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坦荡君子的活法or阴险小人的活法

《论语》reference_book_ids":[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7337548830532979774,7317891697977855039,7337548830524591166,7077813329493756936,700025701154790093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02363849557019700,7071200634816449543,7077833029015571464,7314149005968018470,7329737059181005886,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20440426807168027,7077813329514728479,7345768839986023486,7316123640058088482,7349025283959180350,6867020911866809352,7339810822505385022,7337548832776916030,7337595471810006078,7340535583871077438,7311637008198143030,7077822913100991501,7107503072137448478,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9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5},"quote_content":"《论语》reference_book_ids":[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7337548830532979774,7317891697977855039,7337548830524591166,7077813329493756936,700025701154790093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02363849557019700,7071200634816449543,7077833029015571464,7314149005968018470,7329737059181005886,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20440426807168027,7077813329514728479,7345768839986023486,7316123640058088482,7349025283959180350,6867020911866809352,7339810822505385022,7337548832776916030,7337595471810006078,7340535583871077438,7311637008198143030,7077822913100991501,7107503072137448478,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1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0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论语》reference_book_ids":[7294565322378447881,7255253493282245671,7337548830532979774,7317891697977855039,7337548830524591166,7077813329493756936,7000257011547900936,7322279466221177918,7332299523408022590,7302363849557019700,7071200634816449543,7077833029015571464,7314149005968018470,7329737059181005886,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7316430498425736207,7320440426807168027,7077813329514728479,7345768839986023486,7316123640058088482,7349025283959180350,6867020911866809352,7339810822505385022,7337548832776916030,7337595471810006078,7340535583871077438,7311637008198143030,7077822913100991501,7107503072137448478,7340164183310224446,7309373715857296446]}],"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9,"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quote_content":"《金刚经》reference_book_ids":[7315417091501198346]}],"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8,"start_container_index":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2},"quote_content":"《高山流水》reference_book_ids":[69339451589583370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君子与小人,如同世界的南极与北极,互为对立而存在。君子依托小人方显其君子。譬如荷花若不是出自于污泥,如何有高洁不染的品性,令人尊敬。

君子是小人眼中的钉,因为污泥看见荷花,总是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的卑微和污垢。因此君子从不害小人,而小人常伤害君子。君子在君子的环境里,有可能成为小人;而君子在小人的环境里,方显君子本色。小人在小人的环境里,小人可成为君子。小人在君子的环境里,永远是小人。或许我们大部分人都还达不到君子的高度,但是绝对不能堕落为小人。

从古自今,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几乎每个朝代每个人生活圈里都有小人。小人做人处事通常不太厚道,常以不良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一般人与小人相处,稍不谨慎,就容易吃大亏。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易牙的人善烹饪技术,竖刁就想尽各种办法,与他结交成了朋友,易牙者乃是贪利忘义之徒。有一天,竖刁把易牙推荐给齐桓公,桓公听说易牙善烹饪,就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什么样?”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能作顿人肉宴献媚桓公,以博得桓公的欢心。然而毕竟市场上没有“人牲”可以买卖,于是易牙就将亲生骨肉作为牺牲品,“大义凛然”地将儿子杀了为桓公烹制人宴。

当桓公品尝这道从未有过的珍馐佳肴,询问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易牙面色痛惜,信誓旦旦地告诉桓公是用自己儿子为桓公烹制而成。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烹子为其羹的伟大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是天下第一忠臣,从此桓公宠信易牙。对于推荐易牙的竖刁更加宠信了。

竖刁又想办法为桓公找美女,有个叫开方的大夫向竖刁推荐卫懿公的女儿。卫懿公的女儿果然貌美,竖刁把她送给桓公,桓公非常高兴,竖刁从此成了最为桓公宠信的内侍。然而正是“烹子为羹”的易牙与竖刁、开方所组成臭名昭著的“小人三人行”,最终将齐桓公推向了最后的断头台。

人们都说,要“亲君子,远小人”。但从古至今,辨别君子与小人的方法始终都不怎么特别有效。因为小人绝对不会为自己贴上一张“小人”的标签,在大众面前公开宣布自己是小人。小人绝对不说自己的短处,自己揭自己的伤疤。原因就在于,君子与小人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像人们穿衣戴帽那样一目了然。

学会分辨小人,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小人的言行有以下特色:

1.喜欢造谣生事

通常是另有阴谋目的,并不单纯以此为乐;有时为了升迁,衬托自己优秀,也不惜丑化对手。他们唯恐天下不乱,惯用“听说”造句,歪曲事实,无中生有。

2.喜欢挑拨离间

分化同事感情,制造纷争和事端,鹬蚌相争,结果渔翁得利。他们口才好,善于撇清责任;事后扮演和事佬,双面间谍,闽语所谓“双面刀鬼”。

3.喜欢奉承

“赞美鼓励”和“奉承拍马”不同,前者是发自真心的赞美之词,而后者舌灿莲花有心机,热情又嘴巴甜,让人晕陶陶而迷失方向。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常伺机打小报告,备受上司宠爱,遭到大家鄙视。

4.喜欢阳奉阴违

工作方面,言行不一,善于表面功夫,也善于俟机邀功抢功。待人方面,他们是表里不一两面人,有时面前夸你套出你的秘密,背后就损你出卖你。

5.喜欢见风转舵

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所谓西瓜偎大边。他们利用别人权势以提升自己地位,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他们不会想亲近,顶多虚以委蛇。

6.踏着别人鲜血前进,踩着别人肩头攀高

从来都是你种树,他乘凉;利用你替他们开路,成功时,不会报答你;甚至翻脸无情抹煞你;他们占人便宜视为当然,怎会感激?

7.喜欢落井下石

只要有人或跌倒或失败,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例如,四处渲染那人“罪有应得”云云。他们也是事后诸葛,常说一些幸灾乐祸的风凉话。

8.喜欢找替死鬼

明明是自己言行有过错,却死不承认,昧着良心硬拗瞎掰,也要找一个冤大头来背黑锅。他们口才犀利又敢发誓,很能误导大家以讹传讹日久则众口铄金,积非成是。有时“真相”就此石沉大海,永远被扭屈蒙蔽了。

事实上,小人的特色不只这些,凡是藐视法律,鄙弃道理,刻薄寡情,不遵循伦常道德,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容易鬼迷心窍的人,通常都带有小人的性格。他们无一不是喜欢窥探他人隐私的专家。他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几乎都会采取挑拨的策略,小人的最大愿望无非是:全天下的人都相互指责、互相怀疑,惟独他能掌控全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所以,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是小人最常用的战术。再有,出卖、背叛也是小人的惯技之一,当你与小人促膝长谈时候,你的肺腑之言,在小人眼里就是把柄,而你的隐私就是小人出卖你的资本。所以,在小人面前,最好三缄其口,否则,就要承受有一天你的肺腑之言及隐私被加工后曝光于天下的惨烈后果!

而还有一种人,他与你的交往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彼此的身份尊卑、地位高下、财富多寡,能力强弱,全不在交往理由的考虑之列,彼此之间的关系决不允许堕落为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交往过程中决不计较彼此的得失,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心灵沟通顺畅的快意,遇到事情共同担当,碰到挫折,一起克服,彼此间会时刻牵挂对方,往往还会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对象。

交友处世务必慎重,得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仔细地分辨哪是小人哪是君子,一定要疏离小人亲近君子,不然,你随时可能被小人利用,甚至遭小人伤害。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水如山中清泉,自然纯净,有山之灵气;那水如涓涓细流,清澈透明,有溪之绵长;那水如井中佳品,甘甜醇爽,有井之魂灵。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得交往甜的像甜酒一样。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心地亲近,小人之交虽然过于亲密、甜蜜,但是容易因为利益而断交 。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 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好朋友贵在交心,深厚的友谊无需靠丰盛的宴席作为铺垫。为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的伙伴,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也对彼此有着深深的理解。这种友情,是工作顺利时的快乐分享,是患难与共时的相依相偎,更是遭遇困难时的鼎力相助。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协调一致,即使时时相伴左右也是面和心不和。有的人认为同事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其实同事之间共同为事业奋斗,即使个性、爱好不大一致,但只要有大体相同的理想,为共同的目标工作,也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如果觉得性格志趣合得来就每天形影不离,合不来就慢慢相互疏远,这样的做法只能在同事之间形成小团体,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气氛。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和舒伯特之间的友谊被传为千古佳话。两人共同生活在维也纳35年之久,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却成为知己。在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事业如日中天时,舒伯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创作者。贝多芬生性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个性且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所以从不敢贸然造访。

直到后来,因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请,舒伯特才带着一册自己的作品前去登门拜访,不巧的是恰逢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好留下作品,怅然而回。

然而,当贝多芬患病后,有一天,友人想调解他的寂寞,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册书放在他的枕边,让他翻阅消遣,这册书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贝多芬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细心吟味了一会儿,大声叫道:“这里有神圣的闪光!这是谁做的?”友人告诉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贝多芬大加赞赏,大叹素昧平生。

当贝多芬弥留之际,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说:“我的灵魂是属于舒伯特的!”贝多芬死后,舒伯特终日郁闷。一日他与三四个友人入酒店饮酒,一友人举杯提议:“为席上先逝者干杯!”舒伯特应声站起,一饮而尽。仿佛是应验了可悲的谶语,18个月后,舒伯特也告别了人世。临终的时候,他向亲友表示遗愿:“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旁边!”后人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给予了最美好的赞誉,并为他们铸起了并立的铜像,至今仍屹立于维也纳广场。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交活动,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为了节省时间而完全远离社交活动,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愚蠢做法。但如果把自己的时间全部花在和朋友游玩、谈心上,那也根本没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清晨,一位作家正在埋头疾书,思绪如从蚕茧中抽丝一样,有条不紊。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开门一看,是他的一位好友,他只好把这位朋友让进房间。尽管看到作家正在进行创作,但这位朋友却依然十分健谈,自顾自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作家沉默不语,但也不好打断他,只好静静地听着。

不一会儿,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这位朋友非常热情,拉着作家一起出去吃饭,一顿饭又花了两个多小时,作家满腹牢骚但又碍着朋友的面子不好发作。等到吃完饭,朋友终于心满意足非常高兴地离开了。作家回到家里,重新坐回书桌旁,却再也找不到创作的灵感了。想想看,这样的友谊多可怕!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在交友时如果认为彼此很亲密而过于随便往往容易失礼于对方而不自觉;反之,距离过大又会产生疏远的感觉。那么,对待自己朋友的秘诀是什么呢?很简单,关键是要遵循“尊重”二字。尊重对方的时间,不浪费别人的时间,不没事找事地瞎聊,也就是要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无事不登三宝殿,不因自己的小事而给对方造成困扰。每天在一起胡吃海喝的朋友,可能也只能在一起吃吃喝喝,而交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只要心灵相通,一瞬间就抵得过永恒。

与君子交朋友,其乐无边; 与小人交朋友,其患无穷; 与挚友交朋友,其益无限; 与知己交朋友,其情无比。要时刻记住,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因此亲近君子,远离小人,珍惜挚友,重视知己。

人们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意思是说飞扬跳脱的个性不属于君子,君子应该像玉石一样温柔,浑圆。因为玉的质地致密坚韧而不生脆,光泽柔和温润而不夺目,色彩高贵内敛而不艳丽,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

世人眼中的君子应该如同玉石,品质坚韧厚重,性格谦虚内敛,性情柔和平易,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卑不亢,温良恭俭让。要有雍容自若的神采,豁达潇洒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激狂,生命的状态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年轻时他曾去拜访一位前辈。那里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身高低矮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这对他后来功绩卓绝、成为一代伟人不无帮助。

成功者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就是心高气盛,恃才傲物,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睛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门框撞了头,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

伟人需要时时低头,温润如玉,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要想进入一扇门,就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

王刚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现就职于一家策划公司,王刚的个人能力很强,是公司的得力干将,他主持策划的几套企业方案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一些中小企业常常请他帮忙做些形象策划,并付给他丰厚的报酬。

按常理来说,王刚的资历和能力早该升到部门主管了,可到如今他还是个一般职员,在他眼里,公司里的人都是一些无能之辈,张三李四成了他评说的对象,王五赵六也不是他的对手,就连公司的老总他也不放在眼里,整天一副洋洋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但由于他的工作能力强,公司领导也想提拔他,可一到考核时,同事们都说与他不好共事,并不表示不愿到他所负责的部门做事。就这样,王刚成了“孤家寡人”,而老总们一谈到他,也总是无可奈何地摇头说:“他就是恃才傲物,个性太强了。”

所以,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要记住一点——不要恃才傲物,否则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

而唯有谦卑之心,才是温润的最好前提。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像君子一般温柔呢?

1.姿态上要谦卑

“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即使是取得成绩,也要记得与人共享。即使是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扩大这种“分享”的对象,反正“礼多人不怪”!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不可,但你主动与人分享,这让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成绩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人分享,如请大家吃几颗糖,或请大家吃一顿饭。

2.在心态上要低调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3.在行为上要谦逊

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

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因为在做人上的无知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在积极求取巅峰期的时候,不妨思及颜之推倡导的人生态度,试图明了知足常乐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义,稍稍使生活步调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过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人生一世难免喜怒哀乐愁,每逢大事降临,人不可能像电脑一样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温良恭俭让的娓娓道来按部就班。人们或愁苦不眠、或气急败坏、或暴跳如雷、或疾言狡辩、或四处游说、或泪流如注、或喜极而泣、或欣喜若狂等等情绪化的宣泄都是正常的。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是讲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的为人处世当中,君子胸怀坦荡、心底宽广,而小人却经常忧心忡忡,背后中伤。

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这是“君子坦荡荡”。

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心胸狭隘了,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这种“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容易忧愁、烦闷、痛苦。

《三国》周郎曾经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何等的风流倜傥。再加上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可谓一代天之骄子。可以说,他是男子中的极品。但就是因为计谋略逊诸葛孔明一筹,因嫉妒而心生恶意,几次三番陷害孔明未曾得手,只落得心力交瘁肝胆俱焚染重疾在身,最后口吐鲜血,连呼“既生瑜,何生亮”而气绝人寰。

如果他能气量大一些,不与诸葛为敌,联手对抗曹营,也许能平定天下,一统中原。也许他们还会成为继钟子期与俞伯牙之后的又一对受尽后人赞誉的知音,又一曲《高山流水》天籁之音将会风靡天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位将才就是因为自己狭隘的心胸早早的陨落,真是可悲可叹!

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常见有一些人每天高高兴兴,在工作之余找到可以说得来的同事,朋友欢声笑语,妙语连篇,恨不得把天棚顶起来才解劲。有一些人将道听途说,报刊转载的新闻趣事添油加醋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在大家的赞扬声中,满足了自己的演讲欲,无形中愉悦了大家的心绪。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坦荡荡”。

有一些人张口就是不满意、闭口就是不顺心、好象满天下的人都欠着他的钱,欠着他的情,简直是没法活了。有些人对领导不满意,对单位不满意,对工资不满意,对岗位不满意,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凡是眼前的事没有一件随心的。还有一些人惟恐天下不乱,到处传播小道消息,张家长李家短,这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那个人凭裙带关系攀爬高枝,某某领导因腐败已被审查双规,成了名符其实的万人烦。这些人就是“常戚戚”。 读过契诃夫小说《一个小官吏之死》的人,一定会记得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的委琐形象。

在戏院看戏时,他(切尔维亚科夫)无意中打了个喷嚏,本来并没有喷出多远,但当看到坐在前面的将军正在一个劲儿地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他心中不免嘀咕:坏了,我那该死的喷嚏喷到他的头上了,这可该怎么办?

他始而惴惴不安,继而想到,应该向这位高官认认真真地解释一番,诚心诚意地道歉。于是,他把身子向前探去,凑近将军的耳根,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不是故意的。”弄得人家莫明所以,很不耐烦,这使他更加忧心忡忡。

第二天,又来到将军的接待室,继续道歉,依旧是那番话,没完没了。将军说“这简直是胡闹”。他觉得,自己之所以弄到这种地步,是因为话没有说透,于是第三天又前去赔礼道歉。将军恼怒至极,突然脸色发青,周身发抖,大吼一声:“滚出去!”这一声吼,吓得他魂飞魄散,以至时间不长,便一命呜呼。

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会为这么一件小事而丢掉性命,关键在于一个“戚”,也就是“怕”字上。他怕无意中的喷嚏给上司留下不良印象,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于是患得患失,最终忧郁成病。

可见“小人长戚戚”的本质,是个性使然,是其内在自我形象的低下作怪,当修身、修性、正念也。“荡荡”与“戚戚”,就其本质来说,是人内在自我形象、观念、定位之不同,从而外化出胸襟、风度、气质、精神等不同,透彻地展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不忍则乱大谋”,则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顾全大局从大处着眼,谋划计谋。做人要学习君子的“坦荡荡”,要有宽广的胸怀。不在小事上纠缠,不在小处着手。方能够赢得尊重,获得成功。

从古至今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世间上的人,大致可以划为好人一半,坏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一半。好人受人欢迎,君子则受人尊重,坏人、小人大多为众人唾弃。为何古人这样器重君子呢?因为君子着重自我的修持,行住坐卧不会随便,让人感到崇高,值得敬爱。如何成为一个君子?这里提出“君子四不”:

1.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2.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

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4.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身为君子,平日待人以诚,求学以专,谨言慎行,其所行都是正道,不会循私贪求,没有妄想邪念,如《论语》所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求吃饱、住好,为人处事上,却都能真心以待。一个君子还须能做到以下四真:

1.真心无妄念

俗话常说:“真诚能感动天”、“心诚则灵”,指的是只要心念纯真、诚恳,没有妄想杂念,事情就能成功。这与佛门所言“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是一样的道理。过去管宁有“割蓆绝交”之举,他因不受外境影响,所以能有所成就。曾国藩也曾说,每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专注于此,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因此,当一个君子,首先须常保真心,去除妄念。

2.真口无杂语

还在很小的时候,大家都在做过一件事情,那就是拉勾约定。大家把小拇指互相勾起来,并且嘴里面还同时说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小狗”。这其实就是大家在无意间培养自己的诚信,要求自己和他人言行一致,君子更应如此。

君子还应惜字如金,不随便出口,不闲言杂话,凡有所说,都是实在的语言,故出口皆能为人所信。如佛经皆为佛说,皆为解决弟子之疑惑,所以《金刚经》称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佛陀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一向是实话实说,连玩耍的时候,也不做戏论,可谓难得的君子。

3.真耳无邪闻

佛陀常告诫弟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意思是要弟子用心去听,不可道听涂说,更不能听是非。有一次,我和中国佛教会赵朴老会晤,赵夫人说他:“怎么平常耳朵都听不见,大师的每一句话却听得见了?”赵朴老说:“我的耳朵只听该听的,不该听的就听不到了。”君子修养真耳朵,懂得静听、谛听、慧听,没有邪闻,不正当的就听不到。

4.真目无错识。

人生有两隻眼睛,是要我们看得真,看得切,不能错看。真正的君子善恶分明,如包青天的铁面无私,凡有所断,必有其依据,故能料事如神。一般人常常以为亲眼目睹的,不会有错,却常有疏漏。君子判断事情,都有凭据,不乱下定论,所以没有错乱。这要靠平常的经验,及观察力的培养;眼明心细,才能够看出真相实相。

许多人说,现代社会不需要君子,君子的论调早已过时。其实不然,君子论调多强调人的行为应当是发自于内心的自觉的行为。这种理论对于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但因此却忽视了“养”。“教”是教人以知识与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养”则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对人而言总是外在的,人们遵守行为规范不是出于内在的自觉,而是出于外在的强迫。因此,现代社会更加呼唤君子精神,呼吁新型君子的诞生。

子在《论语》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原则,意思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这条原则被认为是道德的底线和黄金律,也就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求人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远古时代,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大水浸泡之苦,一不小心就和鱼虾作伴去了。这时候大禹挺身而出,率领27万治水群众,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他也因此被尊称为“大禹”。

但是偏偏就有人对大禹不服气,这个人叫白圭。他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的时候就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堤岸筑好,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听后对他说,“你这不是损人利己吗?治水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消除灾害,救拔人民。如果救一个地方的人民而损害另一群人,结果等于零。这就好比说你家着火了,你不去扑火,反而赶紧把着火的东西一股脑儿扔到隔壁家去,这能算救火吗?”

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我们现在常说的“换位思考”的概念相仿,都是一种为人着想的理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于各种原因,与人意见不合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不加注意,就可能引发冲突。每当这时,我们说话前就需要先想一下:如果别人这么说自己,自己感觉会怎样?这样想一下,有些说来伤人的话自然就不会脱口而出了。

在非洲某个国家,那里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一位白皮肤的官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就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他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没想到这是一家白人开的餐馆,但是既然来了,肚子也饿了,就吃了再走吧。

餐馆的人很多,他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坐了约l5分钟,却没有侍者前来招待他。他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他来的还迟的白人顾客,对他则不属一顾。他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他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他看着镜中的自己,顿时明白了一切,并且懊恼不已。原来,由于沙滩边的日光过于强烈,他的皮肤已经被晒的像个黑人了。

此时,他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许多的时候,尊重别人,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原则。但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一味的考虑别人的感觉,放弃自己做事的原则,那也是大错而特错的,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原则,必须是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符合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并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的。不能只为了考虑别人的感受,而自己做违背法律,违背公共利益的事情。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有其相对性。那么我们再反过来讲,己所欲的就能施于人吗?如这件黑衣服我觉得很好看,那就一定得买下吗?其实,这种挂念也是错误的,世间万事,包罗万像,纷杂世界,各有其各性,人也如此,你的喜欢推崇的,并不是别人也喜欢的,如果自己想当然的怀着一颗所谓的好心,将自己认为的最为快乐的事情强行推于别人,那也同样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不可收拾,这就是所谓的,趣不同而道不同。

历史终究是跨越的几千年,人们的好多观念,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了新的寓意,古老的文化也时时刻刻受到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冲击,社会向前发展了,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也要辩证的看了,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也不要强施于人。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办公室又是一个职场人汇集点,有好人,必有坏人,当然还有一种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人那就是——小人。身处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基本上,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小人。

办公室小人有个共同的特点,本事不大,面子不小,通常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有工作能赖就赖,能欺负就欺负,所以心胸坦荡的君子易受其伤。

小美是刚进公司的新人,为了得到公司的认可,她几乎成了工作狂,并常常能想出很多新颖实惠的点子来。小美的第一次策划得到经理的“有创意、很新颖”的表场。经理的嘉奖让她更加自信大胆地工作。

同事丽丽一直和她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她忙得天昏地暗时,丽丽会适时地递上一杯咖啡;加班时她又会送来一盒盒饭;当小美的两只手恨不得当八只手用的时候,丽丽总是自动拿起材料帮她打印好。

一次,小美很满意地完成了一个策划交给经理。谁知第二天总理找到小美说:“我一直很看重你的才华和敬业精神,如果没有新点子也没什么,但你不该抄袭其他同事的创意。”经理看她一脸惊讶,递给我一份策划书。天哪,竟然和小美的那份惊人地相似,而策划人竟是丽丽。

面对经理的不满和好朋友的“心血”,小美哑口无言,因为事先没有防范,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她的清白,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咽。

这就是办公室小人,总是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从背后“捅刀子”。不过小人也是人,也有他的弱点,对付小人,需要出奇制胜,否则将弄得自己两面不是人。有大将之才的,是不会在乎小人的,小人如同萤虫,永远不可能与日月同辉。要想打败狐狸,不要当小兔,而要做猎人。

1.先就是要摆正心态

此心态可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要看清楚这种人其实并不是你工作中最重要的敌人。如果把工作当成一场战役,我们的敌人是上司和具有竞争力的同事,这类人通常已经没啥前途了因此与这类人作对纯粹是自贬身价。此外,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要知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要是有人鼓励你与这种小人对着干,那鼓励你的人才是最阴险的敌人。许多人都有被人当枪使的惨痛经历,就是中了更阴险的毒招。

2.尽量不要得罪小人

有的小人为了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因此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要注意和他们保持距离:保持平淡的表面关系,千万不要亲密如友,否则会让你措手不及,吃不完兜着走。

3.说话谨慎,客套寒暄即可

有的小人对于别人强过自己,心理很不平衡,于是通过造谣污蔑贬损别人,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病态的平衡。

如果你批评或谈别人隐私,绝对变成他们兴风作浪的把柄,或是做为日后报复你的筹码;如果他们批评或谈别人隐私,你要立刻中止,一句都不要听,因为无论如何,他们绝对会嫁祸给你……尤其是他们会拨电话跟你寒暄聊天,常常顺便帮你录音。

4.不要和小人有利益瓜葛

有的小人是出于一种虚荣的心理和不服气的心理,善于交际搞小圈圈,看起来很热闹很多好处。但是你千万不要靠他们获得利益,因为,他们必定要求加倍回报,你肯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5.吃些小亏也无妨

有的小人污言秽语地贬损别人攻击别人完全是心理变态,这种小人对个人甚至社会的危害非常大。并且小人多半狭隘阴狠,跟你没完没了,跟他们计较起来很累。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妨把这些事情当作修行功课,使你成长,赢得更多尊敬。

6.不宜以恨对嫉

小人固然卑鄙,造谣诋毁也着实可憎。洞明人性丑陋者,绝不与之计较论理,他会超然其上,笑而置之。若与他对质公堂,恶语相向,只会自损形象,自贬身份,古语有云,高者自高,清者自清;贵人不贱,贱人不贵;从心态上、气度上胜他一筹。这样说来,不是对此种行为漠然置之,让它流短飞长,需要解释时气静神闲,需要澄清时不愠不火,因为这世界还是愚者攘攘,智者渺渺;需要反击时词正言严,需要论理时铿锵有力。

7.绝地反攻“小锦囊”

倘若小人不能好自为之,一再相逼,不妨试试下面的手段,对症下药以保证一次根治,令其不敢再犯。

(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当面揭穿小人的面目和行径,让其颜面无存不敢再害人。

(3)向上司申诉并抓住小人的现行。

(4)私下和小人面谈,并正色严厉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