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是一门大学问

对于说话,古今中外的远见卓识者历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等古语,把国之兴亡与舌辩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借“九鼎之宝”“百万之师”强喻说话的力量,充分揭示了说话的巨大的社会作用。

说话的才能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慧的全面而综合的反映。

良好的口才不仅是宣传、沟通的需要,还是传授知识、增进人际关系的需要。能言善语,让世界多一些优秀的口才和妙语带来的笑声、赞叹声有什么不好呢?

曾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创建的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谈到,《实话实说》要找到合适的“侃爷”真的不容易。多数人讲话刻板、干巴、模式化、冗长、没有风趣,甚至在学历高的人群中这种现象更突出。“我几乎可以断定,口语表达能力不足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集中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普遍轻视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在现实生活中,谋职、合作、讨论、请示汇报、讲课、谈判、争论、吵架,以至打官司,都毫不例外地依赖于口语表达。”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卡耐基非常强调口才的重要性,他说:“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的结果。比如你是一个律师,你的口才便吸引了一切诉讼的当事人;你是一个店主,你的口才帮助你吸引顾客。”“有许多人,因为他们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而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是由于说话艺术。”

说话是一门大学问。有时想说而不能说;有时想说而不该说;有时想说而不会说;有时想说而不敢说。古希腊有个寓言把舌头比作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辞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得清楚、动听,并使别人乐意接受。有些人善言健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说出无数金玉良言、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言;又有些人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制造许多废话、蠢话、无用之话,给人留下说话轻浮、行动也草率的不良印象。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言语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展现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间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和画像。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说话。甚至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他说话的能力。另外,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改变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