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one 定位逻辑 底层逻辑的第一步,是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你的定位是什么?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谁?

第二,我能干什么?

第三,我应该怎么干?

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和某位管理层成员沾亲带故,把简历递给我看,谦虚地请我多指教。他是来公司试用的,看简历还挺不错,并不需要动用关系才能到我的公司上班。

所以他特意强调这一点:“老板,您看我的学历、经历,应该达到我们公司所要求的水平了吧?”

我没有和他兜圈子,直接告诉他:“从你的工作经历看,你是一名职场老手,文凭不错,说明知识储备很好,同时还是关系户,那我对别人要求60分,对你的要求就必须85分,以免同事觉得你是依靠关系搞特殊对待。别人只要干得不差我就得表扬和鼓励,你干得好了我说不定还要批评和更严格地要求!而且你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会马上指出来,不会像对其他员工一样给你太多调整的时间,你不管工作表现多好,也不能提前转正,必须踏踏实实做满试用期。可以吗?”

这名新员工痛快地答应了。

除了你自己,没人是你一生的依靠

有位著名银行家曾经说:“假如一个人既无阅历又无背景,只有他自己可以依靠,那么他最好的起步方法是:一、获得一份工作;二、珍惜他的第一份工作;三、培养勤奋敬业的好习惯;四、认真地学习和观察,获取经验;五、努力成为不可或缺与举足轻重的人;六、成为一个谦虚、有修养的人。”

这六个步骤的核心是围绕自己做好价值定位,为形成正确的底层逻辑打下坚实的第一步。人要生活得好,工作得好,最大的靠山是自己,不是别人。“你”是你最大的后台,除此之外没人是你一生的依靠。

我对新员工讲那番话的目的就在于,他在管理层的关系可以把他引进门,但他能否在公司获得发展空间甚至成功留下来的唯一条件是他的表现,他要靠自己把工作做好,别人谁也帮不了他。

觉得命运不公,是因为你只想求助命运

做事的底层逻辑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人向下看,去看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比如命运、运气、时运这样的词便代表了一种飘在表面的浮躁心态。许多职场新人一旦遇到挫折就抱怨命运的不公,总觉得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可是怀才不遇,没有伯乐赏识他。这种思想的有害之处,是他将希望寄托到了虚无飘渺的伯乐身上,被动地等待,环目四顾,希望有人发现他的才华,希望有人赏识和提拔他。

他的定位中没有他自己的位置。

事实是,命运的主宰者一直是我们自己,求助于别人拉一把,无异于自卑沉沦。工作中你是自信奋发,是怀才不遇,还是主动抓住机会,这些完全不同的状态全由你来决定。你的未来取决于自己,也100%地倚仗于自己。

不管哪个领域,总有人想平步青云。

我的秘书小田十分真诚地咨询过一个问题:“老板您教教我,在职场混怎么才能最快地平步青云?”

我说很简单,要么成为老板,要么成为老板娘。

小田瞪大眼睛看着我:“可是,您已经结婚了啊!”

我心中一惊,她还当真了?马上正色道:“你想积极进步是好事,但是你要学的可比成为老板娘难多了!”

我对小田讲了下面四条工作原则:

对工作,学习基础知识,熟悉岗位职责,理清工作流程,抓住工作重点;

对客户,累积客户信息,了解客户诉求,牺牲自我时间,完成客户愿望;

对老板,深谙老板好恶,配合老板节奏,完成老板任务,达成老板目标;

对同事,摸清同事秉性,善于利用关系,控制友善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这四条缺一不可,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万步登天。能沉下心来走上万步,将工作、客户、上级和同事四个维度的事情处理好,提高能力,强大自己,那就能平步青云,成就自身。没谁能躲开这四条,你看到有人好像轻轻松松就成功了,那是你没看到他背后做这些事情时的辛苦与投入。

成功不是让大风把你吹上去,是你凿山为梯一步步爬上去。

做好信心定位,也要做好思想准备

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说过四句话:不断树立高目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严酷地锻炼自己。

总结起来,就是要针对自己做好信心的定位,也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然后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步锻炼和提升能力。

信心是第一步,吃苦是第二步,最后一步才是成就自我。

从来没有捷径,必须循序渐进

所以,平步青云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有的话,那它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不管你是初入社会的普通员工,还是已锤炼多年的职场老人,只要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想在工作中做成一些事情,就不能梦想一步登天。

第一,要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学习和工作计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让能力慢慢成长,要合理而不是激进,要成熟而不是天真。

第二,当然要有雄心壮志,但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先将眼前的事情一件件做好,做到位,实现厚积薄发。这才是成功的本质。

我在走廊遇到公司管理层的李总,李总开门见山:“新来的员工表现怎样?比如那个小赵。”

我马上明白新人小赵嘴里的关系就是李总,便笑道:“看来小赵来历不小,你这个老总还亲自关心,不会是想给他点特殊照顾吧?”

李总赶紧说:“我只是关心他能不能适应,他的能力应该不错,根本不需照顾,相反我还要严格地要求他,希望您不要误会。”

我说:“这是自然,公司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照顾,包括你我,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谁如果需要照顾,不仅是给公司找麻烦,也是在给他自己惹麻烦。所以我早交代了下面的部门经理,一碗水要端平。”

生活中我们要有私心,比如关心亲人,照顾孩子,赡养父母,这都是人人要具备的私心。但工作中不行,我们的心可以去感受到工作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能为公司做多大的贡献,我们能提供哪些帮助,衡量这些有公正的标尺,有统一的标准,人们在看着,也会效仿,因此不要让私情与私欲蒙蔽自己的眼睛,主导自己的行为。

“心”也是我们内在的动机。

当人的动机掺杂私欲时,必然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他会投机取巧,忙于攀拉关系,靠领导亲戚的庇护上位,在团队中制造不公平竞争。在他的逻辑中,他所依赖的不是他自己,是想靠傍大腿获得成功,最后必然影响企业的工作成果,也影响他自己的声誉。

我向小赵和李总点明了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不近人情,其实是对小赵和李总的尊重,一视同仁,也是把潜在的问题扼杀在源头。

只要没有私心,我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相反,如果工作中有私心,不但员工难成长,公司也难有发展。

希望我们都不要争着去做一个聪明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踏实和专注的人。

现在总有一些人在工作不顺或心情不爽时,便萌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比如去创业。

公司的小宋因工作问题被我狠狠地批评一通后,一出会议室便嘟囔:“受这气,还不如去创业自己当老板!”

我说:“你等等,跟我说说看,怎么有了这么危险的冲动?”

我接着对他讲:“我不是妨碍有能力的人去创业,是阻止没能力的人去送死。”

小宋说:“还不是因为您老是骂我,说我业绩不好,还说我干活粗糙,总之您总是挑我的毛病!”

“哦。”我说,“那你的业绩好吗,干活是不是老出错误,同事有没有提意见,考核表上的数据是假的吗?”

小宋嘴硬:“您说得对,可我是年轻人,总要给点进步的时间嘛!谁一生下来就是老板就是高手啊?我觉得自己知道挺多的,也有了经验,就算创业危险大,也未必失败吧?”

看到他这么固执,我只好继续批评他,否则他真有可能辞职创业,然后三两个月便因创业失败而深受打击,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我说:“小宋啊,你在公司上班是在用老板的薪水培养自己,犯错的成本由公司背。就像这几个月你业绩不好,公司在你身上是赔钱了,可仍然给你发工资,你的基本生活未受影响。但是创业完全不同,是你自己花钱为一切的错误买单,赚了是你的,可赔了也是你的,倒是没人骂你了,不过第一,薪水没有了,第二,所有花钱的地方你都得自己来。如果赔掉的是借来的钱呢?到时你身负巨债又无偿还能力,还会像今天这么想吗?”

其实,也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普通的民房都盖不好,就有本事去盖高楼大厦了?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个人有很成熟的底层逻辑,他能立刻想明白这个道理——能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负责一个项目;能负责好一个项目,才能管理一个部门;能管好一个部门,才有机会管理一家公司。

能力的提高是由下至上,饭要一口一口吃,力量要一点一点积累。当不好一名优秀的员工,也就不可能创业成功。做不好价值的定位,也就找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小晶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员工,她对公司也很热爱,提了不少建议。有一次她又向我提意见,而且表明是跟我谈判,上来就列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1.公司的某一些规定有点不人性,平时大家经常都是早到的,所以偶尔晚到一次不应该算作迟到;

2.别的公司下午或中午都会给员工发一份水果,咱们也应该这样,提高一下福利;

3.只要合同签成了,除了给奖金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带薪假期,让员工有放松休息的时间。

她滔滔不绝地说完,用一种无比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好像她的建议能让公司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说:“你凭什么认为我会同意?”

她说:“老板,您不是一直都说要人性化管理么,这样做,会让员工感觉咱们公司是中国最好的公司。要知道谷歌受人崇拜,正是由于它的个性化福利政策,是世界范围内人们最想进的公司,我希望咱们公司也能有这一天!”

她说得有道理,但却毫无可能。

第一,这不是她能跟公司谈的问题,她的任务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是搞好具体的项目,完成我交代的任务,而不是指引公司未来的方向。

第二,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福利政策不是取决于谷歌的标准,是由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环境决定的,所以即便她讲得对,公司也不可能现在采纳。

我给她的回复是——你要先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为公司作出很大的贡献,再跟老板商谈如何让公司变得最好,甚至变成“中国最好的公司”。

先做最好的自己,体现的是一种专注的定位,是对自身的聚集,是强有力的起飞点。如果一个人能有这种认知,那么他的生活和工作都能不断地前进,飞快地成长。

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有能力去改变环境,影响别人,乃至改造世界。我相信,谷歌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在工作中也是这么想的。

我最头疼的一类员工,就是既不想升职,又对钱没有兴趣。

公司的小晶最近工作一直都不积极,不像过去那样整日想着升职了,也不再积极地建言建策,变成了一个闷葫芦。

我找了个机会给她做思想工作,她一开口便让我震惊:“其实我没想过升职什么的,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挺好的,我也没想过要当什么职场精英。我对赚多少钱也没概念,够我买点化妆品就挺好的。”

听她这么一说,我知道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她对工作丧失了上进的动力。

我说:“你有没有理想,是不是胸怀大志,实际上公司是不会真的在意的,作为老板我只会在意你能不能为公司挣钱,让公司从你的工作中受益。如果一份工作你不喜欢,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努力工作上面,那就把注意力放在赚钱上面,在不违背公司的利益和你个人原则的前提下,尽情地去挣钱吧,也许你就能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了。”

小晶略感意外,反问:“您的观点和网上流传的老板的想法不一样,马云啊什么的都拼命给员工洗脑让员工不要谈钱,您反而让我为钱奋斗。”

我说:“听好了,这是建立在你胸无大志的前提下,让你为了赚钱努力,是给你一个不要浪费光阴的机会。这是为你好。”

奋斗,就要有一个基本目标。

志向是很宏大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包括任何东西,比如钱。

马云喜欢对员工谈理想,但我从不反对人们在工作中多谈钱,因为工作的基础目标就是帮我们赚钱养家糊口。毕竟,我们大部分人的理想不是做成一件多么影响世界的壮举,而是有钱吃喝、有钱买房、有钱养家、有钱旅游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其实也就是,为钱工作并用钱实现自己不工作的理想。

第一,如果你没有其他志向,为钱工作并不丢人。工作不敢谈钱,才是一种有问题的心态和表现。

第二,如果你没有一个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进取心,也就很难找到接地气的定位。

第三,如果你失去了上进心,到最后便只能沦为龙套,成为别人的牺牲品。所以为钱奋斗也比毫无志向要好。

客户张总的项目马上开始,我安排了小王去负责。

一直在等机会的小晶又不高兴了:“张总的项目您怎么让小王去?他的经验少,能力也没我高,我认为您应该让我去。”

我说:“你是比小王聪明,但做事太毛糙,说话太不小心,招待张总免不了要喝酒,我还真不敢放你出去,小王虽然经验少,但是他谨慎,不知道该不该说的宁愿少说不说,你要知道,有时候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你的确表现得很能干,可未必能在客户那里留下好的印象。”

小晶问:“聪明一点难道不是工作需要的吗,老板您总不会喜欢笨员工吧?”

我说:“做事无关聪明和笨,做对、做到位才是你应该思考的,要改变头脑,要好好优化一下自己的逻辑。我不看你是聪明还是笨,我只看你做事是否得体,这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你是一个做事得体的人吗?”

小晶赶紧表态:“老板我知道了,我一定朝这个方向努力!”

聪明人太多,得体的人却太少

我们十分清楚,职场上人人都想变得聪明,成为一个聪明人。

职场充斥着明争暗斗,同事之间多有竞争关系,但又必须要维持表面上的一片祥和,保持团队的和谐,所以不少人管这种能力叫聪明。但是这一类的聪明人如今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能把心思用到工作上的人越来越少了。

比如同在一个办公室里,假如两个同事有矛盾,经常吵架,便会严重地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也影响公司的项目进度和业绩。这两个人的出发点也许并非是要伤害公司,而是在竞争中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为了升职加薪。

这种情况,我的定义就是“聪明但不得体”。我们要首先成为一个得体的人,先为大局着想,其次再考虑自己的地位、收入。

笨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对

我在指点下属时,一有机会便告诉他们,工作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底层逻辑是统一的:先做对事情,然后做好事情。这跟智商无关,跟情商有关。不聪明可情商高的人顶多显得笨拙一些,事情做得慢一些,可他们每一步走得都比较踏实。他们不会伤害公司和同事,不会给客户留下不安的印象,也让老板觉得放心。所以要改造固有的思维,在自己的大脑中删掉“聪明”这两个字,让自己从思考到言行都以得体为目标。

公司设计部的小黄想调换部门,递上了申请表。

他不想再干设计了,想到市场部大展身手。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好市场部的工作。

我的批复是:不行。

原因很简单,小黄固然在3D、视频制作方面水平很高,设计能力挺厉害,还懂世界上最新的设计理念,但这种能力只在设计部有发挥的空间,到市场部他能干什么呢?市场部这边的人天天做项目,谈业务,陪这一家公司的老板喝酒,陪另一家公司的采购经理吃饭,是与设计完全不同的环境。小黄一身的设计才能来市场部毫无用武之地。

我对他说:“小黄,你是设计高手,工作的领悟力也强,但不代表你懂市场。人要务实,要专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环境,把最擅长的能力发挥出来,而不是总想尝试陌生的领域。这对你不是好事,如果你到了市场部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只能再回去干老本行,这些失去的时间也已经找不回来了。所以记住我的忠告:在熟悉的领域中做你擅长的东西,别乱跨界!”

一个人不但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定位,还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定位——“我会干什么”是第一步,“我在什么地方发挥这种能力”是更重要的第二步。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就必须适合环境的需要,懂得选择与自己的特点相匹配的环境。脱离了环境的需要,人的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即使再有野心,也没办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做出多大的成绩。

还有一周,公司的新产品就要上线,我对这次的项目很重视,便把第一次在项目中实战的小宋叫到办公室,问他有没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让我听听。

小宋拍着胸脯说:“放心吧老板,这么好的机会,我肯定好好表现,虽然具体怎么做我还没想好,但一定会努力把握这次机会,不辜负公司的信任!”

“没了?”

“恩,没了。”

我生气了:“早在半个月前公司就定好了这个产品的宣传组成员,你的名字也在那时列了进来,专门叮嘱你,让你没事先琢磨着。都说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但这准备二字,并非说一说而已。你看看同组的小郝,他前天就给了我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比你心里有数,我看他肯定行,你肯定不行。”

小宋的脸像被什么抽了一下,瞬间变得涨红:“老板我立刻回去写计划书,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啊。”表完态马上就跑回了自己的办公区。

没有准备,给你机会也没用

你的内心可能有无数种关于工作、未来的闪闪发光的想法,对如何做好一件事早就思考了无数遍,也想象了很多成功的场景。可是,你的思维仅仅停留在一种“浅思考”的层面,未落实到可行性的方案,未形成书面或系统化的计划以及步骤。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除了重复地欣赏别人的成功案例之外,你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技能仍然未做好准备。即便机遇降临,你也会再一次错过。

作为现代的职场中人来说,我们的能力不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如果对待机会的态度和行动出了问题,就会在不断错失机遇的打击下消磨掉自己的士气,变得越来越平庸,也就失去了上司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

很小的机会,也要及时抓住

小机会的背后常意味着大机会。

工作中并非时时充满了大机遇,相反每天是平常无奇和流程化的工作,还有一些重复枯燥的事项,但即使是打印、复印这类的小事情,也会因为你的工作态度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工作结果。

你连复印一份合同的任务都完成不好,领导怎么可能把整个项目交给你?

我有时候会给下属开玩笑,只需要看一下文件打印出来的格式、排版、装订就知道这个事是谁干的,因为有人订书钉的位置是歪的,一个钉子在左,一个钉子在右,十分不整齐,且经常这么干。他连小机会都抓不住,说明他并未准备好承担大任,他对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就是“甘作平庸”,没有上进心。

因此,即使是一份材料这么平常的任务,你的上司也在考察你。

公司要重用一个人,必先观察他的工作习惯,乃至思想准备情况。如果你尚未准备好,那就不会给你机会。所以要时刻准备好,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才能在机会来临时赢得上司的信任,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