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包容是一种策略:用包容的心看待职场小摩擦

职场中需要包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应该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一下别人的所作所为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是相互的,假如你给了别人包容,那么,他们一定会还你包容和尊重的。公司是一个团体,每一个人永远不属于个体,所以不妨以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学会与棱角分明的同事交往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在职场上,我们尤其要学会与棱角分明的同事交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使自己的职场生涯的发展更加顺利!

所谓棱角分明,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和宽泛的概念。何谓棱角分明?宽泛地说,就是个性比较强。假如进行细致的划分,则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个性圆融的人就像是一块块被磨圆了的鹅卵石,但是棱角分明的人则像一块块未经打磨的石头,他们有些生硬的线条和尖锐的角。拿着一块圆融的鹅卵石,你可以使劲地攥紧你的手心,而不怕被扎伤。但是,假如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你还能够紧紧地把它攥在自己的手心里吗?当然,假如你不怕扎,不怕流血,你也可以攥紧自己的手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平白无故地受伤或者是流血,这就要求你学会如何与这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相处。同样的道理,在残酷的职场中,假如你不想无谓地牺牲,那么你就应该学会与棱角分明的同事相处,这样才能达到共赢的结果。很多时候,以卵击石是不可取的,以软碰硬也不是明智的选择,正确的做法是采取策略,达到共赢。

首先,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和尊严。人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统一标号和规格的零件,所以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于棱角分明的人,只要不是品质有问题,我们一定要尊重他的个性和尊严,这样才能打开对方的心门,使其真诚地接纳你。其次,要学会包容。只有你包容对方的个性,对对方表示理解,你才能更好地与对方相处。最后,还要学会展示自己,得到对方的认可。假如能够做到这三点,你就能够很好地与棱角分明的同事相处。要知道,与人相处和领导安排下属工作是相同的,必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大学毕业以后,张明进入一家外企从事销售工作,因为销售工作更多注重销售经验,所以张明被安排跟着李延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张明发现李延是一个特别难相处的人。他在公司里的销售业绩是最好的,为人桀骜不驯,总是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刚愎自用,特别武断。他似乎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也正是因为他始终专注于自身,对待客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他才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几乎每个月都在公司的销售榜上排名第一。

在跟着李延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张明非常苦恼。因为李延几乎不怎么和他说话,更没有倾心地教授,所以张明只得亦步亦趋地跟着李延,在一边悄悄地学习、模仿李延。有一次,李延遇到了一个不买账的客户,不管李延怎么说,对方就是不从李延这里购买软件。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明在客户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男孩五六岁的样子,非常可爱。所以,张明把自己专门托人从国外给外甥带的变形金刚套装交给李延,并且让李延在下次拜访的时候送给那个客户。这真是一步别开生面的棋啊,瞬间就使他们走出了绝境。客户看到这套变形金刚之后,惊呼道:“从哪里搞到的啊?我儿子已经追着我要一个月了,这可是限量版的呢,我托了很多人都没有买到。”这时,李延不知如何作答,张明在一边淡淡地说:“我外甥六岁了,也喜欢这套变形金刚。所以,我就托人从国外买了两套,本想着其中一套作为备用的,那天恰巧看到你的孩子也五六岁的样子,所以不如成人之美了!”

果不其然,在李延和张明拜访之后的次日,这个客户主动给他们打电话签合约,并且说以后会长期合作。经过了这件事情之后,张明成了整个公司里和李延关系最亲近的人,后来,他们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其实,张明之所以能够得到李延的认可,主要是因为他适时适当地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大凡能力比较强的人,总是有点儿孤芳自赏。李延的业绩始终是公司第一名,他当然不会轻易服软了,而张明则通过“露了一手”,得到了李延的肯定。对于棱角分明的人,最失策的做法就是与其对着干,针尖对麦芒;只有首先尊重和理解对方,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得到对方的认可,才能够走进对方的心灵!

如何对付喜欢打小报告的同事

早在上学的时候,细心的同学就很容易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即总是有一些同学特别喜欢打小报告。同桌上课说话了,他打小报告;某某作业没写完,他打小报告;张三不小心把李四的铅笔盒摔坏了,他还是打小报告。我们不禁纳闷:这些事情看上去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为什么总是乐此不疲地打小报告呢?其实,这是一种性格特点,而不是一种习惯。然而,不管是性格特点还是习惯,都是很难改变的。久而久之,这个爱打小报告的同学长大了,走上了社会,投人到工作之中后,他还是无可挽救地喜欢打小报告。同事迟到了,他打小报告;同事说领导坏话了,他打小报告;甚至连同事与爱人关系不和,闹离婚,他也要打小报告。这个小报告打来打去,有什么好处呢?假如遇到一个不辨是非的领导,那么会继续鼓励他当自己的耳目,让他继续打小报告;假如遇到一个非常理智和公正的领导,那么首先会怀疑打小报告者的人品,继而用心分析他所说的话是否属实。假如不幸遇到了第一种领导,那么打小报告的行为就会有愈演愈烈之势;假如侥幸遇到了第二种领导,那么虽然打小报告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遏制,但是打小报告者从此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终将葬送自己的职业前程。由此可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打小报告都是得不偿失的。

既然我们都已经认识到打小报告的恶劣后果,我们当然不会去充当那个打小报告的人了。但是,我们无法阻止别人打我们的小报告。假如有人打你的小报告,你应该怎么做?大多情况下,为了使自己编造的“小报告”发挥陷害人的功效,那些散布流言蜚语告“黑状”的人已经掌握了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即人们总是相信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为此,在面对打自己小报告的人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态度强硬,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完全可以公然地和打小报告的人对峙。要知道,在了解情况的时候,假如你采取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的态度,那么对方就会认为你是胆怯。这个时候,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你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告诉大家,使人们在心中对此进行评判。此外,你也可以与打“小报告”的人进行公然论战,一一反驳他所列举的“黑材料”以及各种不实之辞。当然,要想不授人以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使自己端正清明,让人没有小辫子可抓。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一身正气,凡事讲求公正,用事实说话。

黎明和朱志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他们一起应聘进一所学校当教师。工作两年之后,学校恰巧有一个名额,要外派到美国去进修一年。因为其他的老教师大多已经结婚生子了,青年教师中又数黎明和朱志最为优秀,所以,黎明和朱志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竞争对手。

其实,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黎明和朱志是不相上下的。黎明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朱志是学习中文的。但是,相比之下,黎明的人缘更好一些,朱志则有一些文人的清高。对于能否得到这个去美国的机会,黎明非常坦然,不过,却有人看到朱志在晚上的时候拎着礼品去校长家里。很快,学校就定下了去美国进修的人员名单,其中,赫然有朱志的名字。很多同事为黎明打抱不平,但是,黎明很淡然。他说,不管是谁去进修,只要对学校有所贡献就可以。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黎明却突然一反常态地开始竭力争取这个名额。原来,黎明之所以没有得到这个名额,是因为朱志去校长家的时候打了黎明的小报告。朱志告诉校长,黎明在读大学期间曾经因为几门学科不及格而被劝退,后来是因为黎明的爸爸给校长送了重金,黎明才得以继续把大学读完。

对于朱志这种无中生有的造谣行为,黎明非常气愤。他联系了之前担任自己班主任的华老师,并且请求华老师亲自给校长打电话。原来,黎明的确有几门课程没有通过考核,不过,那是因为他生病落下了几个月的课程,因此根本没有所谓的劝退之说。面对黎明如此强烈有力的回击,朱志哑口无言。最终,他费尽心机得到的去美国深造的机会不翼而飞了。

对付那些喜欢打小报告的同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假如能够像黎明一样找到第三者充当自己的证人,那么就更容易撇清自己,证明自己的清白。不管谣言再怎么魅惑人心,事实都是最有力的证据,胜于一百句雄辩。

如何对待与你争功劳的同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变成了脑力劳动,这也决定了在现代职场越来越多的剽窃行为随时发生,防不胜防。因为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脑海中完成的,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证明这项工作到底是由谁来完成的,不像盖房子,周期长,而且有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个事实。如此一来,怎样保护好自己的工作成果就成了每个职场人士都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是防不胜防。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与你争功劳的同事呢?

如今,职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使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和未来,很多人甚至恬不知耻地抢夺原本属于同事的功劳,将其据为己有。这种行为简直和偷窃毫无区别,是非常可耻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职场人士,很多人都曾经遭遇过这种偷窃行为。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劳动被别人据为己有,你会如何处理呢?有的人也许会选择忍气吞声,有的人也许会选择据理力争,但是,对于上层领导来说,不管是谁的劳动成果,只要是对公司有利的,他们都会采用。由此看来,领导并不会在这件事情上持坚定的立场,通常会和稀泥。所以,在遇到功劳被抢的时候,不要把太多的希望都寄托在领导身上,毕竟,很多成果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没有人能够证实这个成果是你的还是他的。所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成果之战中,我们必须开动自己的脑筋,灵活机智地解决问题。只有让事实不辩自明,对于被偷窃的一方而言,才是最好的结果。

张虎和李哲一起应聘进一家公司工作,因为年纪相仿,而且经历也很相似,所以他们相处得很好。

一次,单位接到了一个很大的项目,公司老总在全公司范围内收集好创意。老总承诺,只要创意被采用,不管是谁,都官升一级。为此,公司上下每个人都在非常努力地冥思苦想。看着大家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张虎脑中灵光一闪,他决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这样才能够旗开得胜。与此同时,李哲也想到了一条与张虎差不多的思路,但是,因为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工作量很大,所以李哲最终放弃了。眼看着最后的日子就要到来了,张虎终于做出了一份使自己满意的策划书。而李哲呢?因为前怕狼后怕虎的,他非但没有做出出众的计划书,更没有拿出使自己满意的答卷。

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张虎在对自己的策划书进行最后的审校,此时,李哲说:“张虎,让我看看你的策划书吧,听大家说你为这份策划书可是煞费苦心呢!”张虎感到非常为难,一边是要好的哥们,一边是自己呕心沥血才创造出来的策划书。想到就剩下一个晚上的时间了,张虎最终决定让李哲看看自己的计划书。次日,在公司领导精选出来的项目计划书中,李哲排在张虎前面对自己的计划书进行阐述。当李哲的计划书出现在投影仪上的时候,张虎的脑袋嗡地就大了,这不是自己的计划书吗?所有数据都是自己辛辛苦苦统计出来的。虽然如此,张虎并没有声张。公司领导对于李哲的计划书展示的数据非常满意,因此让李哲详细阐述一下这些数据的由来。这下子轮到李哲头大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些精密的数据是如何得到的。此时,只见张虎不慌不忙地说:“让我来阐述吧,因为这些数据是我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在工作之余统计出来的。”

随着张虎的详细阐述,领导已经知道这些数据都是张虎的心血了。最终,张虎顺利地通过了领导的考核,升职为部门主管。

不管什么时候,事实都胜于雄辩。即使一个人再怎么能言善辩,都无法阐释经由别人的脑子诞生出来的伟大思想。所以,尽管脑力劳动的成果是很好剽窃的,但是思考的过程是无法复制的。正如故事中的张虎,因为信任,他把自己的劳动结晶给了李哲看。虽然李哲很不地道地剽窃了张虎的统计数据,但他根本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面对与你争功劳的同事,事实就是最强有力的辩驳。

为难你的人,也许正是成就你的人

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想要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话,然而,赞美虽然听起来好听,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总是使听的人感到飘飘然,不知所以。实际上,这种赞美是可怕的,因为它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使你自我感觉良好,因而不思进取,逐渐走向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促使你进步的不是赞美你的人,而是为难你的人。人们常爱说这样一句话,嫌货才是买货人。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促使你进步的恰恰是你的敌人,或者是对你要求严格的人。众所周知,严师出高徒。虽然现代社会的教育提倡鼓励学生,然而,适当的严格要求还是必需的。假如一味地表扬学生,而不及时给学生指出其缺点和不足,那么,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甚至因此而逐渐退步。与此相反,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中,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有一个严格要求他的人,或者是父母,或者是老师。百炼才能成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人们经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多数好药都是非常苦的,但有利于治病;绝大多数教人从善的语言都是不那么顺耳和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很多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任何人而言,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最重要的就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能力。对于一个人而言,有了过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能及时改正;相比之下,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导致小错最终酿成大错,甚至病人膏肓。尽管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或者觉得丢面子,或者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个不愿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人都是很难取得进步的。其实,不管对谁来说,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要知道,没有人喜欢批评别人,因为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冒很大的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听好话,而对批评意见心存抵触,有些人甚至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的意见,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因此,智者往往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批评意见;而对于不值得批评的人,智者一定会三缄其口,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去说他。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记住,用赞美使你昏昏然的人未必是你的真朋友,只有为难你的人、勇于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每次,当魏徵向我进谏的时候,假如我没有及时地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愿意善罢甘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长孙无忌还没有开始回答,魏徵就对唐太宗说:“我之所以进谏,正是因为觉得陛下做事不对。假如陛下不愿意听从我的劝告,而我又马上就对陛下的意见表示顺从,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如此一来,岂不是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太宗说:“其实,你完全可以采取曲折的方式,当时应承我一下,保全我的颜面,等到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可以吗?”对此,魏徵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千万不要当面顺从我,而在背后又另讲一套,这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而非臣下忠君的表现。对于您的看法,为臣实在不敢苟同。”虽然太宗觉得有的时候很丢面子,但是他还是非常赞赏魏徵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特别是在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徵主张宜急不宜缓,宜快不宜慢。唐太宗即位的时候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徵:“要想治理好国家,即使是贤明的君主,也需要百年的时间吧?”魏徵对此有不同的意见,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宛如声音马上就有回音似的,只要一年就能够见到效果,倘若二年见效,也未免迟了,如何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魏徵主张取信于民,不能朝令夕改。唐朝原定男子必须到18岁之后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大量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只要是达到16岁以上的男子统统都要应征,魏徵坚决表示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和杀鸡取卵毫无区别。兵不在多而在精,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充数而把年龄不到18岁的男子也应征人伍。而且,这也是失信于民的表现。”唐太宗问自己是否做过失信于民的事,魏徵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尽管太宗认为魏徵的言辞非常尖刻,但是心里其实是非常高兴的,他相信魏徵是在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徵更是经常犯颜直谏,以便使唐太宗能够时时反省自身。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虽然已经准备好了车马,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去。当魏徵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的时候,太宗坦白地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的确非常想去打猎,但是,一想到你也许会责备我,我就不敢去了。”

除此之外,魏徵也非常注意唐太宗的品德修养。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太宗:“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告诉太宗一句荀子的话: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这句话,唐太宗时时反省自身,成为了一代明君。

正是因为有了魏徵的直言进谏,唐太宗才能成为一代明君。虽然现在社会已经没有皇帝了,而且,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急迫心情是完全相同的。要想不断进步,我们就要虚怀若谷,谦虚地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努力完善和提高自身。记住,只有为你好的人才会直言不讳地为你指出缺点和不足,从而迫使你不断进步。因此,为难你的人才是成就你的人,在听到逆耳忠言的时候我们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