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s�8291年6月的一天晚上,宫中黄门将诏书下达给了司马玮,诏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贾南风的再三斟酌:“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瓘),打算效法伊尹、霍光。你可宣布诏令,命淮南王(司马允)、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率军驻屯各宫门。撤销司马亮及卫瓘的全部官职。”
岐盛和公孙宏终于成功了,他们两个两头欺骗,终于促成了皇帝下达了这样的诏书……
可是,并不知情的司马玮对于这项突然而来、将会造成巨变的诏令,深感不安,他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后果极其严重,而诏书又写得不明不白的,因此,司马玮还打算再行奏报皇帝,加以证实,禁宫来的侍从宦官对司马瑋神秘地说:“那样做可能使消息走漏,就不是密诏的本意。”
诏书上还是仅仅写上只是撤销司马亮及卫瓘的全部官职,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有必要那么神秘?弄那么大的动静?贾南风依然是“先为不可胜”。让越骑校尉、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成都王司马颖,淮南王司马允,步兵校尉、长沙王司马乂分别领兵屯守各个宫门。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政变的时候,首先要加强宫廷的防御,对付司马亮和卫瓘可能的反噬,这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在贾南风看来,司马瑋向自己密报司马亮和卫瓘叛乱的消息,(她也不知道司马瑋其实并不知情)司马瑋就一定可靠?让三王守宫当然也有防备司马瑋的意思。
假如当时司马瑋坚持问清楚怎么回事呢?仓促之间也没办法问清楚,即使问清楚了,此时,箭在弦上,也不得不发了……岐盛和公孙宏算计得很精!
而司马玮正好也想利用这项密诏公报私仇,遂紧急动员中央禁军(北军——晋朝的中央军只有内军和外军之分,北军就是全部的内军,即禁卫军;外军就是城外的中央军),也许,司马瑋也担心自己被贾南风给卖了,仅仅用自己的部队去做这件事,如果被司马亮和卫瓘调动城外的军队反击成功的话,那笑话就大了。于是,为了确保洛阳周边所有的部队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上,确保其他部队不被司马亮和卫瓘带走,司马瑋的确假传了圣旨,自己写下书面命令召集首都城内城外三十六军:“上天要祸害晋朝,乱事接连发生,刚刚过去的杨骏之乱,完全是依靠大家齐心协力才得以平定。现在司马亮、卫瓘,阴谋叛逆,他们想废黜皇帝,断绝武帝这一支的继承权。今天,我奉命免掉他们二人的官职,并受命担任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都督中外诸军),正在岗位上值班的警卫,加强戒备;其他所有武装部队,立即前来指挥部报到,讨伐叛逆。助顺讨逆,是上天保佑的。现在,朝廷悬赏,来等待将士们尽忠报效。我说的这些话,可以对皇天后土发誓!”再假传圣旨让司马亮和卫瓘把各自的官印交出来,然后回到各自的封国,并说:“司马亮、卫瓘部属,一概不问,全体解散,各回私宅。如果抗拒诏书,便军法从事。能率领自己的部属投降的,封侯受赏。朕不食言。”至于说的三十六军应当为晋国中央军的总兵力。(《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晋洛城内外三十六军。”)
在集结了晋朝全部的精锐以后,司马瑋命公孙宏、李肇率军包围司马亮王府,命自己的弟弟侍中、抚军将军、清河王司马遐去逮捕卫瓘。
奉命包围司马亮王府的公孙宏、李肇,迅速率军来到司马亮的王府。
听到外面部队集结,司马亮的帐下督李龙,急向司马亮报告:“外边有变,请火速调兵抵抗。”
司马亮不肯——其实,即使按照李龙的建议,调集自己的亲兵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司马瑋包括贾皇后,早已做好了应对反抗的一切准备,你一个王爷的护卫亲兵,能抗拒全部的中央军吗?如果真的反抗,更会给人以口实。转眼之间,公孙宏、李肇军队已包围了王府,士兵们已经攀上院墙,大声呼喊。
司马亮惊骇说:“我没有二心,为什么这样相待,如果有诏书,请把诏书见示!”
公孙宏根本不予理睬,督促军队继续朝府中攻击。
司马亮的秘书长刘准对司马亮说:“看他们拒不出示诏书这情形,定是一场奸谋,王府中英雄才俊,多如树林,仍可以一决生死。”
司马亮仍然不肯。
很快的,司马亮就被积弩将军李肇生擒,他叹息说:“我一颗赤心,可以剖给天下人看。”
士兵们把司马亮拖到一辆车子底下。
当时,天气炎热,人们怜悯这位老王爷,用扇子给他扇凉,将要到第二天的中午,还没有人敢对他下手。
此时的司马玮掌握着全部的中央部队,可谓权势熏天,他担心日久生变,于是下令:“砍下司马亮人头的,赏布一千匹。”
重赏面前必有勇夫。
于是,人们一哄而上,把司马亮的人头砍下,他的人头被抛到宫门北墙外,胡须头发、耳朵鼻子,全部被损毁。他的世子司马矩,也同时被斩首。
杀掉司马亮这一明确的指示,的确出于司马瑋之口。
在发动政变那天晚上,司马衷的诏书并无要杀掉司马亮的意思,也许,有贾南风的口谕,所以,才有司马瑋想进一步确认之举;也许,司马衷和贾南风根本没指示要杀掉司马亮,而杀掉司马亮的意思真的是出于刚狠的司马瑋自己。因为,对于贾南风而言,司马亮卫瓘不过是其专权的障碍,二人均为朝廷中的人望,将其打压下去其实比杀掉他们要好的多;而对于司马瑋来说,情况就不同了,自己已经破了人家的家,双方早就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做事做绝,杀掉你算了。
这种推测也仅仅是个人的推测而已,不过,《晋书贾充附贾模传》有一句不起眼、却很耐人寻味的记载:“及楚王玮矫诏害汝南王亮、太保卫瓘,诏使模将中驺二百人救之。”
中驺就是殿中骑兵。贾模是贾充的侄子,是贾南风的堂哥,贾充自己没有儿子,因此,贾模和贾充关系很紧密。这句话清楚地记载,在一片混乱中,当时的司马瑋的确超出了皇帝皇后预定的计划,不仅把京师全部的军队都弄到自己手下,而且,还企图杀掉司马亮和卫瓘。
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司马衷和贾南风没有其他的办法,匆忙之间,派出殿中的骑兵,让自己的堂哥亲自率领前去营救两位老臣。贾模绝非一般人可比,根据《晋书》卷31《后妃上·惠贾皇后传》记载:“侍中贾模,后之族兄;右卫郭彰,后之从舅。并以才望居位,与楚王玮、东安王繇分掌朝政。”不仅个人才能很高,而且人望很好,他亲自出马去营救司马亮和卫瓘,我们不能还闭着眼睛说:“杀掉司马亮和卫瓘是贾南风的主意!”
而真实的情况极有可能是:
在听到贾模来救的情况下,司马瑋急于杀掉司马亮,才说出了砍下司马亮人头赏布1000匹的话来;另外,我们对比诛杀杨骏事件来看,如果杀掉司马亮和卫瓘是出于皇帝皇后的意思,那么,以贾南风的阴毒,势必要诛灭二人三族,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司马亮和司马亮的世子是在司马瑋的重赏之下,被乱兵所杀。同时,《晋书》每当提到此事,均用司马瑋“矫诏”二字,也充分说明了杀掉司马亮和卫瓘并非司马衷或者说贾南风的本意,起码当天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杀掉司马亮,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十分不利。因为,作为最高统治者来说,是掌握着话语权的,贾南风即使想杀掉二人,完全可以在事后通过有关部门举报等等一系列“合法”的程序,冠冕堂皇地诛杀二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
我们没有采信贾南风一开始就有了接连诛杀司马亮和司马瑋的通盘打算(不少人所谓的“连环计”),虽然,事态的发展呈现出连环计的走势,但是,以后的一件事,使得我们确信,在政变(在贾南风看来是自卫)中,起码贾南风还没那么高明。这件事我们很快就要说到。
回过头来,继续说那天夜里发生在卫瓘家里的事情。
统率部队逮捕卫瓘的清河王司马遐,当时才19岁,曾经做过右军将军,现在为抚军将军。此人我们过去说过,长相很好,可惜是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的主,性格懦弱,“无所是非”,根本没什么魄力,也不能很好地控制部队。
最初,卫瓘当司空(最高监察长)时,所属帐下给使荣晦犯法有罪,卫瓘诟骂他,把他逐出了司空府。此人对卫瓘一直怀恨在心,后来,荣晦被安置在右军服役,这次也随着司马遐来收捕卫瓘。
包围卫瓘府的部队没有费多大事就结束了任务,荣晦在外面大叫有诏免掉卫瓘的官职。卫瓘的身边人担心司马遐所带的诏书有假,劝说卫瓘:“根据礼仪和刑法,像您这样的宰相重臣,没有这样子处分的,请求抗拒来人。等到自己上表问清理由,皇帝再回报了,到那时候,即使被杀也不迟啊。”
卫瓘没有答应,而是下令立即打开府门,让士兵们进府。
府门一开,荣晦就领兵进来,宣读诏书,收取卫瓘的印章和作为侍中的特殊标记——貂蝉(玉制装饰品),催促卫瓘出府,并登记卫瓘的儿孙姓名,依次由士兵押解出府,和卫瓘一起关押在东亭道北的园子里。
荣晦为报复过去羞辱,一时之间下令杀掉卫瓘(年七十二岁),并斩卫瓘的三个儿子卫恒、卫岳、卫裔跟孙儿共9人。卫恒的两个儿子卫璪、卫玠,因为有病在医生家住院而得以幸免。卫恒当天晚上出事的时候,从墙洞中爬出,找到嫂子的爸爸何邵(何曾之子)问情况,何邵知道事情的缘由却不告诉他,等卫恒回来的时候,士兵们正在卫瓘家的厨房里吃饭,看到卫恒以后,顺势也把卫恒抓住。卫恒和自己的爸爸卫瓘一样书法都很好,曾写下《四体书势》等阐述书法艺术。
“散兵不由将。”
无能的司马遐根本禁止不住荣晦。司马遐也因此“为世所尤”。
虽然在这场动乱中,最大的得利者是贾南风,但是,此时司马瑋的所作所为的确超出了贾南风的初衷,政变在异常混乱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