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活法or吃大亏占小便宜的活法

《吕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316434976050777128,7107503072145837064,7332299506026810430,7294565326635666470,7314149768207273012,7356070703994506302,7314149766005263412,731610089997205816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与人相处,不仅利不能贪,功不能贪,名也不能贪;不仅功要让,利要让,名也要让。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慢,就多一分侮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灾祸。一个人,对于事业上的失败,要能归罪于己,在有成就时,要能让功于人。

很多的时候,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好的人际关系,都希望与别人相处融洽,沟通意见,互帮互助。人际关系好的人,人们称他人缘好。人缘好是安全感的来源,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一个微笑,一束鲜花,一句问候,一声赞叹,一次帮助,都能为你赢来好人缘。

老子说:“事业成功了而不能居功。”不仅成功让功,对待名誉也要让名,对待利益要让利,对待善要让善,对待得要让得。凡是坏处就归于自己,好处都归于他人。他人得到名,我得他这个人;他人得到利,我得他这个心。二者之间,轻重怎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寸了。

现在有一些人做人不大度,为人不厚道,总觉得所有人都欠他的,所有人都该对他付出。于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为了避免麻烦就不得不对这些人开绿灯,让他占一些便宜。但是到最后,这样的人只能占一些小便宜,利用别人的大度、不好意思或不屑一顾从而占一些小便宜,但这样的人绝对难成大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儿子选择了有蛋的那一碗,结果发现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得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告诫儿子。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儿子这次学乖巧了,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结果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而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蛋———爸爸你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一个荷包蛋。

“不想着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一定不会让你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生活就是这样,贪小便宜往往会丢掉大便宜,怕吃小亏往往会吃大亏,而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当我们还在对别人念叨着“占小便宜吃大亏”的时候,当我们还在嘲笑别人占小便宜的时候,我们从未想过,自己也是如此。当诱人的金钱、权力向你扑面而来时,如果你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更长远的目标时,你就掉进了生活给你挖的陷阱。

在《荷包蛋》这个故事里,如果把荷包蛋当成眼前的利益,那么你如果只看到眼前的蛋,而没有想得更长远,那么你可能占不到便宜。而如果不只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生活不会亏待你。

一个青年非常羡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于是跑到富翁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富翁弄清楚了青年的来意后,什么也没说,而是转身从厨房拿来了一个大西瓜。

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之后把西瓜放在青年的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当然选择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用吧!”于是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了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

当青年还在津津有味地享用最大的那一块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块。接着,富翁很得意拿起了剩下的一块,还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然后又大口吃了起来。

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那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分量大得多,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开始吃的那块西瓜虽然没有自己吃的那块大,可是最后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赢得的利益自然要比自己的多。

吃完西瓜,富翁讲述了自己的成功经历,最后对青年语重心长地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小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大利益,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老先想着会从中占到什么便宜,因为当你在权衡再三的时候,机会可能已经悄然丢失了。贪小便宜就是吃大亏,多干事实则就是占便宜,至少是多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不仅不会丢掉可能改变命运的机遇,更不会患得患失。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诗中说过:“廉不贪,直不倚。”如果自己坚守目标,放宽眼界,就不会为眼前利益所动,不占小便宜,而用自己的实力去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就像在涉及个人利益的小事情上就没有必要分得太清楚,不妨装一下糊涂,做一点牺牲,干一点分外事,这一点在职场是很重要的。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人只有深谋远虑,从整体上分析和进行判断,顾全大局,舍小取大,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如果目光短浅,为小利所蒙蔽,就容易招致灾祸。有时,为了顾全大局,保护更大的利益,需要学会暂舍弃相对较小的利益。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生。

成功是最公平的,它不管你吃亏没吃亏,它只知道你付出,它不以金钱作为记量单位,你心智的成熟、人生阅历的增长,在它那里有完善科学的指数,它给你最公正的打分。但机会却是调皮的,它愿意光顾那些吃亏的人,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接近机会。

许多的时候,别人眼里的吃亏,其实有时候更是一种付出,一种投资,甚至可能是占便宜。因为世上没有白流的汗水,每一次努力迈出一小步,日日积累,就会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让你跨出实现大距离的跨越。不要觉得多干一点就是吃了一点亏,这点亏会为你赢得声誉,名利,金钱,甚至是人生。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撞倒在地上摔个粉碎。

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和别人合作,假如对方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宁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给你干。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会好。生意场的伙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赚钱,才会朝三暮四。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合作下去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他难以找到愿意与他重新合作的人,他不是吃了大亏吗?

任何时候,主动吃亏,山不转路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下,又焉有不败之理?

李聪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在编辑部工作,他人活泼机灵,又十分热心,同事们都知道,有事找李聪,绝对没二话,李聪的口头禅是“吃亏就是占便宜”。出版社的工作很忙,老板又不愿增加人手,所以编辑部的人有时还要兼顾一些发行部、业务部的工作。其他的人多干一些活就提出抗议,怨声载道的。只有李聪像旋转不停的陀螺,却总是乐呵呵的,指挥他做什么事,他就二话不说去做。

甚至是那些搬书、装书的力气活儿,李聪也从来不抱怨,有同事悄悄对李聪说:“图什么呀?又不给加工资,你一编辑,他这是拿你当苦力啊!”李聪却只是一笑:“吃亏就是占便宜嘛!”同事摇摇头。

后来,李聪成为老板支使最多的人,他像每个部门的临时助手一样,一时人手不够,连员工都知道可以去叫李聪帮忙。取稿、跑印刷厂、邮寄、直销……所有的业务流程,李聪全程都参与过。

渐渐地,李聪熟悉了出版社的整个运作状况,几年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那些“吃亏”时锻炼出来的经验,帮了他的大忙,他一上手运作,便很容易地进入了状态。

年轻的时候,阅历浅、经验少,尚不是计较报酬高低的时候,要知道,这时候你人生的一切都是雏形,你不断学习、开拓,才能让你自己更快地成长。你做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累积一些人生的经验。有机会多干一点活,也许会是对自己最好的锻炼。

可见,吃亏是福。

都说“吃小亏占大便宜”,可有的时候,一些人因为生性老实软弱和不善于表达等原因。亏虽然是吃了,但对方却不知情或根本就不知道,落得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不合适了。所以,尽管吃亏是难免的,有时甚至要主动去吃亏,但并不是所有的亏都值得吃,而且你的付出至少应该让对方意识到,这才会有积极意义。

俗话说:“人善人欺,马善人骑。”我们不主张一个人锋芒毕露、睚眦必报,但在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故意欺负、欺骗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吃哑巴亏,更不能息事宁人,任其逍遥,而是应当通过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王杰从外地出差回来,从天河机场打车回到光谷的住所,车费180元,而在王杰的印象中以往的路程都是100元左右。他心生疑惑,但还是不动声色拿了发票下车。回到房间,就拨打了发票上的士公司的投诉电话。

尽管他记不清当晚的路线,绕路与否仅凭发票和司机的证词似乎不好判断,但是,王杰还是下定决心不忍气吞声甘吃哑巴亏,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试试。电话很快拨通了,的士公司的一个工作人员记下了王杰的申诉和相关信息,表示七个工作日内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几天后王杰就接到那家出租车公司打来的电话。一个中年男子用普通话跟他说,已经找司机核实了情况,司机确实绕路多收了他50块钱,他们会把多收的钱退还给王杰,同时将对司机处以10倍的罚款。工作人员记下了王杰的地址,末了又向他表示了道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虽然明知道权益被不法侵害,但只要无大碍,则能忍则忍,不愿为此劳神费力。这固然是一种不失理性的选择,可是我们的息事宁人却在无意中纵容了恶行,便宜了那些恶人。这是不可取的。

现实的人际交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人们常说的“吃亏是福”本身就是一个利益的交换等式。有些哑巴亏是坚决不能吃的,那样只能使自己白白受损。只有善于吃亏,用眼前利益的暂时损失去换取长远的利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亏是福”。

张明是一家电器公司的销售代表,一次接到某客户的单子,这个客户的职务是某大型公司的财务总监。张明公司的电脑报价已经很合理,但客户仍然嫌高,张明便在没有对客户明说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提成,以满足客户降低价格的要求。他认为客户看到价格降下来,一定会明白是他个人让利,会感谢自己。

张明的想法是,目前吃点亏拉住这个客户,搞好关系以后,请客户在其工作的大型公司帮自己拉几个大的订单,赚得更多。张明的想法没错,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他主动放弃自己的提成,客户并不会领情,相反只会认为是自己会砍价,这个低价是自己争来的。而张明如果请他在公司义务拉订单。他根本不会帮忙,因为帮张明拉的订单再多,他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这是比较典型的“不善于吃亏”的例子。

“吃亏是福”本身是一个利益交换等式,吃亏者并不希望利益白白受损,而是希望用“吃亏”换来。所以,用眼前利益的暂时损失去换取长远的利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亏是福”。否则,就是吃傻亏。正因为如此,还有一句话叫“吃亏在明处才是福”,明明白白的吃亏,让关键人物知道你是主动的吃亏,认同你的吃亏,感谢你的吃亏,你才能换取他人“知恩图报”。

人行走于世,在“吃亏”与“福”之间,不能总盯着眼前的、利益去计算。换句话说,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做铺垫.着眼于未来,主动选择吃眼前亏,才会比较容易把握主动。

人生的位置可能有高低之分,但尊严却没贵贱之别。所以在自己处于不利位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别人的不平等对待,很可能吃大亏。因此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眼光去洞察对方的强霸心理,再用睿智的头脑和手段争回自己正当的权益。

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70%的人脉+30%的知识。三十岁左右是男人事业起步的关键时期,如果你想成功,需要80%的人际关系+15%的知识+5%运气。一个人的事业,一半靠的是能力,一半靠的是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我们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失败也是非常突出的,美国70%的人辞职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如此的重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在卡耐基成功人际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人际关系需要经营和投资——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人际关系的投资和经营要符合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人际关系中的投资有两个:情感投资与物质投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般情况下,物质投资先行,在建立了人际关系之后,就需要长期的情感投资对人际关系进行维护和强化。

1.物质投资讲究适时

普遍常见的物质开支主要集中在逢年过节的礼品中。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时机,但并不意味着物质开支只需要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平时也有很好的时机,这就要看自己会不会寻找并抓住这样的时机了。一般来说,在平常的日子里选择一个好的时机投入一点,会比过节投资收益更大。

2.物质投资讲究适量

在人际交往中的物质投入不能太少,太少没有效果,反而会给人以吝啬的印象;物质投入也不能过多,多了会让人怀疑你是否别有用心,而且会给人带来压力。人际交往中物质投资的量主要取决于两人关系的深厚程度,这就需要自己灵活把握了。

3.物质投资讲究因人制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把握他人的喜好送出的东西才能送到人的心坎上,让别人由衷的高兴,对这个朋友的感激之情更深刻。如果在送礼的时候不知道对方的喜好而专挑贵的乱送一气,既损失金钱又没有太大回报,可谓得不偿失。

当然,光有物质的投入,没有感情的投入也是不行的。在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后,要想让这种关系持续保持并发展下去,需要长期持续感情的投入。

时下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感情投资”,而是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的同时,在挖空心思地制定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严厉到轻者罚款重者下岗的程度,想以此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感情投资”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走向昌盛的动力源,是企业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也是每一位远见卓识的领导工作的切入点。但愿每一个人在进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同时,切勿忽视了“感情投资”。

日本的经营之神,世界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用事实作了这样的诠释:1929年是日本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当时松下公司销售不畅,产品大量积压,企业极度困难。偏偏这时松下先生有病,眼看公司就支持不下去了。两位在岗的副手到医院,提出别的企业都在减员,我们是否也减员工,以渡难关。

松下听后当即表示:“生产额立刻减半,但员工一个也不许解雇,工人工作时间减为半天,但薪金照全额给付。”松下这一决定在员工中产生极大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员工们自觉利用剩余的半天时间和星期天,全部上街推销产品。

结果,松下公司渡过了30年代初最困难的时期,最终走向昌盛之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情投资”就是企业的领导者设身处地为广大员工着想,时刻关心员工疾苦,把员工冷暖挂在心中,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得民心、顺民意的举措,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松下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发扬了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企业摆脱窘境。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认为,凡是人都希望别人能尊敬和重视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理解信任自己。这种需要是属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是比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更高级的需要。物质只能给人以饱暖,精神才能给人以力量。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如果当领导的对自己的同事和下属能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感情相通,心心相印,从思想上理解他们,从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工作上信任支持他们,使他们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这些下属就会焕发出高昂的热情,奉献出无私的力量,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要以心换心,以情动情这个道理,许多古代政治家都懂得。刘邦的“信而爱人”,唐太宗的“以诚信天下”,都是颇为感动下属的领导行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特别是领导者的同情、尊重、理解和信任。如果领导者能够注意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单位或公司里就会出现亲切、和谐、融洽的气氛,内耗就会减少,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大大增强。

中国民谚里关于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的话比比皆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等。

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普通职工的你,都应该注意进行人际关系的投资,要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投资,尤其要重视感情投资,因为知晓人情是自己雄厚的资本。只有这样,你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和人相处总是会有情分的,这情分就是“人情”。我们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向来是很讲人情礼貌的,人情的威力和魅力恐怕很多人都已经领略到了。

李先生很上进,毕业参加工作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经过努力,他考入了一家大学攻读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兴奋不已的李先生在拿到上课通知时,一下子变得垂头丧气了,因为学校方面安排的课程居然是需要占用半个工作目的。

而李先生所在的台资公司从来都没有让员工每周半天外出读书的先例。公司同事听到李先生读书这回事后都力劝他放弃这个想法,因为公司原先有位职员由于同样的情况,竟然被公司无理由地炒掉了。公司在炒人的通知上还声称:“因为我们是公司,不是学校”。

李先生忽然想起去年曾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与公司的副总偶然相遇,很高兴地聊了一会儿,记得副总当时说了一句“以后什么事需要帮忙,尽管找我”,并给他留了私人电话。

李先生决定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晚上他鼓起勇气给副总打了个电话,委婉地说了自己的处境,请他帮忙拿主意。最终的结果令李先生十分开心,公司破例批准了他的要求。这就是人情的力量,谁能说它的威力不够大呢?

虽然人情的威力很大,人情可以帮我们做很多原来以为不可能的事,但是人情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水,任你来自由地取用。相反,人情就像银行的存款,是不能透支的。人情的利用也应讲究原则和分寸,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张先生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中文系,几年来在文坛上也算小有成绩。后来接编某份杂志,由于那杂志的财源并不丰裕,不仅人手少,稿费也不高,但他又不愿意因为稿费不高而降低杂志的水准,于是他开始运用人情向一些作家约稿。这些作家由于和他都有过交情,碍于面子也都点头应允了。

但是一次两次还好,后来次数多了,他们就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辞,他也不知道是何缘由,暗自纳闷。经过他的再三催问,其中一位终于坦白地跟他说:“我是以朋友的情谊给你写稿。你们的稿费太低了,错不在你,但你这样子做是在透支人情。”如此,他才光然大悟。

有些人喜欢用“人情”来办事,但“人情”是有限的。就像你在银行的存款,你存的越多,领出来的钱就越多;存的越少,领出来的钱就越少。

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他没有义务和责任帮你大忙,你更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帮你的忙,这是因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点点。如果你要求的多,那就是透支了。

透支人情的结果如何?一般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会使你们之间的感情开始转淡,继而让他对你避之惟恐不及,进一步发展就是情分就此了断。二是你在他眼中变成不知人情世故的人,这对你是相当不利的。

有了人情好办事,如今巴经成为大多数人心中的“潜规则”。所以每个人都在致力于入脉关系网的编织。有了这张富有人情崃的关系网。就要懂得正确的利用它,严格坚持合理使用、有取有存、决不透支的愿则,让你的人情存款愈来愈多。那么如何动用才不至于“透支”呢?

有几个原则可以作为参考:

1.尽量把人情用在刀刃上

先弄清你与对方的交情究竟有多少,人情究竟有多重,然后再掂量事情的份量,看看是否适宜找对方帮忙,千万不要没个轻重缓急。

2.动用人情做好估算

动用人情的次数要尽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存款用光,那样,也会“情到用时方恨”。

3.人情储蓄不能即存即支

如果你急于找后账,急于在这笔人情账中得到回报,你就犯了人情世故的大忌,你就会在找这笔后账中既丢掉了人情、丢掉了面子,也丢掉了做人的原则和进退的分寸。

4.不要刻意追求回报

人本来是容易忘恩的动物,所以就是对方曾欠你一些人情,你也不可抱着讨人情的心态去要求对方帮忙,因为这不仅可引起对方的不快和反感,还可能让这份情到此结束。

此外,对一些斤厅计较的入要特别注意,你们纵然交情再深.也不可轻易找他帮忙,否则这人情绩就会像在地下钱庄借钱那样,让你吃不消。

5.懂得适度回馈

如果你不管不顾,动辄就求人帮你的忙,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当然也有主动帮你忙的人。但切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你若无适度的回馈,这也是一种“透支”。

6.注重长期投资

俗语说:“路遥知马力,目久觅入心”,大多的人情投资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结出果实,毕竟入与入之闻的理解与信赖需要一个过程。要知道虽然感情投资不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能见到效果,但如果相互信赖的人情关系建立起来,对事业发展当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当你茫然四顾、不知向何处走的时候,一定要理智。当生活让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眼前利益而保全长远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正所谓“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贪图一时一事的小利。假使只为贪图那么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注意其中所带来的大害,是再愚蠢不过的了。

从前有个南昌人,住在京城里,做着国子监的助教。一天,他偶而路过延寿街,看见一个年轻人正在点钱买《吕氏春秋》。刚好有一枚钱掉在地上,这个人就走过去用脚踩住钱。等年轻人走后,他就弯下腰把钱捡起来。旁边坐着个老头子,看了半天,忽然站起来问这人的名字,冷笑两声就走了。其实这个老头就是江苏巡抚。

后来这个人以上舍生的名义,进了誊录馆,求见选官,得到了江苏常熟县尉的职位。可是他求见了十多次,巡抚都不见他。原因是他的名字已经挂进了被检举弹劾的公文里了。这人大惑不解,便问是为什么事情而被弹劾的。人家回答说:“是因贪污。”这人想,自己还没到任,哪里会贪污呢。肯定是搞错了,就想进去当面解释一下。

巡捕将此事禀报了汤潜庵后,再次出来传达道:“你难道不记得当年在书铺里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那一文钱如命。现在你运气好,当上了地方官,那你还不把手伸进人家的口袋里去偷,成了戴着乌纱的小偷?请你马上解下大印走吧,别一路上哭个不停。”这人才知道,当年问他姓名的老头,竟是这位汤老爷。他于是惭愧地辞官而去。

这个古老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却传达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够贪图小利。因为贪婪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甚至难以自拔,事过境迁,后悔晚矣!

一次,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70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我会放了你。”

“第一条忠告是,”鸟说道,“做事后不要懊悔。”“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然后鸟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了。

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又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他跑到树跟前并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了下来并摔断了双腿。

鸟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你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如果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中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棵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这个箴言说的就是你。”说完,鸟飞走了。

很多时候,舍不得局部的或眼前的一些小利益,很可能就会使自己损失整体利益。有一些事情,表面上看来是获得、是胜利,但是从整体、长远看来却是损失,聪明的人不会被此迷惑。

但是,有的时候,斤斤计较是必须的,特别是在家庭理财方面。投资更须算好风险收益账,在投资思路、选择产品与服务等方面“斤斤计较”,才能稳健获利。

今林先生是上海一家国有企业的部门领导,每月薪水将近6000元。一般国企的薪酬特点就是这样,直接发到手里的数字不像外企那么“光鲜”,但七七八八的福利不少,加起来,倒也实惠。

林先生每月有300多元饭贴,除过年外的节日,单位都会多少不等地发一笔过节费,比如“五一”前工会给每位职工发200元,有时单位拿了个先进奖,又普天同庆发个300元。算上加班费和其他补贴,每个月算下来,手头都会有一笔几百元到千元不等的“边角钱”。拿理财的眼光审视,它是一笔不入大多数人法眼的鸡肋资金。说少不少,但是,上饭馆搓几顿,买两件新衣,这千把块钱也就所剩无几了。何况它不是整笔发下来,零零碎碎两百三百的,拿在手里没感觉,很少有人会想到把它当作“财”来理。可是,在林先生看来,边角资金好好打理一番,也是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的。

林先生用这些“边角钱”主要购买的是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风险较小,收益比较稳定,门槛也不高,适合用来打理手边数目不多的“小钱”。他在银行开设了一个活期账户,每个月把手边结余的边角钱存进活期账户里用来购买货币基金和纯债基金,比较稳妥。最长可投资三年以内。一般1000元就可以购买,年收益率一般在2%~4%,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要高。

边角钱理财并不指望它赚多少,主要目的是集腋成裘,把原本“隐匿”在钱包缝隙里的小钱集纳起来派大用场。这样做,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反而克制了一些不必要的消费。每月的边角钱看似少,但是,几年这么坚持打理下来,也积累了一笔钱,足够一家三口去三亚旅游一趟。

由此可见,积少成多,在“斤斤计较”中谋求“日日生金”不失为保守理财者的一条生财捷径。

不要总是以为理财是手中有了几万元才要开始关心的问题,善于理小财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理财的高手。其实,只要你够聪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钱累积起来也能派上大用场。

一句话,做人不能贪图小利,但是理财却要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