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耐得住烦,才能成就大事业

《变形记》reference_book_ids":[7226991687858392119,7051883246564412424,7307217025749748747,6988533058454457352,7294563928481205257,72808075834247117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7,"start_container_index":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3},"quote_content":"《城堡》reference_book_ids":[6987292410854247460,7226991690932816907,7234830139178093600,7267077381360192551,7127581575167872031,72918782771514604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追忆逝水年华》reference_book_ids":[7198094472012368896,7025502900088523790]}],"1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吕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316434976050777128,7107503072145837064,7332299506026810430,7294565326635666470,7314149768207273012,7356070703994506302,7314149766005263412,7316100899972058162]}],"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淮南子》reference_book_ids":[7316100906276097064,6883401921206422542,7332311474762697790,733977713106642847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生活中让人感到麻烦、令人厌烦的事情有很多,我们是否也有过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很累,但也要去完成的事情?其实,当我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它看成提升自我的契机,把它当成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我们只有经得住烦恼的磨炼,在不断地挑战中完善自我,才能更快更好地进步。

精力有限,切忌涉足太多的领域

有些人即使长大成人,还是不太能集中注意力。明明有人在对自己讲话,却无法专心倾听。这样心神定不下来的人,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多半会慌了手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毁灭。记住:成就与其精力的集中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人最终无法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原因就是他们同时涉足了太多的领域,由此难免会分散精力,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步,使得他们最终一事无成。他们没有采取一种更明智的做法,集中精力于某一个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成为该领域所向无敌的行家高手;相反,他们选择了在很多领域成为“三脚猫”似的人物。他们四处出击,什么东西都有所涉猎,却又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最终只懂得一点皮毛。

英国政治活动家、小说家爱德华·利顿说:“有许多人看到我整日里如此忙碌,事无巨细无不顾及,竟然还能有时间来从事学问研究,他们都免不了奇怪地问我:‘你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来完成这样多的著述呢?你究竟有什么分身之术,可以做完这么多工作呢?’或许我的回答会令你大吃一惊,答案就是——‘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从来不同时做几件事情。’”

“一个能从容自若地安排好工作的人肯定不会让自己过于劳累。换句话说,如果他在今天疲于奔命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疲劳和困乏,这样的话,他明天就不得不减慢工作节奏,所以结果就是得不偿失。我认为,我真正专心致志地学习是从离开大学校园跨入社会之后开始的。”

“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在生活阅历和各种知识的积累方面,跟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相比,自己毫不逊色。我游历了许多地方,所见甚广;在政界和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中,我也收获颇丰;除此之外,我在各地出版了大约六十卷著作,其中涉及的许多课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你认为通常一天中我会有多少时间用来研究、阅读和写作呢?我可以告诉你,不到3个小时;在国会开会期间,可能连3个小时都没有。然而,在这3个小时之内,我却是全神贯注地投入我的工作的,心无旁骛,用心极专。”

柯尔律治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但是他意志薄弱,缺乏勤勉的习惯,厌恶长期的连续性工作;他只是一味地沉溺于精神的幻想,这种幻想消耗了他的精力,于是,他的生命过早地耗尽了,就如脚踏在半空中般不切实际地生活着。他空有万般才华却一事无成,到最后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面对的都是悲惨的失败。活着时,他整日埋头于自己臆想的荒谬绝伦的人生幻想之中;而当面对死神时,他仍然沉湎于幻想之中难以自拔。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下决心、定计划,但直到他撒手西去的那一天,也仍然没有行动的决心,有的只是纸面上的计划而已。

尽管他时时有新主意、新目标,但他从未持续地完成过一件事。他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就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随风飘零、任意东西。

“柯尔律治死了”,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写信给一位朋友说,“据说他身后留下了四万多篇有关形而上学和神学的论文——但是其中没有一篇是写完了的。”

境界谈

一个人如果全身心地追求某一目标,鲜有不成功的。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成功者之所以能超越芸芸众生,就在于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认准某个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矢志不移,他们的成就与其精力的集中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耐得住烦,才能成就大事业

凡值得着手去做的就值得做完,若不值得完成,为什么要开始做呢?聪明的猎人不仅仅跟踪猎物,重要的是他们会最终抓获猎物。

做事难,做人更难。难就难在:无论多么简单的事,也会被人弄得复杂起来。

单纯一件事,只要肯下工夫,要把它做好并不难,但一扯上人为因素,简单的事也会变复杂。而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的不同,这事的复杂度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条绳子打上了千百个结——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

比如公司调整人事,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压的施压,钻营的钻营,这就是打了千百个结的绳子;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几年前就开始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每个步骤都是问题,也都需要解决,这也有如打了千百个结的绳子。而要解开这些绳子上的结,要的便是“耐烦”。

事实上,要做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智慧、经验,那么为何在此特别提出“耐烦”二字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决问题;但若无“耐烦”的本事,则无法做好磨人磨得发狂的事,也无法解决复杂多变、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所以,不能“耐烦”,徒有智慧和经验还不能成就大事。

“耐烦”是和客观环境比耐力,也在和竞争对手比耐力,你能“耐烦”,就不会输。若因不耐烦而半途放弃,那么就先输了,很多在人生竞赛中落后的人都是因为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智慧不如人!

在工作中往往有一些琐碎而无价值的事,通常是一些不重要的任务或工作,而且报酬低。它消磨你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让你不能处理更为重要且是当务之急的工作。琐碎无价值的工作可能是将文件归档、清理办公桌抽屉、日常文书工作或者没有紧迫任务时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那种工作。

如果你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每天面对这些琐碎而无价值的事,是不是会感到厌烦?尤其是在社会中的人,很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会不屑一顾。人生一世,谁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业,不虚此生。可是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业的确实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养等等,但“耐不得烦”却是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

“要能耐得住烦”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得失而影响大目标、大事业。“耐烦”就是耐住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能耐一次烦,便能耐两次烦,这种本事一变成习惯,将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这种“耐烦”的本事,年轻人尤其要学到,不要说你年轻气盛而“做不到”,那是托词,这里能告诉你的只是:越早学到,越早获益!

至于如何培养“耐烦”的本事,这并无捷径,也没有速成班,这是个人意志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只要在碰到“很烦”的事时,便告诉自己——要耐烦!然后仔细地、耐心地、不动气地分析该如何做这些事,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慢慢的,你便有了“耐烦”的本事。

境界谈

不只是做工作要“耐烦”,做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耐烦”——你如果连吃饭也不耐烦,是会噎着的啊!

宁可与人共醉,不可独自清醒

有时,最好的知识就是全然不知或装作全然不知,因为我们必须和他人共同生存,而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你比他们更优秀。很多时候,你真的应该:宁可与人共醉,不可独自清醒。

你也许遇到过下面的情况:

艰苦努力之后,你把精心拟就的工作方案呈报老板。他对你的工作成果大加赞赏,在大家的面前“拍你的肩膀”,表示重视你的才能,在会议中上上下下也都一致赞许你的真知灼见。再如,你刚好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使公司大赚了一笔钱,各部门主管对你另眼相看。这时的你必然是春风得意,难禁喜悦之色,大有世界都属于你的感觉,有点飘飘然了吧?但你兴奋忘形之际,也许正是你自埋炸弹之时。

这实在太危险了!

叫别人嫉妒你,是十分失败的事,它会使你不知不觉之间成为很多人的敌人。

同事之间嫉妒的产生都是因为以下的情况。例如:“他的条件又不见得比我好,可是却爬到我上面去了。”“他和我是同班同学,在校成绩又不比我好,可是竟然比我发达,比我有钱!”……换句话说,如果你升官了、受到上司的肯定或奖赏、获得某种荣誉时,那么你就有可能被同事中的某一位或多位嫉妒。女人的嫉妒会表现在行为上,说些“哼,有什么了不起”或是“还不是靠拍马屁爬上去”之类的话,但男人的嫉妒通常放在心里,有的放在心里也就算了,有的则开始跟你作对,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

当你一朝得意时,你应该注意几件事:

(1)同单位之中有无比我资深、条件比我好的人落在我后面?因为这些人最有可能对你产生嫉妒。

(2)观察同事们对你的“得意”在情绪上产生的变化,以便得知谁有可能嫉妒。一般来说,心里有了嫉妒的人,在言行上都会有些异常,不可能掩饰得毫无痕迹,只要稍微用心,很容易发现这种“异常”。

而在注意这两件事的同时,你也要做这些事情:

(1)不要凸显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或是激起本来不嫉妒的人的嫉妒。你若洋洋得意,那么你的骄傲必然换来苦果!

做出让步的姿态,对人更有礼、更客气,千万不可有骄傲的态度,这样就可降低别人对你的嫉妒,因为你的低姿态使某些人在自尊方面获得了满足!

(2)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显露你无伤大雅的短处,例如不善于唱歌等等,好让嫉妒的人的心中有“毕竟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幸灾乐祸的满足。

与心有嫉妒的人沟通,诚恳地请求他的配合,当然,也要提示、赞扬对方有而你没有的长处,这样或多或少可消除他的嫉妒。

境界谈

遭人嫉妒绝对不是好事,因此必须以高姿态来化解。而话说回来,嫉妒别人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有了嫉妒之心,又无法加以消除,那么千万不要让它转变成破坏的力量,因为这种力量会伤人也会伤己,而且嫉妒也会阻碍你的进步。因此,与其嫉妒,不如想办法追上对方,甚至超越对方。

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发现自己,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种德行,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更是认识自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有人问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

他回答说:“发现自己的能力。”

正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使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了往高尚和纯粹境界提升的可能。

人缺乏发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对自己的审察、怀疑、反省、忏悔的能力,缺乏深究事物真相和本质的能力。人便会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虚耗和损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伤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假如既没有自知之明又狂妄自大,就如一个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一派绅士风度,却在屁股后面露出一根毛茸茸的尾巴,让大家忍不住发笑。事实上,这类笑话是司空见惯的。

发现自己,就是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部、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

实际上,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正是一个人的悟性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正如真理愈辩愈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可能浮出海面。

安提司泰尼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看到铁是被锈腐蚀掉的,他评论说,嫉妒心强的人被自己的热情消耗掉了——他是在同自己的嫉妒谈话,对自己潜伏着的嫉妒作出严正警告。他常去规劝一些行为不轨的人,有人便责难他和恶人混在一起,他反驳道:医生总是同病人在一起,而自己并不感冒发烧——他是在同自己的德行和自信谈话。他认为:那些想不朽的人,必须忠实而公正地生活——他是在同自己的信念谈话……

一生与孤独为伴的哲学之父、后精神分析大师克尔恺郭尔,更是善于发现自己的人。

他在世时,整个世界都不理解他,甚至敌视和厌弃他。他一方面向整个世界的虚伪和庸俗宣战,另一方面回到自己内心,不厌其烦地同自己谈话。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了一万多页日记,也就是说,他几乎天天在同自己谈话。然而,正是这个“真正的自修者”、这个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的“例外者”充满绝望和激情的自我倾诉,许多年后成为震撼人类精神的伟大启示。

伟大的诗人都善于发现自己。因为只有善于发现自己,这些诗才更具真实性,更有穿透事物的尖锐性。

请看里尔克的最辉煌作品:“不和任何人见面,除了对自己的内心说话之外,绝对不开口——这的确是我立下的誓言。”

所谓“对自己的内心说话”,就是写诗,换一种说法,写诗就是诗人同自己谈话的一种方式。在同自己谈话的过程中,诗人把自己在生命冲突中体验到的种种图像精确地呈现出来,从而让我们看到了生存的陷阱、灵魂的锯齿、信念的血痕以及万物的疼痛。

诗人的声音必然是可靠的、真实的,摒弃了所有虚伪、怯懦、狂妄和矫揉造作。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比如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卡夫卡的《城堡》和《变形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西蒙娜·薇依的《书简》……

境界谈

发现自己,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种德行,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更是认识自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有本事的人从来不夸耀

越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越是没有本领的人。越是有本领的人,越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

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举行的那场世纪拳王大赛一样,虽然这场比赛被判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刘易斯获胜,真正的拳王当是刘易斯,霍利菲尔德再怎样吹嘘也是没用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晰的大人物,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也许你以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些骄傲呢。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做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也是不失一位伟大军人风度的。他之所以与格兰特持相反的态度,并非不肯谦虚,实在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都是偶然的机会造成。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弗吉尼亚,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潭中作战。相反的,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让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越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越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作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疑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境界谈

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知道我们99%的成功,其实有不少是机遇的成分夹杂在里边的。我们应该看清这些机遇所在,准备将来如有同样事情发生,又缺乏这些机遇时,知道怎样应付。欧洲有一著名格言:“越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越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越是有本领的人,越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

不会再为虚名所累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将使人一事无成。

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他的一种名誉,一般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实际所做出的贡献是相等的。

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说的就是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过目不忘,能吟诗作赋,被人称颂,成为一时的名人。可是仲永成名之后沉醉在虚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地学习,渐渐地长大成人之后,就和一般人一样了,他的那些天赋、才能也都离他而去了,一生无所作为。这就是虚名可以毁掉人生的例子。

还有一些人取得名誉之后,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拼死拼活地要维护自己的名誉。结果,早早地就被名誉累死了,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作家朋友,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唯恐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2个月便与世长辞,年龄不过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虚名累死的。

名誉毕竟是人的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损害,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

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先进人物,他们常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想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给自己戴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境界谈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拨开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而妨碍自己的大成功,这样,才能使我们获得真正的荣誉。

学点为人处世之道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不论年轻与年长,不论生活的哪一步,要想使人生和谐完美,都需要讲究一点艺术,学点为人处世之道。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上帝不会偏爱哪一个人,没有失败的人,只有失败的处世之道。

第一,要加强自我修养,修养制胜。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修养是人生的第一课,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事业基础所在,谁能建成空中楼阁呢?修养能表达出一个人内心高尚的情操,它并不是装模作样的外在行动。在相同的机会面前,成功偏向于修养好的人,往往把失败推给那些不愿意客气的异人。

第二,要学会以诚待人。得别人信任凭忠诚,攻自己错误凭诚实,诚实是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俗话说:“友谊贵在诚,谈吐贵在实”,只有以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真心,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第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中,我们不去抱怨、责备别人,这是首要的要求。同时,面对别人的抱怨、责怪,我们要容天下难容之事,以从言语中得到新的收获。他的责骂并不能伤害你的内心。如果你做错了事,那就要有则改之;如果你没做亏心事,那便不用心虚,别人的责骂便不必接受,但也不必去和他理论,就像借东西一样,你不接受,不还在别人那里嘛!

第四,学会体谅人。多为别人着想,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每个人都渴望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这些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如果我们都站在别人的角度,多为对方考虑,我们会发现自己也能善解人意,并且人际关系会变得颇为满意。

第五,为人要讲信用。人生在世,诚信尤为重要。欺诈之徒,时间长了,人们总能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一旦被人揭穿,人们就会鄙视他、蔑视他、远离他,不再和他交往合作。信用是为人之本,是人的无形资产。松下幸之助说:“诺言所以能成为力量,是因为守信用。”

第六,学点说话的技巧。一样话,两样说,便能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生活需要真实,说话需要真实,但也需要艺术。一种体面的说法,自然会引得别人“龙颜大悦”。直白的话,虽说是事实,却不免让人尴尬。在不同的场合,应当考虑用恰当的语言,对不同身份的人要更注意不同的对待方式,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第七,和气生财。人一生下来都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满足就要去争取、追求。追求过分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势必要发生争执,一争就会乱,一乱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了。

第八,吃亏是福。不要为现在的付出而懊恼,不要因为现在吃点亏就伤心。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今天的付出,正是为明天的收获播下希望的种子。

境界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正成功者都是深谙世事的,他们知道处世是人生的大智慧,创业成事首要的是做人。

顺其自然,成事在天

古语有云,“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

《淮南子》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住在长城边的老翁养了一群马,其中有一匹马忽然不见了。家人们都非常伤心,邻居们也都赶来安慰他,而他却无一点悲伤的情绪,反而对家人及邻居们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众人惊愕之中都认为是老人因失马而伤心过度,在说胡话,便一笑了之。

可事隔不久,当大家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时,老翁家丢失的那匹马竟然又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匹漂亮的马。家人喜不自禁,邻居们惊奇之余亦很羡慕,都纷纷前来道贺。而老翁却无半点高兴之意,反而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唉,谁知道这会不会是件坏事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都以为是老头乐疯了。

果然不出老头所料,事过不久,老翁的儿子便在骑那匹漂亮的马时摔断了腿。家人们都挺难过,邻居也前来看望,唯有老翁显得不以为然而且还似乎有点得意之色。众人很是不解,问他何故,老翁却笑着答道:“这又怎么知道不是件好事呢?”众人不知所云。

事过不久,战争爆发,所有的青壮年都被强行征集入伍。战争相当残酷,前去当兵的乡亲,十有八九都在战争中送了命,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腿跛而未被征用,他也因此幸免于难,故而能与家人相依为命,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便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出处。老翁高明之处便在于明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能够做到任何事情都能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一种处世哲学,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很受用的处世哲学。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叹息、不堕落、胜不骄、败不馁,只管奋力前行,只管走属于自己的路。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这种“成事在天”便是一种顺其自然。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顺其自然不是随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实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有人曾经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涡怎么办?”教练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旋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便可转危为安。”顺其自然也是如此,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正确的方向去奋斗。

顺其自然不是宿命论,而是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顺其自然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境界谈

人生如同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偶遇风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顺其自然,学会适应,才能战胜困难。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脚下。

遇事不钻牛角尖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进屋不知推门的错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

《吕氏春秋》里记载:楚国有一个人搭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剑掉进了河里。同船的人都劝他下水去捞,但他却不慌不忙,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个记号。有人问:“做什么用啊?”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作个记号,等会儿船靠岸时,我就从这个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把剑找回来。”船靠岸时,他就这样去找剑,结果自然没有找到。

刻舟求剑,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有时候我们也会刻舟求剑。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都能变坏事为好事。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他便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好呢!”于是,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他发大财而回。

第一个人不懂变通,一味钻牛角尖,总以为牛不喝水,便不能强按头。第二个人则不然,他会变通一下,给牛点盐吃,不也就能让它喝水了嘛!

关于皮鞋的由来,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早期没有鞋子穿,人们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某一个国家,有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境界谈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别因为小事误了大事

有一个人夜里做了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一位头戴白帽,脚穿白鞋,腰佩黑剑的壮士,向他大声叱责,并向他的脸上吐口水,吓得他立即从梦中惊醒过来。次日,他闷闷不乐地对朋友说:“我自小到大从未受过别人的侮辱,但昨夜梦里却被人辱骂并吐了口水,我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这个人来,否则我将一死了之。”于是,他每天一早起来,便站在人潮往来熙攘的十字路口,寻找梦中的敌人。几星期过去了,他仍然找不到这个人。结果,他竟自刎而死。

看到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嘲笑主人公的愚蠢。做梦乃是一件极其稀疏平常的小事,做噩梦也是常有的事,怎么能为此而大动干戈呢?可生活中就有许多人为小事抓狂,为一点小事而和别人闹翻脸,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例子每天在街上都能看到。

中国有句古话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的时候,事情虽小,但杀伤力却很强,小则破坏人的好心情,大则可以让人前功尽弃,甚至送命。历史上有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船的例子啊?今天不也正在上演一幕幕这样的悲剧吗?

在科罗拉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据当地人讲,它曾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曾被闪电击中过14次,它都挺过来了,但在最后,它却在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下永远倒下了。那些甲虫从根部向里咬,一开始树还没有感觉,但却渐渐伤了元气。最后,这样一棵森林中的巨人,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倒,狂风暴雨也没能把它摧毁,却栽倒在小小的甲虫手里。

别为小事抓狂,对待一些委屈和难堪的遭遇,在内心转变成另一种心情,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去化解这一切。如果能从中得到更大的益处,不也是另一种收获吗?这不是比到处记恨别人,处处结下冤家强吗?用一则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非常合适。有一个人经过一棵椰子树,一只猴子从上面丢了一个椰子下来,打中他的头。这人摸了摸肿起来的头,然后把椰子捡起来,喝了椰子汁,吃了果肉,最后还用外壳做了个碗。

我们之所以对小事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说明我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更为重要的事情上。因此,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我们首先要问自己:“这是我生活目标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吗?为此花费时间与精力值得吗?”

境界谈

当我们集中精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时,生活中的烦恼便会大大减少,便不会再为小事抓狂,因为我们在自己梦想的追求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不在乎身边这些丁点的麻烦事了。

忘“我”一片清朗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他所得到的朋友,就能比一个要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生活中你有没有总是以“我”为中心?和别人争吵的时候,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是不是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当你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是不是总抱怨运气差,老天对“我”不公平?

生活中关心自己、看重自己,这都没错,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太看重自己,则会让人刚愎自用,让人失去人生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友谊、人格等。忘“我”可以让天空一片清朗。好事不争不抢,先人后我,这是一种忘“我”;困难面前,不推不让,这也是一种忘“我”。忘“我”方显人格的高贵,才是英雄本色。忘“我”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才能让心灵的天空一片清朗。

卓别林是世界闻名的喜剧大师。一次他谈到成功的经验时,告诉人们,其实他的表演才能并不比别人高多少;相反,比他更富有才华的演员有的是,但是他有两样东西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第一,他能在舞台上把他的个性显现出来。他是表演者,了解人类的天性。他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语气都是精心考虑过的。第二,他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把别人放在第一位。他说,许多表演者面对观众,总对自己说:“嗯,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瓜,一群笨蛋,我可以把他们逗得团团转。”但他却对自己说:“我很感激,因为这些人来看我的表演。他们使我能够过着一种很舒适的生活,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卓别林说,他每次上台后,都会忘却自己,全身心投入,都要一再地对自己说:“我爱观众,我爱观众。”正是因为他能够处处为观众着想,所以才能赢得观众的掌声。任何表演,最精彩的时候,也正是演员忘“我”的时候,人生的大戏也一样。

忘“我”之人,甘于做幕后英雄,甘于做无名英雄。19世纪中叶美国的实业家菲尔德率领工作人员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连接了起来。为此,他成为美国当时最受尊敬的人,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可就是这样的人,在举行接通庆典时,却坚持不上贵宾台,只远远地站在人群中观看。

忘“我”之人,工作上不推不让,能赢得领导赞同;利益上不争不抢,能赢得一片宁静;挫折中,不卑不亢,能赢得最终成功;生活中不以“我”为中心,能赢得美好人生。

境界谈

忘“我”不是丢失“我”,不是没有自我,不是一味的“让”,也不是无原则的后退。忘“我”是一种高风亮节,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

人生寂寞如水

西方有位哲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没有过过四个星期真正的安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推上去又不断滚下来的崖石。”所以,追求宁静,或者是追求寂寞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个梦想。由此看来,寂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许多人害怕寂寞,他们时时借热闹来躲避寂寞,麻痹自己。红尘滚滚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固守一方清静、独享一份寂寞了,更多的人脚步匆匆,奔向人声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热闹之后的寂寞更加寂寞。我辈之人,如能在热闹中独饮那杯寂寞的清茶,也不失为人生的另类选择与生存。但是,寂寞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享受的!

对未来进行抗争的人,才有面对寂寞的勇气;在昔日拥有辉煌的人,才有不甘寂寞的感受;为了收获而不惜辛勤耕耘流血流汗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享受寂寞。

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只有在拥有寂寞时,你才能静下心来悉心梳理自己烦乱的思绪;只有在拥有寂寞时,你才能让自己成熟。不在寂寞中升华,就在寂寞中死去。

许多人把失意、伤感、无为、消极等与寂寞联系在一起,认为将自己封闭起来,就是寂寞,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倘使这样去超越生活,不仅限制生命的成长,还会与现实隔阂,这样的人只是逃避生活。

寂寞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难得的感觉,是心灵的避难所,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舔舐伤口,重新以明朗的笑容直面人生。

懂得了寂寞,便能从容地面对阳光,将自己化作一盏清茗,在轻啜深酌中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生长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欢歌都是幸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真实,有时,平淡是穿越灿烂而抵达美丽的一种高度,一种境界。

当寂寞来临时,轻轻合上门窗,隔去外面喧嚣的世界,默默独坐在灯下,平静地等待身体与心灵的一致,让自己从悲观交集中净化思想。这样,被一度驱远的宁静会重新得到回归。你静静地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人世间风起云涌的内容,思考人生历程中的痛苦和欢悦。你不再出入上流社会,也就不再对那些达官显贵们摧眉折腰,人们不再追逐你,不再关注你,你也因此而少了流言的中伤。当你真实乍窥了人生的丰富与美好、生命的宏伟和阔大,让身心平直地立在生活的急流中不因贪图而倾斜、不因喜乐而忘形、不因危难而逃避,你就读懂了寂寞,理解了寂寞。于是,寂寞不再是寂寞,寂寞成了一首诗,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于是,寂寞成了享受,使我们终于获得了人生的宁静。这是寂寞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

寂寞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冉冉上升的思绪逃离了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形胜独标的自得和孤高,带领我们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换取内心的宁静、博大致远的菩提梵境。

境界谈

寂寞如水,让它拂拭我们蒙尘的心灵,让它涤荡掉我们身上的浮躁、空泛和沮丧,才能叩问自己的灵魂,看清梦里的花朵以最美的形式在生活中绽放,听到远方的鸟语在天籁中落下嘤嘤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