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具借鉴价值的小资本创业案例

《传奇》reference_book_ids\":[6641901069678939150,690154842036896052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迈向成功的最佳捷径就是:在起点差距不大的前提下,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结果,就必须跟有什么样结果的人学习,使用甚至直接套用那些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本章中所述的这些创业者,基本上都是从两手空空的草根阶层迈向千万、亿万身家的成功商业人士,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的创业之路无疑会走得更稳健!

1965年,胡小平出生于安徽无为县白茆镇,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16岁的时候,初中毕业的他就回家与老父亲一起种田。在水稻田中,父亲扶犁执鞭,吆喝着、赶着老黄牛吃力地在田间前行,而胡小平就在稻田边用木锨拢田埂,弄得满身是泥。他感觉这样的生活根本体现不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他望着父亲那日益衰老的背影,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奋发图强,决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胡小平非常能吃苦耐劳,他非常敬重自己老实憨厚、勤恳慈爱的父亲,但他却不愿意就这样像祖祖辈辈一样在农村种田,靠那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无论如何,他也不甘心把自己的一生埋没在这片泥土中。

当时,胡小平的脑子里就开始想,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呢?到了晚上,不安分的他怎么也睡不着,两眼盯着房梁思考着。那时正值家乡掀起了一股外出打工的浪潮,于是他决定去大城市闯荡一下,他不愿就这样一辈子待在小地方受穷。说干就干,怀着那个激动人心的创业梦想,胡小平带着家里仅有的20元钱,又用袋子装了30斤米,就这样踏上了进城打工的道路。他临走的时候,桌上用碗压着一张他留给父母的纸条:“父亲,我走了,外面的世界很大,我要出去闯一闯!”

来到南京时,胡小平身上只剩下4.8元钱了。这将是他今后一个月,甚至是更长一段时间的生活费。但当看到自己神往已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他还是狠了狠心,花了1.7元拍了一张照片,当时的他:脚穿一双破凉鞋,裤脚一高一低地卷起,手扶大桥栏杆,一副懵懂流浪少年的样子。

在人海茫茫的南京大街上,胡小平东奔西跑,直到花光身上的钱也没找到工作。后来,他不得不用身上背的米在小饭馆换一些米饭与腌菜吃。有一个好心的卖腌菜的老人,见他瘦小、憨厚,感觉这孩子挺可怜的,就以提供饭食为条件,让胡小平帮他看摊子。可倔强的胡小平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来闯天下的,坐在街角卖腌菜能有多大出息啊!但是,他的自尊自强还是抗拒不过饥饿,此时的胡小平才发现创业的前提是必须要先解决温饱问题。因此,他只好先找一些临时工干着,挣点饭钱。

从此,胡小平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他先后修理过自行车,在面馆里干过杂活,在下关南北货商店当过搬运工、保管员……慢慢地他的状况得以改善。但他仍然没忘记自己进城来的目的,仍记得自己的梦想,所以他时刻都在寻找发财致富的机遇。

1988年秋,胡小平毅然将下关南北货商店仓库保管员的工作辞掉了,尽管这份工作连城里人都很羡慕,工作轻松,工资待遇也不错,但是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临时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样下去不知何时才能攒够钱娶上媳妇。因此,他再次决定去闯荡。

1989年时,胡小平在南京大兴码头部队招待所结识了一位卖榨菜的四川涪陵老板施成礼,两人一见如故,十分谈得来。后来他们谈到了坛装榨菜。胡小平就问他,你这榨菜以什么价格出售。涪陵老板也感觉小伙子不错,就说:“我们这么投缘,你要是想要的话,就按每500克四角五分钱批发给你,每坛榨菜40千克左右,都是正宗的涪陵菜。”胡小平知道,在农贸市场上,榨菜零售通常都是500克7角钱,好的话一天能够卖两坛,不好的话也就是一坛左右。要是自己一天可以卖两坛,就可以赚到20块钱,那时的20块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此胡小平决定跟他做这笔买卖。

胡小平说干就干,第二天一大早便用自行车驮了一坛榨菜,到农贸市场上出售,没多久,就卖掉了半坛。但他发现农贸市场上的人流时间比较集中,一旦高峰过后,就再也卖不出去多少了,而且自己又没摊位,很难竞争过别人。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太被动,很难提升销量。因此,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卖点。他发现人们在饭馆吃饭,对于大鱼大肉并不太有胃口,对于清淡的蔬菜或小菜倒是青睐有加,而榨菜正是一种非常好的调味食品。胡小平从这里面隐隐发现了榨菜的巨大商机。他想:“南京的面馆、小吃部那么多,对榨菜的需求量一定很大,我何必还要在这里傻守着等人买榨菜?”于是,到了第四天的时候,胡小平就没有继续在农贸市场安安分分地卖榨菜,而是带上自己的榨菜样品,开始挨家挨户的进行推销。因为他以低于市场价1角的价钱出售给面馆或小吃部,对饭馆老板而言会省下不少钱。而且他所提供的榨菜质量也不错,所以没多久,胡小平就拉到了许多客户,榨菜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为了拉住客户,胡小平每次都是送货上门,这样就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实惠,因而也得到了客户的喜爱。他以自己的诚心与耐心来建立与扩展自己的客户群。客户只要需要榨菜,一个电话打过来,无论多晚他都坚持将榨菜送去。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赞赏。尽管很累,但胡小平却做得非常开心,因为他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打拼,一切的苦累都值。

胡小平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虽然眼前的榨菜生意十分红火,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坛装榨菜尽管拥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但仅仅是针对面馆与饭馆,客户面太窄,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只有将榨菜指向家庭消费,进军超市,才能够开拓出不可估量的巨大市场。于是他将原有榨菜进行改装,实行小型化与袋装,以适应家庭消费的需求。

与此同时,胡小平还观察到,市场上涪陵榨菜到处都是,只经营这一种榨菜太单调,没有竞争力,必须要增加经营的小菜品种,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于是他将家乡土产的一种小黄瓜拿来制成酱菜,受到了顾客的青睐,并且以袋装的形式成功打入了南京有名的蔬菜连锁超市。

1995年,胡小平在南京水西门批发市场开了一家“榨菜世界”酱菜批发部,当时南京人称他为“榨菜大王”。

在1996年的一天,浙江有一个厂家慕名找到了胡小平,希望他能销售他们厂生产的一种榨菜片。他看了一下他们的产品:70克的榨菜片,包装精美,价格适中,口感和味道都非常不错,于是当场就决定代销他们的产品。为了提高销量,厂方业务员对他承诺,倘若一个月内出售1000箱,按39元\/箱结算,另外再返还给他0.5元\/箱。二话不说,胡小平就开始集中精力推销这种榨菜,每袋他只加两分钱对外出售。结果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4000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会有这样好的销量。这次胡小平不仅赚了12000元,还得到了厂家承诺返还的2000元钱,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生意的顺利与红火,让胡小平越做越有劲。之后连续几个月,销量都超过5000箱。

就这样,胡小平的生意愈来愈好,到后来厂方的货车到了他家,根本不用卸货,便直接送到客户那里,一车货转手就是2000多元,胡小平心里美滋滋的。但是此时危机也已经悄悄出现。由于胡小平常常用厂家的车送货,让他的重要客户与厂家接上了头,厂家和客户之间直接进行了交易,将胡小平这个中介甩到了一边,一时之间,他不仅失去了厂家,更失去了客户,最终变得一无所有。其间,他为了挽回客户,甚至不惜以进价向他们提供榨菜,然而还是没能把客户的订单挽回。

这个事件对胡小平的打击非常大,但挫折却又给了他新的启示,要是自己有生产小菜的工厂,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就可以既控制商品,又可以拥有稳定的客户。痛定思痛,1998年,他成立了南京云露调味品有限公司,而且还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品牌,名字叫做“小菜一碟”。这次,他真正地从失败中崛起了,还向前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一时的打击,不但没有击败胡小平,反而让他更坚强起来。

胡小平以自己朴实的思想与心灵,给自己的事业做了这样一种诠释。云,天上的云,露,地下的露。云、露,水之灵气,尽管渺小,但是却可以滋润世间万物。他所注册的产品商标的图形,就是一个碟子上放着一双筷子,取名“小菜一碟”,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极具平民色彩,非常具有亲和力。这或许正是胡小平多年来摸爬滚打的人生感悟吧。从离家出门打工,到为了维持生活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从在农贸市场上卖榨菜,到变成南京有名的榨菜大王;从苦心经营到一步摔倒,被客户甩掉,这一切的经历促进了胡小平的成长,让他明白了创业的艰难,一切都要从“小”开始做起,要保持谦虚、勤奋、朴实与诚信的品格。

伴随着业务的熟练与经验的积累,在胡小平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一家企业两个商标:“小菜一碟”不仅是云露公司的商品商标,也是云露公司注册的服务商标。双重特许:商品商标——特许制造,汇集地方特色产品;服务商标——特许经营,拓展销售网络渠道。实现三赢:制造商加盟了“小菜一碟”,就获得了“小菜一碟”经营商的销售网络渠道;经营商加盟了“小菜一碟”,就获得了“小菜一碟”制造商的特色源头产品;“小菜一碟”就是在制造商与经营商互惠互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胡小平把“小菜一碟”的品牌当做一个平台,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们去南京要求加盟。但无论是在制造商还是在经营商的选择上,他都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十分严格地挑选合格的申请加盟商,比如,“小菜一碟”建立了一套科学选择上游生产制造企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原汁、原风味、原产地;其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再次,必须要有高标准的加工质量;最后,必须要有绝对的价格优势。以此保证“小菜一碟”的品牌与信誉。为增加小菜的品种,胡小平跑遍全国各地去寻找特色小菜与生产合作伙伴,定点加工各种风味小菜。几年来,“小菜一碟”已建立了20多个小菜生产基地,一共吸纳了全国100多种特色小菜品种。

胡小平将上游的制造商与下游的经营商紧密地联结在自己的身边,让“小菜一碟”成了他们须臾不能离开、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其价值也就在上下游的共赢合作当中得到了最大的增长。

经过几年的拼搏,企业发展到今天年产值3000多万元、下属30多个生产基地、200多个小菜品种、拥有500多个销售网点的知名企业。“小菜一碟”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随着企业越做越大,胡小平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愈来愈多。经过多年打拼的他深知,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不沉船,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的生存。从种植品种的选择,到田间栽培和生长呵护,直到按照严格的标准加工成各种不同风味的产品,最后到选取多种渠道进入超市的销售,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造成灭顶之灾。所以多年来,“虽是小菜一碟,绝不马马虎虎”一直都是胡小平的行为准则,为人们选择最好的小菜就是“小菜一碟”的责任。选择的生产基地也均是当地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与无污染食品。

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产品创新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胡小平加大了小菜制作的投入,聘请食品保健专家进行指导,增加小菜乳酸菌和氨基酸的含量,用科学的手段,将中国小菜由传统的“下饭型” 拓展为现代的“保健型”。

要知道,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虽然胡小平对质量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但是还是发生了防腐剂与添加剂超标的事情,并且引发了一场“撤柜风波”。“小菜一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胡小平的事业也极有可能一败涂地。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几年辛苦创造的事业就这样完了。他下定决心整改“小菜一碟”,以消除隐患,重树自己的声誉。

首先,胡小平对质量无法确保的五个生产厂家,取消了其张贴“小菜一碟”商标的资格。同时,他也加大了对各地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对于抽检结果不合格的厂家,公司禁止它们的产品贴上“小菜一碟”的商标牌。“撤柜风波” 最终得到了解决,“小菜一碟”又重新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此次事件又给了他新的启示,要想让“小菜一碟”成为人们认可与信赖的著名品牌,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小菜生产与加工基地。

因此,胡小平亲自着手这件事。他听说安徽大别山有一种特产夜山瓜可以制作酱菜。尽管当地也有一个酱菜厂,但由于位置偏僻,农民们不懂得加工,这种既好吃又没有污染的绿色小菜,却没市场。经过实地考察,胡小平果断地决定将自己的第一批生产加工基地建在这个地方。很快就把工厂建好了,开始生产夜山瓜,从加工到产品包装,实行了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没多久,这种新型的绿色小菜就打进了南京的市场。

数年下来,胡小平先后在全国各个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其中包括重庆涪陵榨菜生产基地、山东玉堂酱园生产基地、安徽大别山野生山瓜生产基地、广东潮州酸菜生产基地、江苏扬州酱菜生产基地、四川成都泡菜生产基地、浙江宁波雪菜生产基地等30多个,出产近200个风味独特的小菜产品。服务商标销售网络也在快速扩展,光南京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在江苏市场上就拥有数十个营销网络:盐城、扬中、泰州、无锡、连云港、常州、苏州、姜堰、昆山、句容、南通、镇江、丹阳等。南京的终端市场包括苏果超市、华联超市、华诚超市及各大商场的专柜网点等。与此同时,各地的连锁分公司也相继成立,有南京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扬州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深圳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石家庄阳光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徐州宝新洋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合肥川海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等。伴随着上海小菜一碟商贸有限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小菜一碟”又进入了乐购、易初莲花、沃尔玛和麦德龙等国际连锁超市网络,让“小菜一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创业点评

做榨菜生意难吗?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小菜一碟”,太小儿科了,不屑去做。但胡小平却能够把小小的榨菜生意做成一个大品牌,轻易实现千万梦想,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一些看似很“小”的生意刮目相看。只要你对生活细心观察,也许你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有这种“小”机会。一旦发现这样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赶紧行动起来,因为创业并不能在空想中等待,而只能在实践中行动。

他靠经营清洁用品发了家,他在美国的“刷子界”无人不知,这个人就是美国“刷子大王”艾富赖德?佛勒。

18岁的时候,佛勒来到了波士顿,走进了日用品的行业中,整日往来于经销商之间。虽然打工赚来的钱仅能勉强维持最低生活,但他依然以笑脸面对每一天。他相信这样的境况很快就会过去,不久的将来他也会成为老板,也会有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车。

佛勒是个不用督促就会做好本职工作的人,他把顾客看作上帝,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他把店铺看成是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他一直都做得很好,但有一次老板却无缘无故扣了他的工资。这让他倍感气愤,于是甩手辞去了工作。经过这次经历他想通了,不能再沉默等待了,要行动起来自己寻找机会,开创自己的事业。

但是,干什么好呢?他决定先做个市场调查。就这样,佛勒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穿梭在各个商业街之间去观察哪些商品需求量最大,卖得最快。通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他把目标锁定在了刷子和扫把上,这两样东西无论贫穷富有家家都需要,销量很大,成本又低,即便失败也不会有太多损失。

决心已下,佛勒揣上所有的钱从一家日用品经销店里买了50把刷子和扫把。次日,他比往常起得更早,挎上不同款式的刷子和扫把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他不去商店,也不去市场,而是服务上门,主动向每家每户推销自己的商品。就在早上将近八点的时候,他终于做成了第一笔生意——一个顾客花了8美分买了一把小刷子。

8美分,这样低的价格在商店里是不存在的,如此物美价廉,人们当然愿意选择佛勒的。不仅如此,聪明的佛勒还善于跟顾客沟通,能猜透顾客的心理——这主要归功于当初打工时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销售经验。再加上他礼貌待人,销售量竟超过了一些日用品商店,生意小有成就。

不甘于满足现状的佛勒渐渐发觉,这样推销虽然能挣点钱,但利润很小,大部分利润还是被生产厂家赚去了,况且推销不是长久之计,没什么大的前途。他想如果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对顾客实施一条龙服务,那就太棒了。

接下来,佛勒用推销挣来的375美元作为本金,选购了一些生产设备和少量原料,在租住地开始了“投资生产”。他夜晚加工生产,白天出去销售,经常是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抬头一看天快亮了才倒头眯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就赶紧起床带上产品出去推销。

初做生意碰钉子是难免的,尤其是自己创业,刚开始的那段时间佛勒的周收入仅有10美元,慢慢地他的产品被人们接受了,收入增长到50美元。其间他仍不忘更换和添加设备、购买原料,但凡有一点盈余,佛勒就投入到生意上面去。规模扩大了,生产量增加了,他招了一名员工。没多久,两个人的力量也不够了,就又雇佣了两个人。

生意越来越好,佛勒的资产额也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两年后,佛勒用攒下来的一大笔资金投资建了一个新工厂,专门生产日常清洁用品,地点就设在波士顿。因为之前的销售经验让他对市场的了解相当透彻,对消费者的需求也了如指掌,所以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实用性强、价格合理,备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为了扩大销量,聪明的佛勒想了一个办法:凡订货的经销商均有精美礼品相赠,多订多送。在当时,购物有奖销售还是史无前例的推销方法。

人们听了觉得很新鲜,买东西还白送礼物?这种好事谁会错过。东西南北城、大商场小商店的清洁用品经销商们快马加鞭直奔佛勒的公司而来,转眼间,波士顿和周边城市的市场就被佛勒的产品所垄断。

佛勒的事业步入了巅峰时期,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刷子大王”。

创业点评

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创业犹如滚雪球,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应有尽有,佛勒用他的双手和智慧成就了一番伟业。这种没有资金做基础的创业看似很难成功,但倘若头脑灵活、能吃苦、懂得为人处事,会积累会运用,即便手中分文没有最终也会走上富裕之路。

正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能赢得市场的事业,肯定是能给人们带来利益的事业。凡是能给人们带来利益,提供服务的“生意”应该说是有市场的。那么怎样为人类提供一些服务,为自己带来一些利益呢?用日本著名商人浅野宗一郎的话说就是:利用一切东西。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如果有利无损就马上去做。经营者想经营企业都必须学会“善假于物”。

浅野宗一郎是浅野水泥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日本的水泥大王。

23岁时的浅野宗一郎穿着破旧的衣服,由故乡富士山跌跌撞撞地走到东京来。由于两手空空,工作又一时没找到,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是在半饥饿状态中度过的。正当他无可奈何时,东京的炎热天气启发了他。

“索性卖水吧!”他灵光一闪,马上在路旁摆了个卖水的摊子,所用的生财工具多数都是捡来的。

“快来呀!清凉的甜水,一分钱一杯。”浅野宗一郎大声叫卖。果然,用一点糖加进水中就可以换成钱。他第一天就赚到了一笔小钱,虽然不多,但他已经很满足了。就是这看起来最简单不过的卖水生意,让这位落魄的青年解决了温饱问题。

后来,浅野宗一郎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有利可图,又不违反法律,就赶紧去做。”

浅野宗一郎一直做了两年的卖水生意,在他25岁的时候,他已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于是,他便开始经营煤炭零售店。

在浅野宗一郎33岁那年,他能让人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产生价值的事被当时的横滨市长知道了,横滨市长召见他说:“你以很会利用废物而出名,那么,你也有办法让人的排泄物充分利用吗?”

浅野宗一郎说:“如果只收集一二家的粪便,那当然不能赚钱,可是要把大多数人的粪便都收集起来的话,就肯定能赚钱。”市长问:“那要怎样来实施呢?”宗一朗说:“盖公共厕所,我来做给你看好吗?”

就这样,浅野宗一郎就在横滨市设置公共厕所63处,这也就是日本最初的公共厕所,浅野宗一郎也因此成为了日本公厕的创始人。

在公共厕所建好后,浅野宗一郎以每年4000日元的价格把汲粪便的权利卖给其他人,2年后,他创建了日本最早的一家人造肥料公司。还有让你更吃惊的是,浅野水泥公司——也就是日本最大的水泥公司,它正是用这些公共厕所产生的利润而设立的!

浅野宗一郎最终成为了闻名日本的著名企业家。

创业点评

谁能想到,赫赫有名的日本水泥大王,竟然是靠卖水积累的第一桶金!相信浅野宗一郎的经历,对那些抱怨自己没钱创业的人能够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次发财致富的契机,只要抓住其中一次,就能够淘到自己的事业启动基金,甚至足以让自己的人生过得风光无比。

松下幸之助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没有显赫的学历,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辉煌的资历,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得力的后援,他从一个3人的小作坊起步,仅靠自己的双手缔造了震惊世界的“松下帝国”。

出身与工作

1894年11月27日,松下幸之助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母亲一共生了七个孩子,松下幸之助是这些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松下幸之助出生时,刚好他父亲做生意失败,家里破产了。可怜的小松下幸之助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六岁那年,松下幸之助开始上学,他知道自己的上学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就刻苦学习,成绩非常好,特别是数学,每次都能得第一名。

上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松下幸之助刚好9岁,家中的经济情况更差了,再也无力供他读书了。松下幸之助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学校,去了大阪的一家火炉店上班,开始了他艰苦的打工生涯。在火炉店的时候,松下幸之助工作内容很复杂,既要帮店主照管孩子,又要打扫卫生,随时都要听老板的使唤,工资低不说,还要经常被老板训斥,他常常是眼中流着眼泪,背上背着老板的孩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在松下幸之助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攒钱孝敬母亲和姐姐,他想用自己赚的钱给母亲买一件新衣裳,为姐姐买一块花手帕。

可是没过多久,火炉店就关门了,松下幸之助只能重新寻找出路。很幸运,他很快就找到工作了,一间自行车店答应让他做学徒。诚实勤奋的松下幸之助受到老板和大师傅们的喜爱。在自行车店干了六七年,松下幸之助俨然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自行车推销员了,顾客们都十分喜欢跟他打交道。但松下幸之助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离开自行车店后,松下幸之助来到一家电灯公司求职。公司老板见他矮小瘦弱,衣着肮脏,就委婉地对他说:“很抱歉,我们现在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吧!”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幸之助果然又来了。老板又推辞说现在不缺工人,过几天再来吧。隔了几天,松下幸之助又来了。如此反复几次,老板干脆说:“你这么脏,只会影响公司形象,我们不要你。”过了几天,打扮得整整齐齐的松下幸之助又返回来了。老板大吃一惊,又说:“关于电器知识,你了解多少?门外汉我们是不要的。”两个月后,松下幸之助再次来了,对老板说:“我现在已经学了不少电器知识,您看还需要什么,我可以一项一项来学习。”老板听了他的回答,不禁对这个又矮又瘦,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伙子刮目相看,他赞赏地说道:“像你这样有耐心的人我头一次碰上,我答应你进我的公司,衷心希望你成功。”

如愿以偿地得到工作后,松下幸之助兢兢业业,十分勤奋。他坚信,别人行的,我一定能行,而且一定能比别人干得更好。松下幸之助比所有人都更珍惜这份工作,到公司上班最早的一个人是他,最后一个下班的也是他。他处处留心,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地向老师傅们请教,老师傅们也都十分喜欢这个勤学能干的小伙子,都主动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通常来说,学徒期一般为期三年,再聪明的学徒也要干一年以上,但松下幸之助仅仅用三个月就掌握了电工的技术,并被破格任用为配线员。

创业与发展

当松下幸之助感到自己的能力已足够单独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他毅然辞去了大阪电灯公司的工作,成立了松下电器器具制作所,这就是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的前身。

在刚开始创业时,如何筹备资金是松下幸之助遇到的最大难题。他把所有可使用的资金全部凑在起来,总计才200元。第二个问题便是公司人员问题。松下幸之助把电灯公司结识的两个好友一起邀来,而妻子井植梅之则说服娘家15岁的弟弟井植薰(后成为日本三洋公司创始人)过来帮忙。

另一个难题就是厂房问题。松下幸之助把家中的一间7平方米大的住房腾出来当仓库,夫妻俩则搬进另一间只有4平方米大的小屋子里。他又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四面透风的工棚,算是生产车间。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家庭作坊式的工厂就这样诞生了。

资金、人员、场地已经得到初步解决,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了,技术问题中最难啃的就是插座外壳的材料问题。他听说以前的一位老同事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便跑去虚心请教,这位老同事见他很有诚意,就把自己知道的技术一股脑的都告诉了他。

突破了材料技术难关后,剩下的金属片等问题就相对比较容易解决了。接下来松下幸之助又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就制造了一批改良插座。

但这种新型插座并没有像松下幸之助想象的那样受到市场的欢迎,他们花了四个月时间去推销,却只卖掉了百十来个,连本都没能挣回来。

忙活了小半年,这种新型插座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还是个未知数。前景渺茫下,两个朋友先后离去,工厂被迫停工。现在,松下幸之助带着妻子和内弟,望着空空荡荡的工棚一筹莫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松下幸之助似乎已无路可走,但他并没有绝望。他鼓励自己:既然已经开始,就不要轻易说放弃,我一定要坚持到底!对于这项工作,松下幸之助内心深处仍然是很看好的,他对此满怀信心和期待。

他带着妻子和内弟苦苦地支撑着,等待着机会的来临。此时,他们三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松下幸之助十几次将他夫人的首饰、衣物送进当铺以换取生活费。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终于有一天,一张意外的订单拯救了松下幸之助。

拯救他们的是一家叫做川北的电器制造厂,这是一家颇具实力的厂商,他们专业生产电风扇,现在正好急需使用松下幸之助工厂生产的那种合成底座。当他们在商店看到这种不多见的插座时,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上门订购了3000只这种由合成材料做成的电风扇底座。

松下幸之助意识到机遇难得,于是带着妻子和内弟奋力拼搏了几十天,终于如期生产了两批共3000只电风扇底座,赚到了几百元钱。松下幸之助的小厂总算转危为安。

这些经历让松下幸之助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想在这个世界上做成一点儿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有许多困难包围着他,很多人在困难面前退了回去,最后与成功失之交臂。其实,机遇与困难同在,战胜了困难,机遇就在前面等着他了。

松下幸之助拿到钱后,就打算恢复生产,没多久,他的公司又开始正式挂牌营业了。开业的那一天是1918年3月7日,这也成为日后松下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纪念日。

其实,松下幸之助的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自己的公司只加工底座,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命运挂在别人的裤腰带上。万一合作的厂家倒闭,或是停止生产电风扇,那么自己的小公司就会再次面临绝境。

松下幸之助下定决心:“公司不仅要开发出自己的产品,而且还要占领市场!”

于是,他开始总结教训:原先的新型电灯插座,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仅是受安装者的欢迎,而广大消费者不能体会到它的好处,所以无法占领市场。以后,再开发新产品就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

有了这种思想,松下幸之助开始研究开发他设想的新产品——一种改良插头。这种改良插头价格非常便宜,效能又有保证,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几乎供不应求。

受改良插头成功的刺激和鼓励,松下幸之助开始在工作之余揣摩新产品。经过一段时间,他又成功地研制出了“双灯插座”。这种新式的产品在投入市场以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因为它的质量过硬,因此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松下幸之助把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以防他人盗用。

“新型双灯用插座”的上市,引起大阪市最大的电器批发商的注意,这位叫吉田的商家向松下幸之助提出要求,想要做双灯插座的经销总代理,希望全权负责大阪和东京的产品销售事宜。

当时,松下幸之助的公司在资金周转上正好遇到了问题,于是借此机会向吉田提出条件:预交3000元的保证金,以用于添置设备、扩大生产。吉田听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这个要求。

因为与吉田建立了合作关系,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公司的产品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销量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松下电器公司的人员也从当时的几个人发展到27人。这样的条件在当时,也算是个小有规模的工厂了。

但好景不长——也就在他们合作四五个月以后,吉田便提出终止合作的要求。无奈之下,松下幸之助只好亲自去寻找客户。

和吉田公司解除合同后,松下幸之助决定由厂家直接向零售商供货,省去吉田这个中间环节,这样一来,双灯插座的标价也开始下调,大阪方面的市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恢复了。

但松下幸之助觉得,假如公司的产品仅仅只在大阪搞得有声有色,也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性的产品而已,而打进了东京市场,则意味着公司产品走向了日本全国。于是他在东京设立了营业所,并开始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

在不断的发展中,松下幸之助又积累了一条重要的商业经验,那就是制造技术、销售能力缺一不可,而且要均衡发展。

通过生产新型双灯用插座,先是从吉田那里获得了一笔投资,使企业得以发展,后来又自办销售,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有了这两条,松下电器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

1928年,松下幸之助在研制成可用30-50小时的炮弹形自行车用电池灯的基础上,又研制出方便携带的方形电池灯,并第一次使用了“国家”商标,即National商标。

1929年末,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各行各业不断出现破产的情况,松下电器制作所也受到打击,销售量锐减到一半以上。在危急时刻,松下幸之助采取了如下措施:生产减半,员工半天工作,不裁减员工和减少工资,不降低产品售价。全体员工干劲十足地到处推销,仅两个多月时间,便将库存货物全部卖光。后来松下幸之助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这样说:“事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这样困难的时候,不但不要削弱进取心,而且要坚定意志,该做的事情要坚决做下去。”由于确立了这种信念,松下幸之助在创业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成为揭开新发展序幕的契机。此时松下工厂已经能制造出电灯插头、电灯灯头、脚踏车车灯、电炉、电熨斗、无线电收音机等多种家用电器,发展成了一家中型企业,拥有员工600多名。

1965年,为了表彰松下幸之助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日本政府向他颁发了“二等旭日重光勋章”。1984年又向他颁授了日本的最高荣誉“一级旭日大绶勋章”。松下幸之助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战胜了无数千难万险,终于建立了庞大的“松下电器王国”。

创业点评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决定人生命运的,其实只有关键的几步路而已。对松下幸之助而言,当年辍学做学徒,是关键的一步;其后告别自行车店,又是关键的一步;确定了其毕生发展方向,最关键的一步则是他辞去电灯公司的工作,艰难地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松下公司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其人才战略。从公司诞生之初,松下幸之助就一直秉持以人为本,始终关心员工生活,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使得其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能够找到平衡,从而使其员工更加认真地去对待公司中的每一件事。员工的个人利益在有了保障的同时,也推动了松下电器的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造就了松下这个享誉全球的卓越品牌。

有谁会相信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在这行却偏偏在这行成了名、发了家?李立就是这样,他经过多年的苦苦打拼,现在已是香港商界的新秀,是“印刷线路板大王”,是亿万富翁中的一员。

说起李立的创业,白手起家一点儿不假。刚到香港的时候,他口袋空空,因为没有多少文化,只能靠体力吃饭,给人当搬运工,有时还会接揽一些装修的活干。结果就是这份兼职的装修工作,使他从分文没有的贫困汉变成了资产过亿的大富豪。

那天,李立接了一个装修厂房的生意。闲聊之中了解到客户是一家线路版印刷公司的经理,本想买些生财器具私下挣点小钱,却没想到货到手后港府不让开业,还说了一大堆理由,为此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却不知如何是好。李立耐心地听着这位经理的诉说与抱怨。这时,那经理突然提出了一个李立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你愿不愿意买下我的那些机器?”

李立一听,吃了一惊,自己文化不高,而且电子方面也一窍不通,是赔是赚完全是个未知数。不过这只是一念之间,他没多作考虑,一口答应了下来。因为那经理说如果愿意必当鼎力相助,不但介绍客户,还会请人过来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操作、如何生产。更重要的是他想赚钱,他要创造自己的事业,所以不管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大胆的尝试一次。

说干就干,李立取出了5年来当搬运工攒下的所有积蓄,买了那些机器,接着又租了一间便宜的厂房作为自己的公司,从此改行走上印刷线路板的道路。兴许他本身就应该属于这个行业,兴许是他发财的机会到了,总之他竟一发不可收拾,第一年就获利10万元。此后,李立越做越大,名声大振,在业界被誉为“印刷线路板大王”。他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默默无闻的搬运工了。

要想成大事,勇气第一,再者就是实干。李立成功了,因为他敢于接受挑战,懂得付出。他明白白手起家的人不能有后顾之忧,反正都是零,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自己,才能知道是否成功。

创业点评

懂了吧?创业的成功与否不是由对行业的认知程度决定的,而是你的心,你对工作的态度。从古至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很多状元都是阴差阳错地走进来然后在一颗壮志雄心的驱使下融进去,最后鹤立鸡群。所以,不要以这个不懂,那个不会为借口来拒绝财神光临你的机会,时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们才能把握更多成功的机会。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因为三代后的人看不到祖宗创业的艰辛,只看到了祖宗留下来的丰厚家业,从而在无形当中丧失了斗志,久而久之只会坐吃山空。

2001年10月26日,刘永好、刘永行兄弟以83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出现在了“中国内地100首富企业家”的排行榜首位,当福布斯向全球公布出这一信息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惊讶。2009年3月11日,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内地富豪中,排名最高的是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全球第205位),他的个人资产总值为30亿美元,刘永好则以25亿美元排在第261位,让人们再一次见识了他们的厉害。

刘氏兄弟刚开始创业时,周围的人大多感到不可思议,疏远者有之,怜悯者有之,当然,也有少数朋友支持他们。为什么人们会持有如此的态度呢?

刘永好在家里虽然排行最小,但却没有享受过一点“娇惯”的待遇,贫困的生活让小小的他经历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也正是这些经历才锻炼了他顽强不屈的意志、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经过努力,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专当老师,可是这种安逸而且没有挑战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

刘永好一边教书一边寻找创业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和长期观察,他在1982年说服了三个毕业于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哥哥一同创业。于是,四人一起辞去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工作,离开繁华舒适的城市,回到了四川省新津县的农村老家。

创业需要资本,可申请贷款又没东西做抵押,所以四兄弟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四辆自行车和四块手表,凑齐了1000块钱。因为资金有限,他们只能从小生意做起。一开始,他们选种了一批优良品种的西红柿,收获时产量竟超过普通西红柿的五倍。赚了第一笔钱后,他们把目标转向了家禽饲养。他们总结了之前的经验,购买优良的种蛋,自己孵化,并且将节约下来的成本用于扩大经营。四兄弟的养鸡规模迅速扩张,为此还自制了一套可繁育2万只种鸡的设备。

虽然也曾受骗收过假支票,还遭遇过因养殖户破产而被迫亲自走街串巷贩卖鸡雏的窘境,但在短短两年的时间,他们还是创造了10多万元的利润,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了。

不久,进入孵化行业的人日趋增多,刘永好敏锐地感觉到,应该考虑转向新的业务了。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他想到了养殖鹌鹑,并且得到了三个哥哥的支持,于是兄弟四人共同创建了育新养殖场。到1986年,经过四兄弟的精心打理,育新养殖场规模已居全国首位,销售量也是国内的冠军。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欣然前来视察慰问,并题词道:“中国经济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那年,刘氏兄弟的总资产也迅速增长到了1000万元。

1992年,刘氏兄弟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希望集团,这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成立不久,四兄弟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始了分家计划。在资产划分上,兄弟四人各占整个产业25%的股份。刘永好和刘永行开始在同一家公司,1995年3月的董事会之后,两兄弟也开始分家。

最终,刘氏兄弟把创业期间极端模糊的产权划分得非常清楚:老大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老二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老三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公司,而老四刘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妹妹刘永红,也给了她一部分股份。这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家族资产分割。

由此,“希望系”企业走上了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从房产到金融,从农业到科技,处处可以见到“希望”的身影。而刘氏兄弟的名字,也被全国乃至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创业点评

回顾刘氏兄弟的创业历程,让人最为佩服的是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弃体面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选择回乡创业的胆识和气魄。这样的选择,在那个时代是极少有人敢于作出的。也正因为他们敢于放弃,同时又对市场和技术有着准确的判断,才在四年的时间里将1000元变成了1000万元。正如刘永行所说的那样,创业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要学会把远大的目标分解、简化成具体的一件件事。

窈窕的身材、S形曲线是多少女人苦苦追求的梦想!南茜不仅漂亮而且也具备以上优点。衣服是美丽女人的最爱,能够让她们如同有了魔法般使形象变化多端,可以是柔情似水的小女人,也可以是商场中严肃的女强人,还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大女孩,更可以是野蛮古怪的女霸王。

南茜爱衣服就像爱自己,大学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开了自己的时装店,店里全是一水的最流行、最时尚的女性时装。不管生意好坏她都乐此不疲。

可是,女人的身材往往会因结婚生子而发生变化,就连南茜也没能逃过此劫。30岁的一天,南茜把自己嫁了出去,不久后有了孩子。原以为生下宝宝后肥大的身体会恢复到从前,结果她失望了,体重还在上升,体型扩张得完全走了样。这下南茜急了,开始大把大把的吃减肥药,每天锻炼,同时还节食等,凡是有助于减肥的方法她都一一尝试,一股不瘦下来决不罢休的劲头。可长时间下来,钱花了不少,劲也费了不少,体重就是没见少一点儿,她泄气了,觉得可能就注定这样了,改不了了,还安慰自己说,虽然胖了,但美丽还在,可爱还有!于是,南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笑了笑,耸了耸肩,恢复了往日的自信与乐观。她要让自己胖也胖得漂亮。

人靠衣装马靠鞍,漂亮要靠衣服来装扮。那天,南茜美滋滋地来到一家很大的服装店,看了半天没有自己能穿的,她就又去了另一家,竟然还是没有,然后又走了第三家、第四家,依然无所获。最后几乎把纽约的服装店都转遍了,不是没有合身的大号,就是款式太陈旧,根本不符合潮流。南茜气急了,自言自语道:“这么大纽约竟然找不到一件可以适合富态女人穿的衣服,真是气死我了,还敢称什么引领时尚的大都市?哎呀!”她边找边喋喋不休的抱怨着,当踏出最后一家大型服装店时她的心彻底凉了!

南茜知道不是只有自己这样,有太多太多跟她一样“不幸”的已婚女性都在为穿衣发愁,以前自己年轻从没注意到这一点,现在轮到自己身上了才真正理解了她们的烦恼。难道发了福的女人就注定要失去美丽做个不起眼的丑妇人吗?不行,那样美丽对女人来说太短暂,也太不公平了,美丽应该是女人从始至终都拥有的。她一横心,决定为胖夫人们打开一道美丽的大门——开胖夫人时装店。她不惜重金请了当时有名的服装设计师,又招了几名制作服装技术娴熟的工人,开始了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创业计划。

南茜为自己的服装店起了个很有意义的名字——“被遗忘的女人”,一语道破胖女人们的心声。是啊,设计师们一心只为身材苗条的女人设计不同款式的衣服,想象着怎样才能让她们更好看,却忘记了世上还有众多胖女人的存在,她们就像被丢弃的丑小鸭,只能躲在角落里默默哭泣。

现在好了,南茜圆了所有胖女人再现美丽的梦,服装店刚一开业,就吸引了很多女性朋友的光临,有胖的也有瘦的。因为独树一帜,因为迎合了市场需求,她的店每天都顾客盈门,衣服成套成套的被发福的夫人们满意买走。她们一脸凝云的进来,满脸高兴的载物而归,浑身都散发出了喜悦,心情好,人就会容光焕发,再加上衣服的装饰,怎是一个“美”字了得!

仅一年的时间,南茜的服装店就迅速扩大到了五家连锁,可想而知后面的情况如何。现在,她的服装店已经风靡美国各地,企业家的名人录里有了胖夫人南茜的名号,真可谓“因祸得福”啊!

创业点评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说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法。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特殊的人群”有特殊的需要,可那些特殊群体又常常不被人们想起。如果能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着想,开创出适合他们所需的产品,既能拓展出一方创业领地成就自己,又能温暖他人,真是一举两得。

赫本是美国加州一位30多岁的妇女,十几年前她用仅有的400美元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美容院,十几年后她拥有了每年能赚数百万美元、员工250名的美容产品公司,净资产在1500万美元以上。

赫本没上过大学,却独自撰写了一本250页厚的修指甲手册《修指甲全套指南》,因而获得了全美修指甲执照并被审核局采用。她精力充沛,觉得为顾客服务是件高兴的事,但尽管如此她还是丢了工作,被迫走上创业道路。

那时候赫本还是个18岁的小姑娘,第一次接触美容这个职业,感觉很新鲜,也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工作起来非常积极,没白天没黑夜的。为顾客服务她高兴顾客也高兴,可是有人不高兴了——老板,老板以太热情为借口把她辞了,听起来实在是好笑,可偏偏就有这样的老板。赫本离开那里后心里依然想着当初如何如何为顾客美容时的情景,她喜欢那份职业。想来想去,她决定走自己的路——开一家美容院,虽说身上只有400美元,但可以开一家小点的,庙小不代表道行浅,相信凭着技术与热情肯定会吸引不少顾客。

决心创业的赫本,在加州杭亭顿滩找了一间房子,房东是个发型设计师,因为要买美容的一系列设备赫本没钱交房租,她便请求房东先让自己住下来,保证一个月之内把房租补上。

安顿下来后,她开始想该如何创业。为了招揽更多的女性朋友,就必须得用新鲜的东西来吸引她们,想来想去她就想到了要在手以及指甲上做文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关注起了自己的容貌,美容可以让脸部光彩照人,可殊不知除了脸上身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能表现美同时也能影响美,应该更注重微小的细节部位,比如指甲。指甲虽小,却可以瞬间吸引人的眼球,倘若一个女人的手白皙嫩滑,那么漂亮的指甲会把它衬托得更完美;倘若一个女人的手黑黝粗狂,那就配上修的与之相符合但充满艺术气息的指甲,缺点也会变优点。不同的指甲能体现出不同女人的性格,况且这种新奇的服务项目在当时的美国还是头一个,所以,“修指甲”绝对会给小店带来大生意。

为突出特色,她给店取名为“加州指甲店”。然后,她走上街头见人就发传单、给宣传品,最后还做了个鲜艳的橙色条幅。小店就这样开张了。

结果,还不到两个月,她就因为顾客太多而不得不聘请13名修指甲人员、5名发型设计师及一名脸部按摩师。后来,修指甲的店逐渐多了起来,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赫本通过一名药师的帮助,研制出了一种新的丙烯指甲修饰产品,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赫本指甲”。投放到市场后得到了良好的反应。现在,世界上有10万多家美容院在使用她的公司的产品。

创业点评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人们的需要时时刻刻都在变。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就必须要像聪明的赫本一样从人们的需求出发,认清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创别具一格的商业模式,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做一个新生行业的领头人。

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虚拟帝国,海角天涯尽在咫尺之间;他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年轻的心态是唯一的通行证;他似乎时刻在用电脑右下角那个频繁闪动的可爱小企鹅提醒广大创业者:玩,其实也是一种生产力。

马化腾1971年出生于海南,后移居深圳。1989年,马化腾就读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已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他既能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为学校PC维护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又时常干些把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者无可奈何。

当时,尽管马化腾岁数不大,但他的网龄却不是常人可比的。极少有人了解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就有很多网迷已在慧多网上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这其中就有马化腾。

初上慧多网,马化腾就乐此不疲,半年后冒险投了五万元在家里搞了四条电话线与八台电脑,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每天在工作之余忙得焦头烂额。时间长了,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已是赫赫有名,可几乎无人知道马站长实际上只不过是个20出头的小青年。每当马化腾回忆起那段日子,都会感到非常快乐和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他这样解释。

通过虚拟网络,马化腾结识了很多朋友,网易的丁磊就是他的老友。“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不过是打工仔罢了,都没有明确的未来。后来,丁磊的成功启发了我,只要努力去做,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

1993年,马化腾在深圳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本行,进入润迅公司工作。最初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晋升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在此期间,马化腾懂得了软件开发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实用,并非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他说:“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写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已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这种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而且让他从中得到了实惠。“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是风行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与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销售得很好。他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这不但让他在圈内小有名气,也使他有了一定的原始资金积累。

性情温和的马化腾,用他的耐心在股市中可谓是如鱼得水,没多久,他的手中就有了百万资金。马化腾在1994年进入股市,他的经典之作是在一只股票上投入10万元炒到了70万元,这让他完成了一次飞跃,为日后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马化腾并没有太得意,他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事业,他的志向是做企业。而且,那个时候他的很多网络界朋友的新变化,也促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他无数次问自己:IT的机会这么多,我为何不能抓住呢?

后来,马化腾回忆说:“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创业的想法并没有起伏,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化腾在看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ICQ演示后,他开始考虑是不是能够在中国推出一种类似ICQ的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于一身的软件。

1998年11月,马化腾利用炒股所得的资金和大学同学张志东一起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腾讯公司。

马化腾是一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与其他创业者的区别就在于他绝不会单纯强调自我的价值,他从内心清楚团队的意义。腾讯公司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业内经验,大都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无疑能够为腾讯的技术与业务方面提供很多帮助。

“创业不是说着玩的事,腾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我们的服务器都无处托管,创建一家公司可比写软件复杂多了。”马化腾认为,创业初期的很多东西,还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对于怎样把寻呼和网络联系起来发展,马化腾早有自己的想法,但对于是否上马ICQ项目,当时腾讯的股东确实有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对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认同感使大家求同存异,我们开始对ICQ技术倾注偏爱。”他说。

ICQ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工具,它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多种功能于一身。当用户将ICQ安装在个人电脑上,它就会嵌入Window系统,成为桌面上的图标,用户每次打开计算机,它就是一个固定设备。互联网用户能借此了解朋友是不是在上网并能够直接进行交流。他们发现用户对中文环境ICQ服务有非常大的需求,主动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网上中文ICQ服务——OICQ。

马化腾时常这样告诫他的同行:“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的确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那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与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不过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全部出动,还要时刻防备露出破绽。为了能够给客户留下非常有实力的印象,当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大约有近百家像腾讯这样的公司,当时的马化腾只是期望公司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与其他创业初期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短缺与技术瓶颈是腾讯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腾讯在1999年2月份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也就是腾讯“QQ”,倍受用户喜爱,注册人数暴长,在极短的时间内注册人数就达到了好几万人。

人数增长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可当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而言都无法承受。为此,他们不得不到处去蹭用别人的服务器使用,最初时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将程序偷偷放到别家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 说起当时的情形,马化腾非常庆幸地笑着说,“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原本打算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特别犹豫。

最悬的是当时和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深圳电信数据局准备以60万元的价格购买,马化腾却始终坚持以100万元出售,因为一直没有谈拢,所以没做成。

软件没卖掉,可是用户却持续快速地增长,运营QQ所需的投入愈来愈大,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马化腾只好到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表示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能够办抵押贷款的事情,告吹;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与其他固定资产,也没戏。

事情的转机在1999年下半年,当时从美国到中国,整个互联网都在开始“发烧”,受昔日老网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与盈科数码。一番商谈后,他们给了QQ业务220万美元,分别占腾讯20%的股份。QQ发展到2000万用户时,还没有把这笔钱花光。

腾讯拥有了这笔资金后,购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虽然事过多年,但每当马化腾回忆当时情形时,依旧是满面笑容。

2003年,马化腾以7亿元人民币的身家在国内IT富豪榜上位列富豪榜第七,成为唯一一位来自深圳的富豪。个性沉稳的马化腾,并没有因此而张狂,他依然保持着低调的行事风格。

马化腾表示,就无线业务发展的这几年而言,腾讯在无线业务及其增值服务上面已经找到一个良好的模式。通过不断摸索与改善,现在的无线业务拥有通信类、娱乐下载类、交友类、游戏类与语音类等五大类二十多种业务。而且,随着动感地带品牌的推出,使得无线数据业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马化腾表示,自己的成功是运营商的模式的成功。

2004年6月16日,腾讯成功地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至此,当年弱不禁风的小树苗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2004年11月,由CCID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强者在线调查报告”中,“创造社会价值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大”、“最能创造社会价值”、“股票最有投资价值”、“竞争优势最大”、“未来五年内能竞争取胜”、“企业领导社会影响力最大”等项中,腾讯公司均居第一。

腾讯成功了,马化腾出名了。现在,腾讯QQ已经拥有超过5.805亿的注册用户,其中活跃用户为2.326亿,是亚洲第一、中国最大的休闲游戏门户。

截止到2007年7月13日下午2时35分,腾讯QQ在线人数继1000万、2000万之后迎来了一个新的突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3000万大关,直达30242566人,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历史。

创业点评

在中国,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马化腾是谁,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个以可爱的小企鹅形象为代表的聊天工具——QQ。马化腾创建的腾讯公司正是依靠这个聊天工具,改变了1\/13中国人的沟通习惯,并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当马化腾利用QQ创业成功并成为120亿元财富的主人时,许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聊天”中也隐藏着大事业啊!商机无处不在,你需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

十几年前,“煌上煌”还只是南昌绳金塔一家前店后坊的熟食小店,而如今,“煌上煌”已经是拥有资产近亿元的企业。公司旗下的煌上煌烤禽连锁店仅在南昌市内就有大约70家,在全国一共有150多家,这样骄人的业绩不只在江西省首屈一指,甚至在全国的熟食行业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从家庭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煌上煌”的创办者徐桂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蜕变,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在1968年时,在“全国一片红”的号召下,刚满17岁的徐桂芬来到了奉新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在农村的那5年时间里,艰辛的生活磨练了她的意志,坚定了她挑战人生的勇气。到了1973年,徐桂芬作为返城知青回到了南昌,而且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时,工作多年的她突然萌生了创业的冲动,于是主动下岗并且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她怀揣几千元钱从小生意开始做起。最初做的是加工肉皮的生意,后来又加工香肠、绞馅子肉以及卖拆骨肉。

创业必须要吃苦,但是多动脑筋才能把生意做大,徐桂芬开始考虑有什么商机可以把生意扩大。她在食品公司工作了多年,对食品市场很熟悉,于是她就从南昌市的菜市场入手进行了一番调查。“我发现,不少菜市场内都有卤菜店,买卤菜的人也较多,但偌大的南昌市竟没有一家本地人开的卤菜店。”徐桂芬说,“当时南昌的卤菜生意主要由温州人和潮州人垄断。温州人加工制作的卤菜品种比较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较清淡;而潮州人的卤菜大多是一些海产品和卤鹅,品种显得单一。我想,如果集这两家之长,去两家之短,制作适合南昌人口味的卤菜食品肯定受欢迎。”

1993年2月份,徐桂芬在绳金塔附近创办了一家南昌煌上煌烤禽社,该社的面积仅二三十平方米,员工也只有两三个人。“烤禽社刚开业时,由于资金小店面人员少,我既当经理又当员工,推着三轮车进货、在店里销售熟食,什么脏活累活都做过。”徐桂芬回忆说。她做的卤菜口味符合南昌人嗜辣的习惯,并将酱鸭当做煌上煌烤禽社的主打产品。让她始料不及的是,这只小小的酱鸭竟然最终让“煌上煌”坐上了南昌甚至江西熟食品牌的“第一把交椅”,成就了煌上煌烤禽社的成功。

自1994年起,煌上煌酱鸭的“魅力”逐渐大起来,慕名来购买煌上煌酱鸭的人愈来愈多,在一些节假日的前夕,购买酱鸭的顾客甚至排队排到了马路的中央。酱鸭的热销也带动了店里其他卤菜的销售,煌上煌烤禽社开始飞速发展。煌上煌烤禽社极少做广告,但是却有着源源不断的客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煌上煌卤菜耳口相传的口碑为它赢得了顾客的心。

从1995年开始,为了扩大规模,徐桂芬陆陆续续的在南昌市开设了几家煌上煌烤禽分社。之后,煌上煌的烤卤熟食进入了江西全省,并且开始涉足外省市场。

如今,在全国很多城市,地道南昌口味的煌上煌卤菜也与温州卤菜、潮州卤菜一样,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创业点评

从小小的熟食店做到资产近亿元的大公司,能吃苦、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徐桂芬走到今天的关键,她坚持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煌上煌卤菜,将它推向全省乃至全国,成就自己的事业。通过“煌上煌”的故事可以看出,即便在酱鸭这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东西上做文章,只要找准了市场空白点,把它做大做强,也可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既没资本又无事业,还整天梦想着赚钱,这就是美国的斯塔克。

斯塔克想赚大钱的欲望几乎超过了一切,虽然很多想法在外人看来总是不切实际,但他却乐此不疲。他每天都在寻找创业良机,还别说,他还真的就找到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美国得州的一个广场上有座庞大的女神像,因为久经风吹日晒,年头长了就变得缺一块少一块了,加上神像年代久远无人修补,当地州政府决定把它销毁,只保留其他建筑。

在众多人的努力下,这座历史悠久、和无数个国内国外的参观者一起合影留念的女神像倒下了,转眼间它成了几百吨的垃圾。有人为它的毁灭感到可惜,有人为将要取代它的建筑而设想,也有人为如何处理那么多垃圾而感到头疼,因为那些都是不能焚烧也不能埋掉的东西,像什么水泥啊,朽木啊,大小钢筋和碎块啊,肯定得需要找人运走。听说最少也得花25000美元,倘若按200吨算,即便每车能装4吨,那也得要50次呢,加上装运工、清洁工等等,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斯塔克听到了消息,因为他满脑子都是创业发财,从而养成了看到或听都什么就会想里面是否有赚钱的门路,所以对于女神像的推毁他跟其他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认为这些废渣里藏着不可预测的钱财。于是,他主动来到市政有关部门,说准备帮他们收拾垃圾,还说只需给他20000美元就够了,并保证处理好。部门领导一听,既不用自己操心还能节省5000美元,真是天大的好事,于是当即签下合同。

有人不明白斯塔克的做法,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要不怎么说斯塔克想钱想得练就了敏锐的目光呢,他雇了几个人让他们把大块的“含金”的水泥凿成小块,然后从里面挑拣出废铜皮、废铁和废铝来,前者用来铸纪念币,后两者则拿来做纪念品,而没有“含金”的水泥可做成小石碑;女神像的帽子更有价值,他分割成几个小块,然后进行打磨修饰得非常漂亮,再在每个小块下标明这是神像著名桂冠的某某部分;女神像的嘴唇也被他注上了说明:她可爱的小嘴唇……分别装在不同的精美又便宜的小盒子里,就连朽木、泥土他也拿来装在玲珑透明的玻璃盒里,下面还垫了块红绸来做装饰。

大功告成后,他将这些东西摆出来,有的卖1美元,有的卖2.5美元,有的则卖到了10美元,根据大小或受喜爱程度而定出不同的价格,价格最高的还属女神像的嘴唇、桂冠、眼睛、戒指等,基本上都在150美元左右,结果没多长时间就卖了个精光,总的算下来斯塔克净赚了12.5万美元。

不要说斯塔克捡了个大便宜,这其实是对他善于动脑的回报,如果再有一件什么大事发生的话,相信他依然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商业机会。

创业点评

同一种东西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看法,毁掉的神像在考古学家眼里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在清洁工眼里成了废墟,在环保者眼里制造了污染,而在斯塔克眼里却是金钱。所以说真正的智者,不需出卖体力,不需拥有资本,智慧就是赚钱的机器。只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激发创新思维,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主意,即便是从别人眼中最小的生意起步,也同样能够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初中文化的韩伟,成了大连三涧堡公社的畜牧助理,每天都要到40个生产队,动员数千户农民完成国家收购鸡蛋的任务——6000公斤。

1982年时,农村兴起了养殖业热潮,韩伟的妻子许淑芬这时动了心,决定试着养鸡来改善自家的生活。夫妻二人东凑西借了3000元钱买来50只鸡,主要由许淑芬来饲养。到了1984年,“许淑芬养鸡专业户”在村中开始小有名气,看到妻子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韩伟辞掉了公职,开始跟妻子一起养鸡。鸡群在逐渐扩大,生活也在逐渐改善。一天,韩伟在一份资料上不经意间发现,美国一只鸡的年产蛋量是18公斤到20公斤,而我们国家还不到8公斤。“我就研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研究后发现,人家鸡的产能高那是因为集约化和工厂化。”于是,善于思考的韩伟决定使自己的鸡场也走上这条道路。

之后两年内,韩伟以个人名义贷款200万元,将负债扩大到了农民眼里的“天文数字”,他的养鸡场也进入了快车道:1986年,他兴建了10万只的蛋鸡场;1988年与1989年,韩伟又分期兴建了10万只美国优良种鸡塔特姆的种鸡场,到了1992年时,他的养鸡场已具备了100万只蛋鸡饲养规模,成了大连市最大的专业化养鸡企业。

曾有一位同是企业家的朋友对韩伟这样进行评价:“韩伟是个很有想法和悟性的人,如果他想把这件事弄清弄透,他就会时时琢磨这个事。这种劲头使得他办的企业能够顺时而进,在该扩张的时候扩张,该转型的时候转型。”

而下个转型就来自于韩伟对差异化营销和品牌优势的领悟。1997年,他到日本考察又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有牌子的跟没牌子的食品,差价是10到15倍。“我如获至宝啊,原来以为鸡蛋就是鸡蛋,这才发现鸡蛋也是有差异的,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适应市场新的消费需求,做安全、健康、环保的绿色鸡蛋,并建立自己的品牌。”韩伟说,“咯咯哒”鸡蛋于1999年诞生了。

“咯咯哒”从选种到喂养到出蛋共设置了4道关卡,以保障“咯咯哒”鸡蛋的绿色健康。

第一道关是保证鸡源头的纯正,全都引进美国健康优良的“海兰种鸡”。

第二道关是环境布局关。韩伟花费1000多万元买下了玉皇山五座山头,分别兴建了种鸡场、育雏场、青年鸡场、蛋鸡场以及孵化场,对养鸡设施、工艺流程和生产布局进行彻底的改造。

韩伟的“咯咯哒海上鸡场”三面环海,山和山之间有着宽阔的海谷与公路相隔,加上海风的吹拂,空气流通非常好,疾病的交叉感染绝不可能发生。其实,正是这种天然屏障才确保了“咯咯哒”在2004年的禽流感风波当中安然无事。

第三道关就是饲料原料关。为保证鸡吃的是“绿色”饲料,韩伟开始着手打造自身的饲料链。

第四道关是防疫关。他不惜花费重金,聘请著名的疫病防治专家成立了自己的疫苗研究所,对自己的蛋鸡进行终生监控防疫,这也算是给鸡上了第四道保险。

正是因为韩伟对养鸡的一丝不苟,才成就了“咯咯哒”的成长传奇,让“咯咯哒”不但享誉全国,出口港、澳、台、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与地区,而且进入了食品检测十分苛刻的日本市场。现在,“咯咯哒”已经确立了在中国甚至整个亚洲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蛋业第一品牌。

创业点评

再坏的时机,也有人赚钱;再好的时机,也有人破产;再坏的事业,也有人成功;再好的事业,也有人失败。关键是,你有没有用心,有没有全力以赴。在生活中,很多创业者对养鸡养鸭不感兴趣,觉得做这个又脏又累,似乎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但是韩伟却把养鸡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用创新精神把小小的养鸡场发展成了当今的大品牌,成了有名的“中国鸡王”,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梁辉光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25年以前,他只身一人背井离乡闯荡天涯,25年以后,由他创办的乔顿服饰成了全国服装行业翘楚,年仅44岁的他却已经拥有20多年的服装经历,成为服装界的年轻元老!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好强的普通农民儿子成为当今叱咤风云的商界骄子呢?有人将成功归功于“机遇”,与其说“机遇成事”,倒不如这样描述梁辉光的成功似乎更为贴切:性格决定成败,气度影响格局。

1992年时,梁辉光兄妹四人合伙创业,各占四分之一的股份。17年后,当初小小的服装摊点现在已经成长为年产值几十亿元的大公司,有人会觉得梁辉光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如今的乔顿仍然保持着17年前的股权分配制度。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尔虞我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很多企业因为内部滋生的矛盾而分崩离析,反观乔顿,不管企业如何壮大,梁辉光都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怀着“安小家而平天下”的胸襟,始终是亲情意浓,互让和谐,在其外表谦和从容的气定神闲背后,折射出的是他内心的大气度、大格局和大智慧。

梁辉光于1964年出生在乐清市的一个普通小镇——芙蓉镇。父母是当地的农民,和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劳动者一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小梁辉光就体味够了生活的艰辛,内心深深埋下一个美丽的愿望,那就是走出这片穷乡僻壤。

在1982年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梁辉光手里紧紧拽着从父亲一个湖北朋友的电报上偷偷抄下来的地址,毅然决定离开这个自己生活了整整18个年头的小镇。对于当初的出走是一时的冲动还是谋划已久,梁辉光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他记得这一路走得十分艰辛,只身一人辗转多地,竟然跑了1000多公里。

到达湖北以后,梁辉光才给家里打电报报告自己的行程,父亲虽然不赞成他这么年轻就出来闯荡,但是看他意志坚定也就默许了。当时有很多乐清人都在那里开山筑路,而梁辉光的年龄最小。这份艰辛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半年,不只磨砺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更加坚定了他闯出一番事业的信念。

到了1982年底,家里人劝梁辉光回家,回家刚过了一个安分年的他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他和哥哥以及学过裁缝的嫂子三个人一起跑到内蒙古五原县做起了服装生意,就这样开始了他服装生涯的第一站,与此同时也迈出了他人生创业旅途的第一步。

内蒙古五原县是一个鱼米之乡,农民们靠卖葵瓜子收入可观,但是当地的服装业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因为没有服装市场,梁辉光常常背着装满裤子的大包去赶集,没有集市时就如同现在的流动商贩一样,沿着一个又一个村子边走边叫卖。有一天从早上卖到下午,尽管年轻力壮,但是农村少有饭馆,颗粒未进的他几乎累趴下了,这个时候一个老婆婆看他是外乡人可怜,便递给他一个馒头充饥。这段经历让梁辉光终身难忘,从那时开始,善待他人就成了他为人处事的一个原则,尤其是对有困难的人,梁辉光总是适时拉上一把,而亲身体会了沿街叫卖的艰辛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亲手兴建一个服装市场。

在内蒙古的那一年,梁辉光的腰包开始鼓起来了,但1984年的一场意外让他这一年来的含辛茹苦化为泡影。那一年,他跟着三个年长些的老乡一起去上海进布料,带上了全部家当一口气在上海商场买下了几大袋时尚布料,但天有不测风云,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初期相对僵化的社会环境,对于这种现在看来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并不认同,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以涉嫌“投机倒把”为名在火车站把货扣下,生意也由此陷入了困境之中。

父亲很快就赶到了内蒙古帮助善后,那年,梁辉光不到20岁,他大哥22岁,嫂子21岁。没多久,父子三人就辗转到北京发展。虽然内蒙古首触服装屡屡受挫,但是并未让梁辉光垂头丧气,反而逐渐形成了他绝不轻言失败与坚韧意志的性格品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才刚刚出现万元户,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而20岁出头经商几年的梁辉光却已经欠下了2万元的沉重债务,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顶着压力,勤勤恳恳,辛苦打拼,渴望并坚信机遇的降临。

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到了冬天,每天早上三四点钟,梁辉光与几十位老乡冒着严寒,骑着自行车从大钟寺的住处赶到几公里以外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去抢占摊位。一家人自产自销裤子,生意相当有起色,但是不安于现状的梁辉光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独自一人跑到广州去进牛仔裤卖,这也让他从此跟父亲在生意上分道扬镳,父亲和哥哥、大妹夫继续自产自销,而他自己则义无反顾地做起了服装贸易,独到的眼光加上果断大胆的投资,让他很快就还清了债务,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到了80年代末期,全国上下开始时兴穿西服,梁辉光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良机,成了温州西服开拓北京市场的第一批推销员。当时刚结婚没多久的他看准了时机,从亲戚朋友那儿筹借十万巨款,跑到温州去进西服,并一次性大手笔购入500套“浪潮”西服。运到北京以后,进价200元钱一套的西服以翻倍的价格很快售出,生意十分火爆,西服生意一直火到90年代中期。梁辉光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只要看准了就敢于拼搏,他的资本在滚雪球般积累起来的同时,他将眼光又投得更远了。

没过一年,梁辉光他们的生意便做进了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以及隆福百货商场等首都六大知名商场,从刚开始的几百套销量,渐渐做到了一年5万套的销售业绩。而他也成为当时北京服装经营市场小有名气的人物。

1991年时,西服生意火了面料生意。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梁辉光决定将生意从服装延伸到面料,说干就干,只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梁辉光兄弟四人合伙筹资注册了远大纺织品公司,开始正式涉足面料经营。从温州进西服到北京卖,从北京等地进面料到温州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远大”公司先后代理了北京和湖北等地10多家大型纺织公司的面料产品。

说起来真有意思,在北京隆福寺开服装店做生意的时候,父亲、哥哥、大妹夫的服装店和梁辉光、二妹夫的店开在了一条街的两对门,两家人常因竞争而苦恼,甚至发生过争执,为了不伤和气,同时也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在哥哥的提议下,兄妹四人决定合作。在常人看来,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合伙以后自然应该由父亲当家做主,而从小就有着独立想法的梁辉光经常会和父亲在决策上产生分歧,怎么办呢?后来,经过他耐心阐述自己的主张与今后发展的设想,在兄弟姐妹的支持下,终于说服父亲愉快地将全家的期望与重担放心地交给他,此后梁辉光成了全家的“主心骨”。那一年,他决定无论生意赚赔,每年都要付给父亲15万元,即是为了表示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信任,也给了自己多一份鞭策。之后,兄妹四人开始同甘共苦,由梁辉光掌舵,哥哥梁建友,妹夫沈应琴和赵飞龙各有分工,几年之后大哥不再涉足公司的内部事务了,但是各自25%的股份一直延续至今。

在数年的西服和面料生意的往来中,梁辉光先后认识了许多温州的服装“大佬”,他真诚待人和诚信为本的做人原则,让他和许多服装商人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创业点评

做生意要有独到的眼光和果断大胆的投资,只要认准了,就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眼光。此外,还要善待他人,讲究诚信,对人宽容大度,这样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一生经历过很多磨难。小时候家里穷,陶华碧没法上学读书,后来也一直没有机会。因此,她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大字不识一个。事实上,她一辈子没有什么奢望,只想长大之后找个人嫁了,结婚生子,平凡地过日子。但上天却不给她享受幸福的机会,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结婚没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她与两个孩子孤苦无依。日后的路还很长,她必须要将两个孩子抚养大,所以为了生存,她只能靠自己,通过打工与摆地摊赚些钱以维持生计。

在1989年时,陶华碧用几年辛苦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开了家“实惠餐厅”,虽说是餐厅,但却非常简陋,只不过是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砖头搭建的一个小窝棚罢了。陶华碧做起了卖凉粉与冷面的生意。事实上,她也没有什么做生意的经验,只是靠自己的真诚与朴实来经营这家餐厅。在那一片,卖凉粉与冷面的也不少,为了满足顾客的口味,陶华碧亲自制作了一种麻辣酱,作为拌凉粉的佐料,调出来的凉粉比其他店的口味要好很多,因此小店的生意很红火。起初,陶华碧并没怎么在意,不知道是自己制作的麻辣酱吸引了顾客。直到有一天,她因为身体不舒服,没准备麻辣酱,顾客听说以后,居然都说不吃了,转身就走了。此时她才明白,原来顾客喜欢来这里吃凉粉,全是冲着她做的麻辣酱来的。原来自己做的麻辣酱变成了吸引顾客的“宝贝”, 她顿时喜出望外,因为麻辣酱是自己独门制作的,其他人谁也不会。她想:只要有麻辣酱,就一定会有顾客!

后来,为了改善麻辣酱的味道,陶华碧一直潜心研究,反复试制,终于让麻辣酱的风味更独特了。来吃凉粉的人也愈来愈多,许多客人吃完凉粉之后,还要掏钱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有的人甚至不吃凉粉却特地来买她的麻辣酱。私底下,陶华碧开始琢磨,既然麻辣酱如此受欢迎,何不卖麻辣酱呢?

于是,在1996年7月份,陶华碧借了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了40名工人,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取名“老干妈麻辣酱”。当了老板的陶华碧,开始为工厂管理的问题发愁了。虽说所谓的工厂就像个家庭作坊,但管理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她没上过学,不懂什么科学的管理方法,她就是靠着自己朴实的观念与行动来对待自己手下的40名员工。在她的心里认准了这样一个“理”,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只要自己什么苦活累活都亲自干,带头干,工人们自然也会跟着干。

说到做到,陶华碧没有大老板的架子,任何事情都坚持亲力亲为。由于工厂刚开,设备都十分落后,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和切辣椒是最让人吃不消的工作。因为在捣切的时候,溅起的辣椒飞沫会将人的眼睛辣得一直流泪,工人们干其他的还行,对于这活实在是受不了,不愿干。陶华碧就亲自动手,一手挥着一把菜刀,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员工听了之后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菜刀干了起来。而且她还经常对自己的员工说,我将你们当家里人一样看待,你们也就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吧。她从未指责过员工,对大家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那一段日子,陶华碧忙前忙后,什么事情都带头干,结果累得患上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也因为做麻辣酱全部都钙化了。正是由于她的身先士卒,拼命苦干,让员工们无话可说,一个个也都积极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谁料,大批的麻辣酱生产出来以后,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仅靠当地屈指可数的几家凉粉店,那么多的麻辣酱根本就卖不完。于是陶华碧就努力寻找新的买方,她亲自背着麻辣酱,到各食品商店与单位食堂试销。虽说这个办法笨了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没几天,那些试销商就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加货。陶华碧的麻辣酱愈卖愈好,很快就在贵阳市站稳了脚跟。

既然生产麻辣酱这么有前途,何不趁热打铁,扩大规模,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在1997年8月份,陶华碧成立了“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员工数量也从原来的40多人增加到了200多人。公司成立了,原先的家庭作坊式的运作与管理就跟不上了,公司要渐渐步入正轨,产供销等部门齐全,财务和人事上的问题都需要她亲自去处理,工商、税务、城管等许多对外事务也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文件、传达的精神也必须要一一贯彻执行。所有事情都加在了陶华碧一个人的身上,对于没文化、没经验的她而言,真的是应付不过来,许多事都是硬着头皮去做。

不过,笨人自有妙法,对于财务报表之类她看不懂的东西,陶华碧就采取听的方式,让财务人员将数据念给她听,自己在心里盘算,因为这些东西太枯燥,一开始她听着听着便会犯困打瞌睡,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她就喝苦得舌头发麻的浓茶来提精神。经过一段时日的磨炼,她练就了超强的记忆力与心算能力。只要将报表给她念上两遍,她就能记住,并能分辨出对和错,这都是她对自己严格要求和拼命苦练换回的成果。

就算陶华碧再怎么拼命,公司里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杂,她需要有人来协助。此时,在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主动辞去工作,帮助母亲管理公司,替她分担重担。李贵山读过高中,文化水平还可以,为人老实忠厚,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陶华碧心目中合适的人选。李贵山来到公司,帮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处理文件。陶华碧还是采取读听的方式,每次听到重要条目的时候,总会要求立即去办。

陶华碧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怎么也说不过去,于是李贵山将“陶华碧”三个字大大地写在了纸上,让母亲有时间的时候就练习一下。她一看就有点犯难了,这么复杂怎么学得会呀。但是,她还是私下里下了工夫去认真练习,整整练了三天,终于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她非常开心。

陶华碧做任何事都特别认真和拼命,将一个真诚的自己表现出来。尽管她的文化水平不高,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却受到了公司全体员工的尊重与爱戴。既然是办公司,就需要有像样的规章制度,但对于其他公司所制定的惩罚员工的条例,陶华碧却不敢苟同,以她朴实的观念看来,时刻提防与猜疑员工,怕员工消极怠工、偷工减料、对公司不忠,反而更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上,她还是选择了一种比较老土但又非常具有人性化的方法,即实行亲情化管理,也就是始终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讲真情,以情动人,让员工从内心里感激你,乐意为你努力工作,使得员工不忍心去做不利于公司的事情,要是做了,也会成为众矢之的,臭名昭著。

所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陶华碧更多的是为员工着想,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为员工提供方便。例如,在员工的福利待遇方面,考虑到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不方便,员工吃饭住宿也不方便,每个员工都由公司提供食宿。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员工也愈来愈多,食宿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陶华碧坚持不放弃这项制度,当公司后来发展到了1300多人的时候,这个制度仍未废止。其他公司没有一家敢这么做,也都不愿付出这笔大的消费,正是因为陶华碧做到了这一点,她对员工的好,员工们都记在了心里,回报在了工作上,所以她才会这么成功。

“老干妈” 陶华碧真的像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着员工,所以在公司内,员工们也总是亲切地喊她“老干妈”。正是因为这种人性化的“感情投资”,几年下来很少有员工辞职。她留住了员工们的人与员工们的心,增加了公司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陶华碧有感而发,说:“经营这么大的公司,一直以来我呕心沥血地忙前忙后,没有闲暇的时间。看到同龄的老太太坐在树荫下抱着孙子拉家常,我也很羡慕啊。她们问我,你赚了那么多钱,几辈子也花不完,还那么拼命干什么啊。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我看到你们,我心里有了答案:企业我带不走,品牌我带不走,毛主席说过,未来是你们的。我一想,我这么拼命原来是在为你们打工啊。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更要好好干啊!”听到这些掏心窝的话,所有人都深深地为之感动,以热烈的掌声回报给她。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陶华碧的能力与水平管理公司多少感到吃力,渐渐跟不上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所以她认为不能再延续自己比较老土的管理模式了,公司要想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因此她放手让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去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开放城市考察市场,去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她总是对他们说:“我承认自己没文化、老土,但我不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老土,更不希望咱们的公司也这样老土。这样我们就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了,我派你们出去,希望你们可以带一点新的东西回来,让咱们公司迅速走上科学化管理的道路。”结果,派出去的管理人员一个个满载而归,用先进的管理帮助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真诚地对待员工,使陶华碧在自己的企业里拥有了“亲妈妈”一样的感召力,让公司的员工们拧成了一股绳,为“老干妈麻辣酱”的快速发展拼搏起来……仅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便迅速壮大到了1200多人,产值将近三亿元,实现税收4315万元。

“老干妈”能畅销于市场的制胜法宝,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2001年,有一家玻璃制品厂为“老干妈”公司提供的酱瓶出现了问题,麻辣酱刚出售到市场上,便有客户反映:瓶子封口不严,出现了漏油现象。一些竞争对手知道以后,就利用这件事恶意中伤“老干妈”。这件事关系到企业的声誉问题,绝对不能马虎。陶华碧马上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查处。此时有人建议,瓶子封口不严也许只是个别的现象,将货追回来重新封口就行了。陶华碧却坚决要求将货追回来,并且全部当众销毁,尽管800件产品的销毁会给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因此失去信誉和市场,则是更大的损失。说到做到,销售到市场上的麻辣酱全部被追了回来,并且当众销毁了。尽管公司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却让人们看到了“老干妈”信守质量的决心,反而更青睐他们的产品,最终坏事变成了好事。

好的声誉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也为企业带来了利益。诚信经营成了陶华碧促进发展的法宝。虽说她的策略比起先进的管理方法,显得很老土,但却又有它独特高明的地方。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陶华碧依靠诚信赢得了民心。用她本人的话说就是:“我要诚得别人不忍心骗我!谁要是骗了我,别人就会说:‘你连她都忍心骗啊?’谁就在同行中臭名远扬,难以立足!”

有一次,因为急需一批豆豉原料,公司从重庆一家豆豉酿造厂购进了10多吨的货。因为购进时没仔细检查,等到货运来后,搬货下车时才发现外边摆放的豆豉是质量好的,而里面的豆豉居然都馊了!这时工厂急着“等米下锅”,将这批豆豉经过特殊处理之后还是可以用的,但陶华碧坚决不做这种不道义的事。她不惜公司停止生产,造成损失,也要坚持退货。结果陶华碧为顾客真诚负责成了佳话,“老干妈”在市场上的信誉更加得到提升;而重庆的那家豆豉酿造厂为了利益不惜欺诈作假,顿时变成了“千夫所指”的过街老鼠,在同行业中的信誉一落千丈。诚信给陶华碧带来了多方面的收益,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壮大,同时也增加了品牌的含金量,使公司的利润逐年增长。

现在,“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经高达13亿元,纳税1.8亿元,在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5。她所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每个省份,并远销世界各地。

创业点评

陶华碧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诚信做人做事,再小的生意也能做成大买卖。做产品,做企业,首先要学会做人,坑蒙拐骗,投机倒把,永远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业。商人虽然以赚钱为目标,但绝不可以唯利是图。任何一个创业者都要牢记,诚信是最大的财富。创业说来简单,但是创业的道路走起来,的确很辛苦,从陶华碧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比如她那朴素的诚信观念,她那吃苦耐劳的苦干精神,都为人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个人财富高达380亿元人民币的张近东,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风云人物之一。作为一名成功创业人士,他有着怎样的创业经验呢?相信从他的创业经历中,读者朋友们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下海一年净赚千万

在张近东10多年的经商生涯中,“快速”始终如影随形。特别是下海第一年就快速成为千万富翁,这似乎为其日后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1984年,张近东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到了南京鼓楼区一家区属企业工作。凭借敏锐的眼光,张近东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从而攒下了10万元的创业资本。1990年的时候,张近东在大家惊诧的目光中毅然辞职下海,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批发的小公司——苏宁家电。

在当时,空调还算是奢侈品,利润相当高。张近东抓住商机,第一年就做到了营业额6000万元。他现在依然记得自己1991年到深圳出差时,席间有一位供应商对他说:“如今百万富翁很多,深圳已有千万富翁啦。”听到此话的张近东仅仅默默地多喝了两杯酒,可内心却暗自高兴:我也已经挣到1000万了。此时的张近东才28岁。

然而,在当时南京国有大商场的眼中,半路杀入空调业的民营企业苏宁无疑是个“异类”。而张近东在服务与价格上又具备着明显的竞争优势,这更引起很多大商场的不满。在1993年时,“八大商场”联合发动空调大战向苏宁发难。

张近东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在双门楼开了一个产品代理会,就像家里办喜事,我把八大商场负责人都请来了。没想到轮我上台发言时,八大商场老总一起离开会场,会后又宣称八家将统一采购统一降价,如果哪家空调厂商供货给苏宁,他们将全面封杀该品牌。但苏宁没有被打倒,反而一战成名!”

这场商战是中国家电业首次在卖方市场下出现的“价格战”,也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次激烈碰撞。苏宁成为了这场大战最后的赢家:凭借平价优势,苏宁当年空调销售额高达3亿元,一举成为国内空调经销商的老大。这个老大,苏宁一当就是十多年。

宁亏4000万的转折

中国家电市场在1995年后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很多制造商直接渗透零售市场。为此,张近东逐渐缩减批发业务,开始自建零售终端,家电销售也由单一空调逐步增加到综合电器。1996年,苏宁进入扬州市场,这意味着苏宁开始走出南京探索家电连锁之路。

对苏宁电器来说,2000年是个转折年。就在这一年,苏宁停止了开设单一空调专卖店,全面转型大型综合电器卖场,并喊出口号——“3年要在全国开设1500家店”。当年投入使用的苏宁南京新街口店,成为苏宁转型的标志。

苏宁南京新街口店位于苏宁电器大厦内,该大厦位于南京最大商圈新街口商圈中心,属“黄金建筑”。大厦刚建成时曾有人劝张近东将这栋楼出租,一年最少能净赚3000万元,可张近东却坚定地说:“即便亏损4000万,苏宁也要做家电卖场。”结果,苏宁在2000年这一年中为这家卖场投入2000万元。

“但由此苏宁进入一个新行业,搭建了一个团队。没有当年的决定,也就没有今天的苏宁。”时至今日,时间证明了张近东的选择是正确的,苏宁的全国连锁体系也在快速扩张:在2001年的时候,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时平均20天开一家店,2003年平均7天开一家店,2004年平均5天就能开一家新店,而2005年前4个月,苏宁平均2天就开一家店。张近东当初准备亏4000万元开的南京新街口店,现在已成为全国家电销售第一店,一年销售额高达十多亿元。

“2000年我们提出要在全国开出1500家店时,受到业界颇多质疑。当时压力很大,但现在回头看这个计划最终还是要实现。”张近东的语气十分坚定。

一天狂开22店

2004年的胡润富豪榜曾给家电业留下一个笑柄:家电连锁老三、上海永乐公司的董事长陈晓名列第66位,苏宁电器无论在规模还是业绩方面都远超永乐,但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却榜上无名。不过,2005年4月28日揭晓的《新财富500富人榜》将这个错误给纠正了过来:张近东不但轻松入榜,更成为500富人中“最快成长”第2人。

就在该榜公布3天之后,苏宁就用事实说话,证明了这个“最快成长”:五一当天全国22家新店同时开业,创国内零售企业单日开店数量之最。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表示:“如今苏宁已不再为开店定具体指标,我们只是放手看自己究竟可以跑多快。”这位在18年间赚取380亿元财富的家电大鳄,似乎更在意苏宁的未来。

在中国家电连锁企业中,每当一提起开店速度最快的企业,人们常常会想到国美。这不仅由于国美门店数量居全国首位,还由于国美曾经一天连开11家新店。然而,国美的这个记录现在被苏宁给刷新了。

苏宁在2005年五一当天,就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同时新开出22家连锁店。

如果再把4月份新开的近40家门店算上的话,从2005年4月1日至5月1日一个月之间,苏宁共开出新店近60家。这个数字不但超越苏宁2003年全年开店总数,而且创下家电连锁企业单月开店数量之最。截至5月1日新进入南昌、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苏宁将全国一级市场布局全部完成,并加速完善二级市场的网络。在早已进入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苏宁也加快了同城渗透的脚步。

上市成就资本传奇

2005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分析认为,零售行业的富人是该年度中国财富增速最快的人群,零售业富豪人均财富增长308%,其中张近东是一个样板:由于2004年苏宁电器上市,张近东个人财富陡增517%。

其实,张近东为苏宁上市整整筹备了5年。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正式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当日以29.88元开盘价高价开市,股价一路攀升,至下午收盘每股报收32.70元,涨幅100.24%,一举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张近东身家也由此一夜超过12亿元。

此后,苏宁一直稳居中国股市第一高价股,股价屡创新高,一度突破70元大关。

百思买是美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它在1989-1999年10年间,其股票价格翻了100倍。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股价也翻了500倍。现在美国家电连锁企业已不到1000家,以百思买为首的前三大电器连锁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80%。而国内家电流通企业则超过3.2万家,家电连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只有6%,资本市场与零售市场显然给张近东留出了双重想像空间。

尽管客观来说,苏宁的年销售已超过数百亿元,苏宁已是一个中上等企业,但与张近东心目中的规模相比,“苏宁还只不过是一个小企业” 。

对年轻人的创业忠告

张近东曾说:“对于年轻人创业,我是鼓励的。我欣赏他们身上那种精神,但是,我更欣赏一个团队合作的精神。成功这个东西,个人的因素,往往不是决定性的。”

张近东表示:“很多人也许会用我的事例来证明他们一定可以成功,但是,就以我来说,有些情况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白手起家的时候,商品还是供不应求的,我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商品大部分都处于过剩状态,现在走我过去的路,就不一定会成功。”

张近东认为:“创业,其实就是想做事,想做实事,但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点一滴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

张近东指出,创业者还要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也许每一个创业者的动机是:个人获得财富,但是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创业者的境界自然就要提高,要考虑到团队、行业、社会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高度,就不能与时俱进。

创业点评

当18年前张近东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辞去固定工作,在远离闹市的南京宁海路上租下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房时,也许没人会想到这家并不起眼的“小门面”竟驶出一艘中国屈指可数的家电连锁业的“航母”——苏宁电器。张近东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成功创业线路图:前瞻性的眼光(看准家电产品畅销大势进入该领域)——脚踏实地做实事(认真做好每件事,一点一滴积累发展资金)——关键时刻要有胆略(拥有过人的胆略才能在创业路上乘风破浪)——与时俱进谋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墨守成规)。

江南春,生于1973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

江南春从小就显示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在中学时代,江南春在文学上锋芒毕现,在高中期间获得过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1991年,他被免试保送进入全国知名的重点高校华东示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当清晨,当我翻身下床,看昨天一首略带缺陷的诗还站在狂乱的句法中,我觉得那种感觉分明就叫做幸福。”如果仅此而已,江南春必定还要生活在他对词句的雕琢当中。但生活就是如此,命运没有让他继续他的诗人之旅。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上海人长得如此彪悍已经是比较少见,更不用说再让他去写诗。“我写诗其实是为了博取女孩子的欢心,不过后来我发现,那个年代学校外面卖水果的个体户比写诗的人更加招女孩子喜欢。”江南春在回忆自己弃文从商的原因时言语依然“义愤”,但实际上江南春也承认,自己继承了老家宁波人的商业血统,经商是自己骨子里的选择。江南春说,如今他已经不再写诗了,“写诗就像发青春痘”,自己已经过了那个时代,“但诗歌给了我想象的能力,”江南春说,“它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以至于我在日后做出了一系列极具想象力的事情。”

谈到为什么会涉足商界,江南春虽然笑称是由于当时大学女生不吃“诗人”这一套了,在舞会上诗人还没有卖鱼的小贩“行情”好,“目标受众的喜好转换让我改变了理想”。但是,一个广为流传并得到江南春本人证实的版本是:他是被160块钱的债务逼成广告人的。

大二时,师大学生会主席换届选举,江南春去参加竞选。他口才好,准备充分,而且还提前安排了几个兄弟,在提问阶段当“托儿”,最终成功当选。但由于竞选过程需要与很多人沟通,拉选票,吃饭,他一下子就欠下了160块钱的“巨债”。为了还债,他兼职了一份广告业务员的工作,从此,就踏上了长达十余年的广告旅途。

或许江南春天生就是广告人。写诗练就的文笔与想象力让他的文案创意十足,并且他还相当能“说”。据说,他特别有耐性,可以为争取短短15分钟的见面等上七八个小时。不管怎样,江南春很快就成了最出色的广告业务员,他所在的广告公司一年盈利400万元,其中150万元要归功于江南春。

在1994年的时候,手握大批客户资源的江南春开始自主创业,成立了永怡广告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这一年他读大三。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经济高速发展,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公司成立后,一系列的户外广告业务让江南春掘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永怡的年均收益已经达到500万元左右,而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江南春已经拥有了50万元的存款,而那时江南春还不到22岁。

1996年到1998年,江南春的公司几乎垄断了上海IT业的所有客户和IT广告市场。1999年,永怡传播已经占据了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95%的份额,营业额高达7000万元。

2000年,江南春又涉足了互联网,代理了7个网站的广告业务。但也恰恰由于互联网,2001年,伴随着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灭,永怡也遭受了重创。“心情极度郁闷,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能接受这个过程。莫名其妙地客户都没了,几乎觉得这个梦破灭了。”到了年底,虽然公司勉强维持了下来,但是江南春已身心疲惫。

江南春在经历了痛苦之后逐渐意识到,广告代理行业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必须改变经营途径。从2001底开始,江南春开始了从广告代理行业向媒介策略服务商转变的尝试。

江南春的朋友陈天桥成了让他“猛醒”的人。当他深陷经营危机的时候,一度经营网站的陈天桥,却凭借一款名叫《传奇》的游戏,成了互联网世界的一匹黑马。

“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盛大同时有80万人在线。有一个人告诉你,这个叫做网络游戏,每人交35块钱打一个月。我觉得好恐怖,这个公司才仅仅4个月,就至少赚了一个亿。”

面对这种震撼,江南春说出了他自己的经典名言,“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就如同挤公共汽车的乘客一样,有的人好不容易才在拥挤的人群当中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而有的人却在一边,开着跑车扬长而去。“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全新的商业方式,那么你就能创造超额的利益。”他说。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江南春都在寻找这种商业方式。有一天,他在上海徐家汇的某写字楼里等电梯,看见电梯门上的招贴广告,于是他突发奇想,要是让海报变成电视呢?

这时,他的文学思维发挥了作用。“我学中文练就了颠覆性思维,而且觉得其实不用去想好位置、好地点,只用想到人。”

江南春思考,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与一定的轨迹,只要将广告放在他常去的生活规律与轨迹中,广告就会和人频繁地发生亲密接触。“一个人一个礼拜没去过徐家汇很正常,一个人一个礼拜没回过家正常吗?他多半已经在闹离婚了;一个人一个礼拜没去过写字楼,那他就是被炒鱿鱼了。”

在看准了这个市场之后,2002年底,江南春首度在上海推出了商业楼宇联播网,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广告传媒。在接下来的3年半时间里,他让播着广告的液晶电视遍布各大城市的商务楼宇、高档公寓和大型卖场等,并且赢得了软银、高盛、3i以及Capital等众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垂青。

从2005年开始,主营电梯平面媒体的框架媒介和分众在楼宇电视广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聚众传媒相继被分众纳入旗下,江南春一举变成中国最大的户外电视广告网络运营商。

创业点评

财富总是蕴藏在新鲜的想法中,创意就是印钞机,颠覆性的思维能够成就最伟大的商业奇迹。似乎仅仅在一夜之间,一种崭新的广告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当我们在商务楼或者高层住宅楼等电梯时、当我们在超市排着长长的队伍准备结账时,会发现不远处一个不断播放着广告的液晶显示器有意无意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即便是平时最不屑看广告的人,此时也会因为百无聊赖而情不自禁地瞄上几眼。当我们还在暗叹是谁想出了这么一个无孔不入的广告媒介时,江南春率领的分众传媒已经逐渐成为国内领先的户外视频广告运营商和生活媒体群的创建者,并在几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数十亿美元市值的美国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龙头企业。而这个伟大奇迹,仅仅源于一次灵光初闪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