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4章:三人商议,二王三恪
迎着二人的赵愭说到,“我以为,当是陆大人尔等身为臣子,先行相请。而后这第二次,便是我可以相让了,最后一次,便是我以太子之身假父皇之意再让。”
陆风和蒋芾二人沉吟片刻,而后便是微微颔首。
“却是如此最好!”
“而且,我以为,此三辞三让,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是做戏,可终究要做的更为严谨一些,因此,若是放在一起有些儿戏,并不妥当,当分开进行,甚至这第一次,是否可以考虑,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
说到这里,赵愭轻叹一声,“王上功绩无双、仁政爱民,在民间威望极大,这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也可以促进民间舆论,也可以让百姓对此提前有个准备,并且,更能够传扬王上之仁孝。”
陆风轻咦一声双眼一亮,要不还得说是专业人士呢,这事儿他考虑的还真不如赵愭所说妥当。
这法子,越想越是靠谱,他当即便是对蒋芾问道,“蒋大人,你以为如何?”
蒋芾也颔首说到,“本官也以为此最为妥当,并且,世事无常,也可以籍此试探一下民间的反应,如果万民拥附自然是最好,可如果真的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届时吾等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和应对。”
“而且,这改朝换代的大事,若是突兀进行,对于百姓而言终归有些快了。”
陆风点头应道,“蒋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却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甚至创造出一个机会才是,总不能让王上到街巷之上,咱们直接请吧。”
“不错,此事我等细细思量一番!”
几人商议了半晌光景,直到夜幕降临陆风和蒋芾二人方才告辞。
待到二人离开,赵愭独自站在仪门之外静静眺望虚空。
“兄长,二位大人走了?”赵恺的声音传来。
赵愭微微颔首,却是也没有出声。
赵恺踏步上前与赵愭并肩而立,“这朝代更迭如日夜轮转,从未改变过!而且,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隋唐传承,又哪里有万世的江山呢?”
“咱们赵宋江山倾覆,非是父皇之错、非是你我之过,有些事情,是人力难以抗拒的,兄长也不必太过介怀。”
“对于咱们而言,这江山更迭,许是有些难以接受,毕竟从高高在上的的皇室子孙,变成前朝旧臣,这过程却是难以接受,可这却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
“一个强大王朝的兴起,终归伴随着许多的没落!”
“就像是当年,太祖定鼎江山,诸国尽皆烟消云散不也同样是如此!”
“相比而言,你我兄弟二人已经算是幸运,我们不必如同那李煜一般被囚禁致死,妻妾都不得保全,我们也不必如同那孟昶一般,入开封七日而亡,还留下一个暴虐的名声。”
赵恺的话让赵愭的阴霾一扫而空,他不由得笑了起来,挥手给了赵恺一巴掌,“你这些话,若是被太祖太宗听了,定然会不认你这个不孝的子孙……”
赵恺无所谓的笑了笑,“成王败寇,概莫如此!你我兄弟如今依旧能够自由自在,依旧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依旧能够看着妻女环绕,难道不比那些人强多了么?”
“小姑父心胸广博,最为重要的是,以小姑父的功绩,根本不必在意我们能够对他产生任何威胁,就算是现在你我兄弟二人,以父皇嫡子的身份号召天下重归大宋,你觉得会有几人相随?没有威胁,就会没有危险。”
“而且,你我二人年岁虽然与小姑父相仿,可不管怎么说,他也是长辈,咱们便是耍赖求小姑父一些事情,他能不应承么?做小辈,自然有做小辈的好处。”
“等到小姑父登基称帝,你我二人便做个富贵的国公。”
赵愭一挑眉,“不是说会封王么?”
赵恺无语的看了兄长一眼,“我的好大哥,就算是小姑父封咱们为王,真心也好、假意也罢,你还真的想应承了?而且,对于咱们而言,封王或者封公封侯有什么区别吗?”
“可届时如果小姑父册封咱们为王,咱们却是退却,不是会让小姑父难做吗?”赵愭不解的问到。
这个说法,还真不仅仅是说说,因为按照礼制,封他们为王是有说法的。
古代朝代更迭,讲究一个二王三恪制度。什么叫二王三恪?其一和三辞三让的禅让差不多,就是表明自己的正统、合法地位,说白了,我这个王朝是延承之前的王朝来的,也是守规矩懂礼法的,不会瞎胡闹,你们地方士族和百姓都放心大胆的跟着我就行。
其二,就是新皇帝登基,要彰显自己的仁德。
比如说一般都会大赦天下、免除一些赋税徭役之类,如果说这些是皇帝对地方百姓展现仁慈,那二王三恪就是新皇帝表示自己尊敬之前的那些朝代,敬重那些之前的先贤和帝王。
那二王三恪具体指什么?
二王指的是最近的两个朝代,三恪指的是更久远的三个朝代。
基本上来说,自古至今各个朝代建立之后,除了少部分之外,大多都依照这个规矩。
比如尧舜禹时期,虞舜帝以尧帝的儿子丹朱为宾,成为虞宾(后世猜测夏王朝之前有虞王朝,便是就此推测来的)。等到夏禹坐了天下,同样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嗣商均于虞(唐虞夏远古三朝),册封之后,尽皆不用臣礼,而是用宾礼。
就是说我尊敬你们爹,将你们也不当臣属,而是当朋友。
后来周灭商后,封了八个公爵,其中神农之后封焦地、皇帝之后封祝地、尧帝之后封蓟地、舜帝之后封陈地、大禹之后于杞地、商人后裔为宋地,这是比较标准的二王三恪。而且这时候的制度比较正规,册封之后不仅是礼节商的区别,还可以组建‘三师’军队,独立性很强。
为啥大多从周朝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只要是不好的那些,什么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之类,都是以宋人为主角?根源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