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丛语》reference_book_ids":[7298982969484512318,7316742752958434366]}],"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4,"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8},"quote_content":"《天工开物》reference_book_ids":[7301965969780378662,7294566451556387879,7316123636186745882,73161246799099361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5,"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0},"quote_content":"《昆虫记》reference_book_ids":[7337154602124463166,7234830141002615808,7260811486027582523,7293844613834476595,7329742263267970110,7257102188399299595,7314165228944493568,7337154628544367678,7309370601548811326,7227006890859826234,7220729432191798304,7345693458197122110,6987309443515943949,7267090250302753847,7356885034428533822,7291880434663689255,7104567375273397256,7337154612899630142,7316473109660306444,7311281970711890994,7329741797985373246,7294565355274374163,7280838992126282811,7109046343175261191,7329742680378838078,7339810822442470462,7307491978101394473,6959122738090871822,7316413820438596670,7340153950668082238,72918804348608215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0,"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4},"quote_content":"《本草纲目》reference_book_ids":[7339750730103786558,7312746424729340937,7332320026206145598,7340502210301660222,7077501901905873951,6883377294325320718,7274904031732960311,7077501901914246175,7315417076502367243,7077501901910117384,7077501901905857573,7339781591444507710]}],"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山房随笔》reference_book_ids":[7314152190849846282,733231856580822943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星级宾馆的门前,常能看到一些服务生。他们为人开门、叫车,表现不卑不亢,礼貌周到,自信得体。这些服务生不见得就羡慕那些擦肩而过的名流、大腕,在他们看来,服务生虽是普通的职业,但对于平凡人的他们,则是一份满意的选择。满意,这就够了。
我们都是平凡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美国已逝的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
平凡与平庸,是生活的两种状态。平凡的人,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不是其中的关键零件,但是少了他不行,千千万万个的平凡的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庸,是有能力没发挥,才华尽掩。就像河蚌里拒绝成为珍珠的沙子,自甘埋没。
对于我们而言,“平凡还是平庸”,是一个不需考虑的问题。只有抱朴守拙,安于平凡,你才能心平气和,从容淡定,摆脱庸碌,在工作中取得应该取得的成绩。
1872年,有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的应届生,他在为自己的将来烦恼:像自己这样学医学专业的人,一年有好几千,残酷的择业竞争,我该怎么办?
争取到一个好的医院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上加难。这个年轻人没有如愿地被当时著名的医院录用,他到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的医院。可这没有阻止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医生,还创立了世界驰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
他就是威廉·奥斯拉。他在被牛津大学聘为医学教授时说:“其实我很平凡,但我总是脚踏实地在干。从一个小医生开始我就把医学当成了我毕生的事业。”
很多人会感慨自己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出众的成绩,没有出众的家庭背景,一切都是很平凡的生活,过得如此平淡,平淡的不免有些感叹惆怅,自己如同一株草、一滴水,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因此面对平凡,很多人就慢慢地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让平庸思想占了上风。
李平在机关上班,一天,他就调动工作一事征求朋友的意见。原来的工作单位是国家的一个部级单位,他的专业是法律,现在的职务是正处长。近期以来,他们单位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的工作业务一下子减少好多,变得日益清闲起来。这时,有两家他们原来的下属企业都向他发出了邀请,有意让他去主持一个部门的工作。
李平很犹豫:一是自己现在是处级,在现在的单位老实地干下去,退休前混个局级应该说没有多大问题,如果到一个新单位会怎么样?二是这么多年在机关,到企业后能否适应?三是如果动的话,应该去哪一家企业?
朋友告诉他:“既然现在无事可做,在此处再待下去就是养老。从机关到企业是有个适应的过程,现在才30多岁就没有勇气去做了,那么以后更不会有这样的勇气。”朋友接着说:“做什么都有风险,可是我们30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时候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具体去哪家,你比我了解情况,你自己作决定。”这件事情的结局是,李平没有听进朋友的意见,仍然待在原来的单位。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安于平庸混日子,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平凡不比平庸,平凡的生活有着人生的内涵,沉积着生活的质感。与奢华和表面的风光相比,平凡更显得大度从容、真实质朴。伟人自有伟大者的非同凡响,平凡人生也充满美丽和享乐。因为平凡,你可以放飞心情去悲去喜;因为平凡,你不必追名逐利,利欲熏心,更加洒脱豪迈;因为平凡,你可以神经质地刨根问底,可以自由地睡个长短觉,或是悠然南山下落日见余辉,看漫山红透层林尽染;因为平凡,你也能专注于读书,眷恋青山绿水,不会担心你的言行举止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也不必为失去而耿耿于怀。
每个人都有着变成天鹅的梦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变成令人羡慕的白天鹅的。有时,我们很在乎物质化的东西,我们为成绩疯狂,对名牌着迷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常常让我们很疲惫,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误以为那是幸福。
在我们以为自己过得很光鲜的时候,常常忘了问问自己的心,“你快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一直追求的幸福往往就在我们左右,而我们没有察觉。等它从我们身边不着痕迹的溜过时,我们才会猛然惊醒:原来我要的幸福是这样的。
当你在风雨中焦急的张望的时候,一把伞及时送来了,那是幸福。我们不会在乎那把伞是新是旧,是名牌还是非名牌。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总是充斥着喜和悲,不是所有的画面都是那么的唯美浪漫,但往往就是那些平凡的画面令我们感动。
因为平凡,我们才可以过得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没有了明星陨落的伤怀,更没有明日黄花凋零的失落感。虽无高高在上、一呼百应的气魄,但也少了日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那份悲凉。相应的,我们就多了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
当然,甘于平凡并非是让我们安于天命,自生自灭,没有了进取之心。平凡但是不平庸,坚守着自己心中那个平凡的梦想才能对得起平凡。
影响一个人的因素是什么?是这个人的学历还是这个人的工作经验?其实是他对工作的态度。
任何一家有抱负的公司,都会有一种竞争的机制,不会让那些碌碌碌无为的庸人长期厮混于此。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你努力工作,每个公司都会为那些平凡而努力的人提供机会。
无论你现在正从事着什么工作,都要将它视为你毕生的事业来对待。不要以为“事业”都是伟大的、让人津津乐道的壮举。正确的认识自己平凡的工作就是成就辉煌的开始,也是你成为出色雇员最起码的要求。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起步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有一个人学法律,却热衷戏剧,常想有机会登上大银幕,成为大明星。可是,他人从没有看见他去尝试那些可以进入影视界的机会。于是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
那个人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快30岁了,即使考进去之后,也不过是做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我要等什么时候有大公司找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戏路合适的,我一去,就会录用,那才可以一鸣惊人。”
可是,像这样幸运的人能有几个?于是,他只好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去,而他的愿望仍只是个愿望。只因他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从头开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下头,认真耐心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发现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了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著名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是农民出身。他的成功,源于他对生活小事的关注。初中毕业后,列文·虎克来到当地小镇上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了60年,中间没有换过一次工作。
看门的工作比较清闲,列文·虎克便把打磨镜片当做自己的业余爱好。他磨呀磨,一天一天地磨,一年一年地磨,锲而不舍,前后一磨就是60年。在打磨镜片时,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专业技师们的都要高。借着研磨的镜片,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名声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来拜会他。
列文·虎克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块玻璃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来做一件小事,终于他在他的小事里看到了成功,科学也在他的小事里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上面列文·虎克的成功给世人启示了这样一条闪光的做人理念:一生干好一件事。宇宙无涯,人生有限,每个人都应当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一件应当做、可能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一个目标确定之后,必须凝聚起自己的全部心力、体力,心无旁骛,坚持初衷,直到成功。如玄奘去印度取经来回花了19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花了1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花了30年,法布尔著《昆虫记》花了30年。人类历史上那些文化丰碑,都是曾经也是平凡人的巨匠们呕心沥血多年积累而成。另外,正是因为这世上能够一生干好一件事的普通人有万万千千,他们凭着自己的执著为这个世界添砖加瓦,这个世界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一生干好一件事,是做人的一种方式,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活法。贝多芬之于音乐,毕加索之于绘画,柏拉图之于哲学,司马迁之于史学,曹雪芹之于文学等,都与列文·虎克的“一生磨一镜”的精神是一致的。让我们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坚持不懈地干好自己该干也能干的一件事,这辈子也就没有白活了。
我们的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涛拍岸;有时风和日丽,有时雷电交加;有时鲜花盛开,有时满路荆棘。面对多样的生活,如何唱响成功的主旋律?成功者的回答是:只要活着,就应该去创造和开拓。
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四平八稳,千篇一律,这样生活一百年和生活一天有什么分别?如果今天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每天完全一致地生活着,一百岁的老寿星和夭折的婴儿有什么分别?我们希望长寿,希望过好日子,希望不远的将来有全新的格局出现。只有打破陈规陋习,生命才有意义。
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应了解,未来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不成功的可能性。未来就好像一个冥然无知的黑洞,靠我们去打破它,让它充满阳光和希望。打破黑洞不容易,这需要有冒险的精神。康德说:“人的心中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冒险。”
不经过无数次的冒险,人类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社会,进化到今天能够坐在中央空调的房子里品尝咖啡的时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七下西洋,诺贝尔发明炸药,哥白尼创立天体运动论,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都开始于冒险。没有冒险精神,人类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改革。只有带着沉重的风险意识,敢于怀疑并打破过去的秩序,通过冒险而取得胜利后,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要冒险。如果你想骑马赶路,就得抛开可能发生任何意外的想法。因为要避免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腿的危险,除非用两脚徒步,否则别无他法。然而走路也有跌伤的时候,或因倦极而倒的情形,所以为了赶路,你只有冒险。有人认为,这种情形只是在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时代所抱的乐观想法。殊不知,在我们这样发达的社会,更是出门一步就危机重重。
假如你恐惧于交通事故的频繁而不敢出门的话,就只有终日沉闷地待在家里了。但是,待在家里,除了有粮食缺乏的危机之外,还是没有获得绝对的安全。随着活动方式的增加,危险性也就成比例地产生。这么说来,难道就不能活动了?打破沉闷,寻求新奇刺激,这是现代人的共同呼声。现代人再也不安心过平平庸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了,古语“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说法,完全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
歌德年轻时希望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于那变幻无穷的世界中而难以自拔。40岁那年,歌德游历意大利,看到了真正的造型艺术杰作后,他终于如梦初醒,遂放弃绘画,转攻文学。虽然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一种冒险,但他认为自己已无退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歌德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史,大多数人都有过冒险的经历,马克思曾经是诗人,鲁迅曾去日本学医,安徒生曾是演员,但他们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怕冒险,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向。
从冒险到成功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付出了艰辛代价的探索过程。歌德曾感慨道:“要发现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他又说:“这需要很大的神志清醒,它只有通过欢喜和苦痛,才能学会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
这里不是堆砌故事,在我们身边,确有不少人,他们为偏见与迷信的桎梏束缚着,他们盲目到不知自由,反而说别人不自由。冒险与危机具有深层次的关联,危机就是危险之中蕴藏着机遇。常人的机遇,常人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危险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机遇吗?你想要事业的成就,那就要敢冒风险,投身危险的境地,去探索、去创造,不要瞻前顾后,不要害怕失败。
冒险,并不一定成功。成功之母便是失败,成功只是无数失败中的分子,不是无数失败中的分母。正常的规律是,无数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无数人的失败换来一人成功。惧怕失败,不冒风险,求稳怕乱、平平稳稳地过一辈子,虽然可靠、平静,虽然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那是多么的无聊。
冒险失败远胜于安逸平庸。与其平庸地过一辈子,不如轰轰烈烈地干一场。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当你站在一排排货架前面时,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有时候我们总抱怨没有自由,可是当我们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时,又常常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小英自从怀孕、生孩子以来,就很少进超市,孩子的和自己要用的东西,都由她家“贤惠”的老公一一来准备。对于购物,小已经产生了严重地依赖心理——买什么,老公做主。所以当小英再次独自站在超市入口,看到汪洋的商品时,头嗡地变成两个大。
有的人购物,总是喜欢以“贵”作为购物标准。尤其在商店里,贵通常代表的是品牌、品质和信誉。相信当几个从来没用过,也不知道该如何辨别好坏的商品摆在面前时,不少人会选择价格偏贵的一种。
但是你你会渐渐发现,贵的东西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它贵的原因可能是包装量多,可能是工艺复杂,可能是产量少,甚至就是故意地抬高价格。不过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呢?那就要看你对自己了解多少,因为自己就是商品最好的标准。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已经成为理性消费的新节俭主义者所信奉的原则。在地球资源日益紧张的今日,每个人都更应该学会理性消费。
曾经有人计算过,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可以怎么花,结论是:可以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
但是事实上,富可敌国的盖茨夫妇生活很俭朴,唯一可称得上奢华的只有他们位于西雅图郊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豪宅。不过据到过盖茨家的人介绍,豪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富丽堂皇。盖茨曾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
在过去几年里,盖茨把他的大量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据统计,盖茨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近29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其基金规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会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10倍。去年11月,他在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对在场的记者表示,名下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
比尔非常讨厌那些喜欢用钱摆阔气的人。他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你已经习惯了过分享受,你将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而我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
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养尊处优终将会让他们一事无成。所以比尔夫妻二人宁愿将这些钱捐给最需要它们的人,也不随意交给孩子挥霍。比尔甚至公开表示过:“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
世人对盖茨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成功的企业家,有人说他垄断行业、欺凌弱小;有人说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有人说他是一个虚伪的人——他的慈善之举只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公关活动;有人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首富,有人说他只会贪婪地在股市中套现,从微软用户的身上榨钱……但是就像美国人说的那样:“不管你是爱他,还是恨他,你都无法漠视他——这就是比尔·盖茨的魅力。”
这就是好刚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需要上。即使是一美分,也要花一美分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一个人只有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因为每个人赚取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
一分钱也是辛辛苦苦挣的,会理财的你一定不会浪费每一分钱的。别小看一分钱,中国有句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生活中的你,也应该像比尔一样善用每一分钱,做一个能善于把握慷慨和吝啬的人。
现在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多数人感觉生活很累,认为平时由于工作节奏快,消费时间少,于是大多数人在节日选择“集中式”的消费。而这种“低次数、高数额”的消费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费用。特别是节后很多人会发现口袋瘪了手头紧了。人们更是感觉手里的钱一下变空了,因为大多数人在过节时爱面子,所以就导致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在这里特别提醒的是:理性消费是理财的最好方式。
诺基亚8250手机是小王5年前刚工作时买的,到现在外壳已磨损得看不到原来的面目,当时经典的蓝屏也因为磨损,看起来有些模糊。同事们早就拿上了彩屏、带摄像头的手机,他却从来不为所动。有朋友问他:“你用这样的手机,不怕丢了身份?”他回答说:“手机能打电话就行了,这不丢身份,叫酷。”
重点大学硕士毕业的他,在通信行业工作,收入颇丰,但他的穿着打扮看上去还像大学生。曾经和他一块租房同住的好友小郭透露,小王现在穿的一条裤子还是高中时候的,衬衣也是刚考上大学时妈妈给买的。衣服非到穿破了,或是瘦了穿不上了他才会扔掉。“反正我是干技术的,整天在试验室里呆着,有时候还要去工厂,穿那么好给谁看呀?”
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的饮料,小王就会买来尝尝,但一定要到超市买,因为一瓶三块钱的水有时能便宜一块多钱。如果需要买什么东西,比如手机、数码相机,他当然也会首选技术领先的,但买了之后他会一直用到坏了为止,而不再追求此后市面上又推出什么新款式。出门坐车,他的首选也是公交和地铁。
但对待朋友,小王从不小气。一起聚餐时候,请客吃饭是常有的事。身边的朋友有急需的时候,他总能慷慨解囊。
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握慷慨和吝啬的界限,无论是像比尔这种大富豪还是像小王这种普通的家庭男人,朴素之处朴素,该奢侈时候奢侈,才能处理好事业,金钱和感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
现如今“房奴”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购房影响到自己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
我们年轻有活力,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拿着不一样的薪水,拥有不同的出身,却同样开始为房而愁。看到不断开盘的小区,面对一片片初具规模的楼盘,他们想说:“我想要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那是纸上的浪漫。
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幸福家庭”。然而,在一部分人感觉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感越来越低的状况下,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甜蜜而沉重的负担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幸福家庭”。然而,在一部分人感觉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感越来越低的状况下,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甜蜜而沉重的负担。
于是在“房奴”的浪潮中,又有了“孩奴”一族。“孩奴”又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当上“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
租房愁,买房愁;结婚愁,生孩子愁;养房子愁,养父母愁;生活愁,事业愁……这些退却爱情瑰丽和烂漫光晕的现实,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们无奈但必须坚强起来的神经。
其实,无论“房奴”还是“孩奴”,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物质。而唯一能够对抗物质的东西,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心态好了,心态强大,才不会被物质所打到,成为直不起身子的“奴”一族。
但凡买房生子,一定要做好准备,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为“奴”这个问题上要因人而异,如果这个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房子贷款买了,孩子出生了,即使当“奴”也没什么。但如果两方面都还没做好准备,买房子生小孩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重要的是,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须浪费在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之上。不要枉费了自己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质,多追求理想,做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因为只有理想才赋予人生以意义,只有理想才使生命具有永恒的价值。
幸福是一种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财富。乐观的态度,自信的人生,是充实而又富有的,是另一种别样的财富,这种财富只有拥有了乐观自信的人才会拥有她。青年人在创业之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增加许多动力的源泉。
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天考虑的和重点考虑的都是怎样上好学校,怎样找好工作,怎样挣更多钱,怎样当更大官,怎样换更好的车,怎样住更大房子,去那里旅游,去那里饕餮,追求眼耳口鼻的感官要求。
我们从所谓懂事起,就开始拼命的奔跑向死亡,从来不曾停下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底自己真正的需要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社会告诉我们、书本告诉我们。
我们拼命的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我们快速的旅游,为了去更多的地方,我们在公路上飞驰,为了更快达到目的地,看报纸、上网阅读信息,我们不停的看电影、看电视剧、旅游、运动、聚餐,从来或很少问问自己,我需要这个吗?难道我们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做这些事情吗?
我们一直在追逐的,应该是一种幸福的人生状态。这里面会包含财富和物质,但是财富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限于金钱,还有金钱以外的其他东西,比如说精神。
“不要追求显赫的财富,而应追求你可以合法地获得财富、清醒地使用财富,愉快地施与财富,自信地离开财富”,这才是对我们最好的建议,应该认真思考这些建议。正如常人所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舍去的是财富,而得到的是财富永远也买不到的快乐,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财富,保持乐观的思想和自信的态度,因为乐观自信的态度才是一笔真正的财富。
执著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对于财富,也应有一种能够“舍”的态度:我们必须接受失“去”。每个人人必须学会这些,学会怎样松开手。绍追去一些物质利益,多追求些精神财产。
我们在经受所谓的“失去”中逐渐成长,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在失去娘胎的保护来到这个世上,开始独立生活;尔后又要进行一系列的学校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的逐渐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想都化为乌有,我们的财富会变成云烟散去。
偶尔的时候,请停下匆忙的脚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在追逐什么?
人生决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种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而生存下来,我们也通过孩子而生存下去。我们建造的东西会流传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他们得以久远的存在。我们所创造的美,并不会随着我们湮灭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将与时俱进,永存不朽。这样的东西,也只有乐观自信的人才能创造出来幸福来。
生活中某些人在自己狭隘的天地里专心于各式各样的戏剧性表演。他们的虚张声势和小题大做只会使人感到可笑。人生所有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一旦曝光在平心静气、朴素淡雅的心情之下,立刻就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心底宽宏旷达的人,对眼里的一切,是喜怒哀乐也罢,是辛酸苦辣也好,都给予淡淡一笑。如果过于现实,城府太深,对所有的事情都脱离不开利益恩怨的算计,这种人便毫无快乐可言。倘若在心境上能稍稍超越世俗功利的陈规陋见,胸怀自然清新坦荡。
就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而言,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犹如一粒尘埃,地球上的小小生物与无边的宇宙相比,真是小的可怜;就漫长绵延的无限时间而言,我们的生命只不过犹如短暂的浪花泡沫,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利禄,如果和万古无尽的时空相比,真似过眼烟云。因此,一个人能够乐天知命,守住自己的本分,则无处不逍遥;一个人能够以达观的态度看世界,则无处不潇洒。
《山房随笔》记载:隋朝年间,龙门县有个叫王通的人,曾写了一部《太平十二策》,特地送到京城献给皇帝,可是皇帝没有用。王通回家后当了教师,门下有很多弟子,其中许多是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的。当时朝廷重臣杨素听说后,非常看重王通,劝他出来当官。王通说:“我不愿意当官。为什么呢?我的祖先留下的破草屋足以遮风挡雨,几亩薄田打下的粮食足够喝粥充饥。读读书,和弟子们议论议论治国之道,我自己感到很快乐。希望你能刚直、公正地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祥和,丰衣足食,我也可以得到很多恩惠呀。”这是王通的自足自乐之处。
《玉堂丛语》记载:薛暄,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宣德年间授为御史,英宗正统初年被举为山东提学佥事,英宗天顺年间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后来面对石亨、曹吉祥等人乱政,他心中愤懑不平,借口有病要求辞官。
石亨前来探望,并对薛暄说:“先生如果实在不愿意留下,我可以为你启奏皇上,给你一份皇帝的‘敕书’,有了它就可以在家设立学塾,教导子弟,还可以靠它来维持生活。”薛暄说:“过去许衡离开朝廷时,元世祖亲自赐予敕书让他去教书,而许衡却把它挂在屋里房梁上,始终没有给别人看过,等他死后人们才发现。我要是靠它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那不辞官岂不更好?”
几个月后,一次朝廷中议论要派遣使节到西域去寻求狮子,他很不赞成,上奏不被采纳,又见石亨这样的人在朝中窃权乱政,自己不能有所作为,于是再次以疾病为理由恳请辞去职务。英宗虽然重视他的学问,但看他年事已高,就批准他退休。退休获准,薛暄立即出城。当到达直沽准备登船时,遇上风雨,舟不能行。他们被困在那里,粮食也没有了,到了中午全家人还吃不上饭,而薛暄还在那读书不停。
他的儿子薛淳说:“人家都在那好好做官,没人要求退职,而你偏要退,现在困在这里怨谁呢?”薛暄听了儿子的埋怨不以为然,很冷静地说:“我的身子虽然被困,但我的心情却得以通达顺畅了。”这是薛暄悟出的通达的人生观。
白居易做诗说:“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嫌家贫活计微;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这是一份乐观的心态,一种泰然的境界。庄子说:“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存,不知道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罢了。不忘记自己从何处来,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承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
若这样,他的内心忘掉了一切,他的容貌静寂安闲,他的额头宽大恢宏;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如四时运行一样的自然,对任何事物都合宜相称而无法探测他精神世界的真谛。”仔细推敲起来,庄子说的“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也有安时处顺、乐天知命的意思包含在里面。
人力固可胜天,可是成功有时也有机遇成分在里面发挥作用。做人做事一方面积极追求,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学会“安守天命”。人不在活得富贵,而在活得顺心遂意。有成就时,适当地高兴一下未免不可,不得志时却不能心怀忧郁。志存高远,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己,这样对万事万物就都通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