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和悲观只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而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
乐观能使人战胜挫折,给人以希望,赋予人们力量,它使人笑对人生,使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乐观是幸福的种子,是快乐的源头;悲观能使人精神萎靡,眼界狭窄,没有自信,悲观失望,悲观是扑灭理想之火的水,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是家庭幸福的拦路虎。
乐观之于人生,是浮荡在地平线那袅袅升起的热望与希冀,是寻得一份旷达与美好的希望与勇气。而悲观之于人生,则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失望与不满,总是在抱怨的灰暗心态中逐渐失去更多。
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心态截然相反。同样是春天的花园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悲观者看到的是墙角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
两个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职,经理把第一位求职者叫到办公室,问道:“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
求职者面色阴郁地答道:“唉,那里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部门经理粗野蛮横,以势压人,整个公司暮气沉沉,生活在那里令人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换个理想的地方。”
“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经理说,于是这个年轻人满面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个求职者也同样被问到这个问题,他答到:“我们那儿挺好,同事们待人热情,乐于互助,经理们平易近人,关心下属,整个公司气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发挥我的特长,我真不想离开那儿。”
“你被录取了。”经理笑吟吟地说。
吃甘蔗的时候,乐观的人是这样的:如果从蔗头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总是最甜的;如果从蔗尾吃起,他会想现在吃得越来越甜了。悲观的人是这样的:如果从蔗头吃起,他会想现在吃的越来越不甜了;如果从蔗尾吃起,他会想现在吃得总是最不甜的。
这个经典的比喻,可见明明是同一件事,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之间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乐观者与悲观者的眼界也是不一样的,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有一个国王想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王位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骑马到远处的一个小镇上,随便购买一件东西。而在这之前,国王命人偷偷地把他们的衣兜剪了一个洞。
中午,兄弟俩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采烈。国王先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金币丢了!”国王又问小儿子为什么兴高采烈,小儿子说他用那枚金币买到了一笔无形的财富,足以让他受益一辈子,这个财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把贵重的东西放进衣袋之前,要先检查一下衣兜有没有洞。
同样是丢失了金币,悲观者用它换来了烦恼,乐观者却用它买来了教训。
悲观,是因为短视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乐观,是因为卓识和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同样,在事情的结局上,王维乐观者容易成功,而悲观者多是失败。
美国有两家鞋厂为了开发市场,分别派业务员前往非洲考察当地的需求量。甲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立刻晋升为主管;乙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却从此被冷落在一旁。同样去非洲考察,为什么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呢?
原来,乙厂的业务员,到了非洲,当天就发了一封电报回厂报告。电报的内容是:“完了!一点希望也没有,因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他一双也没有出去卖,就直接打道回府了。
而甲厂的业务员到了非洲,当天也发了一封电报回厂报告,电报的内容则是:“太好了!希望无穷,因为这里的人都没有鞋子穿。”他亲自到大街上去推广自己的鞋子,尽管无人问津,却找出了无法打开市场的深层原因。
同样的事,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待,不同的结果。只因为两个业务员,一个是乐观者,一个是悲观者。悲观者的眼光总是专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后他们只看到了什么是没有可能的。乐观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
乐观中撷取一份坦然,你的面前就会盎然多彩,若在悲观中摘下一片沉郁的叶子,只能瓦解你积蓄的力量。
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出有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出有因也能变的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命,都在仰赖着他人的奉献,都在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社会的扶植。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会发愤图强,追求成功,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在一个“与成功者对话”的论坛上,一位听众请教台上的企业家:“您觉得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地方?”企业家没有讲一番大道理,而是告诉在座的各位:“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对人对事对物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你一定会成功。”这段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我们知道很多经典,如佛经、《圣经》、《古兰经》。它们都告诉你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可是很少有人一语道破,成功的秘诀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别人的帮助。
在一次大陆和台湾的十大杰出青年的座谈会上,台湾第37届“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一家专门生产消防器材的大公司的厂长赖东进向大家讲了他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也是个瞎子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瞎子。瞎眼的父亲和母亲只能当乞丐,住的是乱坟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
他9岁的时候,有人对他父亲说:“你应该送儿子去读书,要不他长大了还是要当乞丐。”父亲就送他去读书。为了供他读书,才13岁的姐姐就到青楼去卖身。照顾瞎眼父母和弟妹的重担落到了他单薄的肩上——他从不缺一天课,每天一放学就去讨饭,讨饭回来就跪着喂父母。后来,他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并且获得了一个女同学的爱情,可是未来的丈母娘却说“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样的一窝人”,把女儿锁在家里,用扁担把他打出了门……
故事讲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可是,我要说,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直到现在我都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也感谢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担打我,让我知道要想得到爱情,我必须奋斗必须有出息……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炼,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
倘若不知感恩,贪心会使我们无法得到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试想一下,你是会把东西送给哪种人——一个不知足总是怨天尤人的人,还是知足并且表达了由衷感谢的人?即使是老天爷的恩赐,也会选择后人。吱吱叫的轮子可能最先得到润滑,却也会最先被换掉。
一天,某公司要裁员,内勤部办公室的小丽和小林都在被裁人员名单中,按规定她们要在一个月之后离岗,她俩得知这一消息都很伤心。
第二天上班,小丽跟谁都没有什么好声气,仿佛吃了火药,她跟主任诉冤,找同事哭诉:“凭什么把我裁掉?我干得好好的……”她声泪俱下的样子,确实令人同情。而她只顾到处诉苦,以至于她的订盒饭、传送文件、收发信件等分内工作都不再过问了。她原本是个很讨人喜欢的人,但现在她整天找人诉苦,许多人都开始有些怕和她接触了,后来就有点厌烦她了。
小林在裁员名单公布后,虽然哭了一晚上,但第二天一上班,她就和以往一样地干开了。她主动向大家揽活儿。面对大家同情和惋惜的目光,她笑笑说:“是福跑不了,是祸躲不过,事已至此,不如干好最后一个月,以后想干都没机会了。”她仍然每天非常勤快地打字复印,随叫随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一个月后,小丽下岗,而小林却留了下来。主任当众传达了老总的话:“小林的岗位,谁也无可替代,这样的员工,公司永远不会嫌多!”
不管何时何地,怨天尤人对解决问题都是毫无帮助的!并且这类不知感恩喜欢怨天尤人的人,对怨恨却十分敏感,这类人对别人的要求特别高,喜欢用自己的思考模式来规范他人,整天抱怨他人,却不知好好检讨自己,结果往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他们总是感觉人生充满不幸,幸福指数非常低。
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表达感激是一种习惯,很遗憾,许多人对这样的方式长久以来都是不太习惯的。凡事开头难,尤其是习惯的养成,但是尝试做一次两次,你会发现其实并不会太难,难的是你是否愿意付诸行动,让人生不再遗憾。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我任何东西”。
有的女孩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容貌,也许是因为太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了,以致把自己外形上不太理想的地方格外的注意与强调。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可以得到快乐的源泉很多。如果一位女子有得天独厚的美丽姿容,固然值得快乐,可是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诗文、绘画等精神活动中找到快乐,我们可以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上找到快乐。
作家三毛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直到她看见一个没有腿的人。这个小故事虽然十分平凡,可是它常常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当我偶尔对人生失望,对自己过分关心的时候,我也会沮丧,也会悄悄地怨几句老天爷,可是一想起自己已有的一切,便马上纠正自己的心情,不再怨叹,高高兴兴活下去。”
一个平凡诚朴的朋友,一个温暖朴素的家,也是一种快乐。只要我们对人对己,都不苛求,在内心修养上多去磨炼,就可以摆脱一些围绕自己的平庸肤浅的看法,对人生的乐趣去寻求更深一层的了解,那时,外观的漂亮或不漂亮的影响都不太重要了。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毫无疑问,只要我们有钱,任何有关我们衣食住行等的物质我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买到,并把它们搬运回家,尽情地享受。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这些东西的感恩之情才变得日益淡薄,认为获得它们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不爱惜它们。正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所说,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便不是珍贵的东西。试想: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全部消失,我们还能生存吗?
一个人的本事极有限。那种对一切东西都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有人性的人。请不要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抱怨,不要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不满意。人呀,总是这样,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得到的往往又不肯去珍惜,任由手中握着的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滑过。当你懂得珍惜的时候,你已失去了它。
两个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牵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瓷碗水。
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谢,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
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
不重视现在的人,就不会有可以期待的未来。感谢生活的馈赠吧!当你有了感恩之情,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若你没得到什么,那是因为你本没有付出什么;若你觉得自己所得太少,其实你本可以付出更多!
因此,人有了不忘感恩之心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说感恩心是滋润生命的营养素,一点也不过分。
一个乐观者和一个悲观者在一起聊天。
“假如你一个朋友也没有,你还会高兴吗?”悲观者问道。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没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的生命。”
悲观者问:“假如你正行走,突然掉进一个泥坑,出来后你成了一个脏兮兮的泥人,你还会快乐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掉进的是一个泥坑,而不是无底洞。”
悲观者问:“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只是被打了一顿,而没有被他们杀害。”
悲观者问:“假如你在拔牙时,医生错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还这样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他错拔的只是一颗牙,而不是我的内脏。”
悲观者问:“假如你正在打瞌睡时,忽然来了一个人,在你面前用极难听的嗓门唱歌,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在这里嚎叫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匹狼。”
悲观者问:“假如你的妻子背叛了你,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她背叛的只是我,而不是我们的国家。”
悲观者问:“假如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我终于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吧。”
悲观者问:“这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令你痛苦的,你认为生活永远是快乐组成的一连串乐符吗?”
“是的,凡事只要多往好处想,你就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找到快乐。因为痛苦往往是不请自来的,而快乐和幸福往往需要人们去发现,去寻找。”乐观者快乐地说道。
人活在世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或喜或忧,或悲或乐,不管你的际遇如何,也不管你成功与否,只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凡事多往好处想,烦恼就会望风而逃。
因为在很多时候,人打败自己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本身。
有两个人结伴穿越沙漠。走至半途,水喝完了,其中一人因中暑而不能行动。同伴把一支枪递给中暑者,再三吩咐:“枪里有五颗子弹,我走后,每隔两小时人就对空中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同伴满怀信心找水去了。躺在沙漠中的中暑者却满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
夜幕降临的时候,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而同伴还没有回来。中暑者确信同伴早已离去,自己只能等待死亡。想象中,沙漠里的秃鹰飞来,狠狠地啄瞎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体……终于,中暑者彻底崩溃了,把最后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太阳穴。枪声响过不久,同伴提着满壶清水赶来,找到了中暑者尚还温热的尸体。
很多时候,人打败自己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本身。就像那位中暑者,他不是被沙漠的恶劣气候吞没,而是被自己恶劣的心理所毁灭。因为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自己打败。
人的情绪,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情绪乐观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但他们善于排忧解难。情绪悲观的人常被消极情绪占领,或哀叹嗟悔、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要摆脱悲观心理,需要个人进行心理的积极调适。
1.与消极面绝缘
你可能依然记得多少次受到别人的“抢白”或不公正的待遇,你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总被人家曲解、欺负。”如此你当然没有一刻的轻松愉快。你应该把注意力盯在与别人和善友好的事物上,并常常告诉自己:要与消极悲观的念头彻底有个了断。把你心里愉快、向上的事串联起来,由一件想到另一件,你就可以逐步消除自怨自弃或怨天尤人的情绪。
2.不要过于挑剔
很多乐观的人往往是心胸宽阔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心胸狭窄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对很多事物少一份挑剔,少一份担心,你会发现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接受。
3.学会躲避挫折
遇到情绪受挫时,不妨暂时回避一下,转个弯可能看到的是一番美丽的景色。或者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惰性,或许只要一曲幽静的古典音乐,就能将你带到梦想的世界。同样,看场电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你带到另一个情绪世界。
4.能屈能伸
一些遇到挫折的人,往往有浮躁、悲观的情绪。这些情绪不但无济于事,还会影响你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那些成为你负担的东西,终止悲观等不良情绪,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妨试着放下心理的负担,重新设计美好的幸福生活,或许你能另辟新径发现原本生活的真谛。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因此,不管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不幸和挫折,都应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
乐观和悲观是人生的两种态度,乐观的人看任何事情能看到事物的长处,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而看到希望。悲观的人看问题总盯着事情不好的一面,越看越烦,越看越不顺眼,心生厌倦。
乐观与悲观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同结果。饥饿时,同样是桌子上放的半片面包,乐观者说出的话是:“太好了,桌子上有面包。”吃着面包,眼是亮的,心是暖的,感谢上帝的恩赐,能在需要时享受到食物的甜美。而悲观者则是:“真讨厌,只有这一点面包,就不能多一些”。吃着面包,嘴是苦的,胃是饿的,脸是阴的,心是烦的。
当然,一味乐观并不保证拥有成功的人生;悲观也并不等于陷入负面情绪。如果设定了合理的期望值,朝向符合自己兴趣的目标努力,一样强韧有力。乐天派不必太过自信,否则不易看到自身面临的危机,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可能脱离现实;悲观者也不要自怨自艾,通过对焦虑的调控,同样拥有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悲观和乐观的人做认知测试。先是让他们做测试的时候眼睛向下看,然后再将眼睛稍向上看。结果发现,当悲观者眼睛向下看时,他们在测试中表现得最好,而乐观者则在向上看时表现最佳。由此看来,悲观者和乐观者的成功,似乎自有其特殊的模式。悲观者并非一定不能成功,只是,你要找到开启乐观大门的那把钥匙。
1.对未来始终保持积极期待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这是乐观者最核心的特质,它让乐观者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处世,似乎只是顺其自然,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你期待未来怎样, 它就会变成怎样,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可以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原因并不神秘,人在期待某一结果的时候,他的态度、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会 受到影响,他会以一种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式思考和行动。
设想一下,你考上了大学,要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生活。你很担心自己应付不来大学的课程,担心和新同学相处不好,你决定看看这几个月的星座运势。星座书上说,你在学业上会遇到困难,但可以顺利克服,大步前进;在人际关系上,你会结交 一批新朋友,并且会发现知己。你很高兴看到这些话,心中的焦虑退却了大半,对新生活有了信心。所以,你兴高采烈地来到新学校。
你确实有点儿不习惯大学老师讲课的方式,但你相信这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所以你很努力认真地学习,拿到了奖学金。你相信,身边的人可能会成为你的好朋友,所以你对人很热情很和善,不久,你发现你真的有了一批亲密朋友。你觉得星座真的很神,而事实上,星座并不能准确预测你的未来,它只是借助你的信任,帮助你树立了良好的期待和充足的信心,你不自觉地按照期待的方向待人处事,就这样,期待变成了现实。
2.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处事方式
从一件事的开始到结束,乐观者始终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迎头面对一个个问题。不成功,对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失败,而只是出现了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他们会努力搜索各种信息,竭尽所能地想办法,轻易不会产生“完了!做不成了”的念头。
这不是大道理,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给乐观者和悲观者看同样一个由一堆各种形状的板块组合成的立方体,告诉他们,一会儿要把这个立方体拆散,这些被测者的任务是把散开的板块重新组合成一个立方体,时间不限。实验者没有告诉这些被测者,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太可能解决的问题。悲观者不到二十分钟就放弃了,而乐观者却一直不想放弃,他们要求再多给一些时间。最后,实验者让他们停下来,问他们还需要多少时间,他们说,一定要拼凑成功再歇手,不管要花多少时间。
当人们相信某件事一定能够成功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坚持做下去,只有坚持做下去,成功才有可能。乐观者就是这种人,对成功的期望和相信,让他们总想着如何能达到目的,而坚持不懈地解决一个个不停出现的问题,就是他们最好的成功路径。
3.积极地应对挫败
在乐观者成功的心理机制中,最了不起的,是他们应对挫败的方式。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境:你在银行不幸遇到了劫匪,更不幸的是,劫匪开了一枪,正好打在了你的胳膊上。我们设定-3、-2、-1、0、+1、+2、+3,分 别对应从“非常不幸”到“非常幸运”的七个等级,然后让乐观者和悲观者分别评定这件事幸运或是不幸的等级。悲观者给此事的分数大都是-3或-2,他们觉得这实在是太倒霉了。
而一些乐观者,你相信吗,他们为此事打了+3分,因为他们觉得,“子弹本来可能打死我的,但只是打伤了我的胳膊,这表示我还可以与之搏斗”“子弹没打到头是件多幸运的事啊,没准你还可以把这事写成稿子,赚笔稿费呢!”乐观者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与众不同,遇到坏事,他们总会想到积极的一面,或者比这更坏的情况。所以,乐观者总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期待美好的结局。
爱迪生在寻找灯丝材料的过程中,做了1200次试验,失败了1200次。别人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还要继续吗?”爱迪生说:“不,我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有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