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警惕

陆之南挑了挑眉,深宫之中,谁都会有嫌疑。长禧宫里的正常,并不能说明丽妃就是清白的。

“我不方便到长禧宫去,不如过两天,让母亲和汝阳长公主进宫一趟,四处转转,和妃嫔们说说话。她们女人之间,能够注意到的细节肯定比咱们要多。”

永乐皇帝想都没想就说道:“成,就照你说的办。”

陆之南抿着唇,好一会儿,正要说话,只见黄明急匆匆地走进来,手里还托着一份奏报。

“陛下,内阁急报。”

一般的政务,只要永乐皇帝放权,内阁可以代为处理。但若是紧急,重大的事项,还是必须报给永乐皇帝亲自来定夺。

永乐皇帝道:“呈上来。”

黄明连忙将奏报交到永乐皇帝手上。

永乐皇帝打开奏报,凝神细看——

最近这些日子,陆陆续续有因水患痛失家园的流民扶老携幼,衣衫褴褛,到达金陵城。

金陵城府尹接到通报,心中庆幸早已经有所准备,便有条不紊地安排起各项事宜。

金陵城外空旷的土地上建起了若干个巨大的棚舍,准备了被褥,以待流民们入住,并且有专人负责伙食,每人每顿都能领到一个馒头,一碗菜粥。

千里迢迢而来,满身的疲惫,满身的灰尘,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吃饭的,休憩的地方。

流民们感激得泪流满面,跪倒在地,朝着皇宫所在的方向磕头,山呼海啸地呼喊着陛下万岁。

涌来金陵城的流民越来越多,棚舍已经无法容纳,于是便有许多人席地而睡。粮食的供应渐渐紧张,出现了有人为了争抢馒头而大打出手的情况。

随着天气转暖,卫生环境每况愈下,粪便,垃圾,使得棚舍周围弥漫着一股臭味,生病的流民也越来越多。食品,药品严重短缺,金陵城已然不堪重负。

不满的声音渐渐冒了出来,冲突经常性发生,三日之前,更有流民聚集起来大规模的斗殴,形势十分的严峻。

永乐皇帝将奏报扔给陆之南。

“南儿,你怎么看?”

最近朝堂关于如何处置水患流民的争论他是知道的,陆之南想了想,道:“我同意袁唯大人的意见,开辟一座新的城池安置流民为好。虽然需要付出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但这是一劳永逸的法子。

百姓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汗水建设自己的家园,幸福和安稳得来不易,想来会倍加维护和珍惜。”

永乐皇帝叹了口气,道:“反对的人比赞成的人要多,就连内阁里也是如此,朕也明白他们的想法,国库不丰裕,重建一座新城责任重大,袁唯他硬扛着,不容易啊。”

语气停顿了片刻,永乐皇帝的声音坚决起来。

“修建新城镇一事,朕已经决定了,一定要做,而且必须做好。

有人说,可以筑水坝,修河堤,可是年年砸下去银子来治理,水患还是连年不断,就没有人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人说,等到洪水退去,流民们便能回家了。可是明年呢?后年呢?难道每经历一次水患就走一次难么?

朕的百姓辛劳,养育天下,朕不能让他们一生都在为了水患而流离失所,身无依归。

朕已经命袁唯拟旨,很快便会昭告天下。”

陆之南恳切地道:“陛下高义。”

他很了解永乐皇帝,有人说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但其实他也有着温和慈善的一面,尤其是面对自己的百姓,他辛辛苦苦地治理天下,除了自身对于权力的渴求之外,也是为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

朝臣们明着不敢反对永乐皇帝,但对于袁唯,倒是没有什么顾忌的,所以最近朝堂内外,对于袁唯的攻击层出不穷,甚至更挖出了他亵玩小倌,私德不佳来说事。

袁唯倒是无所畏惧,整日里乐呵呵的。反正他提出重建新城安顿流民这个建议确实是为了流民和大明朝着想,没有私心,何况有永乐皇帝当靠山,怕什么。

永乐皇帝默了默,朝黄明道:“也罢了,宣内阁阁臣们都到乾正宫来。”

陆之南见永乐皇帝召见阁臣议政,便打算告辞了。

他掏出一张驱邪平安符,递给永乐皇帝,道:“陛下,这是方天师的驱邪平安符,您收在身上,邪祟不能近身,能够保护平安。”

永乐皇帝抬眸,看了看陆之南手里的黄符,伸手接过,笑着道:“有这么神么……”

当黄符接触到永乐皇帝的指尖,“嗤”的一声,冒出一股黑烟,继而冒出一朵小火星,瞬间燃成灰烬。

永乐皇帝的笑容凝固在脸上,愣了愣,看着陆之南问道:“南儿,这是怎么回事儿?”

陆之南脸上闪过微微的讶异,但很快镇定下来。

“陛下,您的身上沾染了妖气或是鬼气,总之是邪祟之气,驱邪平安符给出了警示。”

永乐皇帝眸光一冷。

“朕身上沾染了妖气或是鬼气?”

陆之南点点头,道:“是的,臣经历了诸多奇异事,驱邪平安符的警示,从来都不会有错。

陛下,您的身边,藏匿着妖孽。”

永乐皇帝眸底的冷意更甚。

“朕的身边,来来去去就那么些人,谁是妖孽,妄图要谋害朕?”

如果到这时候,永乐皇帝还不明白是有人在暗中阴谋的话,就算白当了这么些年的皇帝了。

至于企图?

谋害他无非就是为了那把龙椅,这是明摆着的。

一瞬间,他的脑海中闪过一张又一张或是严肃,或是轻浮,或是淡漠,或是热情的脸庞。

他的脸上笼罩着一层寒霜,咬牙切齿地道:“到底是谁?妄图要谋害朕。把小天师请回来,找出那条虫子,朕要亲手将它碾碎。”

陆之南沉声道:“是,陛下。”

顿了顿,陆之南抬手指了指书案上的内阁奏报,又道:“陛下,黄河水患,灾情严重,灾民们为了生存,流荡到各个城镇,这可以理解。可是有如此多的流民往金陵城的方向来,聚集于此,就不得不提高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