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还于旧都

朱由榔进入北京,大概已经是光烈七年五月以后的事情了。

整个入城仪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欢呼升腾

毕竟,此时整个北京城内的原清廷官员,都几乎被清洗一空,还是提前抵达的随驾礼部右侍郎杨鸿,进城组织仪式。

最后只能找出北京周边的百多个前天启、崇祯朝有功名士子,和德望老人,带头迎接,数万百姓夹道,欢迎天子仪驾入城。

黄土垫道、清水洒街,数千甲士拥护下,在无数城中居民诚惶诚恐的俯首下,朱由榔第一次来到这个年代的北京城。

虽然八年多来,在朝会上、在旨意里,一口一个京师,一口一个故都,但真正到了眼前,却是相当陌生。

哪怕按照这具身体的本来经历,他也没来过北京。

好在紫禁城和他以前记忆中的那座,差别不大。

毕竟是天子还于旧都,该有的场面还是必须要有,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也是要安稳北方人心。

事实上,还没有入城,只是到了卢沟桥时,朱由榔就连番下了三份明旨。

其一,命李定国为经略招讨北路使,统领麾下,继续经由山海关,驰援盛京战场,了结辽东战事。

其二,命李过分兵挺进山西,王愬部归李过指挥,入山西协助西路军平定阿济格、满达海。

其三,召南京内阁、七部,诸院北上京师。

是的,当北京光复以后,朱由榔最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南面的中枢朝廷北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是要将首都迁回北京。

事实上,首都问题,早在北伐之前,于中枢当中就有过讨论,一直也没有什么定论。

但就眼下而言,北京的确要暂时行使一下首都职能了。

因为虽然主要的仗都已经打完,却并不意味着朱由榔和中枢宰执们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眼下至少有三个问题迫在眉睫

一是清剿满清余孽,彻底断绝其依靠关外东山再起的可能,尤其是东北,辽东辽西,以至于后世的吉林、黑龙江等地,犁庭扫穴,肯定是必要的。

二是稳定北方,重建政权,安抚民生,解决流民问题,而且北伐战后,整个北方到处都是乱兵、溃卒,乃至于某些所谓的“抗清义军”,该清剿的清剿、该解散的解散,该收编的收编,都是不小麻烦。

三是蒙古问题,自努尔哈赤以后,又经皇太极彻底巩固,漠南诸部和满清关系很近,现在清廷一朝覆灭,该如何与喀尔喀蒙古诸部相处,拉拢也好,威慑也罢,总该是有所部署,定下基调才是。

这一桩桩一件件,不可能只由朱由榔一个人,或是身边带的几个大臣就能敲定办好的。

必须要有正经中枢来此主持工作才行。

甚至朱由榔预计,自己从眼下开始,恐怕至少还要在北京呆上一到两年。

北方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无论是民生经济,还是政治军事,各地行政组织一片空白,像河南那种直接赤地千里。

瞿式耜等人接到旨意后,便带着之前就有所准备的中枢各部门,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上之旅。

好在至此,京杭大运河已经全线打通,从南京北上北京,其实并不算麻烦,当年科考时,每隔三年都有江南无数士子北上,大多走此线路。

-------------------------------------

时间转入夏季,北方逐渐炎热起来,北京城中,曾经作为大明皇室两百多年居所的紫禁城,却依旧空芜。

朱由榔并没有着急住进去

而是选择跑到紫禁城和景山西侧的一处偏僻皇家别苑安顿下来,这地方临湖而立,在明初扩充太液池,又新掘了一个人工湖,相互连接,常常作为皇室避暑之地,眼下天气转热,倒是要比紫禁城内凉快多了。

嗯,这个地方,后世一般称作中南海。

之所以朱由榔没有马上住进紫禁城,是因为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干,这时候就直接住进去,实在容易招闲话。

因为,虽然朱元璋当年在南京都给自己子孙后代的陵墓群找好位置了,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明一代只有朱元璋一个正经皇帝葬在南面,其余的皇帝都是葬在北面,北京城西,天寿山麓的。

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明十三陵”。

从成祖朱棣,到朱由检的陵墓都在这里,既然打到了北京,哪有不祭祀完祖宗,就直接住进皇宫的道理?

而之所以现在还没祭祀,倒不是朱由榔不想,虽然他对这些列祖列宗没啥感情,但当了快八年皇帝,很多事情他也明白,这些繁文缛节,也是有它的存在意义的。

比如现在,这对安抚北方各省的人心,同时也是维护他朱由榔“中兴之主”威望是很有必要的。

故而,这次典礼他额外重视,必须要等内阁的宰辅大臣们,以及部院要员,还有作为大宗正的朱以海到齐后,再郑重其事地进行。

在此之前,朱由榔只是先让礼部右侍郎杨鸿,带人维护修缮各帝王陵墓的楼殿、庙宇。

而自己,在等待南京方面一众人北上的同时,开始“斋戒沐浴”,当然,事实上都是在焦头烂额的处理北方各地的一大堆烂摊子。

-------------------------------------

光烈七年六月下旬,来自南京方面的皇后王氏,数百名主要宰辅、大臣,以及中枢要害官员,还有大宗正吴王朱以海,终于抵达天津的运河终端。

而后转乘,浩浩荡荡进入北京。

这一场面,就是在将明廷的胜利,和清廷的彻底覆灭,向全天下宣告

所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光烈七年,七月十五,中元节

天子朱由榔携后,即内阁宰辅大臣,以及专门赶来的军方职衔最高者,大都督府同知,李定国,七部、各院主官,以及一众郎中以上大臣,在京周边总兵以上将领,浩浩荡荡几百人,车马仪驾一眼望不到头。

为了壮此威势,同时也是保护朱由榔的安全,李定国专门调来三千精锐骑兵扈从,外加李景兴御前司的数千甲士,全部着甲带刃,从内城一路排到城外肃立,声势浩大。

又从光复左军、后军挑选五营一万五千众战功卓着者,在天寿山南列阵,让天子和宰辅们检阅。

刀枪如林,甲胄耀眼,万岁之声,响彻天际。

朱由榔领众臣,登上十三陵之首的长陵的陵恩殿,这里便是成祖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陵恩殿则是历代大明皇帝登基后,祭祀先皇所在。

十三陵并非每一座,身为天子的朱由榔都要亲自登门,但其中有三个是必须要亲自祭祀过的,其一是作为祖陵的长陵,其二是他亲爷爷万历的定陵,和作为他继承法理源头之一(兄终弟及)的朱由检的思陵。

而由以对作为祖陵的长陵祭祀最为隆重

朱由榔身着红黑相间,十二章衮服,头上琉冕,只觉得实在沉重,但依旧在众臣拥护下,缓步向前。

明楼之下,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首辅瞿式耜自然当仁不让,在旁诵读祭文

曾经,大明十几个皇帝,大多也都来过这里,同样繁杂的祭祀典礼,但此时的君臣们,却丝毫不觉得疲累,而是另有一番当年那些太平君臣们难以体会的心境。

事实上,瞿式耜念到一半,就声音哽咽,几乎难以自持,下方数百臣工队列中,不乏落泪泣涕者。

不同于朱由榔,他们大多数人是来过北京的

因为他们不少人都是当年天启、崇祯朝的进士、举人出身,来这里参加会试、殿试,以至于部分人还在这里任过职。

自清军入关以来,一晃眼,竟是快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