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潼关
黄河自秦晋峡谷流出之后,进入了相对平缓的渭水-汾河谷地,这一段的黄河两岸,西是关中平原,东是临汾盆地,都是沃野千里,而被秦岭阻隔之后,黄河来了一个九十度大转弯,直接转向东方,由晋豫峡谷进去中原。
这峡谷位于山西中条山和河南境内秦岭、崤山之间,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千年大道,崤函古道,连同关中与中原,而峡谷东西各有一个关口,锁住了这条大道,东面是函谷关西面就是潼关,而潼关就位于黄河转弯与秦岭之间,极为险要。
虽然说潼关卡在黄河与秦岭之间,但是潼关的防御却与秦岭关系不大。汉朝潼关位于黄河南岸的麟趾塬上,但是随着黄河不断的下切,塬下也出现了沟通东西的道路,因此唐朝开始潼关就在麟趾塬与黄河之间,在大明初年,建立潼关卫,万历朝进行整修,有了现在的模样。
潼关周长不到两千一百丈,就建在麟趾塬下黄河之南,南面的麟趾塬比其高了近百丈高,在历史上,潼关防御的重点是禁沟,那是一条发源于去秦岭下来的潼河冲刷出来的沟壑,底部只有十丈宽,在东西两边有十几座烽燧,称之为十二连城,只不过后来官道从麟趾塬下走,所以十二连城意义就不大了,但依旧维护着麟趾塬上的防御,可以防备潼关被四面围城。
曹化闻亲自盯着的地图上已经标注了很详细的数据,从地图上来看,潼关面向西面的城墙只有不到一百三十丈宽,只有一个城门,从这里进攻,一边是黄河一边是高大的麟趾塬,兵力和火力都无法展开,而若是登上麟趾塬,就要面对十二连城,即便打下十二连城,由禁沟发起进攻,禁沟处的城墙也不足两百丈,而潼关的东门处也只有一百五十丈。
这就是潼关天险,北有黄河,南有麟趾塬,城墙的建设依山靠水,就算四面围城都无法展开,而按照曹化闻侦查来的消息,清军已经大规模从河南运输粮食物资支援潼关,而潼关城内甚至还有一千多亩耕地,围城也未必能破。
潼关确实不好打,但赵铭道还是认为必须要打,而且最好尽快打,山西的义军实在是靠不住,一旦满清八旗主力从北而来,尚未建立黄河水师的明军肯定守不住关中。而如果能破了潼关城,获得出入中原的主动权,那就一切好说了。
“现如今清军是如何布置防御的呢?”赵铭道直接问向了曹化闻。
曹化闻说:“魏王,关于清军的情报倒是好说,吴三桂不断派人秘密传书信来,而且陕西的那些绿营也蠢蠢欲动的........。”
赵铭道听了这些话,不由的笑了,无论是平西藩兵还是陕西绿营,他们的亲眷都在自己的手里,虽然这些人未必敢背叛清廷,但有一点,他们也不敢招惹魏王赵铭道,所以双方之间不断有信息来往、
济尔哈朗也是知道这一点,所以对潼关的防御做了着意的布置,潼关面对关中方向防备有两处最重要,一是西门所在城墙,二是禁沟方向的南城墙和水门。这两处关键位置,济尔哈朗只信得过他带来的满蒙八旗和李国翰的汉军右翼,西门的瓮城由李国翰一人负责,而禁沟方向的水门和南城墙却没有瓮城,济尔哈朗调集民夫,修筑了城中城,派遣满洲八旗一支负责。
而平西藩主要防备城墙,陕西绿营负责禁沟的十二连城,而所有派遣到十二连城的部队都有满洲兵卒监军,而当初撤退时候,陕西绿营的一些家眷,尤其是当时住在西安城里的家眷全都撤离,这些家眷则被济尔哈朗派兵护送去了洛阳。
在潼关西门之外一里处,明军已经扎下了营寨,背靠麟趾塬扎营,内设步兵防御,且埋伏有骑兵,清军优势在于骑兵,只要出击,就会立刻被大营之中的骑兵截断,所以连日来,只有少量骑兵在城下游斗,大规模的战斗已经不存在了。
赵铭道略略点头:“曹将军,你认为潼关可破否?何时能破?”
曹化闻说道:“潼关虽然号称三省锁钥,关中天险,但那都是旧时代的事了,卑职以为,潼关在我大明火器新军面前不足为虑,破是好破,但不能硬碰硬,也不是三五日能破的。”
“继续说。”赵铭道其实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曹化闻说道:“卑职以为,破潼关,首要在围城,若不围城,只进攻西门之正面,就算破城,也是伤亡惨重。而围城之前提就是扫荡十二连城。从潼关南门到秦岭的禁沟,长达三十余里,十二连城主要在靠近潼关的地方,大大小小实际已经有十七个烽燧小城,禁沟东西两边和沟底都有。
这些烽燧多的能守二百余,少的只有七八十,守军多是绿营,虽然有鸟铳等火器,但炮火不多,攻打起来倒是不那么困难。”
“可清军兵力不少,南门、东门都不被我们控制,若有兵马来援,如何是好?”赵铭道问。
曹化闻笑了笑:“魏王,卑职觉得清军不来援正好,若是来援,必然大败,这麟趾塬虽然位于关中平原上,但它的地形更类似于陕北,沟沟壑壑的,别说骑兵,就连轻装的步兵都无法顺利前进。而这也是我军的优势所在,卑职觉得,若山西的满洲八旗能在这里与我们打,那更好了,简直就是老天庇佑我大明呀。”
麟趾塬,地方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形如麟趾,那两百丈高的麟趾塬全都是厚厚的黄土,被雨水冲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沟壑,因为南面秦岭北面黄河,地形是南高北低,所以沟壑都是南北走向,这和丘陵的缓坡还不同,那些冲刷出来的沟壑如同悬崖峭壁一般,垂直上下,刀削斧劈,很难攀爬,少量的道路也是极为狭窄,不好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