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贤德
唐皇李世民忽然造访宣山,并着意结纳,弄的叶青冥摸不着头脑,而这看似突兀的举动背后,自然也有一番曲折的原因!
叶青冥原是偏远小国的山民,而唐皇是一国之君,本来二者之间无冤无仇,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唐皇之所以要杀叶青冥,全是因为天庭雷掌旗的唆使。
堂堂皇帝,为何轻信人言?
况且,天庭与世俗虽然隶属于同一个阵营,但彼此的关系却并不算好,只不过没公然撕破脸而已,大唐天子为何对雷掌旗信之不疑?
唐皇其实并不完全信任雷掌旗,只不过他认为以雷掌旗的身份、地位,绝不会无缘无故的陷害一个普通百姓,而且雷掌旗是周天六道第一神算,深明天数,他既然万分郑重的表明叶青冥将对大唐王朝不利,唐皇自然不会对此事置之不理,本着“有错杀,无放过”的原则,唐皇便派遣麾下修士剿灭魏国,以彻底杜绝隐患。
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唐皇和雷掌旗的预料,叶青冥屡屡遇险,但最终化险为夷,而彼此的因果越积越深,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叶青冥还真有可能彻底跟大唐王朝以及天庭对立!
而雷掌旗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劝唐皇杀叶青冥的是他,一击不中,突然收手的也是他,如此半途而废,弄得唐皇越来越被动,虽然雷掌旗是依天数而行,事出有因,但唐皇自然憋了一肚子气!
其后《造化天书》出世,无数修士赶往东海找寻,而唐皇当时正好身处东海,自然也参与其事,可惜历时百余年,耗费无穷精力,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只能怏怏而返。
《造化天书》不见踪影,很可能已经落在了某位修士手中,而叶青冥隐于深山,气运旺盛,一时也无法动他,人族世俗也是内忧外患,这诸多烦闷之事积在心头,唐皇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些事犹如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下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做,根本没有头绪。
每日上朝处理政事,眼中所见,尽是勾心斗角,耳中所闻,不乏马屁阿谀,身边的每个人,都看似恭顺,实则别有用心,连亲生儿子都想造反,还可以信任谁?(注1)
皇帝大权在握,养尊处优,看似至高无上,但其实高处不胜寒!
所有人都在盯着皇帝所拥有的一切,因此所有人都是敌人!
一日退朝之后,唐皇李世民回到了自己的寝宫,只有在这里,他才可以独处,才可以歇一歇,身边没人的时候,心中才会有片刻安宁,所以世间只有皇帝才会自称为“孤家寡人”!
但这一次,寝宫里已有一个人在等着李世民,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长孙皇后!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皇后,问道:“怎么了?皇后来找朕,有什么事吗?”
长孙皇后已备好热茶,亲自倒了一杯,双手奉上,说道:“陛下最近郁郁寡欢,究竟有什么心事?”
听了这话,李世民脸上的刚毅神色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疲惫、厌倦……
他接过茶水,抿了一口,淡淡的苦涩在嘴里蔓延,跟着缓缓说道:“如今天下纷乱,人族积弱,饱受异族外道欺压,前些年《造化天书》出世,也不知花落谁家,但看这样子,朕恐怕已无福染指……”
顿了一顿,李世民又说道:“先前雷掌旗跟朕说有个蝼蚁将对大唐不利,朕几番设计,始终不能将那蝼蚁斩杀,而雷掌旗反复无常,竟说那蝼蚁气运旺盛,眼下不宜出手杀他,唉……可恨!”
任是豪情万丈的男子汉,也有心绪不佳之时,即便是一国之君也一样,不过,李世民是幸运的,他的皇后是个善解人意的贤德女子,每次都能察觉到丈夫的异样,并会静静的聆听,让他倾诉心中的烦闷!
一番倾诉之后,李世民的心情好了一些,长孙皇后说道:“陛下天纵睿智,我大唐又如此兴盛,眼下虽遇困难,终究会渡过难关!”
男人遭受挫折时,爱妻的真诚鼓励,通常是最好的安慰!
李世民握住皇后的手,将其拥入怀中,每次遇到困难,都是这个女子令自己重新振作,这就叫相濡以沫!
长孙皇后把头靠在丈夫宽阔的胸膛上,静静的过了半晌,才说道:“陛下适才所言的蝼蚁,可是那散修叶青冥?”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你也知道了?朕和雷掌旗联手杀他,却功败垂成,想必此事已传遍了天下,哼哼,朕已沦为笑柄!”
他一直对此事讳莫如深,耿耿于怀,而在大唐王朝之中,知道此事的人很多,只不过没人敢在他面前提起而已。
长孙皇后却说道:“臣妾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世民看着她,说道:“在外人面前,你我当守君臣之礼,此刻却并无外人,夫妻同心,又有什么话不能讲?”
此时此刻,这位人皇没有再自称为“朕”。
长孙皇后自然明白丈夫的意思,因此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臣妾就直说了,这件事,恐怕是陛下错了!”
李世民微微皱眉,问道:“此话怎讲?”
长孙皇后说道:“那叶青冥本为魏国百姓,与世无争,陛下无端端与他结仇,此事自然错了。”
李世民道:“依雷掌旗所言,他会对大唐不利,我未雨绸缪,杀他有何不对?”
长孙皇后说道:“叶青冥虽不是大唐子民,但陛下是人族之皇,凡我人族百姓,皆为陛下子民,陛下听信雷掌旗唆使,欲害自己的子民,岂不是过错?”
李世民道:“天庭虽然与我世俗貌合神离,但雷掌旗不是一个乱嚼舌头的小人,他既然说叶青冥会对大唐不利,那恐怕就确有其事,若是放任不管,那将来……”
长孙皇后摇了摇头,说道:“臣妾也相信雷掌旗不是搬弄是非的小人,但天机深邃,天意无常,他未必能百算百准!再者说,那叶青冥就算当真是十恶不赦,欲对大唐不利,陛下也该当设法将其感化,君临天下的王者,该当有包涵一切的胸襟,陛下不教而诛,岂不有失帝皇风范?”
李世民微微颔首,长孙皇后又说道:“况且,臣妾查了一下叶青冥的事迹,他并无什么真正的恶行,反而持重忍让,慷慨赴难,堪称人族近年来少有的后起之秀,陛下只因雷掌旗片面之词,就欲置其于死地,这似乎……此事传开之后,世人皆以为陛下不能容人,嫉贤妒能,于陛下声名大大不利!”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一直在暗中关注叶青冥,自然知道长孙皇后所言都是事实。
长孙皇后又说道:“再说那雷掌旗,他虽不是一个搬弄是非的小人,但他毕竟是天庭大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绝不会真正为陛下着想,因此叶青冥是否会对大唐不利,他恐怕并不真正在意!”
李世民道:“当年我之所以听信他的话,一方面是觉得他不会陷害一个普通百姓,所言必有依据,另一方面,当时魔道正要入侵,需要借助天庭的力量,他亲自出面要我剿灭魏国,我不好回绝,哪知道这件事越弄越麻烦,而且天庭也始终坐山观虎斗,对魔道入侵之事不闻不问!”
说到此处,李世民满面怒容,因为此事明显是被雷掌旗摆了一道!
长孙皇后说道:“陛下,我泱泱世俗,豪杰无数,英雄辈出,为何屡屡遭受异族外道欺压?不在彼势强,而在我自乱!人族虽多才智之士,但自己人勾心斗角,水火不容,才会给敌人可乘之机,若是亿万人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妖族、魔道岂敢入侵?天庭、灵山岂敢压迫?”
李世民道:“你以为我没想过这些?但这种事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就算世俗五位人皇一齐整治朝纲,也未必能改变人族的腐朽,很多事根本没办法秉公处理,很多人也不能认真处置,我不能六亲不认啊!就拿咱们大唐来说,那些皇族亲眷,外戚贵胄,哪个是清清白白的?连咱们的宝贝儿子都想造反,我若按律处置,他就要掉脑袋,你舍得吗?我……我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啊!”(注2)
长孙皇后轻叹一声,她也知道丈夫所言不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朝堂社稷之事,并不可能完全秉公处理,这世间也不存在绝对的公正!
沉寂片刻,长孙皇后说道:“虽说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人族已深陷困境,陛下无论如何也该治理一下,最好能联合其余四位人皇,大力整顿各种弊病,同时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只要人族逐步强盛起来,则外敌必不敢轻易相欺!”
李世民道:“我等五位人皇之间,也有些嫌隙,如何能说联合就联合?上次是抵御外敌,不联手不行,可若想治理内政,就没那么容易凑到一起了!再说了,世俗除了五大王朝,还有诸多小国,他们可是各有算计,对我等人皇阳奉阴违,简直不见兔子不撒鹰,若想治理好整个人族,可绕不过他们去!”
长孙皇后说道:“陛下,若能与其余人皇、国君联手,自然最好不过,若是他们对此事置之不理,那陛下便先将大唐治理兴旺,到时各国贤士豪杰必然来投,则陛下尽集天下之才智,何事不成?
李世民道:“这话倒也有理!不过,世俗内部本就派系林立,而历经魔道入侵之后,更是留下一个烂摊子,咱们大唐也是乱成一团,想要加以治理,恐怕不是三年五载能够见效的!”
长孙皇后说道:“人族之弊已是多年沉疴,想一举治愈,根本绝无可能,唯有逐步调理,兴利除弊,才可重振人族声威!”
李世民笑道:“你说了这么多,想必已经替我做好了打算,直接说出来听听吧!”
长孙皇后亦笑道:“先说联合几位人皇治理世俗之事,臣妾以为,只要陛下出面号召,至少大明人皇一定会响应!”
李世民不解的问道:“这是为何?”
长孙皇后道:“当初魔道入侵之时,大明王朝内斗之剧烈,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甚至连起兵抗魔之事都被抛之脑后,而明皇朱元璋近日也已停止寻找《造化天书》,如今他返回大明,肯定要严整朝纲,所以他很可能会跟陛下联手!除此之外,他的那位皇后马氏,也深明大义,与臣妾交情极好,臣妾若写信跟她剖析利弊,她也一定会劝明皇与陛下联手,唐、明两大王朝联合,则声势大盛,其余王朝、小国也就有可能加入进来,到了那时,正可齐心合力,根除人族之弊!”
这世上有些女人,总是指责丈夫种种不好,却不知道设身处地的替丈夫着想,但长孙皇后却是位贤德而聪明的女子,她指明了丈夫的错处以及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帮丈夫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长孙皇后又说道:“人心之所向,唯‘公正’二字,与叶青冥结仇之事,错在陛下,所以臣妾以为,陛下应当下罪己诏……”
听到此处,李世民打断她道:“罪己诏?为了一个蝼蚁,竟要朕下罪己诏?那天下人都以为朕怕了他,岂不声名扫地?”
此刻他再一次自称为“朕”,自然是在提醒长孙皇后,不要忘了他的身份!
其实,根本无需他提醒,长孙皇后一直遵循君臣之礼,不称“夫君”,而称其为“陛下”,就是不敢忘了尊卑之别,毕竟君王可以和颜悦色,但臣子决不能恃宠而骄!
正所谓:知夫莫若妻,长孙皇后也知道自己的话会令李世民感到不满,但为了大唐兴盛,人族崛起,有些话不得不说!
因此长孙皇后委婉的说道:“昔日蔺相如避道以让廉颇,世人只言蔺相如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并无人指摘蔺相如惧怕廉颇,那叶青冥仅仅只是一介散修,陛下却是天人合一境的大能,所以陛下若是直言己过,世人必不会认为陛下怕他,只会说陛下知过能改,大度能容!”
李世民“哼”了一声,不发一言,让他拉下脸来下罪己诏,他自然万般不愿!
长孙皇后却又说道:“叶青冥才智卓绝,修为不弱,连崔允和许净宗都败于其手,若能加以招纳,实可为大唐栋梁!”
李世民叹了口气,说道:“那小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况且彼此有仇,就算朕派人招纳,他也未必肯加入咱们大唐的!”
长孙皇后摇了摇头,说道:“臣妾的意思,是想让陛下亲自出面化解误会,同时也邀请他……”
李世民怒喝道:“越说越过分了!朕乃堂堂人皇!他一个蝼蚁,也配让朕亲自去请?”
长孙皇后说道:“叶青冥与咱们大唐仇怨不浅,若陛下派人去招纳,固然不失面子,但他必不理会,唯有陛下亲自出面,他才会重视此事!”
李世民道:“咱们大唐有叶青冥不多,无叶青冥不少,朕又何必亲自去请他?若朕当真去了,岂不令竖子成名?朕又颜面何存?”
长孙皇后说道:“叶青冥与陛下有仇,而陛下若能纡尊降贵,亲自出面礼聘他,则天下人皆知陛下求贤若渴,不念旧怨,到了那时,何愁才华之士不来投奔?”
李世民心中稍动,但尚自犹豫不决,长孙皇后又说道:“当年齐桓公以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犹不得见,五往而后得见,世人皆称颂其求贤若渴,陛下可曾记得,后来之事如何?”
李世民叹了口气,说道:“世间贤者尽归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长孙皇后道:“正是如此!陛下若亲自去请叶青冥,那无论他是否答应加入大唐,陛下都可以博得礼贤下士的美名!若天下贤者尽归大唐,那陛下就算没得到《造化天书》,也可令大唐根基稳固、牢不可破!”
李世民“哼”了一声,说道:“好吧!朕就亲自去见见那小兔崽子!就怕他不识抬举!”
长孙皇后说道:“宣山之地,本属魏国,如今却为大唐所占,而叶青冥本为魏国遗民,陛下此去,正可归还宣山之地,以结纳其心!”
李世民厉声喝道:“此举万万不可!你难道不知道,割地赔款,乃是战败求和之举?朕上次没能将他斩杀,如今再将宣山之地拱手相让,那天下人皆以为是朕大败亏输!”
长孙皇后说道:“陛下,请容臣妾把话说完!”
李世民不悦道:“你说,朕倒要听听,你能说出什么大道理来!”
长孙皇后微微躬身,说道:“宣山之地,离大唐太远,无法遥制,堪称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舍弃无用之地,换取有用之人,何乐而不为?”
李世民说道:“宣山之地,本无大用,舍弃也不打紧,不过,这名声怎么办?”
长孙皇后说道:“臣妾也知陛下有所顾忌,此节早已替陛下想好了!”
李世民双眉一轩,说道:“哦?说来听听?”
长孙皇后说道:“前些年魔道入侵,我人族子民死难极多,陛下该当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时敬仙礼佛,为百姓祈福,除了兴修道观、寺院之外,也该赐些田产,那叶青冥本为仙修,又曾斩杀诸多魔头,也救了不少百姓,陛下对外只说念其为人族尽心出力,将宣山之地赐与他,还有谁会说闲话?再者说,宣山之地,本非大唐疆域,咱们将其交还给魏国遗民,自然不算是割地赔款。”
长孙皇后又说道:“天庭、灵山虽然与咱们世俗面和心不和,但依世俗的现状而论,也不可能真的撇开他们,如今敬仙礼佛,也算是一番笼络了。”
这话合情合理,也顾全了大唐天子的脸面,李世民心中对此事也已大致认可了,但他却不立刻表态,反而说道:“难为皇后设想的如此周全,但不知皇后为何如此护着那小子?竟执意要朕出面拉拢他?”
此话已有怀疑之意,长孙皇后心中一惊,但却不动声色,缓缓说道:“臣妾与叶青冥素不相识,只是陛下与他结怨之后,才听说有这么一个人,臣妾心中挂念陛下,才会自作主张,打探他的事情,还请陛下赎罪。不过,臣妾真的认为,叶青冥并非十恶不赦之徒,陛下若能将其招揽,对我大唐不无益处,最起码也可以令陛下博得不念旧怨、求贤若渴的美名。”
李世民道:“如此说来,皇后全是为朕打算了?”
长孙皇后说道:“臣妾愧不敢当,陛下高瞻远瞩,英明睿智,自比臣妾想得周全,只不过臣妾盼望能为陛下分忧,才会如此打算,而臣妾所思所想,或许也有不对之处,还望陛下海涵!”
李世民凝视着长孙皇后,过了半晌,才说道:“皇后先回去歇息吧,此事容朕再好好想想。”
长孙皇后躬身说道:“臣妾告退!”
李世民摆了摆手,长孙皇后径自离去不提。
李世民思量了几日,终究不愿拉下脸来下罪己诏,但他却听从长孙皇后之言,传旨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时尊崇仙道、弘扬佛法,为社稷、百姓祈福,并出面号召人皇、国君等共治世俗之弊。
李世民乃是大唐之主,他的这一番举动,自然在整个世俗引起轩然大波,各方势力出于种种目的,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还有观望的,但正如长孙皇后所言,明皇朱元璋全力支持,而除此之外,大清王朝、越、赵、晋、隋、宋等国也表示支持,于是定下攻守同盟,开始着手处理惩治贪腐、彻查冤案、任贤用能、降低赋税、免除徭役等诸多事宜,但世俗弊病已深,这些事绝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办完的,但不管如何,整个世俗的风气正在逐步改变,相信随着时间流逝,其余的一些人皇、国君也会慢慢改变观望、抵触的态度!
而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李世民最终决定前往宣山,只不过长孙皇后希望他此行郑重一些,以示礼贤下士之心,他却微服独行,秘而不宣,长孙皇后希望他表达歉意,他却将罪责推的一干二净,只言化解误会,长孙皇后希望他招揽叶青冥,他也只邀请叶青冥有空时去大唐游玩,在他看来,自己乃是堂堂人皇,稍微示意,尚不伤面子,若是说得太过直白,未免折了威风,况且要是直接出言招揽,对方若是拒绝,那可就真的下不来台了!
如此一来,人皇太过“含蓄”,倒弄的叶青冥莫名其妙,所以他一直到最后,也没弄明白人皇陛下跑到宣山干嘛来了,他虽然少年老成,但毕竟不了解官场上的陈规陋习,人皇陛下明明已经示意过了,他还是茫然不懂,不过话说回来,叶青冥就是真听懂了,也绝不会加入大唐王朝,毕竟他一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况且现在自在逍遥,何必再受无谓的管束?
而人皇示意过后,见叶青冥一直没反应,只当他不愿加入大唐,自然便觉得这小子不识抬举、拿架子,因此对叶青冥不再理会,这事就这么搁下了,双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
注1: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便有造反逼宫之举,所以说当皇帝连亲生儿子都不能相信,乃是事实!
注2:历史上真正的长孙皇后死于贞观十年,而太子李承乾是在贞观十六年造反,所以长孙皇后不可能知道儿子造反的事,此处为小说演义,读者不必深究。
另外说一下,关于浩然门陨落的情节,应该不会再刻意描写了,毕竟该门派已经与主角无关了,而该交代的部分,也已经交代清楚了。
读者安慰之言,确实让小弟心里舒坦些了,谢谢大家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