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丐帮帮主 第33章:燕京之战中计兰沟甸

“启奏圣上,童大人率保静军行军数月现已过榆关,依白沟河为屏障等待种师道大军会合,一举进攻燕京。”

大宋京师的金銮殿上,奸相蔡京手持玉笏启奏宋微宗道。

“爱卿们辛苦了,为我大宋江山社稷付出了血汗,待燕京攻取后在下诸位爱卿都是有功之臣,爱卿们将与我谱写华夏辉煌。”

宋徽宗自以为能取得燕京甚是高兴,故向金銮殿上所有大臣表赞道。

而这时却有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官手持玉笏走了出来,蔡京、李邦彦回头怒视于他,但这人现在却不顾两人的威胁,径直走到蔡京身旁,同其立身一站,此人便是朝散郎:宋昭。

“臣对伐辽一事有本要奏,请圣上恩准。”

宋徽宗现在心情很好,想必这小小朝散郎也要来恭维奉承几句,就让他说说吧!故宋徽宗看着宋昭抬了下手,表示同意他的奏请,而蔡京似乎已经知道了宋昭要说什么话,急忙退到一旁,不过还是悄声对着宋昭说了一句:“宋大人,可不要惹得圣上不开心。”

蔡京之意是提醒宋昭不要再说伐辽一事,因为蔡京清楚,宋昭想说的是停止对辽用兵,立即召回伐辽之师。

可宋昭是明白之人,分析出了辽、金两国谁更能友好地睦邻相处,故还是启奏道:“圣上,契丹从前虽不时对我大宋用兵,逼我朝签订‘檀渊之盟’不过已是百年之事,况且今能和汝睦邻相处、互不用兵,我朝怎能撕毁合约对其用兵?如是契丹被灭,就同女真相接,金国他日必然败盟成为我大宋的祸患,望圣上立即停止对辽用兵,召回伐辽之师。”

宋徽宗听后勃然大怒,坐在龙椅上指着宋昭说道:“君命已出,怎能收回?且同女真有‘海上盟约’如不出兵伐辽,我天朝脸面何存?今时是我天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且能错失?”

“圣上息怒,尔等才疏博浅、不识时务,惹了圣上心情。”

蔡京听宋徽宗怒问宋昭,知道他发火了,故出来解围假惺惺的做个好人。

宋昭还想继续欠解宋微宗,话还没出口,只见宋徽宗愤愤地站起手一摆宣布退朝。

宋昭一个人站在大殿之上,大叹一声,摇了摇头慢慢地退出了金銮殿

而图雅不期而遇重逢了久别多年的母亲,母女二人日日夜夜形影不离,十几年来心里都有说不完的话,卢友天看在眼里为图雅祝福着,但他心理却为自己的妹妹雨柔担心起来,虽然现在不知道她的下落,可卢友天心里能感觉到妹妹还健在人间。那天听黄裳和童贯对话,不由让他对燕京起了担忧,因为战乱他们绕开了辽中京、燕京,由榆关进入了大宋,虽然辽中京已经被金军焚城,但也难说自己的妹妹雨柔就在燕京城中,卢友天报着一丝希望决定悄悄前往燕京。

话题黄裳认识了卢友天和图雅后,数日相处中得知了卢友天的身世及遭遇,并且也观察了他们一久,觉得卢友天是名重情重义、忠孝之人。

一天黄裳找到卢友天说道:“孩子,你师傅我虽然没有见过,但他的侠义心肠、英雄气魄早就传扬于武林中,萧峰既能收你为徒,传你降龙十八掌也是看你大仁大义、怀忠孝之心。虽然我们相处不长,可老夫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现在老了也不能再行侠义之事,如今天下已经风云再起,不久可能就会席卷中原,还望少侠在这以后能为我华夏儿女尽心尽力保一方平安。”

卢友天听后爽快地答应了黄裳的请求,而黄裳用期盼的眼神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慢慢从怀里取出一本发黄的书,说道:“孩子,我平生所学武功内经全被我写进了这本书中,里面包含了侏罗万象的四方武学,不论是内功还是原初武学,都被我一一归纳且修练成章著于其中。”

黄裳停了片刻接着说道:“孩子,我不当看得出你是有情有义之人,也看得出你是习武之才,如你练就我这套武学典籍《九阴真经》后,再加上萧峰传授你的降龙十八掌定能天下无敌,武林至尊非你莫属,到时号令天下武林保我华夏平安。”

卢友天听后并没有接过此书,抱拳说道:“前辈,你的好意我甚难接受,我也有师傅在先,如是没经过师傅的同意,惘然接受前辈的武学典籍修练,我且不是欺师;其次,我没有向前辈行师徒之礼,我且不是对你不尊、不敬。前辈,请收回你的心意,孩儿虽不练就绝世武功,在乱世之下也要为天下百姓尽我所力。”

“好孩子,我黄裳没有看错人。”

黄裳听卢友天所说,再次表赞道,同时也向卢友天举起英雄拳面着他行此礼数

这夜,卢友天收拾好行装,着上汉人衣裳,和黄裳道了别,悄悄骑上马匹又向北行去,黄裳目送着卢友天而去,心里也祝福着他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花开花落、四季更替,完颜阿骨打已经围燕京数月之久,却迟迟不闻宋军攻城,故命令使者去催促童贯,此时正值1123年初夏。

其实也不能全怪童贯守而不战的奇怪用兵,这事的主导方针全在宋微宗,童贯平了方腊起义后,接到圣旨修正兵马后立即挥师北上,早于头年春分时就和种师道的陕甘军团会军,会军后童贯就给种师道下了死命令,依圣谕为三策:上策既安抚燕云地域百姓,借机收复旧日疆土;中策既迫使耶律淳向天朝称臣纳供;下策既如燕京不可取,只提兵马巡边而防。

种师道当时听了童贯所说就傻了眼,建议童贯上奏宋微宗立即发兵攻打燕京,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如是不想强攻燕京,回师整军操练。要不大军长期以往,一来消耗军备物资,二来士气必定下降,军士将无战斗的意志,他们会以为朝廷只是派我们来造弄声势而已。

而童贯专横,那里肯听种师道等爱国将领的意见,还是下死令按兵不动,违者军法论处。

宋王朝重文轻武,以笔墨谈论军事,宋微宗自以为高明的三策注定他收复燕云之梦是个泡影。

(注:种师道为北宋爱国老将军,生于1051年,卒于1126年)。

“呜、呜、呜”

一声声牛角号吹起,前军都统杨可世急忙行出军帐查看,只见营寨门前围满了人,兵士正在驱逐一群身着汉人服饰的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杨可世快步走到营寨门口,大声问道:“什么事、什么事?”

听杨可世问,一军士长跪下报告道:“杨大人,这些都是从燕京城中逃出来的百姓,自称我大宋子民要求入营。”

杨可世听后,走到这群人身边仔细地打量着他们,最后同意将这群人收进了营寨,并吩咐军士将带头的老者请到了自己的营帐中。

杨可世问道:“老先生祖籍哪里?”

“我祖籍河北沧州,原先教书为生,十年前到燕京寻亲便被契丹扣留,一直期望再能回归中原,今闻我天朝之师要收复燕云,召集众人悄悄溜出燕京城,特带他们前来投奔。”

老者听杨可世问话,镇定坦然地回答到。

杨可世想了想正要开口继续追问,只听老者说道:“我猜将军想问我何事,将军是不是想问我燕京城内的情况?”

“对对对,我正想问你现在燕京城内情况,快快说与我听。”

杨可世心里开始激动起来,焦急地等待着老者回答。

其实这名老者是耶律大石派出来刺探宋军虚实的探子,辽军现在也是莫名其妙,宋金两国久围燕京不攻,又不和他们协商,耶律淳和萧太后心里揣测不安,不知道宋金是否有更大的战略动作,故叫萧干派耶律大石派出探子去宋军前营刺探军情。

而杨可世这人虽有远大抱负、忠君爱国,但缺乏心机,处理问题时缺乏细心的思考,立功心切,当听到老者要说燕京城内情况时,杨可世脸上表现出按耐不住的喜悦,老者一眼看在心里。

老者抓住机会说道:“将军,现在城内一片喜悦,数万大汉子民期待王师入城接管,辽军多数守将为我汉民,都是被强迫从军,早有开城受降迎接王师之意。”

杨可世听后暗自喜悦,又补充问道:“那城内契丹胡民对我王者之师的到来是何态度?”

“将军不必多虑,契丹胡民在城内只为少数,多数都为汉民。其次,听宫内传言说萧太后愿意接受大宋王师招降,只是不知道大宋意向。”

老者故弄弦虚顺着杨可世的心态回答他的提问,一步一步将杨可世引入歧途,可是杨可世对老者的话并没有多想,急于求功的他在和老者谈完话后,只是派了军士找了些和老者一同入营的百姓分开问了同样的话题,得到同样的答复后,心里欢喜异常,立即召集前营宋军将士于殿帐议事。

经过简单的议事后,杨可世决定亲帅五千轻骑前往燕京城,这一决定也有诸多将官反对,认为他的决定太过轻率,建议杨可世奏报童贯和种师道。

而急于求功的杨可世驳辩道:“王师出征于此,却迟迟未能动一兵一卒,如是奏报童大人他定不会同意,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驻军燕京城下!诸位将士不必疑虑,我自点五千轻骑名曰巡边,即刻起程前往燕京,如有事故我自行承担责任。”

‘呜、呜、呜’随着一声声牛角号吹起,大宋前军营寨大门慢慢敞开,杨可世跨上战马亲帅五千轻骑兴致勃勃地出了营寨,而老者处着拐杖走到营寨门口,面上带着阴笑挥着手送别杨可世。

杨可世虽然急于求功未经上报童贯,独断率军前往燕京招降,虽有报功的私心,不过作为一名血气方刚的建武男儿,带领军队出了大宋地界,却接到巡而不战的军事指令,守在白沟河真是让他寂寞难耐,这也不能全怪他,只怪宋庭王朝军事方针的错误,消极待战错失时机,给耶律淳取得了加备燕京城的防御,并召调了兵马无数。

‘报’

一名宋军先锋骑快马冲到杨可世马前,只听他报道:“杨将军,前方就是兰沟甸,过了此地燕京近在咫尺,不过前方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但被两山夹住,兰沟甸显得狭长,是易守难攻之地。”

杨可世听报后倒是犹豫了许久,不过他坚信老者之话,考虑后还是手一挥,五千轻骑鞭马加快马速,准备快速冲过兰沟甸。

杨可世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就在要冲过兰沟甸谷口时,突然辽军战鼓声声敲响,前方数千铁甲手持重盾挡在了谷口,杨可世‘吁’的一声急忙拉住马头,忽然清醒了许多,只道一句:“中计了。”

片刻箭雨从两山中腰倾泻而下,杨可世一个倒挂藏于马腹底下。箭攻过后,只听见‘轰隆隆’战马的急速奔跑声响起,杨可世站起身只见数千辽军铁骑策马杀来,身后跟着万名步兵,回头望向来路,也有数众辽军挡在后面。

杨可世奋力地拉起身中数箭的宝驹,一跃而上拔出长剑,大声说道:“将士们,我一身没有立过战功,虽为武夫出身!此时中计带害诸多兄弟,今要是我战死于此,我也虽死为荣。”

杨可世说完拉转马头,带着余下轻骑杀向身后辽军。

挡住去路的辽军见杨可世轻骑杀来,前队枪兵立即将长枪放平,同时加快步伐,冲向他们的轻骑。

‘轰隆’一声,辽军和杨可世的轻骑碰撞在了一起,顿时血渐横飞,许多宋军将士被辽军用长枪刺穿胸膛挑下马来,杨可世左臂手夹数根长枪,持剑砍杀辽军,没被刺中的其他宋军,跃马冲进辽军步兵阵营,展开了肉搏战,同时辽军骑兵也冲了进来,杨可世处在敌众我寡的境地,很有可能被辽军一一斩杀。

耶律大石站在山头上看着,命令道:“不留活口,逐一杀尽,让宋人知道谁可欺。”

说罢,传令士兵手举令旗向山下示意。

(注:耶律大石为辽国著名将领,并不是中的戏剧性人物)

而杨可世血战其中,持剑杀毙无数辽军,辽军见状知道此人便是宋军领头将领,逐向他围拢,无数只长枪同时刺来,宝驹立即被辽军刺毙,杨可世摔下马来,持剑对持着辽军,危急关头杨可世的部下策马冲将进来,杨可世跃上马背和剩余将士劈杀着冲出辽军步兵阵营,可是身后还有穷追不舍的辽军骑兵,辽军同样善于骑射,追在后面不时向他们射来箭矢,数名将士应声落马,被后面的追兵马足踩踏而死。

突然,杨可世所乘的马驹摔翻在地,两人同时被摔了出去,原来是马驹被一箭射穿了腿跟,两人站起身还未来得及跑,就被辽军骑兵围在了其中,马上辽军持枪刺来,杨可世和他的部下同时迎上,数枪顿时刺穿了他部下的胸膛,而杨可世因穿着胸铠未能被当即刺杀,但也被刺穿了胳膊和大腿,杨可世只感一阵巨痛,身体慢慢支持不住跪在了地上。

数名辽军抽回长枪,正要将杨可世刺杀时,只听一年轻男子雄厚有力的声音传来:“修要害人。”

杨可世及辽军同时向声音传来方向看去,只见是一名身着汉人衣裳的青年男子策马正向他们奔来,辽军两名骑兵不敢怠慢,鞭马杀向青年男子,两骑左右分开想同时夹攻于他,三马接近时没想到青年从马山纵身而起,拳打左边刀骑,脚踢右边枪骑,落下后稳稳坐于马背之上,而两名辽军骑兵同时摔下马背不再起身。

其余辽军见状,放下杨可世全部策马冲向青年,青年俯身拾起地上钢刀迎着辽军而来,接近时青年的马儿似乎知道主人心思,腾空而起,越过辽军众骑兵,落于他们的身后,青年立即调转马头,从后一刀一个将他们砍于马下。

青年策马冲到杨可世身前,下马亦要将他扶起,身后辽军步兵赶到,数百人喊杀着向他们冲来,危急关头杨可世只见青年高高跃起,从空中一掌打出,没想到青年内功如此了得,从掌中击出的内气分成八股,犹如威龙一般直袭辽军步兵。

‘轰隆’一声响过,好似霹雳炮炸响,正中的辽军士兵被击得四分五裂,其余士兵都被吓得不知所措,有的尽扔掉手中刀枪,惊叫着仓皇而逃

因杨可世伤势较重,青年一直护送着他回到了宋军前营,杨可世一进营地,不顾伤痛提着钢刀带着士兵就去找老者,没想到老者早不知道去向,经询问得知在他们出营后老者就不告而别,只留下数十妇孺。

杨可世愤怒异常,举起手中钢刀就要砍向这些妇孺,这些妇孺见要被杀,吓得痛哭流涕,声声叫着自己是汉人,老者跟他们无关。

但杨可世那肯听这些,一刀下去砍毙一名妇女,正要砍第二人时,青年跃了过来,出手抓住杨可世的刀背,欠道:“将军,何必如此,他们也是受奸人蛊惑,放她们去吧!”

杨可世听后扔掉手中的钢刀,取出十两银子又扔于地上,说道:“我今天放了你等妇孺,不管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将她抬去埋葬后,速速给我离去。”

隔日,杨可世身负重伤来到青年帐内,说道:“少侠,你的救命之恩我不知道如何报答,如是英雄愿意,我可以保举你为军中刀统,随我王师进攻燕京。”

青年听后立即推托了杨可世的盛情,并表示自己身为汉人,理应帮助宋军,如有需要自会出力相助。

杨可世听后虽有遗憾,但继续问道:“少侠,能否留下你的尊名。”

青年听杨可世而问,也不含糊直言相告道:“将军,我姓卢名叫友天,我还有要事去办,就此告别,望王师能旗开得胜定燕京。”

说罢,青年掀开帐帘大步走了出去,跨上宝驹鞭马出了宋军前营。

杨可世看着远去的卢友天,心中惋惜着这样的奇人,如是能为朝廷效力定能轻松取得燕京,而在他听说青年的名字后,似乎觉得在哪里听到过见到过他。

其实杨可世在十几年前就是雁门关守将宗泽老将军的部下,那天出关追捕卢友天两兄妹两人的带头宋兵就是他。

(注:杨可世实为北宋末年将领,只不过戏剧化了他和卢友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