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生活本来就不公平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公平合理是生活中应有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这不公平!”“因为我没有那样做,你也没有权利那样做。”我们整天要求公平合理,每当发现公平不存在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抱怨这个世界,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你要寻找绝对公平,就如同寻找神话传说中的宝物一样,是永远也找不到的。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公平。飓风、海啸、地震等都是不公平的,公平只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听到很多抱怨声:我的出身不好,我家里没有钱,我上学的学校不好,我的工作条件不好,没有一个能赏识我的老师……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天天抱怨。有时候抱怨会产生连锁反应,越抱怨,倒霉的事情越是接二连三。
我们抱怨的时候,尽管能够从中获得别人同情的甜头,可是抱怨也是一把“双面刃”,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常年抱怨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别人的同情,还可能被周围的人排斥,因为他们已经听够了那些抱怨的言辞,再也不想在心理上遭受折磨了。再者,抱怨就好像是毒瘾,经常跟抱怨的人在一起,自己的情绪也会逐渐地降低,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没有哪个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别人的不好情绪所影响,所以在人群里,经常抱怨的人常常是最不受欢迎的人。
孔雀向王后朱诺抱怨。她说:“王后陛下,我不是无理取闹来诉说,您赐给我的歌喉没有任何人喜欢听,可您看那黄莺小精灵唱出的歌声婉转,它独占春光,风头出尽。”
朱诺听到孔雀这么说,严厉地对它说:“你赶紧住嘴!忌妒的鸟儿,你看你脖子四周,如一条七彩丝带。当你行走时,舒展的华丽羽毛,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好像色彩斑斓的珠宝。你是如此美丽,你难道好意思去嫉妒黄莺的歌声吗?和你相比,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鸟能像你这样受到别人的喜爱。一种动物不可能具备世界上所有动物的优点。我们赐给大家不同的天赋,有的天生长得高大威猛;有的如鹰一样勇敢,鹊一样敏捷;乌鸦则可以预告未来之声。大家彼此相融,各司其职。所以,我奉劝你去除抱怨,不然的话,作为惩罚,你将失去你美丽的羽毛。”
喜欢抱怨的人向别人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不幸,起初可能还会有人同情你,久而久之会让别人生厌。谁都喜欢和那些整天乐观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喜欢整天对着发牢骚的人,因为你发牢骚会直接影响别人的心情。喜欢抱怨的人不仅自己在事业上不断地落后,在人际关系上也会越来越糟,会导致你更加沮丧,会觉得上天真的对你太不公了,了解你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呢?世态炎凉的感觉是你自己无形中造成的。
面对生活,永远不要忧虑,不要发牢骚。如果我们一直向上看,生活积极乐观,学习勤奋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地底下的种子从来不怀疑,总有一天它会破土而出。它从来不问自己,怎么才能突破压在头上的厚厚的土层;它也从不抱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那些顽固的石头和沙砾,而是不断地把自己柔嫩的绿芽一点一点向上顶出,透过石头和沙砾,坚韧勇敢地生长着,直到露出地面,长出枝叶,并开花结果。
生活中,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不要做的就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地去寻找突破困难的方法——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糟?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怎么去突破可能出现的问题……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心情不好怪天气之类的问题,出了问题从自身上不断地找原因、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向成功迈进。如果这样做的话,成功也会不断地光顾你的。
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思考和努力,这样的生活才会惬意。
画家列宾和他的朋友在雪后去散步,他的朋友瞥见路边有一片污渍,显然是狗留下来的尿迹,就顺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盖了,没想到列宾发现时却生气了,他说:“几天来我总是到这儿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在我们生活中,当我们老是埋怨别人给我们带来不快或抱怨生活不如意时,想想那片狗留下的尿迹,其实,它是“污渍”,还是“一片美丽的琥珀色”,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
置身不如意环境中的人们,请停止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开始面对现实,把握机会充实自己吧。不要对自己目前的境况抱怨或不满,它们可能是贫乏的、不好的,但既然没有办法可以弄到更好的,你就只有珍惜既有的一切,从中去发现出路和希望。不重视现在,就不会有可以期待的未来。
62.接受现实是成熟的开始
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完整的,而这些很多的不完整也就促成了人间的烦恼甚至是悲剧。比如说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并不像传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得到永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并不甘心,总是在想方设法改变这些事实。古代皇帝就曾经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可到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宿命。
我们必须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要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做一点事情,首先就应该认识到人生有限、时光飞逝的现实。
米利安在旁人眼里,就像是一个怪物。因为她出生时患了脑瘫,6岁之前全身的运动神经受到了伤害,口水常常不停地向外流,也失去了发声说话的能力。但米利安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毁掉她的生活。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启发她画画,她觉得自己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于是开始作画。中学毕业后,米利安进入洛杉矶学院和加州州立大学研读艺术。在付出比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之后,米利安获得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而她的画展也轰动了世界。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个中学生问她:“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难道从来就没有怨恨过吗?”
在场的很多人都责怪这个学生提出了这么让人尴尬的问题,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不能说话的米利安嫣然一笑,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么几行字:“我好可爱!我的腿很长很美!爸爸妈妈这么爱我!我会画画,我会写稿!我有一只可爱的猫!上帝爱我……”最后,她以一句话做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不幸让米利安从小懂得,身体上的缺陷是无法改变的,不如拥有一颗快乐的心。这样的成熟与泰然,几人能有?在现代社会中,残酷的现实随时存在。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现实,并从这个现实出发,再作另行考虑。而不是在那里给自己太多的假设和如果,或者是心有不甘而想着要如何才能回到过去。这样做既不能如你所愿真的回到过去,又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与其这样,还不如接受这个失败的现实,然后开始新生活。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呈交给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一份报告中说:新加坡没有埃及的金字塔,没有中国的长城,没有日本的富士山,也没有夏威夷十几米高的海浪,新加坡除了一年四季高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李耀光在报告上批示:拥有阳光就足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种草,很快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直到现在,旅游收入一直是新加坡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当一个人心中有了阳光的时候,也就足够了,或者说一个人具备了阳光心态才能做到很坦然地接受现实。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阳光的人更容易成功,而这其中更是包含了两种智慧,也正是这两种智慧让我们显得成熟。
首先是一种理解放弃的智慧。
放弃在很多时候都有一定的优势,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我们需要适时地放弃。人生中要经历无数次的选择与放弃,不懂得适时地放弃就不会看到人生更美的风景。
其次就是要懂得不要一味追求完美。
完美在很多时候都是做人做事的最高理想、最高境界,可等你真的向那个目标进发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现实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完美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不完美”,因为过多地苛求自己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使得自己过于劳累,心灵过于疲惫,同时在追求的过程中也会让周围的人身体跟着同样地劳累,心灵同样地疲惫。完美主义是一种枷锁,扣在完美的身上作威作福。不要奢望“鱼和熊掌兼得”的完美,有时候完美并不等同于美丽,却恰恰是缺憾的验证。让我们不能接受事实,也不能满足于现状,以至于减少了很多成功的机会。
你可能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名校的学历,没有出众的外貌……但这一切都没有关系,这是你的现实,是你不管怎样都无法重新设计的;但是你还有无限的空间和足够多的机会去改变这一切。如果你连现实都无法看清,又如何脚踏实地地改变这一切?
63.成功的人总关注解决方案
一位名人说:“在停止尝试的时候,就是你完全失败的时候。”欠缺勇气和自信的人,常常与平凡、庸碌相伴为邻。而大多数成功者敢想敢为,不甘于在问题、困难面前止步。他们一步步坚定地走着,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有两个青年外出打工,一个去伦敦,一个去多伦多。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他们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伦敦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多伦多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吃的,还送旧衣服。
去伦敦的人想,还是多伦多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多伦多的人想,还是伦敦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互相换了票。原来要去多伦多的得到了伦敦的票,去伦敦的得到了多伦多的票。去多伦多的人发现,多伦多果然好。他初到多伦多一个月什么也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伦敦的人发现,伦敦果然是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挣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叶子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爱花的伦敦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数次,就净赚了几十元钱。1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伦敦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清洁公司只负责洗楼而不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机会,买了梯子、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洁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20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伦敦发展到周边城市了。
一次,他坐火车去多伦多考察市场。在多伦多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一刹那,两人都愣住了,因为几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困苦、阻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脑中的“滑坡”。
生活中,许多平庸者、失败者的悲哀,常常在于面对困境时缺乏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跳不出习惯性的误导,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一条路上前行,这些人一想到改变,同时就会想到一系列可能出现的困难,甚至很棘手的困难。于是,就在老路上越走离成功越远了。其实,问题是打破习惯观念的最好武器,它的无情和冷漠逼迫着你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去找方法。
1883年,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也严重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他决心要把他们父子俩花费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唯一能动的一个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蕴涵着一个道理: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达到的地方,心可以达到。
我们不难听到无数失败的理由和借口。比如他们会无意中说:“老实说,我原来就不认为它会行得通。”或“我在开始前就感到不安了。”或“事实上,我对这件事情的失败并不觉得太惊奇。”他们大多都采取“我暂且试试看,但我想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态度,结果最后导致了失败。“不相信”是消极的力量。当你心里不以为然或怀疑时,就会想出各种理由来支持你的不相信。怀疑、不相信、潜意识要失败的倾向,以及不是很想成功,都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杰出的人,他的精神会永远昂扬向上,因为他坚信:无论如何,方法总比问题多。
64.负面信息对我们毫无用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确定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勇往直前走下去,而不要犹豫不决,更不要太在意别人给你传达的负面信息。因为负面信息除了增加你的顾虑、让你变得动摇和抱怨之外,毫无用处。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里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前两道题他都很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但是并不觉得灰心。因为这样的难题他也遇到过,最后总是能够柳暗花明,找到答案。而且他相信,老师布置给他的题一定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结果他思考到天亮,终于完成了。
第二天,老师接过他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老师很激动地问他。青年回答:“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一个通宵,比我平常的速度要慢很多。”
老师请他当着自己的面按要求再画一个正17边形,这次青年很快就做到了。老师激动地对他说:“你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原来,老师误把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写给了学生,而这个憨厚的学生,也就初生牛犊不怕虎地解了出来。他就是数学家高斯,后来高斯回忆:“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高斯之所以能成功固然因为他具有天才的数学头脑,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如果老师一开始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这道题有多么难,可能他的天才头脑就会因为过于紧张而难以发挥充分的思考能力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有时候负面消息并不是真实的情况,看看下面的这些故事,你就能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约翰·莱特福特不但是个博士,而且当过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部名著前夕,他郑重指出:“天与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狄奥尼西斯·拉多纳博士生于1793年,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他的高见是:“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国王不懂音乐,我们可以不苛责,但是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乐评家也不懂音乐,但是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记里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令我忍无可忍。”
有趣的是,乐评家亚历山大·鲁布,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报了仇。他在杂志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贝多芬一样聋了,他运气真好,可以不必听自己的作品。”1962年,还未成名的披头士合唱团,向英国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荐,但是被拒绝。公司负责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欢这群人的音乐,吉他合奏已经太落伍了。”
你听说过艾伦斯特·马哈吗?他曾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生于1838年,卒于1916年。他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的存在。”爱因斯坦对以上批评并不在意,因为早在他10岁于慕尼黑念小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对他说:“你以后不会有出息。”
就算西方文学的大宗师莎士比亚,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1896年在日记中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1906年,他又在日记中说:“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这位雷纳尔先生爱说俏皮话,他在1906年的日记中说:“你问我对尼采有何看法?我认为他的名字里赘字太多。”连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英国作家王尔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辞技巧批评萧伯纳说:“他没有敌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思想家卢梭54岁那年,即1766年,被人讽刺为:“卢梭有一点像哲学家,正如猴子有点像人类。”
这些被批评和讥讽的人士后来都被证明,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是多么的伟大。如果他们当时被批评和嘲笑所打倒,在意了这些负面信息,那么这个世界的损失将是无比惨重的。他们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坚信自己的成就,并且勇往直前地做下去了。
戴维·克罗克特有一句很简单的座右铭:“确定你是对的,然后勇往直前。”每一个人,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人物,总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别人的批评。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
65.如果原则正确,败了又何妨
爱默生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定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服障碍,达到所企望的目的。”所以,如果你根据正确的原则没有做成一切事时,不要厌恶,不要沮丧,也不要不满;而是在你失败时又再回去从头做起,只要你所做的较大部分事情符合于人的本性就足够了。
1934年,当希特勒统率军队时,丘吉尔喊出战争的危机,英国的政客们一笑置之。当德军侵入奥地利时,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签署了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换取欧洲和平的“慕尼黑协议”,得意扬扬地向英国人民宣布:战争不会发生了!但丘吉尔却警告说,战争快要来临了!政客们对他怒目斥之。丘吉尔因而竞选失败。他坚持己见,又引起公愤,以至于被报纸指责为“缺乏谨慎和判断力”。
丘吉尔的远见卓识竟被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一些人当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这种失败的境遇足以使一个人垂头丧气或是抱怨不已,可是丘吉尔却像得胜回朝,依然衔着雪茄悠然自得,还跑回家乡的别墅度假去了。他兴致勃勃地画画、看书、写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人们才想起丘吉尔这个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是唯一能在和平时刻洞察战争危机的人,只是他的预言和警言被世人领悟得太晚了。
在失败面前,丘吉尔镇定自若,视如平常。理性的思考令他不在遵守理性方面失败,他行事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就算错过了作战的最佳时机,至少他在理性那里得到了安宁。如果我们根据正确的原则做事,那么结果失败也只是小伤小病,就像是一个健康的人得了眼病一样,只需要用一点海绵和蛋清敷一下就可以。
“苹果”品牌的创始人乔布斯在他21岁的愚人节那天,和朋友在家中的仓库里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自己的电脑公司。由于乔布斯偏爱苹果,他就给电脑起了一个名字——苹果。他们的自制电脑“苹果1号”在电脑圈子里的影响很大,但是人们还在观望,希望有更加轻巧的2号、3号出炉。果然,乔布斯和朋友们痴迷着将电脑做得更加方便,加上刚好有著名的推销大师的资助和亲身推销,“苹果”的第一仗打得很漂亮。
1985年,乔布斯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也许成功来得太快,荣誉背后的危机得以隐藏起来。乔布斯的经营理念在当时是一个异类,加上电脑行业的大哥大IBM公司也开始推出了个人电脑,苹果公司开始节节惨败,乔布斯成了这一失败的“替罪羔羊”。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他的经营大权,他几次想夺回权力均未成功,便愤然离开了。
没有乔布斯,“苹果”的形势未见起色。而乔布斯很快便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创业,他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
由于“苹果”坚持自己的封闭性,使用苹果电脑的人就必须使用与它相配套的程序,这种“捆绑式”的销售让很多喜欢苹果电脑的人望而却步,因为使用者必须适应电脑,而不是电脑适应人。
12年之后的圣诞节前夕,全球各大计算机报刊的头版头条上都出现一则新闻:“苹果收购Next,乔布斯重回苹果。”重归的乔布斯,正因他的公司(现皮克斯)成功制作第一部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振。苹果公司上下都将乔布斯视为大救星,乔布斯的境遇也和当年出走时完全不一样了。12年的出走,用最后的回归来做结局,乔布斯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他的行动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有能力对苹果公司负责。
真正的巨人并不是他从未倒下过,而是他能在每一次倒下之后又能迅速地、坚定地站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生活中从不失败的人根本不存在。失败有时也是检验一个人品质的机会,因为有的人就此一飞冲天,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差别就是勇气。既然是在正确的原则的指引下做成的事情,那么即使是要面对失败和挫折,我们也可以淡定自若,继续自己的征程。
66.珍惜你所拥有的唯一——此刻
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候:我们深陷在对昨天伤心往事的懊悔中,期待明天会有不一样的艳阳高照,却唯独忽视了今天的存在。“将来我要做政府高官,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将来的发明肯定能解决现在争论不休的问题”,“将来我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对年轻人来说,过去还不怎么值得回味,展望未来,信口开河又不用负责,成了大家平常的一件乐事。但事实上,我们除了现在、此刻,一无所有。你以为明天还会和今天一样,但频繁的自然灾害等也有时候给我们小小地提一下醒:明天并不一定会到来。
1871年春天,一个蒙特端综合医院的医学院学生偶然拿起一本书,看到了书上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它使这个原来只知道担心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自己将来的生活何去何从的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最后成为他那一代最有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举世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被聘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还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他死后,他的一生用厚达1466页的两大卷书才记述完。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而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看到的由汤冯士·卡莱里所写的那句话:“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来,而是重视手边清楚的现在。”
42年之后,在一个郁金香盛开的温暖的春夜,威廉·奥斯勒爵士在耶鲁大学作了一场演讲。他告诉那些大学生,在别人眼里,曾经当过四年大学教授、写过一本畅销书的他,拥有的应该是“一个特殊的头脑”,可是,他的好朋友们都知道,他其实也是个普通人,他所取得的一切只是因为他注重了今天。
时间并不能像金钱一样让我们随意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我们所能使用的只有被给予的那一瞬间——此刻。所谓“今日”,正是“昨日”计划中的“明日”;而这个宝贵的“今日”,不久将消失到遥远的彼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得以生存的只有此刻——过去早已逝去,而未来尚未来临。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具有流通的价值。所以,不要老是惦记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和抱怨昨天发生的不顺心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对于远方将要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于事情毫无帮助。所以记住:你现在就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地方。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好奇地问它:“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
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仰望将来、充满希望。”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视了吗?”
“现在!”神像一愣,“我只顾着过去和将来,哪还有时间管现在。”
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了,将来的还没有来到,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无视于现在,那么即使你对过去未来了如指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神像一听,恍然大悟,便失声痛哭起来:“你说的没错,就是因为抓不住现在,所以古罗马城才成为历史,我自己也被人丢在了废墟里。”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烦恼明天的事,因为你还有今天的事要烦恼。”这是一句隐含大智慧的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很多男人努力赚钱养家,心想赚够钱让家人拥有幸福的未来,后来发现钱永远赚不够,家人也没了。因为家人拥有无数个凄凉孤单的现在,所以决定去追求自己当下的快乐。
何必为明天的事情忧虑呢?把一切泪水留给昨天,把所有烦恼抛向未来,专心地过好今天,活出生命的色彩,当晚上安然入眠时,那就是给今天最好的掌声和礼赞。
67.有怨气不如有志气
美国人常开玩笑说,是一位布朗小姐的厚此非彼,才刺激“造就”了一位美国总统。
在读高中毕业班时,查理·罗斯是最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他的英文老师布朗小姐,年轻漂亮,富有吸引力,是校园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同学们都知道查理深得布朗小姐的青睐,他们在背后笑他说,查理将来若不成为一个人物,布朗小姐是不会原谅他的。
在毕业典礼上,当查理走上台去领取毕业证书时,受人爱戴的布朗小姐站起身来,当众吻了一下查理,向他表达了出人意料的祝贺。
当时,人们本以为会发生哄笑、骚动,结果却是一片静默和沮丧。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男孩子们,对布朗小姐这样不怕难为情地公开表示自己的偏爱感到愤恨。不错,查理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辞,也曾担任过学生年刊的主编,还曾是“老师的宝贝”,但这就足以使他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耀吗?典礼过后,有几个男生包围了布朗小姐,为首的一个质问她为什么如此明显地冷落别的学生。
布朗小姐微笑着说,查理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她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人有出色的表现,她也会吻他们的。
这番话使别的男孩得到了些安慰,却使查理感到了更大的压力。他已经引起了别人的忌妒,并成为少数学生攻击的目标。他决心毕业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报之一吻。毕业之后的几年内,他异常勤奋,先进入了报界,后来终于大有作为,被杜鲁门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
当然,查理被挑选担任这一职务也并非偶然。原来,在毕业典礼后带领男生包围布朗小姐,并告诉她自己感到受冷落的那个男孩子正是杜鲁门本人。布朗小姐也正是对他说过:“去干一番事业,你也会得到我的吻的。”
查理就职后的第一项使命,就是接通布朗小姐的电话,向她转述美国总统的问话: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我现在所做的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
倘若杜鲁门因为布朗小姐的冷遇而一蹶不振,终日抱怨,那么,美国人将失去一位优秀的总统,而杜鲁门本人则会与精彩的人生擦肩而过。
生活中,当我们遭到冷遇时,不必沮丧,不必愤恨,树立更加伟大的理想,并坚定地维护。唯有权利赢得成功,才是对曾经的屈辱最好的答复和反击。
不能因为月缺,就抱怨月亮不圆;不能因为日食,就指责太阳也不可靠。任何人都会遇到喜与忧,任何一天都有好与坏,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冷遇对于一个真正坚韧的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是锋利的钢刀。每一次锤打都是痛苦的,但历经的锤打越多,这把钢刀就越锋利,最终,你能够用这把由自己锻造的钢刀开辟自己的战场。
上天赋予我们生命的同时,在上面附加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如果你期望自己能够有个不平凡的人生,就不要抱怨“冷遇”与“困难”的到来,因为,那些逆境中的折磨,正是你成就非凡人生的垫脚石,是上天恩赐予你的最好的礼物。
68.每晚反省自己的行为
反省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不仅在失败的时候要反省,就是在平常也要时时反省。
1.反省让你保持清醒
如果你读过《圣经》就会知道,上帝要求人们学会反省。
《新约》里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对基督怀有敌意的巴里赛派人,有一天,将一个犯有奸淫罪的女人带到基督面前,故意为难耶稣,看他如何处置这件事。如果依教规处以她死刑,则基督便会因残酷之名被人攻讦,反之,则违反了摩西的戒律。基督耶稣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对大家说:“你们中间谁是无罪的,谁就可以拿石头打她。”
喧哗的群众顿时鸦雀无声。基督回头告诉那个女人,说:“我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此则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当要责罚别人的时候,先反省自己可曾犯错。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有迷才有悟,过去的“迷”,正好是今日“悟”的契机。因此经常反省,检视自己,可以避免偏离正道。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五臧,另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父。
当年,柳生拜师学艺时,问宫本:“师父,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罢!”
柳生说:“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努力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如果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你晚上不睡觉练剑,必死无疑,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柳生颇不以为然地说:“师父,这太矛盾了,为什么我越努力练剑,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宫本答道:“要当一流的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地反省。现在你两只眼睛都看着一流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
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要当一流的剑客,光是苦练剑术不管用,必须永远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地反省;要当一流的推销家,光是学习推销技巧也不管用,也必须永远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地反省。
要认识自己必须依靠自己与别人,自己就是前述的自我剖析,别人就是他人的批评。由于自我剖析往往不够客观与深入,因此得依赖他人的批评。
曾有人向哈佛的鲁恩教授抱怨说:“我每天都在拼命地工作、工作,我一刻也没闲过,可如此努力为什么却总是不能成功?”
正如成功多是内因起作用一样,失败也多是自己的缺点引起的。一个人必须去除抱怨,懂得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才不会老在原处打转或再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人只有通过“反省”,时时检讨自己,才可以走出失败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所谓“反省”,就是反过身来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错误,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为什么要自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主观原因。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个性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而年轻人更缺乏社会历练,因此常会说错话、做错事、得罪人。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只说好话,看到你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人也故意不说,因此,这就更需要你自己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2.每天自省5分钟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主动培养自省意识也是一种能力,要培养自省意识。
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根性。当面对问题时,人们总是说: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错误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其次,培养自省意识,就得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镜子;这个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检查,只不过是一种对外表的自我检查。相比之下,对本身内在的思想作自我检查,要比对外表的自我检查重要得多。可是,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这样的自我检查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没有照镜子,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也许,脸上的污点没有洗掉;也许,衣服的领子出了毛病……总之,问题都没有发现,就出了门。可是,我们如果不对内在的思想作自我检查,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出言不逊也不知道,举止不雅也不知道,心术不正也不知道……
那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夜里刚躺到床上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先从自己这个角度作一下检查,看看有什么不对。而且,还要经常地对自己作深层次、远距离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养自省意识,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但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就更难了。
69.沉默比牢骚更有建设性
对于那些热爱抱怨的人来说,沉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沉默却能把他们从抱怨情绪中解救出来。
如果你什么都不说,大家也许还会赞美你稳重;如果你说个不停,不但不会表现出你期望的睿智,反而会令人感觉到浮躁。倘若你滔滔不绝了很久,表达的内容却无非是抱怨和牢骚,那就更不够明智了。
所以,在思想上给自己一个过滤器吧,当你想要抱怨时,请让自己沉默几分钟,让你的话语先穿越抱怨的过滤器。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谨慎措辞,让你说出你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不是任由不安驱使你发出又臭又长的牢骚。
法国有句谚语,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沉默确实胜于雄辩,当然更胜过那些毫无价值的抱怨的话语。在这一点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可谓众人的表率。
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得手后,尽管美军损失惨重,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在一些美国议员之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议员反对美国向日本宣战。
当时罗斯福已经将局势分析得十分明朗,他明白如果不趁日军立足未稳时发动战争,等到日军发展起来战争会变得更加艰巨。同时,他也明白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的想法。“一战”中,美国在最后阶段才参战,战争没有在本土进行,但最后美国却因“一战”而大发其财。所以,现在美国一旦参战,国内经济必受影响,而且战争的胜负很难预料。如果战事对美国不利,到时如何收场?
罗斯福明白这些人的忧虑,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觉察出这些担忧是毫无必要的,所以他决定:美国必须参战。但是议员们观点的分歧令他苦恼,他有时候心中会生出几分厌烦的情绪,忍不住想要抱怨。
在一次会议上,当大家为战还是不战而争论不休时,罗斯福突然要站起来,因为他双腿残疾,所以平常总以车代步。当他挣扎着要从车上站起来时,两名白宫的侍从慌忙上前想帮他一把,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斯福愤怒地将他们推开。
于是,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罗斯福摇摇晃晃地挣扎着,从椅子上缓缓地站了起来。然后他满脸痛苦却倔犟地坚持站着,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人,一言不发。
所有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画面的美国民众都被感动了。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于是,在全国民众意愿的推动下,国会很快作出决议:对日宣战。
罗斯福说服了那些原本反对参战的人,他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也没有苦口婆心地进行规劝。他没有抱怨,也没有妥协,而是以一位领导人的姿态,成功地将局势引导到他所希望的方向。这不正是沉默的力量吗?
所以,沉默往往比抱怨更有建设性。抱怨是一种习惯,如果你不想把抱怨的话说出口,那么就请沉默,让自己暂停一下,调整一下呼吸,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说话时更加小心地选择词语,也更加仔细地斟酌自己将要表达的观点是否合适。
说话之前,不如深呼吸,而不要穷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