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会求人是一门学问

有的人把“不求人”标榜为自己的清高,其实恰恰反映了他的狭隘和局限,有的人把“求人”看成是一件很低贱的行为,其实恰恰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认识的肤浅和偏颇。从终极意义上来讲“求人不如求己”,可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事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个人的能力、资源、视野都是有限的,你必须通过请求别人的帮助、引荐、指导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但是除了自己的父母和至爱亲朋,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必须帮助你,因此,求人就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求别人办事时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才能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由于对你的诚意表示怀疑而产生的戒备。否则,这道防线将像一堵墙,使你的话说不到他的心里去,甚至产生反感。

那么,如何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呢?当然,办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与人有差异,没有什么通用的办法。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同步心理

什么是同步心理呢?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调、同节奏,也就是“追随潮流主义”,是那种想过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不愿落于潮流之后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那种不顾自身财力、精力而豁出去做的念头,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支配人们的行为,导致人们盲目做出与他人相同的举动。

通常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中。所以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会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话语,促使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

2.利用逆反心理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做180°的大转变。

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但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也有错”时,对方的“逆反心理”也许就会产生作用,他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如果说“你确实是不对的”这样的话,通常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潜在的反感心理,而当对方有了这种心理时,就只能放弃求他的念头了。

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逆反心理”的论述,也就是“在求助于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地叙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念,也许是有错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视你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甚至当你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怀疑你。”

3.利用对方的危机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危机感,这种意识使他心生恐惧,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要求上进的愿望。如果你能把握住他的这种危机感,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对策。

以下是一个希望儿子考上大学的母亲,为了改变儿子吊儿郎当的态度而与他进行的对话:“小虎呀,高考迫在眉睫了,你非加紧用功不行!你看看你,整天只知道弹吉他,这样下去不行啊。唉,真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哼,怎么想?我觉得读不读大学都无所谓。那些书呆子们拼了命考上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结果又怎样?像爸爸,在公司做了那么久,还不是一遇裁员就立刻失业啦!”

“话不能那么说呀!虽然爸爸今天是被裁员了,可是这许多年来我们家的生活水准不都是在中等之上吗?你想要的东西有哪一样没买给你?这些都是你爸爸的功劳,全都因为他上过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的缘故呀!你想想看,要不是你爸爸,我们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根本就不可能像现在日子过得这么舒服!”

“知道啦!可是我喜欢音乐,想试一试自己究竟能不能靠它闯出一条路来,就算不成功我也不会后悔的。”

“音乐?我知道你喜欢音乐,但只能把它当做一种爱好。因为要想成为音乐家是要有特殊天赋的。你确定自己有天赋吗?就算你有天赋,还得加上不断地训练呢!而且你能玩上十年的音乐吗?能吗?”

“说得也是……但我还是想试试。”

“喜欢归喜欢,放弃考大学而搞音乐,毕竟太冒险了!”

“嗯,知道了。”

这位母亲的说服相当成功。她巧妙地利用了儿子对于放弃大学而专搞音乐的潜在不安全感,让他明确感受到危机所在。

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你能洞悉他的内心,巧妙地刺激对方的隐衷,使他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就能找到他的危机感。这个危机感就是你说服他的一把利器。

投其所好,诱对方心动

要想通融事,必先通融人。不先把人搞定,就无法把事搞定。而搞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对方不上套,就怕对方没爱好。”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办的。所以,与其苦心孤诣地琢磨事,不如尽心竭虑地琢磨人。把人搞明白了,事情也就搞清楚了,把人拍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

战国时的张仪,学了一套“纵横术”,带了几个乡人到楚国去求富贵。但事与愿违,在楚国穷困得无以聊生,生活异常拮据,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气冲天,都嚷着要回家去。

张仪说:“你们是不是因为穷了,享受不到什么快乐就要回去呢?这样吧,再挨几天,不是我夸口,只要见到楚王之后,我保管大家吃喝不愁,否则的话,你们可敲碎我张仪的门牙!”

那时候,楚王正宠爱着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

张仪那天见到了楚王,楚王十分不高兴。张仪就说:“我到这里很久了,大王还不给我一点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话,请准我离开这里,去晋国跑一趟,到那边碰一碰运气!”

“好吧,你只管去吧!”楚王巴不得他赶快离开,便一口答应。

“当然,不管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还是要回来一次的。”张仪说,“但请问大王,需要从晋国带些什么吗?譬如那边的土特产,您若喜欢,我可顺便带一些回来。”

楚王冷冷地扫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金银珠宝、象牙犀角,本国多的是,对于晋国的东西,没什么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欢那边的美女吗?”这句话像电流一样击中了楚王,他眼睛一亮,连忙问:“什么?你说的是什么?”

“我说的是晋国的美女。”张仪一本正经地说,还做起手势向楚王解释,“那真是妙呀!漂亮极了!晋国的女人,哪一个不似仙女一样?粉红的脸颊,雪白的肌肤,头发黑得发亮,走起路来如风吹杨柳,说话娇娇滴滴,简直比银铃还清脆。正所谓比花花枯谢,对月月无光,云鬓压衡岳,裙带系湘江……”

这席话引得楚王的眼珠一直跟着张仪的手势转,连嘴巴也合不上。“对!对!对!本国是一个荒僻地区,我从未见过晋国的那些小娃儿,你不说,我倒忘了,那你就给我去办,多带些名贵的土特产回来吧!”

“不过,大王,没货款办事可就难了。”

“那还用说,货款是少不了的。”楚王立即给了张仪很多银子,让他尽快去办。

张仪领到银子后,又故意把这消息传开,直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朵里。两个人一听,大为恐慌,连忙派人去向张仪疏通,告诉他说:“我们听说张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晋国去买土特产,特地送上盘缠,给先生做个路费!”因此,张仪又刮了一把。

张仪要去晋国了,他在向楚王辞行时,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说:“我这一次到晋国去,路途远,交通不便,不知哪一天可以回来,请大王赐我几杯酒,给我壮壮胆吧。”

“行,行!”楚王客气地叫人赐酒给张仪壮胆。

张仪饮了几杯,脸红起来,又装模作样地拜请楚王,说:“这里没有别的人,敢请大王特别开恩,叫最信得过的人出来,亲手再赐我几杯,给我更大的鼓励和勇气。”

“可以,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早日完成你的使命!”

楚王看在“土特产”份上,特别把最宠爱的南后和郑袖请了出来,轮流给张仪敬酒。

张仪一见,连酒都不敢饮了,“扑通”一声跪在楚王面前,说:“请大王把我杀了吧,我欺骗大王了。”

“为什么?”楚王惊讶不已。

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从未见到有哪个长得比大王这两位贵妃漂亮的。过去我对大王说过要去找‘土特产’,那是没有见过贵妃之故,现在见了,觉得把大王给欺骗了,罪该万死!”

楚王松了口气,对张仪说:“我以为是什么呢,那你不必起程了,也不必介意。我明白,天下就根本没有谁会比得上我的爱妃,是不是?”又连忙向左右两个贵妃献殷勤,做了个怪样。

南后和郑袖同时眨两下眼、嘴角一撇:“嗯!”

从此,楚王改变了对张仪的态度,张仪也落得个岁岁平安。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楚王的弱点就是爱女色,而南后和郑袖的弱点则是害怕有人夺去她们的地位。张仪正是抓住这些人的弱点,从他们身上赚取了许多银两。当然,张仪日后的发达比这个要大得多,这只是张仪小试了一把。但给了我们很大启迪,那就是不一定非要认识有权势的人才能办好事,只要稍微动点脑筋,照样可以把难办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并让对方认可,这样才能很轻松地求得有权势的人帮你把事情办好。

促使对方下决心

面对犹豫踌躇的人,与他们沟通时,经常需要提出你的意见,甚至替他们作决定。此时,明确地说出答案可以当成说服的手段。

例如,在服饰店镜子前比画许久的女士,常为该买这件还是那件衣服而伤脑筋,销售小姐如果能具体地提出意见:“长裙能表现出飘逸的美感,牛仔裤呈现潇洒的帅气。”往往能促使顾客作决定。倘若仍无法选择时,不妨再告诉她:“你身材修长,穿牛仔裤更合适。”顾客或许一下就被你的话点醒立刻买下,这是高明的销售手法。

用简单而又令人惊讶的“断定法”来操纵对方,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某男对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说:“除了我以外,再也无人能让你幸福,只有我才最合适你。”老练的刑警在审讯犯人时,会在语气中偶尔插入这样的话:“你迟早要说出真相!落在我手上的人,没有一个能隐瞒住真相!”刑警重复地将这个信息灌输到犯人的脑海中,让他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我一定躲不过”的印象,而最终吐露实情。

另外一种促使对方下决心的方法是给人以绝处逢生感。

在说服的时候,如果仅指出对方的做法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就会使他因绝望而放弃自己的想法。相反,如果你在对方泄气的时候,给他指明一条出路,他肯定会十分高兴地采纳。

一位父亲就是利用人绝处逢生的心理来劝说儿子养成储蓄的习惯的。

父:“孩子,好久前你就想买球棒,妈妈给你买了没有?”

子:“没有!”

父:“为什么不自己想想办法呢?”(引起对方的需求欲)子:“可是我没有钱呀!”

父:“这样吧!从明天起,爸爸每天给你1元钱。你存1个月后,该有多少钱了?”

子:“30元呀!”

父:“两个月以后你就有60元了,60元可就够买球棒的了。不过,这两个月中,你必须不花钱买其他东西。”

子(高兴地):“那我就不用等妈妈买了。”

父:“是呀,你以前没有球棒,当时感觉怎么样呢(使对方产生绝望感)?现在你把零用钱储蓄起来,就可以买到新的球棒,你的朋友看到你有了新球棒会怎样?你有没有必要存钱呀?”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凭的是他的问题,而不是他的回答。”的确,要想给人以绝处逢生感就得把问题提好。这类提问,不仅能使你有条不紊地诱导对方,而且还有助于对方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礼轻情义重”

国人送礼,最讲究面子,似乎只有礼物值钱,才能体现出主人的情意。奇怪的是最讲究传统的国人,似乎忘了“礼轻情义重”这句传统的教诲。往往一味与他人比,似乎越贵重的礼物越好,甚至有人信奉“办多大的事,送多重的礼”这样的原则,实际上送礼不一定要这样送,不必因为办一件难办的事情而倾家荡产。善于送礼的高手,所挑选的礼物,总是经过细心的选择,同时把真情包装在礼物之中,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浓浓的情义,使人觉得于情于理,实在是无法拒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调查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详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好主意,偶然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长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礼”轻得非同寻常,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一片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因此可谓是地道的“礼轻情义重”了。

西方人送礼,往往是一束鲜花、一本书、一篓水果。礼物虽小,却成敬意。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好好学习外国人的送礼艺术。

送礼,本身就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的表示,它本来要求是“礼轻情义重”。礼物应是小巧玲珑,不必价值过分,又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

人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一件小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货真价实的大礼。要送水果就称它10斤,要送香烟就送上两条进口的(更有甚者,黄金首饰、家用电器都敢送),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一下子提了那么多的礼物,人家还可能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谁还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于是你推我让,最后,首先难下台的还是你。

如果取消“经济价值”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合适的送礼标准呢?当然应是令对方高兴的,而价钱高低不应作为衡量的标准。

前些年一些农村朋友,到城里串门总是带些自家产的西红柿、黄瓜、小米、绿豆等,因为城里缺,或者说不如他送的新鲜,因此主人总是很高兴地收下这些礼物。

你愿做个聪明人吗?那么当你送礼时就不要只考虑到面子,仅斟酌掏多少票子出来,还是要记住“礼轻情义重”这句古训,以能使对方高兴为送礼的最高标准。

有一年,一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台湾南部极偏远的山区去行医,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里人,没有向他收取一分钱的报酬。

那个山里人回家以后,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到城里,把那一捆柴放在医生的脚下,可笑他不知道现代的生活里,几乎已经没有“烧柴”这个概念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费。

但事实却不然,在爱里没有什么是徒劳的。那位医生后来向人复述这个故事时总是说:“在我的行医生涯里,从来没有收过这样贵重的礼物。”

一捆柴,只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于这个山里人来说,却包含了他的全部。由于其中所深含的情意,使它成为记忆中不朽的财富,这才是送礼的真正艺术。

攀高结贵,不卑不亢

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因而有平常与尊贵之分。这是人际关系的层次差别,也是一种自然秩序。尊贵者是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是尊贵者,同时又有自己的遵从对象。交往对象不同,人们的位置会随之发生变化。尊贵者虽然与别人不属于同一交往类别,有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但人们却可以打破障碍与之正常交往,甚至发展友情。那么怎样与尊贵者发展友情呢?

(1)尊重对方,严谨有致

与尊贵者发展友情,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双方关系,给其以相应位置,充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和恭敬。这是对双方关系的确认和定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希望被尊重愿望的满足,必须严谨有致,不可苟且。小许很得一位教委领导的赏识。这位领导是老师出身,人也很平易近人。他与小许并未谋面,但他赞赏小许的才华,便约请小许与他聊聊。小许在领导面前并没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言谈举止,都严谨得宜,很有分寸,注重距离。领导虽性情开朗,多次表示要小许随意些,但还是对小许的举动发自内心地高兴,他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就这样,小许与那位领导逐步建立了很深的友情。

(2)切忌奉承,不卑不亢

尊重是有原则、见真情的。如果不顾原则,另有目的,人格沦丧,不知廉耻,对尊贵者就会表现出阿谀奉承来。这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对方,其实它与尊重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阿谀奉承,虚情假意,夸大其词,别有用心,只能让尊贵者反感、厌恶直至痛恨。本来可以建立友情,但因双方失去真情而无法发展下去。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尊贵者好大喜功,乐于听奉承话、看媚态的。但这样的尊贵者你还有必要与他发展友情吗?

(3)态度自然,不必拘谨

尊贵者无论地位,还是阅历、学识,都高出一般人一筹。与他们交往,往往会令你肃然起敬,有时你还会有一种威压感而在尊贵者面前噤若寒蝉。你作为一个平常人,尤其是未见过世面的青年人,在这种情势下往往会显得动作走形,言语嗫嚅,特别别扭、生硬。其实尊贵者也是人们平等的交际对象,也是一种自然的交往关系,人们一方面要尊重对方,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自己,守住分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地交往,不必拘谨。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这反倒能显示出你的交际魅力,反而会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尊贵者还会乐于与你发展友情。小斌就是有才华追求上进的青年人,他很想与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交往,可最终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斌太拘谨了,一副窝窝囊囊、委委琐琐的样子,当然让前辈们大失所望,怎会与他发展友情呢?

(4)巧妙配合,不可狂妄

从交往的过程来说,尊贵者是交际的主角,而你则是配角,处于次要地位。这是交际现状,也是交际规律,是由彼此交往的身份和交际能量决定的。你要积极支持尊贵者,热情配合对方,鞍前马后,服从需要,听候调遣。这是合乎交际现实的,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身价”,而且会取得尊贵者的信任。而如不能摆正这层关系,不恰当地显示自己的能耐,卖弄自己的“才华”,以至背弃、排挤尊贵者,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小灿总希望展露才华让一位他最敬重的老人认可他。一次老人在晚会上唱京剧,虽然唱得不算好,但还是赢得了掌声,小灿又想,自己亮亮嗓子必会让老人有知音之感。于是一曲京剧唱得嘹亮高亢,虽然小灿是好意,但还是让老人在台下感到很不自然。如此不合时宜地展示自己,老人怎会与他发展友情呢?

(5)主动真诚,做出姿态

尊贵者的行为是要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保持一致的。他们一般不会主动与他人交往,而作为平常人,身份在下,地位比他低,自然要主动积极,充满真诚,先迈出一步,做出友好的姿态,这是尊敬长者的美德,也是交际的惯例。小文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十分珍惜这层关系,可他是个平常的人,又是小字辈,当然不太容易让作家注意到他。但小文视为自然,更没有赌气,他每逢节日必寄贺卡给这位作家。终于作家记住了小文,并与他有了不寻常的友情。

(6)求助求教,接受呵护

尊贵者是力量的象征,在他面前,别人总是显得很弱小稚嫩。所以要接受并求得呵护。这一则是你与尊贵者交往所寻求和迫切需要得到的东西,二则作为尊贵者,他也会从中获得施予和扶持之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找呵护一要尊重尊贵者的意愿,二要适度得宜,不可仰仗、依附于尊贵者。这包括恰当地求助及一定程度上的求教。这会获得尊贵者的认可,并获取他的友情。小刚对本校一位知名教师十分敬重,主动拜他为师,经常请教一些问题,求得帮助和扶持。由于小刚尊重他的作息习惯和癖好秉性,所以每次请教都会有收获。而在这一次次的请教中,那位教师也对小刚发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产生了很深的友情。

多用暗示少出面

帕特丽夏?科克女士是马萨诸塞州智囊团的成员,她工作精干而颇有建树,但始终没有提升。终于在某一天,她为这事与上司争吵了起来。

“在争论中,我们互不相让,气氛十分紧张,”这位女士后来回忆说,“然而这场唇枪舌剑之后,我就不得不离开这家公司。”

非常遗憾,科克没有遵守同上司打交道的基本规则:没有把握取胜,别轻易向头儿开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尽量避免与上司冲突。对一位不甘寂寞的下属来说,至关重要的恰恰不是唯唯诺诺,而是把自己的不同见解恰到好处地向上司表明。而避免矛盾,只能暂时奏效,如长此以往,下属吃不香睡不甜,人格受贬,上司则耳不聪目不明,指挥失当。

当你想要向上司说出某些话时,不管这样的话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尽量用暗示的方式去说,而不要当面与上司交涉,要给上司留下足够的余地。

具体说来,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并且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你的目的。

当上司的决策出现明显的错误时,可采用下列方法使之改正:(1)让上司自己动摇信心,例如可以说:“您真敢冒险!”或者“哇!您真是勇敢。”语气里带上点怀疑,比直说:“你的计划太冒险。”要好得多。

(2)不要怪上司而要怪客观原因,例如:“要不是形势变化太快,您的计划一定会大获成功。”

(3)表面恭维,暗中出招,跟上司说:“换成我还真想不出您的办法来,我原来想……”表面上说上司比你聪明,经验丰富,实际上达到说出你自己想法的目的,上司听了也许会动心。

(4)询问上司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或许上司会反问你有什么想法,也可能上司会产生一些新的构想,而看起来,这一切也是他想出来的。

(5)请上司把他的想法解释一下,在解释的过程中,他可能不必等你提出来,自己就察觉有漏洞。

(6)采用假设性暗示,例如“如果这种产品销路不好怎么办?”你也说得不过火,又能使上司重新考虑。

当上司对你心怀疑虑时,你不妨也用暗示的方式去试探一下:(1)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别在他忙得焦头烂额、心情懊丧或者出了家庭纠纷的时候接近他,最好是在有你参与的某项工作接近成功,大家都心情轻松,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提出来。

(2)要讲究提问的技巧,例如问他“还需要我做什么事?”或者“还有什么要我补充?”上司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你的评价。

(3)不要专门和上司谈这个问题,这样会让上司觉得不自在,很多上司比你讨厌受批评还讨厌评价部下。

(4)学会察言观色,如果上司总是对你冷淡、不耐烦,而对别人却不是这样,显然他是对你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立下大功,否则不要问上司对你如何评价。

当你对上司的工作有所思考并形成建议时,可以这样对他善意提醒:(1)要先试风向,如果发现上司表现出防卫姿态,最好赶快改变话题。

(2)要逐级反映你的意见,越级抱怨会减少你说话的分量,减低别人对你的信任。

(3)提出批评的每句话都要有根据,否则上司会认为你无中生有。

(4)指责上司的错误,同时要给他提供如何处理才更好的建议。

(5)提出困难向上司求助,好让他自己察觉哪里出了问题,或许你不指出来,他就已经体察到了你的难处。

(6)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工作,因此问题解决了,功劳归于上司,你才能永处顺境。

另外,在用暗示的方式去提醒上司时,有几个方面也要加以注意:(1)选择适当的时机

在找上司阐明自己的不同见解时,先向上司的秘书了解一下这位上司的心情如何是很重要的。

即使这位上司没有秘书也不要紧,只要掌握几个关键时间就行了。当上司进入工作最后阶段时,千万别去打扰他;当他正心烦意乱而又被一大堆事务所纠缠时,离他远些;中饭之前以及度假前后,都不是找他的合适时机。

(2)先消了气再去

如果你怒气冲冲地去找上司提意见,很可能把他给惹火了,所以你应当先使自己心平气和。尽管你长期已积聚了许多不满的情绪,也不能一股脑儿抖落出来,应该就事论事地谈问题。因为在上司的眼里,一个对企业持有怀疑态度、充满成见的下属,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使他重鼓干劲的,这个下属也就只能另寻出路了。

(3)鲜明地阐明争论点

当上司和他的下属都不清楚对方的观点时,争论往往会陷入僵局,因此下属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必须直截了当,简单扼要,才能让上司一目了然。

在纽约城财政部门供职的一名科长克莱尔?塔拉内卡很少与上司有摩擦,这并不是说她对上司百依百顺,她会把自己的不同意见清楚明了地写在纸上请上司看。“这样能使问题的焦点集中,有利于上司去思考,也能让上司有点回旋的余地。”

(4)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通常说来,你所考虑到的事情,你的上司早已考虑过了。因此如果你不能提供一个即刻奏效的方法,至少应提出一些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看法。

(5)站在上司的立场上想一想

要想与上司相处得好,重要的是你必须考虑到他的目标和压力,如果你能把自己摆在上司的地位去看问题、想问题,做他忠实的合作伙伴,上司自然会为你的利益着想,从而有助于你实现你自己的目标。

在职场中,没有几招保命的本事是不行的,因为那样的话,一旦碰上风浪,你会成为首先被牺牲的那一个。因此,多练几个绝招,你才能在职场上活得游刃有余。

小人物如何“借贵人”

贵人也是人,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关系。小人物要想借贵人之光,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贵人的网上结上自己的“扣子”。

谁不想得到贵人的相助,但小人物和贵人之间相隔何止十万八千里。何况即使有缘碰上个“不论好歹”的贵人,求他办事照样碰钉子。在无数小人物心中,也许对求贵人相助多半是想想而已,因为贵人实在难求呀。但也有小人物中的另类,凭着聪明智慧,求成了贵人,办成了大事。

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然而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顿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扬扬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手中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

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痛恨。

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贵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研究的。

旁敲侧击,达到目的

生活中为人求情、代人办事常常会遇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可是只要你学会委婉的表达方法,旁敲侧击,往往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春秋时期韩国修筑新城的城墙,规定了完工限期。大臣段乔负责主管此事。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就逮捕了这个县的主管官员,将其囚禁起来。这个官员的儿子就找到管理疆界的官员子高,让子高去替父亲求情。子高答应了这件事。

一天,见了段乔后,子高并不直接提及释人的事,而是和段乔共同登上城墙,故意左右张望,然后说:“这墙修得太漂亮了,真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劳。功劳这样大,并且整个工程结束后又未曾处罚过一个人,这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不过,我听说大人将一个县里主管工程的官员叫来审查,我看大可不必,整个工程修建得这样好,出现一点小小的纰漏是不足为奇的,又何必为一点小事影响您的功劳呢。”

段乔见子高如此评价他的工作,心中甚是高兴,然后又听子高的见解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便把那个官员放了。

那个官员之所以能够获免,原因大多在于子高的求情。子高把一顶高帽子给段乔带上,然后就事论题,深得要领,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一般人都存在顺承心理和斥异心理,对那些合自己心意的就容易接受。因此,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巧言游说,便容易成功。

这种方法不仅可用来求情,也可用来讽刺,虽不点入正题,却也侧重利害。

齐国的辩士田骄,标榜自己不喜欢做官,并以此自命不凡。实际上,他依附于权贵,气派和势力比做官的还足。

他朋友云奇一天来到他的府中,对他不肯为官的骨气表示极为钦佩并表示愿做一个小仆人。

田骄喜不自胜,问道:

“您是从哪里听说我主张不做官的?”

“听我隔壁的女人说的。”

“她也知道我?”

“不但知道,而且还说您是她的楷模呢?”

“她是什么人?”田骄更感兴趣地发问。

“她是个洁身自好的人,早就发誓不嫁人。可是今年30岁,却生过7个儿子;她虽然没有出嫁,可比出嫁的人还会生儿子。”

“这……这……”田骄有口难言。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云奇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指桑骂槐,痛骂了田骄一番。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便是这样的,旁敲侧击更甚于正面斥责。

向上司“要”的艺术

加薪是每个身在职场的人最大的梦想,也是许多人心中暗暗盘算的“阴谋”。既然能帮公司谈成许多笔生意,也能为自己谈成这个问题吧!可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加薪不能直来直去,而是要曲折一点,换句话说,就是尽量用暗示的方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加薪谈判和所有的谈判都一样,必须先称称自己的斤两,再决定开口要多少。所谓薪水,其实就是你的表现和老板给的待遇在中间汇合的那个点。如果你的表现老板满意,老板给的待遇你满意,两点基本上是重合的,双方都满意;如果你觉得自己表现很好,老板给的待遇比预期的低,那就只有开口去要了。

不只是薪水,还有地位,有时候也得善“要”,老板才给你;而不是大家所公认的那样,你的表现达到了,自然就会给你相应的地位,要知道,老板也是人,也有忘记的时候和看不到的时候。

能否要到你的预期利益,关键就看你怎么去要了。

宋太祖有一天答应要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张非常高兴,一直引颈企望宋太祖正式任命,但是始终没有下文。张实在等得不耐烦,只好想办法暗示。张思光故意骑着瘦马晋见宋太祖,宋太祖觉得奇怪,于是问他:“你的马太瘦了,你一天喂多少饲料呢?”张回答:“一天一石。”宋太祖又疑问道:“不少啊!可是每天喂一石怎么会这么瘦呢?”张又冷冷地答曰:“我是答应每天喂它一石啊!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吃那么多,它当然会那么瘦呀!”宋太祖听出语外之意,于是马上下令正式任命张思光为司徒通史。宋太祖终于通过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诺言。

既然是要,那就得讲究点艺术,像上述的这位官员,面对自己的最大顶头上司,他的做法其实还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万一皇帝心里不太高兴,一怒之下把他现有的也给夺去了,他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封建社会,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幸好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你的要求可以正当地提出来,而不必担心有“性命危险”。

比较好的方法是告诉老板:“我在公司也做了这么久了,对公司也有很深的感情。但现在我面临财务危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来跟你商量一下(先把老板拉到同一边,而不是对立)。你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为公司多贡献一些,并能交换多一点儿的待遇,以让我渡过这个难关。如果公司一时之间真的有困难,而另一家公司表示可以解决我的问题,那么,我可能只好转到那家公司了。等将来财务问题解决了,如果公司需要,我还是希望回来,为公司再次效力的。”

接下来,就是找个提出加薪的时机了。什么事情都要看势头、观风向,加薪谈判也是这样。这里要看的时机,涉及大气候和小气候。

小气候指的是个人因素,比如老板最近的心情如何;最近有别人要求加薪是否成功,老板反应如何;应该趁老板高兴的时候一起要求加薪,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说,免得老板一下子碰到那么多要求加薪的人而被搞得焦头烂额,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还有,比如你要求老板给你加薪10%,因为你过去5年都没有加薪了,你这个要求应该是合理的,老板也同意,但如果他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么多,你就可以暗示他每年给你加薪2%,这也是可以考虑的建议。由于把压力分摊在几年内,老板兴许就可以接受得了。

当你打算向上司“要”的时候,首先要清楚你的贡献和你所要求的是否能够对接上,如果你的要求有点过分,那最好还是免开尊口,以免到时下不了台,最终只有走人的尴尬结局。

激发同情心,难事不难办

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面对求情者的眼泪和哭诉,听者就是铁石心肠,也免不了会动心的。但这并不是说,凡求人办事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而是说,当我们在求人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与事情的办成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具体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求情办事者就得努力激发被求者的责任感,要使被求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美国曾有一位老妇人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由于出纳员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他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最后,他说:“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享受着烈士们争取来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她还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发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驾驭了听众及被告的心理,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

如果仅靠情感打动不了对方时,还有一着就是激发起所求之人的责任心,同情心与信任心一旦互动被激发,事情办成就八九不离十了。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具备,但总评不上职称,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这位教师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虽然竭尽所能让领导引起对自己处境的同情,但收效仍不大,这位领导听后反而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这位教师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我是逐级按程序反映。你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大麻烦,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事情最终得以解决。

这位办事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您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您可就被动了。”

在求人办事时,激发对方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当你巧妙地点醒对方身负的责任和手中的权力时,会使对方衍生出一种自豪感,使他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同时站到了你的立场上。到了这个时候,再难办的事情也能办得成。

不仅仅是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眼泪有时比女人的更有用。这是因为一般人都相信“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旦男人哭起鼻子来,那一定会使在场的人丢盔弃甲而逃。

一家公司曾经用一年时间来解雇一位普通员工,但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原因是这个高大魁梧的领班擅长哭。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人事部经理与这位领班会晤了4次。而每次都在尚未进入主题时,领班已经泣不成声了。也许是他演戏的天分,对这位人事经理已经达到了绝佳的效果。每次经理都对公司领导者说:“如果必须开除他,你们自己去说吧,我办不到。”就这样,领班一直在那家公司做事。

日本国会有一次在讨论政治伦理问题时,中曾根首相为了征询田中角荣的意见而和他会晤。在谈话中,前首相田中感叹地说:“我听孙子说,在学校同学们都讥笑他,所以不想上学了。我心里很难过,爷爷的错误竟要孙子来承担。”说罢,已是泪流满面。

中曾根首相看了,不禁也热泪盈眶,并立刻告诉田中:“我们必须在政治与伦理间订立规范。”敏感人士认为,中曾根首相被田中的眼泪蒙骗了。

一般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达到。

在日本的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有一位田中派的候选人,由于田中形象的阴影使他处于不利的形势,但仍当选了。他就采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字架压得透不过气来”等低姿态,以流泪的神情来争取民众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于街头,向来往的行人哭诉,因此获得了多数民众的同情票。

在办事过程中泪水是最厉害的一种武器,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被求的一方往往因为对方的泪水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对对方的请求一一应允。铁石心肠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示“敌”以弱,化“敌”为友

大多数人是爱护弱小者的,当你把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时,很多人就不会把你当做一个“完人”,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敌人”也会放下对你的敌意,而慢慢接受你。

有位记者去采访某个大政治家的下属丑闻的真相。这位大政治家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把兴致勃勃开始质问的记者拦住:“时间多的是,慢慢来好了!”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下。

他的这种态度,首先便把记者的开场白抑制住了。

过了不久,咖啡送来了。

随后,采访不断地被这个政治家制造的偶发事件打断。那个政治家看来像是不敢喝热饮的人,刚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来:“烫死了!”把杯子都打翻了。

收拾告一段落后,谈了不一会儿的话,政治家又把香烟放颠倒了,就要在滤嘴上点起火来。

“先生,香烟放反了!”由于记者的提醒,政治家便慌慌张张把烟头给换回来,以致把烟灰缸也碰倒了。

据说只要大喝一声,便能令普通的国会议员打哆嗦的这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却让记者意外地看见了这些丑态。因此,不知不觉中,记者的挑战情绪消失,甚至对这位大人物感到亲切不已。

但是,是不是大政治家真的这么弱呢?显然不是的,他的那些做法只能说是这个大政治家耍的一个手腕。

人们在看到眼前威严的人露出丑态和弱点时,对这个人所抱的紧张感便会消失,相反的还具有接受这人的心理倾向。反用这种倾向的话,也可借着故意显露自己的丑态,使对方疏忽,甚至也可能将对方拉拢成为自己人。在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给人以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

有一位在一流企业担任要职的领导。他在荣升经理时,在就职的寒暄中宣布道:“我一向对数字感到头痛,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帮忙!”

光这一句话,就让为了迎接能干的经理而战战兢兢的属下们的紧张感一扫而空。

但是,当属下提出书面报告时,他却总能一眼看出差错:“这地方数字有错哟!”若无其事地督促其注意。这个指正其实很细微而且相当重要,这样继续一段时间的话,便会建立一种评语:“这经理明明说他什么都不懂,其实却是相当不含糊呢!”短期内属下对他的信赖感也增强了。

如此这般,为了解除人们的警戒心和紧张感,并拉拢他人到己方来,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是能发挥相当功效的。这点大概可以说是越用在头衔显赫的人身上,就越能产生绝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