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用你的绝活去创业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只要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就能够发挥自己的这种才能,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要想创业成功,你首先要记住的是:必须听从心灵的呼唤,选择自己最擅长做的事。否则,你就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将赔钱赚钱交给不可捉摸的运气。

不要迷信什么什么行业赚钱,你只需随时提醒自己,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就不要动手去干。任何行业都有赚大钱的,也有亏大钱的。不懂行能赚大钱的人,夸张点说,就如芝麻掉进针眼里;真正懂行的人亏大钱的,也是寥寥无几。

但生活中偏偏就有一些人,光顾着羡慕别人,却忽略了自己。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你之所有,又何尝不是他人所羡呢?

来看一则寓言。

有一只小老鼠咪咪,终日里闷闷不乐,它深感自己气质不佳,形象不好,本领又小,生活在动物世界的最底层,受尽了委屈。

看着到处巡逻的猫,小老鼠咪咪想,要是能够做只猫,该是多么威风的一件事啊。

于是,小老鼠来到佛祖面前,一再哀求恩典,将它变成一只猫。佛祖禁不住它的纠缠,就答应了它的要求。于是,小老鼠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只猫。

可是没过几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猫是怕狗的呀。小老鼠咪咪又去再三哀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一条狗。佛祖也答应了,于是,它又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条狗。

让小老鼠咪咪诧异的是,狗还怕狼呢,于是它又跑去乞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了狼……

就这样,小老鼠一路请求一路变化,终于变成了森林之王——大象。

志得意满的咪咪昂首挺胸,在森林里漫步巡游,威风凛凛,动物们见了它都卑躬屈膝,咪咪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但好景不长,咪咪又失落了——它万万没有料到,大象最怕的竟然是老鼠!这时它眼中最伟大的形象又变成了老鼠,于是小老鼠咪咪又跪倒在佛祖的面前……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点和长处,尽管有时很不突出,甚至连自己也无法发现,但只要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并把它充分发挥出来,就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创新和超越。

著名企业家臧健和的创业历程,就是一个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的过程,正是因为对自己清醒的认识,才让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个曾经很凄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后来何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源于臧健和知道并坚守着这样一个成秘诀——那就是用自己的特长去创业。

臧健和是山东人,1977年,她开始辞去护士工作,带着两个不到十岁的女儿远赴泰国和丈夫团聚,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他的丈夫另娶了一个女人,无奈之下,她只好带着女儿来到香港。

为了养家糊口,她经营了一个水饺摊。1978,因为香港政府拆迁她居住的小木屋,她得到了3万元的补偿金,开始扩大自己的经营。同年,她和日本超市合作,将水饺产品推广到了整个香港。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可以说是香港的黄金时期,炒房炒股,沸沸腾腾,处处都是商机。而这20年里,也是臧健和从创业到成功的20年,在处处都是商机的香港,她为什么一直紧抱着几元钱一袋饺子的小生意不愿放手呢?这正是她的成功之处——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这并不是一种倔强的固执,而是经历与经验的感悟。

当房产和股市风起云涌,一夜暴富层出不穷的时候,臧健和也不是没有想过在金融地产的财富大海中打捞一把,满载而归。在这些年里,臧健和也买过股票,但是并未赚到什么。她买进时是80多港元,后来涨到了100多港元,经纪人建议她抛掉,可是她觉得还是等一下再说,没想到这一等,反而跌得很惨。

臧健和也尝试过炒房,但是似乎比炒股更惨。她第一次买楼是1983年,当时买的时候是30万港元,住了11年之后300万港元卖出,算是赚了一笔。1994年底,她花了1500万港元买了一个比较豪华的房子。三年后,房子已经升到了2500万港元,但是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手,错过了好时机,后来缩水到了一半以下。

这些经历让臧健和慢慢地明白了,既然自己会包饺子,就要把包饺子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将它做好,而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它。其他的行业,不是办不好就是不明白,还会因为分心影响自己的生意,那就干脆不干,专心包饺子。

的确,包饺子是臧健和最擅长的事情。第一天卖饺子,她感到忐忑不安。当时有几个打网球的青年,他们循着这热气四溢的香味走了过来,说从未吃过“北京水饺”,想尝尝。臧健和恭恭敬敬地将水饺端给他们,盯着他们的表情。没想到几个小伙子异口同声地说好吃,每个人又吃了第二碗。她激动得当场就流下了眼泪。

此后,臧健和使足了劲卖水饺,从早上五六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12点。当最后一班渡船停下来之后,她的生意才停止。然后,她就开始收拾卫生、洗码头。尽管没人要求她这样做,但是她认为污染环境对不起社会与别人。

在认定了自己的选择以后,臧健和就不再受其他事情的诱惑,而这让她在金融风暴的时候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更让她坚信这是个明智的策略。

有一次,臧健和在给香港大学生讲课时说:“创业就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做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担风险,因为这样的风险是你能承担的。”

后来,臧健和先后开办了3家工厂并且走上了正轨,生意就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币。1997年,她和美国第三大食品集团——一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品食乐公司合作,成了“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公司的董事和顾问。2000年,她荣获美国STAR国际企业顾问公司评选的“世界杰出女企业家”的称号。

只要认清自己想干的事,只要确认那是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领域,就不要怕暂时的挫折。只要方向正确,就别怕路远。因为,你总有一天,会抵达梦想的彼岸。

创业之前,你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特长所在,然后再想如何创业。如何找到自己的特长呢?下面的方法可供参考。

1.特长往往隐藏在兴趣与爱好中

你的特长无论是否是你的兴趣与爱好,你都要清楚地了解它。也许有些人会说:我没有什么特长,正如我没有任何爱好一样。

实际上,这些人根本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因为不论是什么人,他都有一定的特长,没有任何特长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与挖掘,就会在某一个早晨突然发现自己的特长,比如有的人长于唱歌,有的人善于写作,有的人则能熟练操作电脑,或者很善于用人等。

不要小看了这些特长,它有时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2.了解自己的特长所在

当创业者正式创业前,首先就要尽量诚实并客观地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特长?我的这些特长能够作为我创业时的依据吗?了解了自己的特长,并确定这些特长是不是就是你的兴趣或爱好,你就能够十分从容地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做出选择了。

看看你周围的创业人物,或从书上了解到的创业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几乎所有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是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应该像他们一样。

3.把本职工作变成自身的特长

创业者在开始创业之前,大都是有着自己的工作岗位的。也许你的工作并非你的爱好所在,但是你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几年甚至多年,对你而言这项工作是你最为熟悉、最了解的工作,就算你闭上眼睛也能把你的本职工作一样不差数得清清楚楚。所以,在你创业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创业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本职工作变成你的特长,尤其是那些没有别的突出特长的人。

有些创业的人常常把本职工作的有利条件给忽视了,完全把本职工作给抛开去创业,把现成的优势白白丢掉。还有一些人,一旦有了好主意,就迫不及待地把原有的工作给放弃掉,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创业上。由于他们资金短缺,经验缺乏,没过几个月,他们就会大失所望,因为他们的特长无法得到发挥。

因此,聪明者在选择创业的时候,应该学会以本职工作为参照,致力于从本职工作中发现创业的机会。实际上,许多创业的好想法都来自于一个人的工作与经历,这也是很多创业成功者的成功之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经验,利用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行创业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先生,就是利用工作经验进行创业的成功典型。

蒙牛乳业自创立后,就迅速创造出多个奇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乳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牛风暴”。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风暴,是由于牛根生带领蒙牛“跑出了火箭般的速度”。 蒙牛乳业创立八年多来,就飞速完成了由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到中国乳品制造业巨头的飞跃。牛根生也因此而成为近年来中国商界的焦点人物,并被冠于“中国十大创业人物”、“中国企业新领袖”等诸多荣誉。

1978年,刚刚20岁的牛根生到一家养牛场工作,五年后进入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厂长等职,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生产经营副总裁。

在伊利集团工作期间,牛根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比如,他曾获得呼和浩特科技兴市贡献一等奖、呼和浩特市特级劳动模范、呼和浩特市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等。

1998年,牛根生莫名其妙地被伊利董事会免职。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企业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

1999年,牛根生觉得实在没有适合自己的企业了,于是便毅然破釜沉舟,决定创立自己的企业。1999年1月,牛根生正式创立蒙牛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这些钱基本上是他和妻子的全部家当。

蒙牛公司最初的办公室是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的一间小平房,面积总共才53平方米,月租金200多元。公司成立时,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8000多万元。而1999年蒙牛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然而既然已经走到那一步了,牛根生没有时间去想他所面临的困难,他所考虑的,是怎样将蒙牛做好。

为了使公司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牛根生想到了借助国际资本。2002年6月,在牛根生的游说下,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7800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

在竞争激烈的乳品行业中要想获得每年50%的复合增长率,这在许多业内人士的眼中无疑是天方夜谭,但牛根生为了让蒙牛快速地成长,再一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得到了资金支持的蒙牛果然一路狂奔起来,从2001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7.24亿元、16.68亿元和40.715亿元人民币跃升至72.138、108.25亿元。“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起轰动。200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这样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 牛根生如是说。

在蒙牛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 牛根生以此来时时提醒自己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些年来,很多人向牛根生“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牛根生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牛根生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刚开始那几年,牛根生只做六七个产品。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酒泉参观一家乳制品企业。在展览室里,陈列着四十多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于是,随行的领导很不高兴地责怪牛根生:“你们才做六七种。” 牛根生没说什么。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去年我们销了五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那家企业40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而牛根生的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2个多亿了。这让刚刚批评牛根生的领导自感万分尴尬。

牛根生认为,做产品,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优生优育”。生下羊,哪怕一窝也不值钱;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滥生滥育,生得越多浪费越大!

牛根生说:“遍览六大洲,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80%以上以一业为主。在我们乳制品这个行当里,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世界500强的巨匠在做。例如,牛奶有帕玛拉特,奶粉有阿拉·福兹,酸奶有达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你如果什么产品都想做,那么,就意味着你与很多个世界冠军在对打;对抗一个犹恐不胜,何况是对抗许多个专业化队伍呢?”

“做企业成功的招数很多,但有一条肯定屡试不爽:聚焦,聚焦,再聚焦!” 这是牛根生的经验之谈。他所提出的蒙牛专业精神就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

牛根生一生只做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他在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他认为,一家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

牛根生的创业史就是一本标准的创业教科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生只做一件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知道为什么做事不能贪多求全;学会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怎样逐步发展壮大;学会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剑时,怎样才不会伤及自己;学会在取得一定成绩后,怎样坚守自己的主业。在牛根生的领导下,蒙牛公司从无名小卒开始,在群雄并立的“乳业江湖”中硬是拼下了一大块地盘,甚至一度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可以说,所有这些,都源于他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帮助他顺利创业成功。

孙子曾言:“多算胜,少算不胜,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就是指“胜算”,即有把握取得胜利。胜算比较大的一方获胜的机会就大,而胜算比较小的一方失败则常常难以避免,更何况是完全没有胜算的战争,那就更没有机会获胜了。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尽管没有硝烟战火,但是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一场战争。身败名裂只不过是小事,严重的甚至家破人亡。商场上因事业失败而跳楼自杀者不计其数,几天前还是香车宝马,西装革履,出入豪门;几天后流落街头,走投无路的人到处都是。所以,创业必须要谨慎。

当你要开创一项事业的时候,最好还是有制胜的把握再动手。在行事之前,一定要做细致入微的考察,必须有充分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做没把握的事。倘若没有把握便盲目投资,太过乐观,一旦大意或者市场发生变化,就没有办法应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说做事应该有把握,但市场瞬息万变,错综复杂,人们无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很多人为因素,如感情。但是,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才可以实施计划。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要知己知彼。孙子曾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尽管这些话极易理解,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在现代的经济浪潮里奋力打拼的人,更该以此话时刻提醒自己,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切实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事前做好最坏的打算,拟好对策,争取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样,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有致命的伤害,这一点很重要。对个人而言,若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情绪上便会放松,遇到问题也会从容不迫地去解决。

著名企业家林百欣曾经说过:“我做生意从来不做到十足,要留下三成后路。能力所及,不熟就不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如果是在其他场所,只是不懂而已,也没什么。但是在生意场上,就意味着血本无归了。看到他人做生意赚钱,等到自己做了,就只有赔钱的份儿。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东西,你如果不熟就掌握不了这些东西。“熟能生巧”在生意上同样适用。而且,你如果不熟的话在同行业竞争中就处于劣势,除非你非常有钱,能赔得起、交得起学费。因此,无论你做哪一行,都必须是不熟不做!

要知道,做生意本身就是以“利”为主,只有有“利”才能够生存。既要重视眼前的“小利”,又要看到将来的“大利”。在生意上,只有自己熟悉,才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己解决,而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求助他人(要维持最低成本)。同时,也惟有自己熟悉,才会很好地预测将来的市场行情趋势。

“不熟不做”的好处,就是创业者自己在该行业已经建立了人际网络,在客源方面会比较有保障。创业者如果有意进军某个新的行业,宜先多结交该行的朋友,等人际网络建立起来以后再正式开业。另外,工作之余不妨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扩展自己的圈子,可能这些新相识就是你以后的伙伴或客户。

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投资思维模式就讲究“不为最先”,一般情况下,最新、最热时先不进入,不抢“头啖汤”,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市场气候常常更明朗,消费者更易接受,自己的判断决策也会较准确,此时采用收购的办法介入,成本是最低的。

李嘉诚的经商信条是“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投资“股神”巴菲特也有这样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因此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从来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谈到对吉列剃须刀持股的看法,巴菲特说自己每天晚上都能够安然入睡,因为第二天早晨会有25亿的男性要刮胡子。在2000年初,当网络股大火特火时,他却不为所动,未入市购买。当时人们都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许多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次展现了他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了最大的赢家。这个例子并非让你不要炒网络股,而是告诉你,在创业或在做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要经过仔细调研,自己没了解透,没想明白以前不要仓促做决定。

锦兴集团总裁翁锦通在40岁时独闯香港,白手起家,努力拼搏奋斗,最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商界奇才”和香港的“抽纱大王”。在生意鼎盛时期,他的集团公司转口销售的中国抽纱工艺品年贸易额高达8亿美元。他还涉足房地产、矿产和化工等,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雄霸一方的殷商。1957年时,翁锦通在40岁生日那天踏上香港土地时,当时身上仅有4港元。他的经营原则也是“不熟不做”。1962年,他开始自己创业,从自己所熟悉的潮汕抽纱开始做起,他自信自己对抽纱积累有二十多年的经验,对抽纱业的经营管理有绝对的把握,对抽纱的任何细微性技术问题也一清二楚。他办起了“锦兴绣花台布公司”与“香港机绣床布厂”。此后,翁锦通在抽纱行业稳扎稳打,不断拓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抽纱王国”。从香港到中东、美国和欧洲等地市场,都有翁锦通的抽纱工艺品,其锦兴绣花台布公司也发展成了在香港、美国、意大利以及新加坡等地都设有分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世界的“锦兴集团”。

后来,翁锦通为自己的创业总结了这样四条经验:一是要绝对内行;二是要有勤奋的精神与坚韧的毅力;三是计划要缜密,处事要周详,千万不可轻举妄动,意气用事;四是要品行端正,不投机,只和正经商人打交道,远离奸商市侩。

日本著名企业家竹中新策曾说:“不要把手伸到各个行业,而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某个专门领域争取做到最好。”一行服一行,隔行如隔山,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就要学会放弃,那些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千万别轻意进入。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去和不熟悉的对手竞争,就相当于自寻死路。而赚钱之道就在于,什么都捞不如咬紧一处。任何一个无法避免的小小的失误,都足以让一个“大而全”的企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转瞬崩溃。

有时向不熟悉的行业伸手导致的失误,不只缘于进入了超出企业自身能力的新领域,还有可能缘于进入了超出企业自身能力的竞争异常激烈的新领域。这也是折损财气的另外一个不利的方面,日本的雅马哈公司就曾误入此歧途,引发了“近代日本工业领域中最残酷的一次商战”。

1987年,山叶寅楠创立了雅马哈公司。1904年,山叶的钢琴与风琴在一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荣誉奖,让山叶在20世纪初的国际乐器业有了一些名气。一战的爆发,沉重打击了欧洲乐器生产传统强国的地位,此时雅马哈公司乘机占领了全球乐器市场,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乐器出口经营商。

1923年的日本大地震和二战的爆发,都给雅马哈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山叶寅楠顽强地带领雅马哈公司苦苦撑了下来,继续维持着乐器的生产。 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雅马哈公司把生产扩展到传统乐器生产外。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以及对科技新发展的不懈关注,雅马哈公司在这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世纪50年代,雅马哈公司的上川元一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子管风琴。不久,该公司又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晶体管技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代完全晶体管化的新型乐器品。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创新的产品,该公司在世界乐器制造行业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位置。

伴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乐器市场显得已经无法满足雅马哈公司这只快速膨胀的“巨无霸”的胃口,于是公司就开始雄心勃勃地谋求更大范围的多样化经营,期望有进一步的发展。其实,这个想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可以说在当时也是雅马哈公司惟一正确的选择。然而,雅马哈公司把目标定位在了摩托车的生产上,而非自己熟悉的乐器生产上。经过二十几年苦心孤诣的经营,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公司的摩托车生产达到了其巅峰时期。雅马哈摩托以它新潮、高速与可靠的性能赢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它的市场占有率和当时摩托车霸主——本田公司差不多。

不过,雅马哈公司对全球摩托车制造的了解太肤浅了,对在摩托车业中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估计不足。这一切都造成了雅马哈公司为它多样化经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汽车市场相比,摩托车的市场相对比较小,因此在这个高度规模经济的产业里只容许存在一个独一无二的霸主,而其他生产摩托车的厂家就只能够充当收拾边角废料的“小兄弟”。所以,当雅马哈公司的摩托车分部,这个往日的“小兄弟”对摩托车业的“老大哥”本田公司构成威胁的时候,一场后来被实业界叫做“近代日本工业领域中最残酷的一次商战”就开始了。

虽然雅马哈公司也算是财大气粗了,但和称霸世界摩托车市场数十年、在世界汽车生产也占据一席之地的本田公司相比,它根本就微不足道了。在雅马哈信心十足地把自己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建设新的摩托车生产线的时候,本田公司的反攻开始了,自此决战拉开了序幕。而开展多样化经营和贸然进入竞争残酷的摩托车制造行业的雅马哈公司,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本田公司董事长河岛于1978年在《日经新闻》上宣告:“只要我当社长一天,本田就永远是第一。”河岛的话不只是恫吓,更是强者向弱者发起反击的宣言与前奏。1982年初,本田公司在自己强大实力的基础上大幅增加了促销费用与销售点。一时之间,本田摩托车的广告铺天盖地的从报纸、电视、广播与宣传牌上向人们涌来;它的销售点与维修点也遍布整个日本,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购买。而“势单力薄”的雅马哈在扩建摩托车生产线上早就已经使尽了吃奶的劲儿,这个时候哪里还有这么多的资金来和本田公司展开促销大战。在第一次战役中,雅马哈公司就明显不支,败势已经暴露出来。

本田公司在摩托车行业称霸几十年,它拥有的技术优势更是雅马哈这个后来者无法比拟的。本田正是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技术优势与雄厚的资金储备又发动了第二次战役——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以青年人为主要市场的摩托车业中,可以说新潮就等于生命,而产品更新换代相对比较缓慢的雅马哈摩托车却形象渐老,和本田摩托车相比就像是“过时了的产品”。就这样,雅马哈摩托车的销量严重下降,产品严重积压,不得不通过打折的方法处理库存。在第二次战役中,雅马哈公司损兵折将,处于劣势地位。

随后,老谋深算的本田公司丝毫不给雅马哈喘息的机会,立马又不失时机地发起了第三次战役,也是最致命的一个杀手锏——策略性的价格大战。本田公司以自己雄厚的实力为后盾,开始了大幅的降价行动。价格竞争的残酷程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在最激烈时,几乎任何一种型号的摩托车的零售价均下降l\/3以上。这样的降价幅度,虽然也让本田的摩托车生产出现了亏损,但是实力雄厚的本田公司还是有能力支撑的。但雅马哈公司却很难承担这么巨大的损失,在扩建新厂以后本来就已经紧张的资金此时就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在第三次战役中,雅马哈终于筋疲力尽,兵败如山倒。

1983年初,雅马哈公司的负债总额已经高达2200亿日元,而申请新的贷款也变得日渐困难;雅马哈的摩托车积压也逐渐严重,其库存占整个日本摩托车业库存的50%以上,雅马哈公司已经走投无路了。雅马哈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为形势所迫也只好向本田公司的总经理“负荆请罪”,并表示愿接受雅马哈公司在摩托车业中的次要附属地位,来换取本田公司的“原谅”。到这时,历时一年半的“近代日本工业领域中最残酷的一次商战”才算硝烟散尽,雅马哈只有独自品尝失败的苦果。

由此可见,一家企业在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有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想法是正常的,但永远要记住的是多元化经营并非无限度无条件的,一旦多元化经营过度,同样会把企业引向失败。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时候,创业者要时刻都想到自己所要进入的新领域永远都存在着竞争,几乎每个从事该行业的人或者企业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假如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水平都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那你的多元化经营就要多加谨慎了,否则就很有可能面临雅马哈公司一样的困局。

一个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而一个睿智的企业家更不会在其他企业曾经跌倒过的地方再跌倒。多样化的经营策略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甚至也可以说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深受以前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多样化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追求“大而全”的空幻。这一倾向往往导致企业实力分散,从而造成企业的失败。所以,时刻要记住,除非自己拥有足够的实力和那些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打拼,不然绝对不可以轻易踏入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之中,这样的损失是你难以想像的。

就像一个学生精力有限只能够学习一个专业一样,一家企业的实力也是有限的,也只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某几个领域内开展多样化经营。一旦超出自己的实力水平,超出这个力所能及的范围,企业势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况当中。

作为一家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多样化经营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均存在一个限度问题,过犹而不及。过度的多样化经营常常会给企业带来表面上的辉煌,实际上却削弱了企业根本的竞争力。这种企业往往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站稳脚跟。处处设防,就相当于处处不设防;样样都会,就意味着样样都不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