多一份信任,少一点自私,爱人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应该给他空气,给他自由的空间,这样才不会令爱情因窒息而死亡。多给爱人一些包容吧,这是一种责任。

老赵和妻子都爱打乒乓球,在厂里的每一届运动会上,他俩总能分别拿到不错的名次。老赵本以为,他和妻子搭档,在混双项目上定能所向披靡。但数年以来,这一奖项一直与他们夫妇无缘。原因很简单,并非实力问题,而是他们在输了不该输的球时,总会相互抱怨而影响成绩。往年比赛中妻子的指责让老赵历历在目,他也懒得再与妻子做搭档了。最后,妻子找了一位球技中上的男同事搭档,老赵则选了一位去年刚到单位的女大学生。

一路过来,老赵和他的新搭档“杀”得兴高采烈,“杀”得满场沸腾。兴奋之余,他突然想,妻子会作何感想?大学生技艺一般,可和自己配合得天衣无缝,即使失手丢球,相互间也只有鼓励与信任,“眉目传情”。这些,事后说不定会成为妻子说事儿的把柄。

然而意外的是,决赛时,老赵的对手竟然是妻子和她的同事,夫妻俩成了赛场上的对手。在决赛的整个过程里,妻子和她的同事配合得更为默契,也时刻在“眉目传情”。比赛拉锯式打得难解难分,最终,妻子和她的搭档以微弱的优势获得冠军。

当老赵看到妻子捧着奖杯时,他心中有一种失落感,不是为了比赛的失败,而是为了这些年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原本,球场上自己和妻子都很优秀,但组合时总是矛盾重重。为何他们不能像对待别人,或像恋爱时一样对待自己的爱人呢?因为对方已是自己的爱人,所以就不必对其包容了吗?想到这里,老赵更是觉得内心很歉疚,他决定以后一定包容自己的妻子。

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和老赵一样呢?认为对方已是自己的爱人,就不再对其包容。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婚姻需要责任感,这就需要包容。假如我们能做到;也许,我们早已捧回了更多的更为炫目的奖杯了!

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人的人,我们要学会包容,包容你的孩子,包容你的爱人,让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婆媳关系如何协调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话有双重含义:其一是说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其他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其二是指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

可能很多女人对这一关系都很畏惧,因为婆媳关系的处理自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婆媳之间的对立似乎已经是个定式思维。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学会包容,摒弃婆媳之间的成见,良好的婆媳关系是可以建立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媳妇必须俯首听命于婆母,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民间素有一种说法,“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可见婆媳之间的不平等,也是一种恶性循环。现代社会中的婆媳关系平等了,可是婆媳之间的关系却更不好处理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婆媳关系如此难以相处?我们应怎样处理好婆媳关系?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包容。

婆婆是丈夫的母亲,从你们结婚的那一刻起,她也就是你的母亲。对待母亲,我们要秉承孝道,凡事要包容,不要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伤了和气,因为她始终是你的母亲。包容了婆婆,能让婆媳关系更融洽,也能让你的家庭其乐融融。

小芳今年28岁,她文静善良而大方,刚刚结婚半年。家庭生活本来很幸福,但婆媳关系令她很头疼。

小芳和丈夫关系很好,但是与婆婆关系糟透了。她说从结婚前就看出婆婆对儿子的依赖,而且丈夫对妈妈的感情也很好,丈夫每次外出旅游都要带上老婆、老妈、老爸。这一点小芳很不满意,她说结婚前可以,可是结婚后还是这个样子,她就很受不了,她说很想过二人世界,可是每次都是全家人在一起。她说,丈夫有恋母情结,说婆婆也依恋儿子,说丈夫对自己挺好,但对婆婆比对自己还好,她很受不了。结婚后因为住房问题,她也与婆婆发生过争吵。原来自己住大房,婆婆公公住旧房,但比较小,为了让婆婆高兴,他们与婆婆换了住房。但是他们每天要回婆婆那里吃饭,因为丈夫每天都要回家看看妈妈爸爸,他觉得自己能够读完博士都是妈妈爸爸的功劳,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孝顺爸妈,要让他们高兴。她说婆婆是个很爱挑剔的人,每次出去吃饭都要选择饭店或者挑剔菜肴,丈夫也都满足自己的妈妈。最关键的是,有时候,她和丈夫回到婆婆家,婆婆总是一个劲儿地对丈夫好,完全把她当外人,每次还把丈夫留到很晚才走。本来丈夫一天在外面忙,小芳就没什么时间和他在一起,下班了还被婆婆“霸占”着,这令小芳很生气,可这些话她又不敢与丈夫说,因为她知道丈夫是极其孝顺的人。

婆媳关系让小芳很苦恼,我们可以看出,小芳的婆婆是在和媳妇争夺“爱”。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婆婆,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于是和儿媳妇过不去,只要儿子有一点时间,就占为己有,和儿媳妇的关系处得很差劲。而作为媳妇,我们不应该与婆婆生气,应该包容老人,理解老人的这种心情,既然老人舍不得儿子,就顺应老人的心,让她快乐,这才是做晚辈的孝道。

和小芳相反的是,小严和婆婆的关系比亲母女还好,可谓“如漆似胶”,成了街坊邻居羡慕的对象。

小严和丈夫还没结婚时,小严就对婆婆很好,买老人吃的穿的,都买相同的两份,母亲一份,婆婆一份。婆婆比较守旧,对儿子管得比较严,小严也总是专心听婆婆的教导,她知道婆婆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公公死得早,所以当他们结婚后,她总是把婆婆照顾得很周到。所以,结婚不到三月,她和婆婆的关系就已经到了什么话都说的地步。

结婚后一段时间,小严和丈夫闹离婚,原因是丈夫和单位一个女大学生好上了,婆婆知道了以后很生气,打了自己儿子,然后让儿子当着自己的面发誓,要对得起媳妇。后来,老太太找到了那个女人,给她讲了很多道理,总算让那个女人退出了。

这件事在整个小区里头传得沸沸扬扬,都说这婆媳俩比亲母女还好,简直是从古以来少有。老太太也处处维护自己的儿媳,这连儿子都没想到。

小严和婆婆的关系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对象。对待婆婆,我们要包容,不能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老人养育儿女已属不易,好不容易等到儿子长大了,可以享福了,别让老人因为你而不高兴,这是我们做晚辈的责任。我们要包容,放下婆媳之间的成见,只要有心,就能处理好和婆婆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婆媳关系更融洽!

别让手足变仇人

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血浓于水,兄弟之间应该互相谦让,见利不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兄弟父子经住了困境磨难的考验,却经不住利益的烦扰,让亲情在金钱利益面前黯然失色、反目成仇。其实,只要兄弟之间见利不争,相互包容一点,就能构造亲密的兄弟关系。

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至亲的关系,何必为了那一小点利益而苦苦相争,伤了兄弟之情呢?兄弟之间关系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家庭和睦与否,不要让利益成为家庭中不和谐的音符。转念想一下,有什么比亲情更为重要的?金钱固然可以买来很多东西,却买不到亲情。

曹植有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的人生,就是一幕兄弟相残的悲剧。在曹植十几岁的时候,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番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早已被立为太子了。于是,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这样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町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让曹植带兵的决定。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他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他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还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却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人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欲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王侯将相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很少。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秦朝的扶苏与胡亥,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一切皆因“利益”二字。如果他们把利益看淡一点,包容一点,还会有这些悲剧吗?即便在平民生活中,因为利益而造成兄弟相残的例子也依然不少。

有一个老头,有三个儿子,老头在世的时候,全家以打柴为生,虽说日子很苦,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可是兄弟三个在一个锅里吃饭,一起干活,和和睦睦,从没红过脸。

后来,三兄弟相继娶了媳妇儿,老头也去世了,兄弟分了家。老二和老三分到的是几亩田,而老大分到的是枣树。

老二和老三日夜劳作,可是仍然是穷汉,而老大因为枣树的收成年年很好,没过几年就发家了。老二和老三看在眼里很不舒服,经常到哥哥家里闹,说老头对大儿子好,把最值钱的东西留给了哥哥,眼见闹也于事无补,他们就心生毒计,想把枣树毁了。这恰巧被一位好心肠的邻居老太太知道了。

这一奶同胞,总是这样打打闹闹,搅得各家过不安,老太太就开始在三妯娌之间撮合,极力规劝,说动了她们,然后她们各自回去劝自己的丈夫,慢慢地,弟兄们僵硬的死结儿开始松动。这年春天,兄弟们一齐去找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是这一带有名的学问家。老先生告诉他们,“兄弟和气家不散,妯娌和气日子甜”。兄弟间要互相谦让,多替别人想,多包容,不要太自私,并建议他们合种一棵树,早晚伺弄,共同负责。哥仨回来后,照着做了,合栽了一棵枣树,哥仨比着劲地栽培它。老二和老三把当初想毁枣树的想法告诉了哥哥,而哥哥早已不在意了,反过来,哥仨一块儿寻找嫁接那种枣子的办法,开始做嫁接实验。终于有一天,第二棵树上也结出了那种酥脆香甜的枣子。

正可谓,当年同胞曾相残,各趋私利实难堪。故事中的老二和老三看见哥哥比自己富裕了,嫉妒心顿生,但老大在劝慰下原谅了两个弟弟,这就是包容。兄弟之间本来就应该如此,金钱换不来亲情。所以,兄弟之间本应同心协力,不要让自己被利益驱使。兄弟相残的结果无非是两败俱伤,而如果我们能包容一点,放开利益的枷锁,那么,就会让兄弟之间消除隔阂,关系自然也就亲密无间了。

融洽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片落叶承载一次生命,我们惊于生命的伟大。当我们看见我们的孩子呱呱坠地时,我们是欣喜的,我们细心呵护着这个小生命,对于他的任何举动我们都能包容。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地长大,我们反倒不包容了,孩子犯的任何一个错误我们都会“咀嚼”很久,和孩子之间的心被“屏蔽”了,基于此,就产生了所谓的“代沟”。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犯错,任何人都是在犯错和改错中成长的我们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而应该去包容。包容之后,我们要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

我们经常大方地对待周围很多人,我们既然能包容别人,那么为什么不能包容自己的孩子呢?试着去沟通,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这是真正的爱的方式。

在思想观念上,年轻和上代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年轻人观念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赶时髦,不甘于被时代潮流抛弃,讲究与时代接轨,并且具有冒险精神;而上代人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规规矩矩地完成每一件事。由于这些差异的作用,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至“代沟”就无可避免地形成了。张女士目前就为此事烦恼。

儿子染了发,美滋滋地哼着歌回来,恨不得把眼睛翻到天上,好欣赏自己。张女士说:“怎么?我辛辛苦苦生了你,黑头发还委屈你了?染得七红八绿的,好好一脑袋成调色板了!你整个一变色龙啊你!”儿子说:“哎哟,妈,这都跨世纪了,尝试尝试新事物不行啊?”

儿子班里春游,照相数张,其中有几张和女同学的合影,且彼此间的距离按照老同志的看法来衡量太过亲近了。于是,张女士看不习惯了,就说:“这谁家女孩子,靠你这么近干吗?长得又不好看,你还美滋滋的。唉,现在的女孩子!”儿子说:“那么封建干吗?不就是照张相吗?大惊小怪的,再说了,那都是我的‘铁哥们儿’,好朋友,又没别的意思!”

儿子第一学期放假,从学校回来,给张女士带了礼物。她说:“你好好学习就得了,带什么礼物啊,羊毛还不是出在羊身上?花那钱干什么?”儿子说:“这叫借花献佛,我就这点儿心意呗,等我以后赚了钱,给你买更好的。”

儿子总是零花钱告急,张女士就说:“你真是不会计划啊,这么多的零花钱,大手大脚地花,看你以后自己赚不了那么多钱怎么办!想我们小时候……”儿子:“行了,您可别那年那月了,您那个时候,一根棒冰才三分钱呢,对吧?可现在什么时候了,能比吗?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水涨船还高呢,我那点零花钱,天变地变钱不变,已经够节约的啦!”

从张女士和她儿子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和父母之间思想的差异。作为父母,我们要包容孩子的各种行为,虽然说这些行为很多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应该和孩子进行沟通,真正明白年轻人的想法,并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劝导,适度的沟通会让你拥有一个融洽的亲子关系。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我们往往不会爱孩子,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细心备至的物质,更是心灵的理解。

小琴,十七岁,高一女生,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她在周记里说:“我经常在家里和妈妈闹矛盾,我一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是她对我也挺好的,给我做饭、洗衣。每当看到她疲倦的面容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小时候我特别崇拜我爸爸,觉得他好像无所不能,妈妈也很好,对我宠爱有加。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觉得他们都不再爱我了。每天只关心我的饮食和成绩,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对我特别严,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没有用的。他们也太不理解我了!”

和小琴父母一样的家长太多了,他们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却没有注意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没有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的爱的出发点是对的,可是爱的方式却不对。孩子需要的是关心和理解,父母却把孩子的成绩看成一切,成绩下降了的时候,是生气,是打骂;成绩上升的时候,仍然没有好脸色。我们什么时候包容过我们的孩子?这样下去,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怎能融洽?

所以,我们要包容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之间多沟通,这样才能创造融洽的亲子关系,家庭才能幸福!

包容有“不是”的父母

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又有几个孩子能包容父母,理解父母呢?

可能人天生就有一股叛逆劲儿,自打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在“违背”父母的意愿。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于是省吃俭用给孩子补充营养,可是孩子却不“领情”;少时,父母希望孩子能学一身本领,将来可以生活得更好,可是孩子却整天抱怨自己怎么会有这样严格的父母;长大后,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安稳地工作,可是孩子却标榜自己的个性,拿着父母辛苦攒下的钱为人生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而家中的父母为此寝食难安,担惊受怕。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

生活中,有很多人打着和父母有沟通障碍,也就是所谓的“代沟”这个幌子,为自己的逆反开脱。或许,父母的确是老了,思想无法跟上年轻人的步子,无法听得懂年轻人的语言,无法和这些新新人类共跳一支舞曲,可是他们爱孩子的心从来没有改变过。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脸颊和发白的鬓角,我们还能被他们爱多久?

试着包容自己的父母吧,即使唠叨,我们也多听听,那是爱的责备;即使打骂,我们也接受,这证明他们还健康。包容父母,把握好这一份至真至诚的爱!人生似一场宴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离席而去,也最终曲终人散,可是父母却始终守候在我们身边,帮我们编织着人生的梦,收拾着散席后的狼藉杯盘。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了父母的好;可是,觥筹交错时,你注意到他们担忧的眼神了吗?

曾经,在陕北的一个农村,住着一个很丑的农村妇女,可是她却生出了一个十分俊俏的儿子,这个孩子的小名叫春儿,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孩子似女儿般水灵,似女儿般听话。孩子出生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春儿慢慢长大了。这孩子天生是块读书的料,顺利地上了大学进了城,这可为祖宗争了脸。再过了几年,春儿在城里工作了,可是他的老娘还在农村老家受苦;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说过要接老娘进城,因为他的母亲实在太丑了。

可是这个丑娘日益思念着城里的孩子,于是她决定到城里看看,顺便开开眼。那天,当她找到儿子的住处时,她顿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刚好是春儿的结婚之日,处处张灯结彩,她顿时明白了一切。同时她也很气愤,怎么自己生了这么一个舍本忘祖的孩子!她冲进家里,当时很多人就问:“这个老太太是谁啊?”春儿说啊:“不认识,是捡破烂的吧,给她点钱,打发她走吧。”老丑娘一听这话,顿觉人生最大的耻辱就是有这样的不孝子,于是一头撞在了雪白的墙上,喜事成了丧事,这时春儿才喊出一句:“娘……”

老丑娘把儿子看成一切,儿子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本以为儿子读书成才后自己的好日子就开始了,可是她却看见儿子这样的不孝举动。于是,她的精神支柱崩溃了,走上了绝路。俗话说,百行孝为先,可是春儿却嫌弃自己的母亲丑,不仅婚姻大事瞒着母亲,还在众人面前否认自己的母亲,这比十恶不赦更加让人不齿。

不管父母有多少不是,即使贫穷,即使丑陋,即使……父母永远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和父母之间有割不断的脐脉和血缘关系。我们也唯有包容,才能报答父母之恩。父母思想落伍也好,说话唠叨也罢,要知道,总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老得既不会思考问题,又说不出话来,到那个时候,我们会因为当初没能包容他们而悔之晚矣。

当他们年老时,我们不要成为一个拙于表达感情的笨小孩,我们该考虑如何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年龄的差距也许会造成子女与父母沟通的主要障碍,然而,为人子女,难道我们不应该多包容一些有“不是”的父母,主动去了解和关心他们吗?我们是否尝试过安静坐下来听父母讲他们过去的事情,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或与父母好好地沟通交流,一起努力去打破我们之间的屏障?

在父母眼里,我们真的永远都只是孩子,都只是他们最爱的最心疼的那个孩子。无论我们长到多大,他们都会担心我们受到伤害,担心我们遭到欺骗。这就是父母。因为这份永远不会背叛的关心与爱护,他们变得特别琐碎,哪怕在外人面前是多么雷厉风行的人,到了自己的子女面前,也只是一个啰嗦的爸爸或者妈妈。拥有这份永远相随的爱的我们,为什么不包容父母的“不是”呢?更何况他们的种种“不是”并不是错,而只是因为他们的方式恰好不是我们喜欢的那一种。当我们与父母顶嘴时,是否想过,有一天,他们再也不会有力气去犯下我们眼里的这些“不是”时,我们也许会非常怀念,怀念曾经身边那个用全部的心、不求任何回报地爱我们的人。年轻的时候,请多包容一点父母的“不是”吧,因为有一天,他们会随着这些“不是”而离我们远去。多一份父母子女间的包容,我们会拥有超越所有爱情、友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