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想要掌控聊天的话语权,不仅仅要巧舌如簧,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听得懂对方说话背后所表达的真正意思。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表情、动作、措辞说出来,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便是天差地别的。所以,只有看得透,懂得剖析表象背后所隐藏的真实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聊天的主导者。
人的表情往往比语言更诚实。毕竟人都是会说谎的,嘴巴说着“谢谢”,心里却可能满是不屑;嘴上说着“对不起”,心里却可能早把你骂得一无是处。当然,既然语言能说谎,表情自然也可以作假,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很难将虚假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这比单纯的谎言要困难得多。
人的表情是由面部的五官来共同完成的,每个部位都能反应出人的情绪状态。以嘴唇为例,一些常规动作往往固定指向了某种情绪表达,比如:抿嘴唇通常代表了情绪的愉悦和含蓄;噘嘴则往往有撒娇耍赖的意味;咬唇则透露出思考和紧张的情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往往能够通过五官所表露出的细节进行抽丝剥茧,洞悉对方表情背后的真意,而这对于彼此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是大有裨益的。
何陆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外贸公司做销售工作,带他的师父恰好是和他同一个大学的师姐刘安。刘安是公司有名的王牌销售,何陆一直非常崇拜她,而她也不藏私,常常带着何陆一起去和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帮助何陆积累经验。
一次,刘安带着何陆去见一位公司的老客户,双方就新订立的合同条款逐条进行讨价还价。何陆注意到,在谈判的过程中,刘安一直仔细观察着对方的表情,但这位客户也是个商场“老油条”了,哪会这么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呢?何陆学着刘安观察了客户半天,也始终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客户实在太淡定了,不管刘安说什么,他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
但令人惊讶的是,刘安却似乎会读心术一般,一边和客户侃侃而谈,一边不动声色地讨价还价,每句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很快就与客户签订了合同。
谈判结束之后,何陆好奇地问刘安:“师姐,你怎么好像能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似的?我都看那客户半天了,他是一个表情也没有啊!”
刘安笑着说道:“表情是可以通过控制来进行伪装的,但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总能找到表情的‘漏洞’。比如刚才那位客户,虽然看似一直面无表情,但其实我注意到,每次当谈到让他不满意的条件时,他的嘴唇都会抿得紧紧的。通过这个特点,自然就能简单判断出合同里的哪些条件让他觉得有所保留了。”
在聊天中,察言观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就像王牌销售刘安那样,从细节之处就能洞悉交谈对象内心的真实情绪。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拿单一的器官做例子进行讲解,但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只观察某一处的器官,而是应该综合全面地来对谈话对象的表情进行分析。
以下几种表情类型是较为常见的:
1.快乐与悲伤的表情
人在感到高兴的时候,眉毛、眼角和嘴角通常都会有上扬的趋势;相反,如果人感觉到悲伤,那么眉毛、眼角和嘴角则会不自觉呈现出下垂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上扬还是下垂,如果线条走向不自然,那么此时对方脸上的表情很可能是假装的,表演性质居多。
2.自信与紧张的表情
一个人是否自信,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了。自信的人目光通常都是笔直的,所有的表情都会随着眼睛的方向走。而缺乏自信,内心紧张的人则不同,他们的目光通常都透着胆怯与闪躲。在紧张的时候,额头通常会冒汗,因此擦汗也是一个人紧张时最容易出现的动作之一。
3.愤怒与失落的表情
处于愤怒中的人眉毛往往会呈现出斜向上的趋势,如果发现他们的鼻翼鼓起来,那么一定要注意,他很可能马上就会做出一些激动的行为,比如骂人甚至出手打人等。而当一个人感到失落的时候,则通常会皱眉和叹气。
4.吃惊与不满的表情
当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时,五官位置常常会发生移动。比如眉毛突然上升则意味着此时对方非常吃惊,而嘴巴突然噘起,则意味着此刻他或许心中有所不满。
5.遗憾与坦然的表情
当一个人在无能为力过后,坦然接受遗憾的结局时,他们通常不会哭泣或抱怨,而是在脸上保持最正常的笑容,眼睛微微眯起,透出淡然且豁达的感觉,或许有些许悲伤,但更多的则是一种“过尽千帆”的味道。
一位著名的人类行为学家曾说过:“人类有两种表情,一种是脸上所呈现的表情,另一种是说话时对方所传达的信息。”人类虽然会撒谎,但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个性的,尤其是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口头语,它们就如同心灵的“摩尔斯电码”一般,解答出来便能知晓深藏在人内心的秘密。
口头语是人潜意识的一种条件反射,看似是无意养成的习惯,但实际上却表露了人对某些事物的真实态度和看法,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人要是常常把“的确”“不骗你”“老实说”等等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那么说明这个人的性格比较急躁,总是担心被人误解或不信任,定性也比较差,很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就产生动摇,受人蛊惑。再比如喜欢说“可能是”、“大概是”、“或许是”等等这样口头语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自我防备意识,不愿意也不会轻易透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态度。
可见,在谈话中,只要用心倾听,用心分析,抓住对方的口头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从而投其所好地让谈话愉快进行。
作为公司的金牌销售,凯西是个非常擅长察言观色,洞悉客户内心想法的人。一次,她去见一位客户,与对方洽谈办公设备买卖的问题。到客户家后,凯西先向客户详细介绍了她所推销的产品,然后双方便开始交谈起来了。
在交谈的过程中,凯西敏锐地发现,这位客户在言谈之中常常会提到这样一个词——“听说”。比如“很多人都喜欢那款车,但我听说……”“本来应该去那个地方的,但我听说……”“早知道就早点过去那边了,可是听说……”这样的语言习惯让凯西敏锐地意识到,这位客户应当是个见多识广,但却缺乏决断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的客户,想要促成交易,就必须主动强悍一些,“逼迫”他做出决定。
于是,凯西一改之前进退得宜的态度,直接而强势地对客户说道:“这一套设备从设计上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综合了许多大设计师的设计优点,价钱方面也十分合理。您是一位见多识广的人,这些东西不用我说,您一定也能看出来。这样吧,我私下里可以给您一个九折的优惠,您看行吗?”
客户听到这话,显然已经开始动摇了,凯西又赶紧趁热打铁地接着说道:“更换上这套新设备,工作效率至少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两个百分点。时间就是金钱,绝对不亏。这样吧,明天我就先把机器给您安排送过来,让您体验体验!”
话说到这里,客户也终于点头,一笔交易就这样促成了。
凯西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与客户达成谈判,关键还在于她通过客户的口头语,成功预判对了客户的性格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说服,直至取得成功。
口头语的形成看似随意偶然,但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接收着来自外界的信息,自然也包括一些流行语或口头禅。从表面上看,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语言信息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但实际上,真正能给我们留下印象,甚至影响我们逐渐形成某种语言习惯的信息,都是潜意识自主“挑选”出来的,从根本上反映出了一个人最真实的性格。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所拥有的声音都是不同的,不管是声线还是语调,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声音主要包含音色与声调两个特点,其中,音色是天生就存在的一种生理性特征,而声调则通常是对内心性格及情绪的一种反应。
大多数人在说话的时候,声音通常都不会是单一的频率或调子,根据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情绪特征,声调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可以说,通过音色可以识人,而通过音调则能够揭开对方情绪的帷幕。比如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声音突然拔高的时候,表明他很可能在生气;而若是声音舒展,则意味着他可能心情不错;听到声音嘶哑,那便可能是哭泣带来的副作用。
世界上或许有两个长相一样的人,但却绝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声音,每个人的声线和语调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个性。相应地,从一个人平时说话的声调中,也基本上能够反推出这个人大概的一些性格特征。
那么,声调究竟又是如何泄露一个人性格与情绪的秘密的呢?
1.平稳沉着的声音
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如果总是平稳而沉着,那么这个人最典型的性格特点必然是认真谨慎。这种人不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信奉“三思而后行”,不会信口开河。由于性格认真,因此这类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往往都会比较严肃仔细,发现问题通常会直接提问。在交谈中,当他们提出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时,请相信他们是真的抱着寻找答案的心态,而不是故意进行挑衅。
这类性格的人通常都很有责任感也很有耐心,不论做朋友还是做搭档都非常值得信赖。但相应地,他们往往也都很固执并且很主观,认定的事情很难被影响和改变。所以,如果不是志同道合,那么我们与这类人是很难和平相处的,除非你能用事实让他们心悦诚服。
2.柔弱、缺乏底气的声音
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大声,有时甚至让你没法听清楚,那么很显然,这个人很可能缺乏自信,存在较为明显的自卑心理。因为自卑和缺乏自信,因此这类人对于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常都没有信心和底气,对于别人的质疑也往往不敢予以反驳,有时甚至只要一个眼神,他们就会自动屈服。
虽然这样的人不免有些懦弱,但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不少值得别人欣赏的优点。比如这类人通常都非常谦虚,并且脾气很好,团队配合度较高。与这种类型的人接触时,最好能以鼓励和赞美的方式为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同时也会让他们对你感激涕零,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尖锐而高亢的声音
有一类人,即便埋没在人群中,只要他一开口说话,就很难被人忽视,因为他们的声调总是尖锐而高亢,哪怕在吵闹的人群中也显得非常“出众”。这样的人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他们之所以总是毫不节制,甚至放纵自己的声音,为的其实也是引起别人的注意与重视,哪怕事实上很多时候,这种声音只会让人觉得刺耳和难受。
这一类人内心往往是比较虚荣的,在与这类人交往的时候,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懂得自己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这类人通常也都非常容易讨好,只要给足他们面子,让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他们就很容易对你产生好感。
4.轻快又洪亮的声音
声音轻快而洪亮的人性格通常都比较开朗外向,对人也非常热情。他们或许会比较敏感,但往往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心思较为单纯,有时说话甚至“不经大脑”,容易得罪人,但通常并没有什么坏心眼。
与这样的人交往是比较轻松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去猜测防备。如果你需要一个可以深交的朋友,那么相信这类型的人不会让你失望,一来他们性格比较单纯,相处起来会比较轻松;二来他们通常都比较乐观开朗,与这样的人相处会比较容易收获好心情。
一次,美国某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们临时需要进行一项测试实验,需要召集一批学生来帮忙。但当时还处于假期中,学校里只有提前到校报道的大一新生,教授们只能从这些完全不了解的新生中挑选一部分人来帮忙。
对于这件事情,教授们很苦恼,毕竟对于这些新生,他们完全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如何从中挑选出有能力胜任的助手。就在这个时候,教授心理学的格林教授站了出来,拿出了一份他整理好的名单推荐给社会学的教授们。
一开始,教授们都很担心,觉得格林教授不经过任何的筛选和考核就随意指出这些人,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草率。但令人意外的是,通过一天的接触之后,教授们发现,格林教授所推荐的这些学生不仅非常聪明,而且都很谦虚又有耐性,完全能够胜任交给他们的工作。
有人很好奇,便私底下询问格林教授到底是如何从一群新生中选中这些学生的。格林教授微笑着回答道:“要知道,但凡是能考入我们大学的学生,成绩都不差,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成绩这一块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参与实验,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够吃苦耐劳并且配合度高的助手,而性格太过自我又张扬的学生显然不大合适。之前新生们在礼堂听校长发言的时候我也在场,当时我就观察了一下他们落座时候的姿态,并对他们的个性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析,所以才记住了那些我认为性格特征比较符合实验需要的学生。”
当一个人突然改变某种持续的状态时,正是最容易流露本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的行为举止和动作姿态往往会在无意中反应出这个人真实的个性和情绪。正因为这样,格林教授才能通过新生们就座时的动作和姿态,对他们的个性进行一个粗略的观察和预判。
不同的坐姿实际上往往暗含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参加会议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坐姿端正,那么说明他很重视这场会议;如果坐姿松垮,甚至精神涣散,那说明这场会议在这个人眼中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不妨学着多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谈话对象,坐姿往往也能暴露出许多有用的信息。
1.椅子坐一半
有的人在就座的时候,不管是坐椅子还是沙发,都只能坐靠前的一半,身姿往往也都较为笔挺。习惯这样坐姿的人大多是务实肯干的个性,不管对待任何事情都会非常认真严谨,注重绩效。此外,这类型的人往往都很有毅力和冲劲,是非常可靠的伙伴与搭档。
需要注意的是,在和这类型的人相处时,一定要态度认真严谨,不要轻易浪费时间说废话或开玩笑,毕竟这类人都很注重绩效,如果你总是浪费他的时间,那么必然会招致他的反感。
2.双腿岔开坐
习惯双腿岔开“一屁股坐下”,占据整张凳子的人大多性格比较外向,善于交际,不论在哪里,他们总是能最快地和旁人打成一片。对于别人的请求,只要不过分,他们通常也都不会拒绝。
与这类型的人做同事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会慷慨地给你提供不少帮助,而且与善于交际的他们相处也会比较愉悦。但如果做朋友或恋人,那么这类型的人或许会让你有难以掌控的不安全感,毕竟他们实在太善于交际了,社交圈子也往往比较大。
3.手指的放置
在就座的时候,手指的姿势和摆放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泄露情绪的缺口。比如在谈判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对方在落座时习惯性地把两只手指尖相对摆成尖塔状,那么说明对此次谈判,对方应该是胸有成竹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方的手指动作较多或比较犹豫,那么说明此次谈判你会有很多争取的机会,因为此刻对方内心并不像他所表现出的那么坚定和有把握。
善解人意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会让人觉得非常轻松愉快。善解人意不是一种天赋或气质,事实上,这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一项“技能”。一个人之所以能做到善解人意,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这个人善于观察,懂得通过人的动作或表情来识别对方的心理变化和情绪起伏。
在陈辉心里,妻子丽丽简直就是个“神人”,在丽丽面前,陈辉感觉自己好像是透明的一样,甚至不需要开口说话,丽丽就能明白他的所思所想。
比如有一个周末,陈辉公司原本要加班,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临时取消了这个安排。正巧这个时候,陈辉的同学周强给他打了个电话,说以前的一帮老同学打算出来聚一聚。陈辉已经很久没见那帮老同学了,自然欣然应允。但他又担心丽丽不高兴,毕竟之前原本计划好周末要全家一起去踏青的,如果不是公司突然通知要加班,也不会取消这个计划。于是,陈辉便没有把这事告诉丽丽,反正她也不知道加班的安排临时取消的事情。
为了不让老婆察觉到自己撒了谎,陈辉连酒都没敢喝,回家之前还把自己从头到尾妥妥当当地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之后才进家门。
看到陈辉回来,丽丽关切地问道:“怎么这么晚呀?累不累?饭吃过了没?”
陈辉心里一虚,但还是强装镇定地说道:“嗯,累啊,稍微吃了点,我先去睡了。”
刚打算赶紧开溜,丽丽突然似笑非笑地看着陈辉,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老实交代吧,今天到底去了哪里?”
“就……就……加班啊……”陈辉慌慌张张地说着,看都不敢看老婆一眼。
“哦,加班啊……”丽丽打量着陈辉意味深长地说道,“要不明天我打电话问问你同事小王?”
看着妻子早已洞察一切的目光,陈辉只得老实交代了一切,并满脸挫败地问道:“老婆啊,你到底是怎么知道我没去加班的啊?你是不是在我身上装了窃听器啊……”
丽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就你,还需要装窃听器?我一看你刚才摸鼻子就知道你肯定撒谎了!”
两个人相处久了,往往会培养起一种默契,只要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之所以能有这种“心有灵犀”的情况,是因为每个人在情绪波动时,往往都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出现,从而“泄露”了真实的想法。而相处得越久,或越是善于观察的人,就越是容易总结出这种“规律”,从而读懂对方的心思。
想要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谈话对象,我们就要懂得识别人的情绪表情,通常来说,情绪表情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1.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主要指的就是说话时的声调与节奏变化,比如说话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和语气的强弱等等。不同的声调和节奏变化往往包含了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在惊恐时人往往会尖叫;而悲伤时则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气愤时往往会提高音量,说话节奏也相应变快等等。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很容易理解,就是五官所展现出来的表情状态,这是人类情绪表达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比如情绪快乐时会眉开眼笑,愤怒时会怒目而视,悲伤时愁眉苦脸,害羞时面红耳赤等等。通常来说,面部表情的表达是不存在文化差异的,哪怕语言不通,也能通过面部表情来识别对方的情绪状况。
3.身体表情
身体表情主要是人在不同情绪下所展现出来的身体姿态和动作变化,这些同样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在狂喜的状态下,人往往会手舞足蹈;而在遭遇悲痛时则可能捶胸顿足;感受到紧张时会坐立难安等等。弗洛伊德就曾说过:“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而这里所说的手指,也是身体表情的一个方面。
一位澳大利亚富商参加了一个企业论坛交流会,并打算通过此次交流会,找一家有潜力的公司来进行项目投资。很多新兴企业的负责人收到消息之后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得到这位富商的青睐,让公司业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在交流会上,马宏和陈志这两位来自不同企业的融资代表幸运地被安排在了富商身边的座位上。马宏先一步来到了座位前,热情地和富商打了招呼后,一下坐在椅子上,挺了挺胸,便往后靠在椅背上。随后陈志也到了,礼貌地和富商握了握手,然后动作很轻地坐下,只坐了椅子的一半,之后便挺直后背,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地开始听交流会上各个代表的发言。
论坛交流会结束之后,富商在起身离开之前,突然问了陈志一句:“您好,我想问一下,贵公司的员工们是不是都和您一样有风度?”
陈志一愣,片刻的惊讶过后认真答道:“当然,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在工作中,我们公司的员工们都会拿出最好的精神状态。”
之后令人意外的是,富商很快和陈志所在的企业取得联系,敲定了项目投资方案。这一结果连陈志自己都相当意外,虽然他对自己的策划案很有信心,但他也很清楚,在这些众多的竞争者中,自己所在的企业绝对不是实力最强的。
后来,陈志私底下问过那位富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选择了他们公司。当时富商是这么回答的:“在那天的交流会上,很多企业的策划案都做得非常不错。而我之所以选择你们公司,是因为你当时所表现出的举止行为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难得的精神风貌,就连你的坐姿都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相信能够培养出你这样员工的企业,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坐姿是身体语言中一种重要密码,不同的坐姿透露出的精神风貌也都是不尽相同的,通过一个人的坐姿,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尤其是坐下时腿的摆放习惯,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这个人真实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特点。
1.双腿分开的坐姿
双腿分开的坐姿是一种非常放松的坐姿,这意味着对方此刻的态度比较轻松,交谈也不会出现太大压力。喜欢这样坐姿的人通常性格都比较单纯开朗,容易相处。他们会成为很好的听众,并且善于获得别人的喜欢和信赖。
2.双腿并拢的坐姿
双腿并拢的坐姿是一种呈现自我防卫动作的姿态,习惯这一坐姿的人性格通常比较内向,不太喜欢与人打交道,并且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在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时,若想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最好采取鼓励的态度,帮助对方树立自信,从而完成有效的沟通。
3.双腿互碰的姿态
一个人在坐着的时候,如果双腿不断互碰,那么说明此刻他很可能在进行着某种强烈的思想活动。如果一个人养成了这种坐姿习惯,那说明这个人必然是个思虑极重的,随时都在脑子里谋划着做人做事的方法与策略。
4.双腿抖动的姿态
习惯在坐着的时候不停地抖动双腿的人,通常心思都比较单纯,心中不会藏太多烦恼或算计。与这样的人打交道通常是可以比较放心的,说话也可以直接一些,因为这类型的人思维模式通常都比较简单。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遇事往往比较容易冲动,缺少冷静和耐性,如果与他们沟通时操之过急,则可能取得反效果。
5.双腿叠放的坐姿
喜欢双腿叠放,也就是俗称的“跷二郎腿”的人性格往往较为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很强,即便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也很少会自乱阵脚。这样的人虽然成熟稳重,但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往往也都隐藏得比较深,想要得到他们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导者的坐姿都是这一类的。
有这样一种人,对别人的生活总是特别关心,不管什么时候都喜欢指手画脚,好像非得让别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一般。这种人要么就是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太优秀,别人都不如自己懂道理;要么就是多管闲事,喜欢充当人生导师,以专家自居。不管是出于哪一种原因,这样的人都是不讨喜欢的,因为他们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懂。
人们喜欢那些乐于助人的热心人,但绝不会对一个喜欢指手画脚的人产生好感。那些总喜欢插手别人生活,指挥别人干事的人,往往正是最不可靠的那种人。他们主观性极强,认为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别人不听就是“不是好歹”,然而他们却永远不会为自己的意见负责,也根本不会真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赵玲和姐姐赵芳感情很好,赵玲可以说是赵芳一手带大的。
赵芳比赵玲大六岁,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照顾妹妹的工作基本上就都落在了赵芳头上。赵芳从小就是个性子沉稳的人,虽然年龄也不大,但却把妹妹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就连赵玲每天要穿的衣服,都是赵芳一件件给她熨好挑出来的。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就一手照顾妹妹,形成了习惯,所以即便在赵玲长大以后,赵芳也喜欢处处管着她,决定她应该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几点回家等等。就连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姐妹俩还因为意见不合而大吵过一架。当时赵芳希望赵玲报考师范,以后出来当老师,工作稳定,可赵玲却想读金融,以后去外企上班。
当然,最后在赵玲的坚持下,她还是报了金融专业。现在每次想到当时的情况,赵玲都还会感到一阵后怕,如果当时她退缩或妥协,听从姐姐的意愿去报读师范,那么今天她是绝对不可能拥有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的。
最近,赵玲又再一次和姐姐赵芳杠上了,原因是她新交了一个男朋友,是个快递员,赵芳觉得男方条件不好,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苦口婆心地劝说妹妹和他分手。赵玲觉得特别苦恼,一方面她不想让姐姐难过,但另一方面,她更不愿意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
不可否认,赵芳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关心赵玲为出发点的,但这也不能改变赵芳的蛮横和自私。她总以自己的经验和意愿去揣测妹妹赵玲的生活,希望赵玲能按照她的意愿去过日子。可问题是,赵玲永远不是赵芳,赵芳认为好的,未必能让赵玲开心,赵芳认为对的,未必是赵芳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开心与否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与人相交,尊重是前提,因此不要总是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越俎代庖,这样只会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困扰和反感。而且,那些喜欢指手画脚的人,也是永远不可能为你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埋单的。
所以,别把自己的事情寄托于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过分热情,喜欢指手画脚的人。当你处于迷惘与彷徨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做决定,至于别人说什么,那都不重要。生活是你自己的,过得好你受益,过得不好也只能你自己受罪。
当然,既然明白喜欢指手画脚的人有多么讨厌,那我们也当引以为戒,在与人交往时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隐私,别成为那种喜欢干涉别人生活、令人厌烦的人。毕竟当你研究他人的行为时,别人也同样在对你的行为作出评判。
陈菲是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在银行做向客户推销理财基金的工作。她刚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认为她能胜任这份工作,因为她实在太文静了,和传统推销者们巧舌如簧的形象完全相反。但令人讶异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文文静静不爱说话的女孩,推销的业绩却一直居高不下,成了银行的金牌理财基金推销员。
很多同事私下里都向陈菲请教过她的推销秘诀,陈菲倒也从来不藏私。她表示,推销基金,最关键的一点不是让客户知道这个基金有多好,多能盈利,而是要让客户感到,这个非常适合他,他需要这份基金。要实现这一点,推销员就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清楚他们能够承受的投资额度范围。
因此,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陈菲会通过一些问题来测试客户的反应,比如询问客户:“您有兴趣了解一下XX基金吗?它的投资回报率是……投资下限为XX万元……”
在询问类似这样的问题时,陈菲会很仔细地观察客户的反应,如果客户表现得兴致缺缺,那么说明对于这个价位和回报率范围的基金客户没有任何兴趣,那么在之后的推荐中,她便会直接略过与之相似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只需要几个问题,陈菲就能很快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向客户推荐能够让他真正心仪的产品。
不得不说,陈菲的确非常聪明。很多推销人员在向客户推介产品之前,通常会询问客户诸如“您有什么要求”“您的预算是多少”或者“您的理想价位大概在什么范围”此类的问题,但实际上,很多客户并不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一来很多人其实都很反感别人打听自己的财政;二来客户对自己所打算购买的产品未必了解,因此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陈菲与其他人不同的一点就在于,她迂回地使用了一些容易回答,且不容易让客户产生防备心理的问题,旁敲侧击地收集到了她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再向客户发起“攻势”,直接把适合他们、并且他们很可能会感兴趣的产品拿出来。
可见,谈话这回事,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话,而是在于你能不能抓住重点,从而快、准、狠地切入主题,从而打动对方。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学会洞察人心,了解与你谈话的对象的关注点究竟是什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寻找到对方的关注点呢?
1.在谈话中留意对方喜欢说什么
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把它挂在嘴边。所以,想要知道你的谈话对象对什么感兴趣,关心什么样的信息,其实只要留意他的言谈,仔细倾听他喜欢谈论什么就知道了。
2.注意对方强调的重点
男性与女性因为个性的不同,通常在话语表达习惯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男性通常比较直白,喜欢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因此和男性交流的时候,你会更容易发现他们的意图,领会他们在言谈中所强调的重点;女性则不同,通常女性都不喜欢太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比如当她们说“非常好”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她们满意极了;而她们说“还不错”的时候,其实很可能她们内心并不太满意,只是为了照顾你的情绪,在这种时候,你不妨主动询问她们,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3.探测对方的接受程度
在谈话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底线。当我们与谈话对象交流某一个话题的时候,如果他愿意透露比较多的信息,甚至有些滔滔不绝,那么很显然,对于这个话题他们是很愿意接受,并且有兴趣的;相反,如果他们只愿意说到某一程度,再深入便不想多谈,甚至露出厌恶的神情,那么就要注意了,这个话题很可能“越线”了;如果对方没有特殊的表现,不抵触也没有过多的热情,那么说明这个话题虽然没有引起他过多兴趣,但至少还在接受范围之内。通过探测对方对某些话题或意见的接受程度,我们就很容易找到他们的“重点”了。
高情商的人之所以更会说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通常更懂得如何精确地解读他人的情绪,通过他人的肢体、语言、表达、表情等因素来看透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做出应对,更有效地在沟通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人是一种天生就会撒谎的动物,一个人微笑时心中未必就是真的开心,而一个人说“是”时,心中未必就不曾装着“否”的答案。想要在谈话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就得学会读懂暗示,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否则很可能会因“会错意”而让谈话陷入尴尬的境地。
记得曾经参加过一个饭局,参与者有彼此相熟的人,也有仅仅只是认识,甚至从未见过的陌生人。在饭局上,一位认识但不太相熟的女性滔滔不绝地谈论起了自己的儿子,朋友就坐在这位女性身旁,因此这位女性自然而然地就热情地和朋友谈论起了育儿经。
朋友很喜欢孩子,但因为身体原因,所以她很可能永远没有成为母亲的机会。几位比较交好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情况,但又不方便直接打断那位热情女性的讲话,于是便数次试图插科打诨几句,以此来转移话题。可惜根本无济于事,那位女性依旧喋喋不休,甚至还笑眯眯地问那位朋友:“你家孩子今年多大了?”
朋友有些失落,自嘲地笑了笑说道:“我哪有这种服气,有那么可爱的孩子。你瞧,你家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可我的孩子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
原本以为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即便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这个话题也该就此打住了。可没想到的是,那位热情的女性却毫无所觉,还催促道:“哎,那你赶紧生吧!这女人一过30岁,那就迈入高龄产妇的门槛了,对你和孩子都不好。我看你跟我差不多大吧,三十几了?真是耽搁不得了!”
当下气氛变得很尴尬,最后朋友连饭都没吃完就借口有事离开了。
诚然,那位女性的谈话并没有什么坏心眼,但不得不说,她的无心话语却给朋友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不太喜欢和那些情商低、不懂察言观色的人交朋友的缘故,很多时候,你即便知道他们没有恶意,却也很难不被他们的“无心之言”刺得遍体鳞伤。
要知道,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意直接表露自己的真实意愿,可能只是不想让双方都陷入尴尬,所以往往会在语言中夹杂一些暗示来给对方传递拒绝或接受的信息。比如当一位男士询问一位女士:“下班后一起吃饭怎么样?”
我们可以来对比女士两种不同的回答所夹杂的暗示信息:
第一种回答:“我大概要8点左右才下班,太晚了吧?”
第二种回答:“我大概要8点左右才下班,应该不算晚吧?”
乍一看两种回答所透露的信息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实际上,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已经传递出了女士真实的态度。
“太晚了吧”——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问句,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所暗示出来的信息却是:“是的,太晚了,所以还是不去了。”
“应该不算晚吧”——也是一个问句,但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与上一个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是的,不算晚,所以可以去。”
语言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你可以将自己的意愿藏在肯定的回答里,向对方委婉地传递接受或拒绝的暗示,避免了双方意见直接碰撞的尴尬。当然,即便与你谈话的对方没能读懂你的暗示,至少也能“缓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