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29919607866,7259681029907024932,6988533058454457381,7348643420082031678,7316456980388793406,7259681030645222461,7294567277649726498,7259681029915413539,7259681030364204044,6867361923558542343,734128902536325023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种思想历久不衰并不是好事,因为思想本身最终总是要变得陈腐的。人是社会的,总是不断把社会推向进步和光明。
著名诗人爱默生说了一句哲理性的名言:“一个人的样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个样子,他不可能是别种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长相,决定了他的一切。只要我们知道他在想什么,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的做事方式,完全决定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想的都是伤感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为了改变我们的做事方式,增加我们做事的资本,我们就要换一种方式去创造,去变革。
一位大艺术家曾对他的模仿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实在是智者之语。
学习,免不了要模仿,模仿或许是必不可少的学艺阶段,但若止于模仿就会毁了模仿者的才华。我们见到过这样的画家:他们学习某家某派的笔墨可以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也喜欢以某某后人自诩。但是,他们也因此永远生活在这某家某派的阴影之中,不能成一家之貌,立一家之言。他们的最高成就不过是“似”,而“似”是没有创造的。
成绩卓著的人,擅长在模仿中汲取精华,绝不生硬地模仿,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模仿只是用来拓展自己的思路、增强自己的鉴别力。
许多精英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在于他们模仿之后有所创新。他们会从优秀者的身上发现最核心的优势,加以学习,于是身边的人越优秀他们自身也越优秀。不过,他们绝不会只是生硬地模仿优秀人士的外部行为。
亨利·福特出身寒微,所学无几,又毫无靠山,但是在短短10年间,他就克服了这些缺陷,在25年之内,成为全美乃至世界顶级富豪,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可是,你是否深究过他成功的奥秘?根据福特的个人发展来看,自从他与爱迪生结为至交后,个人发展开始突飞猛进,而他最卓越的时代,始自于结识弗史东、柏劳斯和伯班克之后,这些人都是智能超群之辈。而福特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知识经验和精神力量集合起来,为自己的脑力整合,但他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否则为什么只有他一人成为汽车大王?
巧妙、有效地模仿是经过大脑整合的,不谙此道、一味模仿的人会窘态百出。
斯迪克快毕业时叔叔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家境贫穷。一天,他走进一家银行,希望找一份工作,但被拒绝了。他抽泣着,嚼着从好心的姑妈那里偷来的一分钱买来的甘草糖,一声不吭地沿着银行的大理石台阶跳下来,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样东西。银行家以为他要用石头掷他,于是躲到了门后,却看到那个孩子将捡起的东西装进口袋。
“过来,孩子!”银行家叫道,“你捡的是什么?”“一个别针呗!”孩子回答。“你是个乖孩子吗?上过学吗?”银行家又问。“是的。”孩子回答。于是银行家用金笔写了个“St.Peter”,问小孩是什么意思。“咸彼得。”小孩并没上过学,所以他把“Saint”的缩写“St.”误认为是“Salt(咸的意思)”了。
银行家并没有责备这个小孩,相反让他做了自己的合伙人,分给他一半的利润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拥有了银行家的一切。
斯迪克认为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于是,6个星期里他每天都去一家银行的门口找别针儿,他盼着银行家把他叫进去,问:“你是个乖孩子吗?”然后问“St.John”是什么意思,他就会回答是“咸约翰”,接着银行家请他做合伙人并把女儿嫁给自己。
终于有一天,一位银行家问斯迪克:“小孩儿,你捡什么呀?”
“别针儿呀。”斯迪克谦虚有礼地说。
“让我瞧瞧。”银行家接过了别针。
斯迪克非常兴奋,他摘下帽子准备跟着银行家走进银行,变成他的合伙人,再娶他女儿为妻。
但是,事情并没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银行家说:“这些别针是银行的,快点离开,要是再让我看见你在这儿瞎转悠,我就放狗咬你!”
斯迪克走开了,那别针也被吝啬的老头没收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能行。聪明的人会探究别人做得好的深层原因,而不只是模仿着去“捡别针”。
每个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因此每个人应在年轻时,设法找到自己的优点,并且把它充分地发挥出来。
犹太法典说:“如果你不做自己,那么要叫谁来做你呢?”我们不可能成为别人,因为我们早已经是自己了。我们更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还可以当得跟所复制的对象一样好。因为别人正是在发挥他自己的优点,才能够有那样的成绩,而我们怎么会刚好也具备了像他一样的优点呢?正如鱼无法模仿鸟去学飞一样,鱼只能利用自己的长处,往游泳方面去发挥。
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做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身的快乐和幸福。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受到被迫退学的命运。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受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罗丹的父亲曾感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3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如果以上列举的这些成功人士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就像道格拉斯·玛拉赫在一首诗中表达的那样: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丛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麝香鹿,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也当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培养健全的心态将带给你平安、自由。切记:不要模仿别人,要发现自我,秉持本色,回归本性。
创新得自于积极的、充分的思考。最成功的人士强调: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终绝不会富有。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整天埋首于他人所设计的程序,永远只是拾别人牙慧,又哪里有可能成功呢?所以要尽可能选择新视角,力争看到事物的新侧面。
许多年前,好奇的记者们听说大街上有人卖一块铜,要价28万美元,常人看来这块铜只值9美元。于是这个人被请进电视台。此人是位艺术家,他讲述了喊价的道理:一块铜如果什么都不是价值9美元,制成门柄,价值就增为21美元,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假如制成纪念碑,那就该值28万美元了。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家被他的创新说法打动了,请他用那块铜制成一尊成功人士的胸像,价值为30万美元。同一块铜价值可以是区区9美元,也能激增至30万美元,其间的差额就是人的创造力。
有位名叫富安宏雄的日本人得了肺病,却无钱医治,只好躺在床上休养。心烦意乱之际听到水壶“咔嗒咔嗒”的声音,一气之下,他用锥子向水壶扎去。很巧,锥子正扎在水壶盖上,咔嗒声立刻消失了。富安宏雄眼睛一亮,是否能搞一项发明呢?最终他成功设计了报警水壶并申请了专利。日本制壶公司采用了他的发明,赠送奖金290万日元。一个人从身无分文变成百万富翁,其中的诀窍也是人的创造力。
一位得道仙人有一根“点石成金”的食指,不论你想要什么,他只要用食指轻轻一点,就能变出来。一天,仙人遇到了一个乞丐,顿生怜悯之心,便用神奇的食指为乞丐“点”出了食物、衣物等许多东西。最后,仙人亲切地问:“你还想要什么,尽管说,我会让你满足的。”那个乞丐想了想,怯生生地说:“我想要您那根‘点石成金’的食指。”
人们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总是指责那位乞丐贪得无厌,其实,反过来想,那位乞丐确是聪明至极,试想,仙人“点”出再多的东西也有用光的时候,如果自己有了“点化”的本领,岂不一劳永逸?创新能力就像那根“点石成金”的食指,如果身边有人拥有,偶尔为你“点化”,当然是幸事,不过,要是自己也有一根这样的“食指”,岂不更妙!
大多数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以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会另辟新路,这叫思维定式,它是创新思维的头脑枷锁。
拿破仑是法国伟大的军事家,他经常采用以攻为主的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军一直沿袭拿破仑的用兵之道,主张“遇敌即须攻击”。由于当时已是机关枪称雄之时,防守者占明显优势,故开战后法国碰了钉子。但在凡尔登要塞,法军以守取胜,使40万德军损失惨重。谁知,这一胜利却使法军作战思想逆转,“防御万能论”又占了上风。为了与德国对抗,便精心构筑“马其诺”防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军统帅仍未能正视现代攻击战术的进步,而寄全部希望于“马其诺”,梦想再打一个“凡尔登”保卫战,结果导致了失败的悲剧。
我国著名军事家孙子说:“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战争的取胜之道是难以重复的,而需要将作战的方法应用于不断变化中。法国的悲剧,正是陷于思维定式的结果。
科普学家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分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列。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熟悉的汽车修理工。“嘿,博士!我给你出一道题,看你能不能答出来。”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他的问题:“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钉子。聋哑人走后又来了一位盲人,他想买一把剪刀,请问,他会怎么做呢?”
阿西莫夫立即回答:“他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要开口说‘我要剪刀’就行了,干吗做手势呀?”修理工接着说:“其实在问你之前我就知道你肯定答不对,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思维定式简单地说就是把对待事物的观点、分析、判断,都纳入了程序化、格式化的套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僵化、机械,从而失去了它的灵活性。
对于思维定式,也不能全盘地予以否定。比如,你脑子中存有家庭的思维定式,它包括你的家庭位置、周围环境及家庭内部环境和人员组成等等,它对你来讲就是有用的,你每天回家就不用再想一想我的家在哪儿?我的妻子儿女是谁等一些问题了,甚至连你喝醉了酒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家门。这是指对待简单的方面而言的,它有一定的快捷作用。而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就不能再沿袭此类的套路。
思维枷锁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形式化结构和强大的惯性。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它就是一只“拦路虎”。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坎贝尔做过修锁匠,他有一手绝活,能在短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未失手。他曾夸口说在1个小时之内,可以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条件是让他带着特制的工具进去。
有一个小镇的居民,决定打击一下坎贝尔的气焰,有意让他难堪一回。他们特别打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大锁,请坎贝尔来看看能否从这里出去。
坎贝尔想都没想就接受了这个挑战。走进铁牢后,坎贝尔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开始工作。半小时过去了,坎贝尔用耳朵紧贴着锁,专注地工作着;45分钟,1个小时过去了,坎贝尔没有像他先前所说的那样能从锁中挣脱出来,相反,他的头上开始冒汗,因为他从来没有如此狼狈过。2个小时过去了,坎贝尔依旧没有打开这把锁。他筋疲力尽地将身体靠在门上坐下来,结果牢门却顺势而开。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小镇居民根本没有将这个牢门上锁,那把看似很厉害的锁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小镇居民成功地捉弄了自负的坎贝尔。
坎贝尔为什么被小镇居民捉弄?就在于他只想到那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他固定的思维告诉他,只要是锁,就一定是锁上的。其实,门没有上锁,只是坎贝尔的心里上了锁。
要想有创新思维,就要打破思维枷锁。既然要打破,就要知道它们的样子。
头脑中的思维枷锁有许多种,其中与创新思维有关且影响较广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1.从众枷锁
例如,当你把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告诉一个朋友时,他说:“你错了!”再告诉第二个朋友,还是说:“你错了!”于是,你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看来我确实是错了!”
2.权威枷锁
专家说:“吃鱼有助于长寿。”我们就多吃鱼。专家说:“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我们相信了。我们对权威的话全盘接受,并不去考虑得出结论的理由。久而久之,权威枷锁形成了。
3.经验型枷锁
一位心理学家同时问了1 00名高中生和1 00名幼儿园小朋友同一道题:某位举重运动员有了弟弟,但是这位弟弟却没有哥哥,这是怎么回事?测试结果令人吃惊,高中学生考虑时间和错误率都高于幼儿园小朋友。“经验”让高中生认为举重运动员是男性,而小朋友们没有这种“经验”,因此不受它的束缚。
4.书本型枷锁
前面阿西莫夫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5.自我中心枷锁
人们总是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点、立场和眼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从而为自己套上了自我中心的枷锁。
6.求稳枷锁
人们在内心深处不敢冒险,希望一切都按部就班,井然有序,于是“创新”之类的事就被抛诸九霄云外。
7.唯一答案型枷锁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止有一个答案,但我们很多人找到一个时,就终止寻找,创新自然无从说起。
有一个醉汉晚上被一堵墙挡住了去路,他摸着墙走了一夜也没走出去。天亮时醉汉醒了,发现昨天摸着走了一夜的原来是一个圆形的邮筒。思维枷锁就像这个邮筒,假如你扶着它不放手,就永远走不到想去的地方。
创意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机会从旁帮一把,才能发挥作用。
我们身边的大机会可以使人一步登天,然而,它却隐藏得很深、很远,更不易被发现,这要求有心人目光敏锐,能远能近,从蛛丝马迹中洞悉大机会的降临。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善于策划的人会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别人从未想到过的坦途。
奥运会能为举办国带来巨额收益,现在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以前的各届运动会都是亏本买卖,主办国均为此付出了昂贵的经济代价。
198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第23届奥运会,美国政府和洛杉矶政府得悉这一消息后表示不予经济援助,但又不愿放弃这一机会。正在两难之际,美国第一旅游公司副董事长,40岁的尤伯·罗斯挺身而出,答应“自筹资金,不要政府一分钱”,非但如此还夸下海口:“我个人承办,这次奥运会,要净赚2亿美元。”当时别人都认为他是在吹牛,只有他胸有成竹,因为一个出色的创意已经了然于胸。当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洛杉矶奥运会落下帏幕后,尤伯·罗斯实现了被认为“不可能”的诺言,不但圆满举办了奥运会,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净赚了2.5亿美元。尤伯·罗斯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尤伯·罗斯扭转了过分强调奥运会政治功能和体育功能,而忽略经济功能的固有思想,这是他取胜的关键。
其次,尤伯·罗斯抓住人性中“物以稀为贵”的观念,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限制赞助单位数量,且同行业只选一家。这个决定意味着能成为赞助单位的企业,其产品也能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如此一来,各大企业争相报名,有些行业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尤伯·罗斯采取的第三个策略是广开财源,延长火炬传递路程,让那些想过传递火炬瘾又乐意出资的人也能持炬走一段。此外,他还把本次奥运会会徽、会标、吉祥物等作为专利,出售给那些想以此做广告资料的人。
除了开源,尤伯·罗斯还很注意节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招聘义务服务者,精简机构。
由于尤伯·罗斯策划有方,经营有术,组织得力,创造了世界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也为后续者开拓了一条阳光大道。
尤伯·罗斯采取的手段即使在当时也是很平常的,可见人人都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超凡的能力,然而现实中这种人却微乎其微,为何?尤伯·罗斯惊人的胆识和魄力,善于捕捉机会的本领,熟悉驾驭全过程的才能是很好的回答。
在西方流行这样一个原则:经营人员在一年内,允许而且必须犯一次以上的“合理的错误”。之所以允许,是因为“合理”,说明了此人能力是合格的;之所以必须,是因为没有“错误”,则意味着此人缺乏创造市场的积极性,缺乏适应险峻的市场环境的能力。
成功有的时候只降临在那些有创造能力的人身上。
希腊海运巨头奥纳西斯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一个成功诀窍——到其他人认为一无所获的地方去赚钱。当他稍稍站稳脚跟,欲振翅高飞时,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袭来了。
在充满了恐慌的灾难中,奥纳西斯以其过人的勇气和眼光,把财力投之于在危机中被普遍认为不景气的行当——海上运输,并且买下了别的公司急于脱手的6艘船只。要知道,当时全世界的贸易陷于瘫痪,而海上贸易濒于死亡。这种孤注一掷的投资令人惊异,而他却深信值得这么干。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运输业复苏并发达,一项明智而果断的投资见效了,奥纳西斯骤然变成一个拥有“制海权”的希腊海运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别人又对海运业忧心忡忡、举棋不定时,奥纳西斯又以其明智和魄力投资于油轮,这使他的资产增值速度达到惊人的程度。53年前,他是一个日薪23美分的穷小子,53年后,超乎常人的胆略让他成为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世界巨富。
每个人都具有成功的机会,胆略并不只是加诸在先天条件优厚者身上才大放光芒。
在选美竞赛中,外在美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令人瞩目的往往是靓丽娇美的面容、婀娜多姿的体态,可是有人就确信内在美同样能夺得美的桂冠,而这一点在美国小姐唐娜身上得到了印证。
唐娜出生在阿肯色斯的一个小镇上,与其他外表出众的女孩子相比,她绝不像是选美皇后,但她自信具有一些远比外在美丽更重要的特质:清新的气质、稳健的风度,她决定把自己的内在美展现出来。
她去健身、学习仪态、丰富知识,然后报名参加选美比赛,第一场她没进入决赛,但是她并未灰心,直到第16场比赛时,她终于当选了阿肯色斯小姐,接着幸运之神继续向她挥手,她成为了美国小姐。
这个故事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即使是选美这种先天条件要求极高的竞赛都可以通过智慧、胆量和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在其他参赛者势均力敌的竞赛中还有什么不可以逾越的障碍呢?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成功的资格,但是,结局如何,却完全在于个人如何努力了。
当别人都欢呼成功时,跟着鼓掌叫好,没太大意义;当别人叹息失败时,你却从中发现生机,这就是创新。
今天的人早已习惯了电脑键盘上字母的排列方式,虽然也觉得既难记忆又不顺手,但还是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当你深究其形成过程后,就会发现它的排序并不是最合理的。那为什么会如此呢?
原来,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打字机的字键在击打后弹回速度较慢,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很容易发生两个字键绞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小心地把它们分开,从而严重影响了打字速度。肖尔斯公司作为当时最大的打字机生产厂家,时常收到客户的投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伤透了脑筋,因为材料的局限,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再增加字键的弹回速度了。
当大家都在为增加字键弹回速度绞尽脑汁时,有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出了一条趋害避利的新思路: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的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法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这无疑是当时条件下的一条好思路。
降低打字员击键速度的诸多方法中最简单的是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把常用的字母摆在较笨拙的手指下,使用频率低的字母反倒由最灵活的手指来负责。结果,我们常见的字母组合键盘诞生了,并且逐渐定型下来。
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字键弹回速度已远大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也曾经有许多人设计出更合适的字母排列方案,但都无法令键盘字母顺序改变了。这又是思维定式在作祟了。
有一种说法叫“趋害避利,将错就错”。“趋害避利”,就是用肯定的视角来看待那些显而易见的失败和错误面,“将错就错”,成就一件成功的事。历史上许多发明就是犯了错误后“将错就错”的产物。
一位发明家要研制出高强度的胶水,生产出来后黏性却很低,他不以为败,利用“低黏性”生产出了不干胶。另一位员工发现这种不干胶既可以黏住纸张又不损坏纸张,于是用它发明了“即时贴”。
看来,只要我们用心,就能从任何一件“坏事”中找到正面的因素,关键在于头脑中的创新思维。假如你一时无法发现“害”的有利一面,不妨先停一停,要知道,最佳的创意总是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