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请和尚吃饭
老和尚坐下之后,看着郑爽微微点头:“施主好悟性。”
郑爽微微一愣,刚刚自己心中所想,老和尚都以明了,再看向老和尚,口中赞叹道:
“他心通!老和尚好修行。”
两人一瞬间成了商业互吹。
老和尚哈哈笑着:“施主过誉了。”
郑爽对老和尚的第一印象很不错,不仅仅是因为老和尚的打扮和容貌。
还有他的一身实力。
仅凭这老和尚这么多年的苦行,修行,他的一身肉身实力,就已经达到了4代僵尸的强度。
这还是在老和尚不施展佛法的情况下,若老和尚再念上经文,施展上法器,瞬间就有可能将三代僵尸碾压。
郑爽猜这老和尚若是拼了命,应该能和况天佑打个不相上下。
当然,这也是饥饿状态下的况天佑,若是让匡天佑喝饱了血,这老和尚实力还差点。
不过,老和尚若是带着佛家三宝,应该能和二代僵尸,掰掰腕子吧。
(佛家三宝,可不是七珍八宝;两项完全就不是一码)
当然,这些只是郑爽的猜测而已。
老和尚扭头看看,依然还在看戏的众人,哀叹一声。
从衲衣的宽袍当中,取出一个香炉,轻轻又搓了一捻香,点燃。
那檀香味很是提神!
很快就在一楼弥散开来,味道很清新淡雅,能够屏气凝神。
郑爽起身走到众人面前,拍拍双手对着众人说。
“好了,这里没有什么热闹可看啦,大家都回去休息吧,天色已晚,大家明天还要去上班吧?”
或许是郑爽的劝慰起了作用,或许,也有老和尚檀香的加持,大家看着真的没有什么热闹可看,纷纷回头各回各家了。
很快,珍珍麻利的下完了两碗素面,炒了两道青菜,给端了出来。
一碗放在老和尚面前,把另一碗放在郑爽的面前,还有两道斋菜摆在桌上,老和尚双手合十,眼睛微眯。
果然没有动筷子。
郑爽心中更加确信,这眼前的这位是真和尚。
这个事情珍珍不知道,而在劝慰着对面的老和尚:
“大师,这斋菜我都已经做好了,你赶快吃吧,再等一会儿,这素面该坨了。”
郑爽笑了笑,拿起筷子吸溜了起面来,一边往嘴里送,一边还转头对珍珍说,
“珍珍大师正在念经,等念完经就开始吃了,你也不用催促。”
珍珍很听话,对着郑爽一个迷人的微笑之后,转头对张英英说,
“姐姐,我在厨房里,还准备了咱们两个人的夜宵,咱们去里面吃吧。”
张英英开始还没有答话,看着郑爽微微点头之后,笑着和珍珍向厨房的方向走去。
老和尚念完经,口中说了一句:"施主好福气。"
郑爽夹了两口菜放在碗里,看着老和尚依然没有动筷子。
老和尚已经腹中咕咕作响,犹若鼓鸣,也不自觉的一句话说出口:“老和尚好定力。”
两个人又一阵商业互吹。
郑爽刚刚喝面吃菜,特意放下矜持,吃得声响,就是在恶趣味的诱惑老和尚,他选择了念经摒弃杂念,不闻不见。
午夜时分,老和尚才掏出自己的钵盂,伴随着午夜的钟声响起,老和尚又说,
“施主,请把斋饭给老和尚,倒进钵盂里吧。”
这也是真和尚的体现,虽然这一项并不是清规戒律,但一般的苦行僧,为了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担心自己用脏施主餐具,或是因为自己吃相的埋汰,惹下施主的不快或厌弃,一般都会用自己的钵盂,去吃化缘来的斋饭。
他不会嫌弃你吃的残羹剩饭,但他也不会,因为自己而让你嫌弃。
这老和尚的修行果然高深,难怪仅凭肉体凡胎的实力,就已经达到了四代僵尸的强度。
单是这份毅力,就不是常人可比。
钟声过后不久,屋里马小玲就做完了法事,将女鬼给打发掉,
(想打开地府之门,送女鬼入地府,只能在凌晨0-4点,鬼门方开。)
马小玲一脸疲惫,带着小徒弟从屋里开门出来。
看到正坐着的老和尚和郑爽,还在你来我往的吃夜宵。
刚刚自己还在屋里,跟女鬼生死相搏,相比之下,脸上就很是不悦。
老和尚看着马小玲走过来,好似也有些慌了,急忙把盛满斋菜的钵盂,往自己衣袖里放。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马小玲不好无故跟和尚动手,嘴里还在讥讽轻笑着:
“你这瘟和尚啥活不干,又到这里来吃白食啦?倒是挺会找地方。”
看来这两个人是认识的,或者至少说打过照面。
郑爽看了看两人,很快也就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同行是冤家嘛,可以理解。
两个人肯定是因为业务方面的交叉,老和尚又肯干活不要钱,破坏行情,当然有可能抢了马小玲的不少生意。
以马小玲跟马小芳那么相似的性格,也是把钱财看的比较重要。看起来像是小财迷的模样。
对着砸自己饭碗的老和尚,说话当然就不客气了。
老和尚似乎也知道,自己坏了对方好几次生意,砸了人家的饭碗,心怀愧疚也就对马小玲多有礼遇了。
这马小玲对他多番挑衅,老和尚都能忍住,未犯口业,都是定力够好。
老和尚见马小玲出来,为防多生事端,站起身来对着郑爽合十:
“施主此间事情已了,老衲多留也就无用,不多讨扰,即刻告辞了。”
郑爽抬起手对着老和尚说:“大师稍等。”
然后再转过头对着马小玲说:“小玲,你带着徒弟到厨房里,去吃点夜宵吧,让珍珍给你结算费用。”
听说结算费用,马小玲眼睛精光一闪,即刻就撒下郑爽和老和尚,带着徒弟杀向厨房。
“施主……。”老和尚语气很恭敬,双手合十等着郑爽的吩咐。
这一饭之恩,老和尚还是记在心间。
郑爽回过头,回给老和尚一礼说:
“老和尚,我这里有一事相求,不知当不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