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魏集

相比于唐钰的艰苦生活,魏集则是要轻松很多,魏集是山东人,从小家境殷实,所以当官之后很是清廉,一般的小钱他看不上,大钱?那时候还是小官的魏集没有资格要,当然也不刨除他就像单纯当一个好官,所以魏集一路升官全靠的的是清正廉明。

魏集的科举成绩不错,加上本身家中还算是有几分实力,所以魏集初入官场就是监察御史。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监察百官,肃清整治,建立了一套极其完备的监察制度,所以朱元璋在历朝历代监察体制的基础上新增了六科给事中,并且在全国十三个行省设立十三道监察御史,形成了明朝独特的台谏制度。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而监察御史并不是明朝的初创,最早建立于隋唐,不过却在明朝发扬光大。

《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

晋又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

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

隋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

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

在明代,监察御史隶属于都察院,最高长官为都察御史,正二品,明朝大九卿之一,但普通的御史官职并不高,是正七品官,但权力范围却空前大,不论是国家大事,例如打仗、科举、教育,还是小事,如皇帝娶媳妇,太子出阁之类,监察御史都可以建言。

御史一职可以说官小权利大,既清贵又厉害,而且还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所以民间动不动传说各种八府巡按御史出面报仇。

而魏集当初就在这么一个职位上,所以当初为了当一个合格的监察御史,魏集可是发挥了极大的战斗力,把一大堆官员拉下马,。

明朝御史的业务之中,有一项为刷卷,当然不是为了考试过关的题海战术,而是“命监察御史、按察司分巡官,一二岁或二三岁照刷,所以革奸宄也。

在内有京畿道,外各有按察司、分巡道,分颁降印信,皆为照刷文卷而设,尚虑岁久不举后将无稽,又钦定宪纲载照刷言状之条目,钦降诸司职掌,分照刷文卷之衙门,庙算神谋,周慎详密,所谓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者也,所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者也。”

基本上就是让御史们对各衙门的文书和案卷进行抄写和核对,有点类似于现在企业的审计,每季度、每年都要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核,看有没有错漏之处,如果有则需要上报,查出问题所在。

反正就是查一查经济问题,你要是经济上有问题,那就玩完了。

这个年代的大明,经济上有问题的多了,即便是大明开国也没能完全杜绝,所以碰到一心要查案的魏集,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一大堆的官员都因为经济问题下马了,成了魏集走向“冷面使者”道路上的垫脚石。

而且御史还有一项权力,那就是“风闻奏事”!

所谓“风闻奏事”,就是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

虽然有诬告的事情发生,大明也有各种的约束,但是对于当时的魏集来说,风闻奏事就是一件利器,尤其是那些魏集只掌握一点犯罪证据的情况下,简直是直通车。

所以魏集和唐钰,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也正是因此,两个人才在山西供职,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一面唐钰劝慰鼓励官员,一面魏集虎视眈眈的盯着,再加上外面鞑靼人的威胁,山西这两年吏治还算可以的。

但是毕竟唐钰和魏集都是外地人,在山西的根基太浅,只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平衡,更深层次的东西俩个人接触不到,要不然今天两个人也就不会来参加宴席了,这么多人都在这里参加演戏,真要是出点什么事情,整个山西的官场就没什么人了,吏治全部瘫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