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锁敌退路

“绝对不能让清廷跑回辽东,或者草原!”

朱由榔在案前,看着手中奏章,决然拍案道

宿迁城内,由于县衙实在残破,怎么也不可能让九五至尊下榻,虽然朱由榔并不在乎这个,但不代表随行营而来的其他大臣不在乎。

最终是在城南找到了两家盐商大院,将中间的隔墙打通以后,就加上园林,有个几亩地的规模,勉强够天子和部分御前亲卫入住。

至于院子的主人,那肯定巴不得,若非朝廷制度不可能要,否则这些漕运沿岸的盐商,恨不得直接把自家大院全都献给皇帝,这和平时收税锱铢必较不同,能让天子下榻于自己府苑,是何等荣耀?又是何等政治资本?

事后挂一个牌匾,日后无论这宿迁知县、淮安知府是何人,哪里不得给三分薄面?

靠近权力,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王夫之和一众随驾大臣,都住在大院外的街道两侧民房,大多也是从当地富户手中暂借,每日一早,随驾主要几个大臣都会跟着为首的王夫之入院,帮朱由榔打理奏章事务。

虽然朱由榔恢复了宰执制度,但皇帝的权力和威望放在这里,许多事情,哪怕不一定需要他的首肯,下面也必须要通知一声,至于军国大事,如果紧急,当然可以由宰执商议后决断,但事后也当征询天子意见。

李定国的奏章同样一式两份,一份报与就在宿迁前线后方的天子,一份交予内阁备案。

奏章中,李定国禀报了前线的具体形势,眼下明军的主要进攻和战略方向,以及自己对未来局势的预估和部分担忧。

其中一点,就是担心清廷“断尾求生”。

即相仿昔日撤入大漠的北元那般,在明军主力抵达北京之前,将政权基干和八旗户口,转移回辽东,或者与满洲相善的蒙古部落地区。

要知道,皇太极时期,带领后清击败林丹汗,统合蒙古,满清在蒙古诸部中,还是颇有威望的。

若是清军得此机会,撤入辽东或者漠南,很容易成为未来完成北伐后,重新稳固的大明,北方边防的巨大忧患。

毕竟这是有先例的,当年太祖朱元璋扫平江南后,命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大军势如破竹,结果在兵临元大都之前,元顺帝就十分果断的跑路,把几员大将丢在大都后,直接往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润。

要说在这一点上,元顺帝还是要比崇祯识时务些,若是当初崇祯能有这份决断,跑路南京,南明后面很多幺蛾子都不至于有,至于丧土辱国,,你以为明朝三百年,为啥还要保留南京这个陪都,甚至连从六部到军队,都保留一个备份。

人家朱棣还是有远见的,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也的确可以证明,如果元顺帝没有跑路,那么失去黄金家族嫡系名义后的蒙古各部,很可能在朱元璋北伐,把元廷一锅端了以后,陷入分裂,一蹶不振。

但元顺帝和一众宗室的成功出逃,则大大保留了元朝皇室对于蒙古的掌控力,让其社稷得以传承下来,甚至能够在岭北之战中大败明军,重新站稳脚跟,成为明朝北方难以平息的边患。

直至明中期,已经在多次内斗中逐渐分裂的蒙古诸部,都还能搞出土木堡,和达延汗中兴的回光返照。

后世也有同样的明证,如果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没有及时转移西南后方,而是在南京和鬼子玉石俱焚,哪能再撑这么久?早寄了。

同样的,清廷是有这样基础的,在入关之前,自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数十年时间中,满清在关外积累了不小威望,还有盛京这个经营多年的陪都,完全可以龟缩东北、草原,甚至这样的“北清”,其威胁程度比北元更盛!

北元手里不过是蒙古,而满清手中可是蒙古+东北,大概是鲜卑和高句丽的集合。

所以,朱由榔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清廷成功跑路!

这是放在眼前的巨大问题,毕竟此时明军三路兵锋,虽然都势如破竹,但距离北京还有数千里,鞭长莫及,清廷有足够的时间筹措准备。

这也是李定国心中最大的担忧,时人均将他与徐达相提并论,他可不愿意再步入徐达踩过的坑(徐达在岭北大战中大败)。

好在这个问题,北伐之前,明廷并非没有仔细思量过,当时也拿出了方案。

这便是光复骑军和光复海军目前已经做了的事情

光复海军从辽东登陆,威胁盛京,从而试图断绝清廷想退入辽东故地,重振声势的企图。

而光复骑军,则是尽量逼迫拉拢漠南蒙古诸部,孤立清廷在草原大漠上的势力范围。

可现在两方面都还没有阶段性进展,所以朱由榔心中也不免忧虑。

案下,是以王夫之为首的几位随驾大臣,内阁七部,每部都派了一员侍郎随驾,这不仅仅是陪同天子亲征的事情,明军兵锋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意味着有大量府县重新归入明廷治下,所产生的众多政治、经济、民生问题,需要一个有力中枢来安排,南京太远,自然就得有人跟在皇帝身边。

“大家都说说吧,内阁那边的意见还没回复过来。”

吏部随行的大臣,是右侍郎扶纲,这个名字很霸气,姓氏也比较罕见,因为其人并非汉族,而是贵州布依族出身,但人家可不是什么土司官员,正儿八经的两榜进士,崇祯七年二甲。历史上朱由榔遇害以后,就是他偷偷把永历遗骨带回贵州,安葬在都匀。

扶纲为人忠义刚直,在吏部岗位上颇为合适,直接出言道

“骑军不是已经突入山西了吗?让他们先别管山西清军,学王愬转入宣府,或可先抢占关隘,锁住虏酋北逃道路!”

朱由榔还没说话,一旁的王夫之就先赶忙打圆场了,这位扶大人虽然满腔热血,但未免不通兵事,说些话实在外行。

“扶侍郎所言不无道理,不过眼下怕是难行,之前王愬之所以能越过千里,潜入北直,一则清虏无备,二则轻骑简从,不过数百将士,易于掩人耳目。”

“若以骑军......恐怕才到宣府,北京方面就已经察觉了。”

扶纲闻言,自知又说傻话了,也就不再出声。

朱由榔倒是无所谓,又转头向其他人。

兵部右侍郎吴贞毓之前在原内阁辅臣吕大器手下干了不少年,对兵务比较通晓,略作思忖后,向朱由榔分析道

“陛下,眼下我三路兵锋虽盛,势如破竹不假,但要想把虏酋和其宗部留在关内,却恰恰不能寄期望于这三路兵锋,如此反而会让虏酋加快北逃。”

朱由榔闻言颔首,这才是中的之言,真要论快,难道当年徐达、常遇春不快吗?可就是因为徐达、常遇春来得太快、太猛,元顺帝才会立刻下定决心加速跑路。

吴贞毓接着道

“故而,想要堵住虏酋北逃,如今能寄以期望的,还是辽东的海军!”

“可盛京怕是没这么容易拿下吧?海军毕竟陆上实力有限。”

王夫之询问道

这话不假,自从郑成功从海上奇袭满清老窝以后,多尔衮好几次调了两黄旗部分兵力入辽东,加强盛京防守,海军实力有限,尤其在陆上,基本就是铁人军这一支比较可靠的战力,只能说和清军周旋,拿下盛京却是比较为难。

吴贞毓摇头解释道

“非是盛京,而是他处!”

朱由榔来了兴致

“哦?何处?”

吴贞毓向天子拱手一礼,而后看向一侧端立的内侍,朱由榔了然,吩咐对方取来辽东地图。

吴贞毓在较为粗略的辽东、北直区划地图上,指向一地

“锦州!”

众臣各有所思

“锦州......”

朱由榔看着这个地名,心中有些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