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乾清宫
一众满汉文武大臣,分次而站,心中都有些沉重,不敢抬头去看站在首位的多尔衮。
多尔衮沉着脸,看着手中奏章
最新情报,明军在江淮,湖广、陕西前线,开始调动聚集兵力,眼看就是有动手的迹象。
而与此同时,蒙古方面,额璘臣叛变引起的轩然大波仍然在持续,察哈尔八旗虽然也与之有几次交手,但其他蒙古部族的冷眼旁观,已经说明许多问题了。
辽东方面,明清两军之间的对峙逐渐延伸,谁也奈何不了谁,陷入僵持。
而此时,明廷方面有意北伐的消息,无疑是一份重磅炸弹,瞬间让本就如履薄冰的满清朝廷恐慌起来。
多尔衮实在是头痛万分。
说老实话,这几年,他做的已经很不错了。
在丧失江南半壁之后,依然能统合各方,坚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挽救了满清行将崩溃的局面,并重新巩固了统治。
在经济上,开始大规模推广屯田,于山东、北直、河南、山西四省,将荒芜的田地分配给流民,甚至还给予了必要的种粮和农具。
虽说相较于南边,北面的朝廷租赋沉重得多,但相较于之前,已经是非常巨大的改善了,甚至比天启崇祯年间还要好些。
在政治上,他一方面压制了八旗宗室气焰,尽可能的提拔了一批堪当大任的汉臣进入督抚和六部中枢,来帮助自己推行改革和恢复经济。
如提出改革屯田的孟乔芳,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山东总督,荣宠一时。
原天启朝的户部侍郎党崇雅,提出“宽慎减刑,缓和满汉”,通过法律上的让步和缓和,来减轻民族矛盾。
被多尔衮顶着部分八旗贵族的反对声中同意,还加封其人为刑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兼太子太傅。
另一方面,又在昔日的八旗名将们逐渐凋零之后,从新的宗室子弟中提拔了一批新锐将领,来参与军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新镶白旗旗主,多罗郡王岳乐。
原本只是矮个里面拔高个,临时顶上去的人选,可后来,让多尔衮惊喜的是,这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还真是有两把刷子。
除此之外,还有正黄旗的穆占、正白旗的赉塔等,一波年仅二三十岁的青年将领,脱颖而出,表现出不逊于自家父兄的勇毅。
这一批年轻的八旗大臣,相较于自己的前辈,有一个显着特点。
就是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后金统治稳固以后的阶段,所以受汉文化熏陶更深。
其中代表就是刚刚被多尔衮提拔为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的正黄旗,马佳氏的图海。
其人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是以笔帖式(中枢文吏)起家,熟读汉家史书、典籍,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字——麟洲,和诸多汉臣关系尤近,论文化修养,还真不比汉人那些个举子差。
而且与此同时,这些年轻人也没有丢失自己父兄传承下来的尚武精神。
历史上,图海一方面主持修订《大清律》,充《世祖实录》总裁官,先后担任礼部、刑部尚书。
另一方面,又挂帅先后远征蒙古,降服王辅臣,平定吴三桂。
历仕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中流砥柱,说一句文武双全,并不为过。
这也是历史规律的体现,自古以来的王朝当中,一般前两代最为辉煌,人才辈出。
因为第一代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如明初洪武将相,或是汉初三杰,凌烟阁功臣等等,都是起于草莽的人杰。
而第二代人,一方面还没有脱去上一代遗留的气魄和勇毅,另一方面又得到更好条件的培养,往往能出文武双全的经世济民之才,如汉武名臣,永乐、宣德君臣等等。
但再往后,随着勋贵世家子弟逐渐堕落,便一代不如一代,能偶然有一二堪用的,已是不易。
所以满清现在的情况有些特殊,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兴政权,他还远没有到腐坏堕落的地步,年轻一辈中,依然还有不少俊杰翘楚。
但在国家实力上,又的的确确陷入了空前窘境,举步维艰。
这也是朱由榔郑重其事,对待北伐必须万事俱备,一再谨慎的原因。
满清不是蒙古、瓦剌之类那种纯粹的部落政权,早在皇太极时期,它就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封建化。
换而言之,此时的满清高层之中,是有不少堪当大任,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的人才的。
这也是满清作为一个十几万人的小部落,为什么能够入关统治两百多年,比横扫欧亚的蒙古人还长的原因。
因为它本质上,其实更类似于一个大号辽金、西夏。
“大家都说说吧,看样子明廷北伐应该是板上钉钉了,该如何应对?”
多尔衮将奏章丢开一边,皱眉问道
这两年他感觉自己从未这样累过。
大学士范文程首先发言
“奴才以为,为今之计,明廷皇帝决心已定,我朝能做的只能一边尽量拖延,一边整军备战了。”
其实随着多尔衮的改革和部分政策宽和,汉臣已经不必再自称奴才了,如孟乔芳等人,上奏章时都自称“臣”,但范文程、宁完我等人也许是为了凸显自己从龙之功的地位,还是喜欢如此自称。
“如何拖延,如何备战?”
多尔衮接着问道
范文程早有准备,解释道
“奴才以为,可先派使者南下,要求和明廷议和,自古凡偏安江南之国,其士绅多以苟且偷安,这光烈帝年轻气盛,多以筹措北伐,那些个江南士人必然心中慌慌,若是我朝先来示好,必然能收奇效。”
这就有些类似于当年宋金议和了,利用江南士绅对于北方敌人的恐惧,来消除打击北伐势力。
但范文程和多尔衮都知道,此一时彼一时也,此时占据优势的可不是清军,而是明廷,此举就算有些效果,也相当有限。
多尔衮颔首
“可有合适人选?”
范文程推荐浙东名望,东林出身的陈之遴出使,这厮当初和钱谦益等人交好,在江南士绅中名声不小。
但多尔衮却觉得不够,虽说他对这些东林旧臣一般也有笼络,但更多是出于安抚汉臣需要,并不意味着他会信任这些人的能力。
而且陈之遴一听闻这话,顿时面色煞白。
这出使可不是啥好差事啊,以明清之间的关系,又加上那明廷天子是出了名的立誓抗清,若是一个不高兴,把自己推出去凌迟了又如何?
连忙出前,表示自己家中老母病重等等,泣不成声,引得殿中众人厌恶。
正在此时,却是正黄旗出身的弘文院学士图海主动请命,希望能够率众出使
按照这个年轻人的话说
“自顺治五年以来,臣多闻‘光烈帝如何如何’,但凡前线将帅,都言其人刚毅勇决,有肖汉之昭烈,臣自少时便酷爱读史,有如此人物,若能一睹其面,亦为人生快事,纵死何憾。”
多尔衮闻此言,也不禁赞叹
“我八旗男儿,当有此志气!”
随后以图海为主使,陈之遴为副使,南下金陵,出使明廷。
另一方面,满清也迅速加紧备战。
经过三年整备,满清手中已经建立起了十二镇绿营新军,合计约十五万人,再加上约二十万的普通绿营,以及十万八旗,还有两三万蒙古骑兵。
总兵力却是比明军还要多些。
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就那二十万普通绿营,江南丢失后,连军饷都快发不清,而且许多都只有一个编制,具体多少人很难说,能有多少战斗力?
至于满蒙汉八旗,虽说人数上还有十万之众,但三分之一都是后来补充的新卒,早已今非昔比。
唯一还能勉强指望的,只有那十二镇新军了。
自建立神器局以来,经过三年砸锅卖铁的生产,又有荷兰方面的技术支持,成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先后产出合用火铳超过四万支,加上军中挑选出的火铳,全军火铳装备量在五万以上,将近六万。
还有各式新铸火炮,在内外套管技术攻破后,效率提升不少,现在也逐渐接近四百门。
说实话,这样规模的陆军,在十七世纪的世界上,也就明军可以稳压一头,放在欧洲,那都是能把一众“强国”吊起来打的。
南北双方之间的对决,与其说是中国南北朝内战,不如说是当今全世界最强大的两个政权与军队之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