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倒霉的司马迁

【司马迁到底为什么受宫刑?】

【李广一家是运气不行?还是心高气傲?】

【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扣押,汉武帝大怒,决定再征匈奴。】

【刘彻起用宠妾李夫人之兄、曾破大宛获良马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为帅,以三万步骑协同作战的模式,进攻匈奴。

考虑到李广之孙李陵曾任建章监和贴身侍卫,又有多年在敦煌、张掖屯兵练武的经验,且曾深入匈奴腹地勘察地形,汉武帝认为他更适合担任李广利大军的后方运粮官。所以,待朝廷点完将后,汉武帝又将李陵召回朝,要他为大军筹备出征粮饷。】

【结果,李陵不干。】

【陛下,我可是李广的孙子,祖上三代都是冲在最前线替汉朝打仗的先锋,如今,仅让我做个后方粮官,有辱李广子孙的家族使命。】

【当然,或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李广利打仗向来平庸,难有胜仗,李陵若充当其运粮官,难出战绩,不利于振兴当时已趋没落的李广家族。】

【李陵请求汉武帝另赐一队兵马给他。他愿意率着这支“别动队”,绕到匈奴人的后方,发起致命一击,以配合李广利在前方的攻势。】

【不出意外,汉武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李广利虽然菜,但最后胜利了。】

【但你们李广家族一贯以来运气不好,技术也没比李广利好到哪里去……给你个运粮官已经很不错了。】

【但李陵拍胸脯表示自己愿意率领麾下那支在酒泉、张掖等地备战练武的5000人部队先行,为李广利大军占据先机。李陵手里的这支部队是清一色的“丹阳兵”,以步战善射闻名。

汉武帝本来担心“以步御骑”容易招致败仗,可李陵却信誓旦旦地表态,自己有完胜的把握,希望汉武帝尽快授其兵权,直捣单于庭。】

【这应该相当于立了军令状了吧?】

————

大唐,长安。

“埋着头干什么?”

“李陵又不是朕的祖先,你们该评价就评价!”

只见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温和而亲切的笑容。

“额,陛下……”

“我们埋头是享受美食,没有其他意思。”

酒吧蹦迪,众人不停点头。

“嗯嗯嗯。”

“对对对。”

“好吃。”

————

【结果呢?】

【败了。】

【李陵肯定是李广的亲孙子,DNA检查都不用做。】

【他此次出塞,学着李广一头撞上了匈奴主力,直接被包围。】

【挥师搏击、杀敌数千,却仍难逃被包围的命运。在匈奴左、右贤王主力八万骑兵的围攻下,李陵“矢尽道穷”,只能将解困的希望寄托在李广利身上。

然而,就在李陵大军遭遇围困之际,他的手下管敢却率先投靠了匈奴人。李陵未能等到援军便已全军覆没。战后,李陵害怕被汉武帝问责,遂投降了匈奴。】

【有时候都无力吐槽……当个运粮官不好吗?

立下军令状又打不过。

打不过居然还投降?】

【得知此事的汉武帝大发雷霆,群臣也跟着骂。】

【唯有司马迁说了一番相对公道的话。】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是这样写的: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

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

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

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

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

【但是这番话被刘彻认为是司马迁攻击李广利等人救援不利。

判了司马迁诬罔主上的罪名,下狱。】

【哎,有的时候实在不是拾柒不尊重祖宗。

太史公您老人家要不要联系前因后果想一想?

汉武帝让他运粮,他心高气傲不干,立下军令状,说要大破匈奴。

结果呢?

不仅败了,还投降了?】

【历朝历代但凡立下军令状就不是一般的事,要么做到要么死。】

【天汉四年,汉武帝又以公孙敖为因杅将军,让其率步骑4万配合李广利出征匈奴。这一次,公孙敖的运气没比李陵好多少。他带出去的4万部队,多数折损于匈奴主力之手。撤兵回朝后,公孙敖遭到了汉武帝的问责。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名,他只能将这一切的过错归咎于李陵,胡诌一语:“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公孙敖的话并无依据,且最后被证实替匈奴人练兵的,是另一名汉朝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但那一刻,汉武帝显然已经完全泯灭了他对李陵的最后一丝信任。他将李陵留在汉朝的族人尽数杀光,替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受此牵连,获罪下狱,徘徊在生死边缘。】

【不管李陵之前是不是诈降,此刻变成了真降。】

【汉武帝有错吗?

有,不分青红皂白。

司马迁有错吗?

有,不分前因后果。

李陵有错吗?

有,而且还很大。

你的祖父李广因为没有成功攻击到匈奴直接拔刀自刎。

诈降?

诈降不应该是战前使用的战术吗?

打不过了,弹尽粮绝了,这能叫诈降?

这不应该是怕死吗?】

————

大汉,长安。

“臣有罪。”李广跪在地上。

刘彻看着须发偏白,痛哭流涕的李广实在是提不起怜悯之心。

打不过,不丢人,看后辈言语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其他人对匈奴鲜有胜仗。

可李陵怎么能立下军令状之后又投降了呢?

当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

【司马迁最初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李陵)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但后来《史记》中却说“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怕是到了最后,司马迁自己也觉得他为李陵折辱至此十分不值。】

【本来这个故事就该如此盖棺定论。

无非讨论一下李陵是否诈降,刘彻是否不分青红皂白,司马迁冤不冤而已。】

【但是架不住,后人阴谋论啊。】

【东汉学者卫宏在《汉书旧仪注》中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司马)迁蚕室。”照此说法,在司马迁受腐刑一案中,李陵投降匈奴只是诱因,更深层的原因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过分指责和揭露景帝、武帝父子在位时的过错。不巧的是,该篇后来被汉武帝御览,愤怒的汉武帝当即令人删去。李陵投降匈奴后,司马迁替其求情,汉武帝便借故发火,将司马迁处了腐刑。】

【往前追溯,卫宏的观点实际上源于西汉末年的宗室刘歆。

刘歆是西汉刘向之子、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

他在《西京杂记》中称:“汉承周史官,至武帝置太史公。

太史公司马谈,世为太史。

子迁,年十三,使乘传行天下,求古诸侯史记,续孔氏古文,序世事,作传百三十卷,五十万字。

谈死,子迁以世官复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下。天下上计,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司马氏本古周史佚后也。

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

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下迁蚕室。

有怨言,下狱死。

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事而已,不复用其子孙。”】

【司马迁的具体死亡时间存疑。

一说:因报任安书惹怒汉武帝被处死。

二说:死于巫蛊之祸。

三说:正常老死。】

【而在刘歆认为,“李陵之祸”为汉武帝提供了处置司马迁的借口,同时也激起了司马迁日后的怨恨。这种怨恨,在他受刑之后再次爆发出来,从而导致其再下狱,最终身死狱中的结局。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在位期间,将太史公这个官职改为太史令,只是履行太史公此前负责的文书工作而已,不再任用司马氏子弟为史官。】

【这种观点随着儒家的越来越独大,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了抨击刘彻的最好把柄。】

【刘彻在古代的评价几乎和始皇画等号的。】

【如今我们看来这属于高评价了,但拾柒提过:始皇在古代的代名词是暴虐。

这已经是指着鼻子骂刘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