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以命换命 大胆孔明
尽管陈业以最快的速度召集了所有将士,但是他要想赶到城门那里,然后排布好阵营最快也得半个时辰,所以说这期间就必须靠孔明拖着曹操。
库明加是当时最为聪明的人,所以说它具备拖住曹操的实力,可是要知道曹操他是一个杀人恶魔,所以说他定会给,而且很可能会伤到孔明。
“主公,你说军师他会不会出意外呀?这城门之上就他一个人,他独自面对千军万马,曹操会放过他吗!”此时,关羽一边跟着陈业,一边对陈业问道。
因为关羽觉得这件事情基本上不可能,曹操放着大好时机不去攻城,然而要等到陈业过来在攻城,就算是张飞,他也绝对不可能这么做。
而孔明虽说他很聪明,但是仅凭一张口舌就想说服数万大军,那件是天方夜谭。
“放心吧,关羽,我们只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那里,定会帮助孔明化解危机,他为了我们的城池,几乎上可以说是以命换命!”陈业一边骑着马,向城门奔着,一边扭头对关羽说道。
关羽听到陈业的话之后愣了一会儿,他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孔明他是一个文人,曾经靠一张口舌就可以气死周瑜。
这足以证明孔明的实力,这次他要想说服曹操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危险系数太高了,如果孔明惹怒了曹操,那可是杀身之祸呀,他下面的那么多空间,什么随便射一箭都能让孔明致命。
关羽一向十分忠义,他听到孔明如此忠诚,顿时心中倍感敬佩,曾经陈业飞进千辛万苦请回孔明,那是关羽和张飞都十分不服气。
因为像孔明这样的人,他既不会打架又不会为国出征,他只有一张嘴和一个脑子,所以说在关羽和张飞他们的眼里,孔明就只是一个吃软饭的家伙。
现在关羽和张飞都对他们的军师诸葛亮另眼相看的,因为诸葛亮他不仅聪明,而且心怀大志,有着不输赵云的胆量。
诸葛亮处处都为主公考虑,多为百姓的考虑,这样一个好的军师简直是万年难遇,陈业既然能够获得它,那么就意味着日后定能够为国出去奸贼复兴汉室。
陈也不敢当误,他以最快的速度向前面奔腾着,后面的将士们不敢浪费时间,他们仅仅只拿了简单的装备,核武器就奔赴了战场,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如果打了败仗,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几天曹操一直派来刺客刺杀陈业,虽然多次都没有成功,但是这足以证明曹操的决心,看来这次他务必要攻下幽州,一举拿下陈业的人头。
“这个曹操呀,这次看来是有备而来,准备了这么多天,他肯定带来了不小将士和装备,我们这次一定要多加小心呀!”陈业扭头对关羽和张飞说道。
“主公说的是呀,这个曹操这么多天以来肯定在练兵,而且不一定会有备而来的,这几天他的动作这么大,这足以证明他那凶狠的野心!”关羽点了点头说的。
“曹操这事简直是不要命了,敢来攻打我们幽州,待会儿我张爷爷就要拿着我的这把大刀砍掉他的人头,把人头挂在城墙上!”张飞一听陈业和关羽如此垂头丧气的语气,然后立马急了,拍了拍手大声的喊道。
“张飞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大意,曹操他的实力我们都有目共睹,这次我们是被动状态,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多加小心,才不会丢掉城池!”此时陈业小声的说道。
这个时候,曹操坐在马车上悠闲地喝着茶水,他们慢悠悠地驾着马车,向前面赶着此时在的正前方,就是由铸成的大门,像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市根本就没有被他放在眼里。
曹操之所以匆匆不远万里过来攻打幽州,为的就是除去陈业这个大贼,因为曹操她十分深谋远虑,一向都是为自己的以后考虑。
曹操通过前几次的见面,知道陈业他可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无论多么大的事情在他面前都如履平地,像这样沉稳的人,日后必成大业。
现在曹操如果不想再多出一个强悍的敌人,就必须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说曹操选择在陈业最为贫弱的时候攻打幽州。
这个时候即使陈业全力反抗那也无极,必是因为曹操这次可是带了十多万人马啊,陈业城池之中仅有不到五万。
就算陈业有着令曹操闻风丧胆的大将军,那也无济于事,因为人数相差太大了,而且陈业的城池太过于老旧,根本就防不住十万军马的攻击。
陈业才刚刚接管幽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幽州城中就发生了大大小小好几百个事件,陈业这几天一直在忙活地处理这些问题,如果不安抚好百姓的情绪,那么自己也就不会作君。
可是陈业他始终都没有想到曹操进来的这么快,一大早,陈业就慌忙的带着所有将士们赶往战场,奋力抵抗曹军。
“荀彧呀,你算算我们这次能不能成功!”曹操一边闭着眼睛,一边喝着茶水,悠闲的对荀彧说道。
“小的不敢乱猜,但是我觉得我们这次有八成的概率能够获胜,有两成的概率会失败而归!”此时荀彧弯着腰靠近长长的耳朵对曹操说的。
曹操一听心中一惊,荀彧说这次他们竟然有两成的概率会失败,是让他大失所望,因为这次他们几乎上可以说是带了八成的兵力过来。
而且眼前这个幽州城,只不过是一个破旧的小城池而已,为什么他们会有两层的失败,就让曹操感觉有些疑惑和不解。
你要知道,这次曹操可是几乎上让兖州成为一个空城,而倾巢而出,如果这个时候袁绍等人来洗的话,并会打破兖州,让曹操居无定所。
所以说这次曹操可是做足了,准备为的就是一举拿下陈业,攻破幽州,将陈毅的人头砍下来,以绝后患。
曹操抬头疑惑地盯着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