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生活》reference_book_ids":[689149148263770010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的一生,做人做事,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人,都来不得半点虚妄。太阳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个人的一生能看到多少次日出日落的景致?满足,你会得到快乐和幸福,而不满,你才有不断进步的动力。
要怀一颗珍惜之心,绝不虚度片刻光阴。春花秋月,酷暑严冬,要每日都黾勉苦辛,该知足时当知足,该奋进时奋进,方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有益于他人,也无愧于自己。
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见好就收,知足常乐,这才是最好的生活姿态。
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你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历代功臣功成身退,保全性命的做法。
公元前5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20年后,终于灭掉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还是一个低调做人的智者。
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与之相反的是同为勾践手大官员的文种。范蠡辞官时,曾屡次劝文种与他一起归隐,奈何文种贪恋官位,执迷不悟。他移居齐国后,写给文种的信中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
文种在收到这封信后恍然大悟,于是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被勾践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见好就收救了他一命啊。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
范蠡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源于他与众不同的前瞻心态。隐退是全身远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以,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
当然,“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说。“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补偿。”智者又说。“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理所当然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功力,因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一大特征。所以,不知足是自然的、顺情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不费力。而知足,倒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勉为其难的。
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的闪闪灯火时,因羡慕、嫉妒油然而生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事。
前人告诫我们说,统率精锐部队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吃败仗的可能;智慧过人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必有一失”的时候;博闻强记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浅薄和无知之处。善于抓时机,见机而作,固然是英雄本色;但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也未尝不是聪明之举。
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几乎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孔子德不在别人之下,却半世颠沛流离,无奈之余,他也只得承认,“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为什么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要到50岁方才懂得命运的力量呢?唐代人卢重玄在《列子叙论》中解释说,孔子“历国应聘而思执鞭之士,是不忘力也”。
孔子在50岁之前一直很相信人力的作用,所以“罕言命”,凡事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但是,当他遇到向这种无赖和碰到类似于匡地那种险境,他于是就拿“天命”来做自我安慰。见好就收,适可而止,这不失为一种有意义人生的妙法。
生活恰似一杯茶,加的茶少,闻不到茶的芳香;加的茶多,茶香会浓烈得变苦:于是茶放得要适可而止。生活也是中性的,艰难困苦是酸,真爱幸福是碱,酸碱过度,生活便没了滋味:于是,但凡人间事情,要适可而止。
推开窗户,望着墨蓝色的天穹上嵌镶着那轮明月,它似乎很孤独,为何发出如此清幽的目光?是忧愁?也许是失意让她只能孤芳自赏。
是适度让她如此圣洁,耐得住寂寞。稀少的亮星就是她的朋友,守卫在她的身边静静地,默默地陪她一起点缀着天穹,照彻这可怕的黑暗。如果过了度,像光芒四射的太阳,明月就不能傲立于枝头之上,嵌于高山之巅,镶于天穹之中发出清幽之光!
正如同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毛,而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
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
的确,如果他选择了1元钱,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5毛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将是1元钱的若干倍!
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时候往往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
盐城企业家吴文洪在体力严重不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攀登珠峰,也许他在登顶的一刹那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换来的却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剧,这种遗憾已是无法弥补。
但另有一位无氧登山运动员,在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中,到了6400米的高度时,他渐感体力不支,便停了下来,在与队友打了个招呼后便悠然下山了。后来有人为他惋惜: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越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了。但是这位无氧登山运动员却回答得很干脆:他不遗憾,因为,6400米就是他登山的最高点。的确是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一个人已经达到了自己的至高点,而不是参照他人的至高点。人生有很多的风景,但并不是每一处你都能够撷取,适可而止是一种大智慧。
适可而止说的就是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与原本的意愿相违背了。曾经有一位经理对他的下属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企业优质服务是应该的,但是这个度一定要掌握好,某种程度上,过度的服务就是搔扰。这便如一户人家来了客人,主人自是热情万分,按说热情自是应该的,但,如果寒暄过头反而会让客人不知所措。再说走进商场,倘若商家不热情,顾客一定感觉不好,但商家如一个劲地跟在后面介绍这推荐那,就会让顾客觉得没有一点自己自由挑选的空间了,一个字:烦。所谓与人相处也需一个度才是。物极必反一方面道出了事物的两面性,另一方面也道出了适可而止的真谛所在。
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止是对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快乐有时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都在取与舍中选择。我们总是渴望着取得,渴望着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弃,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所以说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的。当我们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多了一点中和的思想。
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诗意,适当地有所放弃,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获得快乐的好方法。
1.精神胜利法
这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心里防卫机制。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的时候,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的时候,在你无端遭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的时候,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的时候,你不访用啊Q的精神调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营造一个祥和、豁达、坦然的心理气氛。
2.难得糊涂法
这是心理环境免遭受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这层保护膜,会使你遇事不慌,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的紧张事件。
3.随遇而安法
这是心理防卫机制的合理反应。培养自已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滿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就小。古人云:“吃亏是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4.幽默人生观法
这是调和心理环境的“空调器”。当你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情况时,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5.宣泄积郁法
心里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伤忧郁时,不访与异性朋友倾诉;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等向主持人和听众倾诉;也可以进行一项你所喜欢的运动;或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声喊叫,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当然,每个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不顾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而一味地勇往直前,是对生命的虐待和亵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和生命相比,无论怎样的高度都是次要的,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适度而止,才能描绘出人生最美的图。那么在这忙碌的世间,让我们适度止步,偷得浮生一段流光,颐养我们珍视的阳光与生命。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不愿舍弃的。有既得的,有想要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名利的,有情分的。“难舍”、“割舍”、“舍不得”等词汇,体现了人们面对舍弃时的痛苦和无奈。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言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放弃,从放弃中看到更值得的获得。
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
歌德说:“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放弃眼前的虚荣。放弃了蔷薇,还有玫瑰;放弃了小溪,还有大海。放弃了一棵树,还有整个森林;放弃了驰骋原野的不羁,还有策马徐行的自得。善于放弃是一种现实需要,善于放弃是一种处事艺术。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
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老人的胸怀让人佩服,这种放弃值得深思,如果你看不到放弃的魅力,学不会放弃,恐怕只有抱着一只鞋哭泣伤心了。老人这简单的放弃,一下子就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人是你的同事、你的竞争对手,你会不经意就敞开自己的胸怀,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经验和特长与老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打个比方,两个具有相同背景的年轻人,一个热情主动,积极进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精益求精,对身边的同事也知道礼让三分,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却从不抱怨,既不嫌薪水低,也不与同事们展开你死我活地争斗;而另一个恰恰相反,总喜欢投机取巧,抱怨薪水低,与同事们隔三差五地闹意见,为了争夺更高职位不惜采取阴暗手段,处处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比一比,这两个人谁会从竞争对手的身上学会最有益的东西,而竞争对手又更愿意把自己的有价值的东西教给谁呢?谁又能在公司里获胜,谁有更多发展和晋升的机会?
有一位事业颇为成功的女士,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的回答令人大感意外——放弃。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对此作了最具体生动的诠释,为了赢得同事和领导的信任,为了更好地向同事和领导学习业务和管理知识经验,为了获得事业成功,她放弃了很多很多:优裕的办公室工作、舒适的工作环境、数不清的假日,甚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天道吝啬,造物主不会让一个人把所有的好事都占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获得都是以放弃为代价的。人生苦短,要想学习更多,获得越多,自然就必须放弃越多。不懂得放弃的人往往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很难真正学到竞争对手的精华。
从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放弃是一种胸怀,适当让利往往会迎来更大利润。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叫“放弃”,只有“弃”才会“得”,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
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教学和研究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毅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农技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之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苦。阿西莫夫当时选择舍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
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才是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甚至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如果本来没有某种优势,但是却一再地坚持,不舍弃,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这是可悲的。舍弃自己的短项,等于加长了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了成功的目标。
“人生如同秋天树上枯黄的落叶。人生苦短,活到着更是不易。在争取拥有的同时,也要懂得学会放弃,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放弃斤斤计较,放弃是是非非,放弃为自己辩解,你其实就放弃了小市民的俗气和平庸
不懂得放弃,也就看不到学习竞争对手新的机遇,无法学到竞争对手新的优势和特长,就等于把机遇拱手送给竞争对手。每一个竞争对手都有自己放弃真爱的东西,同时仔细地分析竞争对手放弃的目标,对自己的选择会有非常有益的启发。
“善于放弃”是一种境界,是历尽跌宕起伏这后对庸俗的一种不屑,是饱经人间沧桑之后对财富的一种感悟,是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充满自信的一种流露。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放弃并善于放弃,只有在懂得并善于放弃之后才会获得大成功。
放弃失落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怨,放弃无休无止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辩解;放弃对情感的奢望,放弃对金钱的渴求,放弃对权势的觊觎,放弃对虚荣的纠缠。只有当机立断地放弃那些次要的、枝节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你的世界才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你才会豁然开朗地领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人生真谛。
善于放弃,既是遍历归来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又是对过去诱发深思的路,也是对未来满怀憧憬的路。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其实也是一种美丽的收获。
佛经《大庄严论经》中也有一则关于贪得无厌的老婆婆的故事。
昔时,释迦牟尼住在舍卫国园精舍时,一位老婆婆背着装满了酒的瓶子过来,她沿路津津有味地吃着答麻林度的甜果实,不久感觉舌干口燥,就到附近人家的井边,请求女主人给她一杯水喝。由于她吃的答麻林度的甜味尚余留在嘴里,所以觉得那水如蜜一般甜,她很感激,便问:“啊,好甜!太太,能不能用我的酒交换你的水?”女主人听了这位好奇的老婆婆的话,就答应说:“好啊!”于是拿水和她交换。
老婆婆带着水瓶回家,马上又喝那甘甜的水,结果水平淡无味,她以为是自己的舌头有问题,又再饮了几次,仍未感觉有何味道,因此她唤来亲族知己试饮,没有一个人认为那水有特别之处。他们纷纷劝她:“老婆婆,你喝了如此不干净的水,有伤身体哟,你到底是从哪儿弄来的这些水呢?”至此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自己吃了答麻林度的甜果实再喝水,方误以为水是甜的,她非常懊恼竟将酒白白送给了人家。
在这世界上,类似这样因嗜欲太深而蒙受重大损失的,大有人在。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食、色,都是嗜欲,此外的一切金钱物质享用,也都是“嗜欲”。“天机”是智慧,是灵性,以庄子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欲望多,他就失去了智慧与灵性。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富翁张贴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并附有小狗的一张画像。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说,一定是真正捡狗的人嫌给的钱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两万元。
一位乞丐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捡到了那只狗。乞丐没有及时地看到第一则启事,当他知道送回这只小狗可以拿到两万元时,乞丐真是兴奋极了,他这辈子也没交过这种好运。
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那两万酬金。当他经过一家大百货公司时,又看到了一则启事,并且赏金已变成3万元。乞丐驻足琢磨了一会儿:赏金增长的速度倒挺快,这狗到底能值多少钱呢?于是他改变了主意,又折回他的破窑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儿。第四天,赏金果然又涨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没有离开过告示牌,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决定将狗归还。可是当乞丐返回他的窑洞时,那只狗已经死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的是鲜牛奶和烧肉,对这位乞丐从垃圾筒里捡来的发霉食物根本“享受”不了。
只有拿到自己手里的才是自己的,太贪心了会让你失去一切。并且,在生活中,有克制的适当的贪念,能使我们保持愉悦,快乐,甚至是感恩的心情。
俄国诗人屠格涅夫有一次外出,遇见一个乞丐伸着枯槁的手向他讨钱。屠格涅夫把手伸进口袋,忽然发现忘了带钱包,他只得怀着愧疚的心情,拉着乞丐的手握了握说:“真对不起。”那个乞丐却紧紧握着屠格涅夫的手说:“兄弟,够了,有这么点就够了。”
我们到处流浪,到处寻找,到处乞讨,仅为了几个叮当作响的铜板吗?我们至今仍然像乞丐一样乞求着人类的那份诚意。
我们从来不要求大人物能体察小人物的内心,只企求他们不要妨碍小人物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从来也不敢奢望人类有一天会变得天使般美好,我们只祈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足够了。
不论走到东还是走到西,只要静观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发现,人并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敢奢望的。有时,他要得很少,很可怜,有那么一点就够了。雨天的一把雨伞,情绪低落时的几句安慰,生日的一张贺卡,平日的一个问候电话……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常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
那么,如何克制自己的贪念呢?
“就像大海有波浪,太阳有光芒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虽有波浪,却不会被扰乱。波浪是大海的本质。波浪生起,又会往何处去?回到大海中。而浪又从何而来?从大海中来。
同样,思想和情绪是自性的光芒和呈现。它们起自于心,但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回到心。不管心中生起什么念头,不要把它当成问题。如果你不是太冲动,而有耐心一点,它就会回归到它的本质之中。
所以,要以宽阔、开放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为事实上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家人,是你心的家人。敦珠仁波切常说:在贪念面前,“要像个有智慧的老人,看着小孩子玩耍。”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
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高尚的品格?应该是无所求的人。人果真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攘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便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蜀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就是一种淡泊。面对复杂的人生,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人生,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需要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流离,需要经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经历风云莫测中的繁华盛衰,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心灵慢慢得以升华。
陶渊明的无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无求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无求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林则徐的无求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齐白石的无求是“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一份份无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谱写的是一曲曲可贵的人生之歌。在这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中,懂得了淡泊以明至,学会了宁静而致远,体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味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到无求品自高,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必为其所累,虽然都是好东西,切不必尽收囊中。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名和利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样。人很难改变固有的观念,岁月的沉积,生活阅历的累积,使人越来越难回头看看自己固守的观念是不是对的?一个人做到无求的时侯,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才能有了让生命一次又一次远行的条件。当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掸去心灵封尘的时候,也许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勇气。超然物外,像白玉兰那样,卓尔不群,纤尘不染,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超然于世俗之上。看过《品读人生》这本书,这本书选编了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巴金、徐志摩等数十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们有关人生问题的散文随笔、杂文小品。大师们从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两个方面对生命和人性进行了详尽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从中体会到了一份恬静的心境,一缕清幽的书香,一樽甘甜的烈火酒,这些都是无求者的品行。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世上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随缘而安,得之不喜,失亦无忧。知道了先人们的无求,心中铭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名言,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静心,慢慢体味“人到无求品自高”里“无求”的境界,坐看云起,笑看沧桑,自己的人生一定会色彩纷呈!
人只能活一次!这是常被人们遗忘的常识。既然只能活一次,就应该讲究点“活法”。又何必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呢?
既然人只能活一次,就应该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工作节奏太快,精神压力太大,争强好胜的心太强,生活太无规律,时间不长,精神和体力就会崩溃。要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就要学会知足,学会随遇而安。知足、随遇而安就是幸福。我们和有钱、有势、有权的人一样,都是人。因为都是人,就没有必要仰人鼻息,笑脸求人!生活毕竟不是演戏,无须用太多的脂粉去涂抹自己,无须戴上“面具”去“逢场作戏”!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挣多挣少都心地坦然,活得朴素自然,活得坦坦荡荡。这就是舒心,这就是快乐,这就是潇洒!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