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中庸圆润的活法or极端偏执的活法

《聪训斋语》reference_book_ids":[7310138739555044389]}],"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道德经》reference_book_ids":[7077483474008935432,7077483474004741128,7107503072145853471,7315417163592895498,7217733336632921144,7225931131646905348,7077483474008935431,7257088434206936120,6924983412973374478,7316445148911504446,6959124362339306510,6906399494439439367,7077483474021518372,6915002082894302221,7224048805384031266,7332306304972639294]}],"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993822245,7330845763116731454,7316123642268486691,7298980486469127183,7294567288110320677,7316460669283355710,7314214549794589750,7337879025777380414,7107503072145837093,712943471323567210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993822245,7330845763116731454,7316123642268486691,7298980486469127183,7294567288110320677,7316460669283355710,7314214549794589750,7337879025777380414,7107503072145837093,712943471323567210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993822245,7330845763116731454,7316123642268486691,7298980486469127183,7294567288110320677,7316460669283355710,7314214549794589750,7337879025777380414,7107503072145837093,712943471323567210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993822245,7330845763116731454,7316123642268486691,7298980486469127183,7294567288110320677,7316460669283355710,7314214549794589750,7337879025777380414,7107503072145837093,712943471323567210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中庸之道更是做人的超级智慧。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视为贬义词,说它是“温吞水”、“和稀泥”,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误解、曲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发现了道德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而又同时认为在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之外,唯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

中庸,说通俗一点,就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用《中庸》这本书里的话来说,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

没有人否认精明强干的人都会藐视陈规旧俗,也没有人否认天才都有一定的叛逆性,但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过分。为人处世如果太过分,就容易走极端。一个易冲动、爱走极端的人,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而且会把已经取得的成功葬送掉。所以,永远都不要走极端,要行中道。

有个自称专治驼背的医生,招牌上写着:无论你的背驼得像弓、像虾、像饭锅那样,我都能医治好!

有个驼背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他拿了两块木板,不给驼背开药方,也不给他吃药,把一块木板放在地上,叫驼背趴在上面,将另一块木板压在驼背的身上,然后用绳索绑紧,接着,便自己跳上板去,拼命乱踩一番。驼背连声呼叫求救,他也不理会。结果,驼背算是给弄直了,人也死了。驼背的儿子找这医生评理,这医生反而说:“我只管把他的驼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

这个在治病过程中一味走极端的医生,就是不懂中庸之道的最好例子。凡事适度而至,不多不少,统筹兼顾,才是最为完美的处世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中庸之道更是做人的超级智慧。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视为贬义词,说它是“温吞水”、“和稀泥”,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误解、曲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发现了道德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而又同时认为在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之外,唯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

中庸,说通俗一点,就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用《中庸》这本书里的话来说,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

300多年前,英国温泽市将政府大厅的设计工作交给了莱伊恩。莱伊恩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

一年以后,市政府官员进行工程验收时,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他们的理由是一根柱子难以承受那么大的重量。

莱伊恩自信只要一根坚固的柱子就足以保证大厅安全,他的话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莱伊恩十分苦恼,如果坚持自己原先的主张,市政官员肯定会另找人修改设计;如果不坚持,又有悖自己做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莱伊恩终于想出一条折中的方法,他在大厅里增加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300多年间,莱伊恩的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直到前两年,温泽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并在20世纪末,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旨在引导人们崇尚和相信科学。

在民谚中,有“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两句话。这两句话看似简单通俗,其实是中国人对人生矛盾及其原因的高度概括。为什么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就因为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生活充满了五花八门的矛盾,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俗话说得好:“苦恼祸灾时时来,谁家挂得免战牌?”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生活矛盾面前,有没有一种调和矛盾的准则。答案是有的,它就是“中庸”。做人中庸,做事也中庸,这是我们处世的艺术。在既不想去征服对方,又不能被对方征服的情况下,调和主客体之间的矛盾,除了用持中的艺术外,别无选择。

中,是至善的表现;庸,是道体的功用。将中庸用于宇宙本体,它就是天地的中正,和天地互相平衡;将和用于人生功用,它就是内心的中正,和内心互相平衡。所以尧将帝位传给舜时告诫舜说:“一定要把握住‘中’。”所以舜将帝位传给禹时告诫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所谓人心,就是因了我们的肉体凡身而生的种种欲念。所谓道心,并不是说人有两个心,而是说一人之心具有两个方面或者双重性状。在同一情景下,人的行为可以由人心来支配,也可以由道心来支配。人心惟危,是说人心很危险,往往会滋生过度的欲望。道心惟微,是说道心很微隐,良心常常含而不露。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圣贤领要之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所以,一个人要做好人很难,要做坏人却极易。只有发明道心,弘扬天理,人的行为才能不偏不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后丢掉)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仁爱,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像个大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不如抱守虚静采取适中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做到符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处符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小人所作所为肆无忌惮。”孔子又说:“中庸可以说是最高的标准了,可人们却很少能长久地实行它。”孔子是一个中庸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

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胜于人,就在中庸之道。荀子也深知中庸之道,他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这样,你就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进退自如,出入自然,坦坦荡荡,大大方方,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这样,你的人生就达到了化境,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地,你都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

如果你还必须依靠节制来实行中庸之道,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庸之道。只有当你毫无怨尤、毫无痛苦、毫无感觉地迎接人生,你才真正地进入了中庸之道。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适中,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走在中庸之道上,子华说:“圣人看重中庸,君子把守中庸。”东方朔说:“智者为人处世没有不推崇中庸的。”为人处世恪守中庸,就合乎人情,合乎大道,没有过失。当然,恪守中庸这件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宋代朱熹说,自从孔子去世后,世道衰微,人心衰微,他对宋代萎靡的社会风气感慨万千:“中庸之道已经失去了,人们不行中庸之道已经很久了。”朱熹又借子思的话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为人处世符合中庸的原则,就能秉承天下大公、居处天下大善、征服天下大众、成就天下大事,就能急流勇退,成方成圆。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义,我们可以用一种最能体现中国人整体和谐艺术的东西——围棋来加以说明。围棋的棋盘纵横各19道,共有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种颜色,黑子共181个,白子共180个。按规定,执黑子者先行,轮流将棋子下在交叉点上,以占领多于所规定的交叉点的一方获胜。

围棋仿佛我们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矛盾冲突。然而,围棋界重量级大师吴清源先生却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日本围棋评论家江崎诚致对此解释道:“围棋若是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由这段话可知,能够在对弈的过程中超越胜负,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谐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胜率最高的棋士。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据“和谐相依,方成棋局”的认识,处世的艺术除了“中庸”之外还有什么呢?

庄子在《南华经·外篇·在宥章》中,叙述了以“中一”为主体,以礼法仁义为枝干,以民物为根本,以无为为实用的经世治国的无上经典。庄子说:“低贱然而不可不任凭的,是万物;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随的,是人民;隐藏然而不可不做的,是事情;粗略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效法的言论;相距很远然而不可不增多的,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敬重的,是道德;本于一统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大道;玄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玄妙但不予协助,成就了品格的修养但无拘无束,行为出自道但不是事先的思考,符合仁义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拢了道义但不积不留,应合礼但不回避,接触琐事但不推辞,成功于法度但不任意妄为,依靠人民但不轻率地役使,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不偏离。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也就不会有纯正的品格;不通晓道的人,则无事可成。不通晓道的人,真可悲啊!什么叫做道呢?道有天道,也有人道。无所作为而处在崇高地位的,叫做天道;有作为并且劳绩卓著的,叫做人道。君王,是天道;臣下,是人道。天道与人道相较,相差太远,必须觉察。”庄子这里的意思是说,天道与人道表面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仍是“道”。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于中,却得到了“中一”之道,这样就能顺应万物的天性,顺应人的天性,所以说“道”是无为的,仁义礼法都要措施适当。所以庄子又说:“君子如果不放纵情欲,不炫耀聪明,寂然不动而灵活如龙,深沉静默而震动如雷,行动如神而合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运动,又何须我来治理天下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来认识“中庸”在历史上的影响。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贤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即“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政绩卓越,他任过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的宰相,为使元的专制政治适应于中国的统治,维护各民族的生命财产,加强民族融和等,他确实费过苦心。从他上面的这句话,就可想见他当时的治国之术的高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可谓危机四伏。为此,为了加强统治,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一方面休养生息,尽量以经济建设带动政治的展开。为求得政治统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将自己的治国方针浓缩为上面的那句话了,这是非常贤明的作法。中国人甘心情愿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态度上,都极力避免走极端,总希望四平八稳,这种希望有它独特的可贵之处。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体现出中国人的中庸心态。虽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及“东方不亮西方亮”等充满睿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谚,但自有文字记载,中国人就追求持续的、永恒的平衡。中国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时一地的损失。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土遭受过列强铁骑的践踏,我们的肉体遭受过坚船利炮的折磨,但是我们在与侵略者的搏击中炼就了坚强的民族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巍巍如长城而屹立不倒。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平衡。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生存法则,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落实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吸引与排斥、正流与异化、割裂与归流、改良与保守、激进与稳健、功利与平淡、盲目与清醒、堕落与升华、停滞与跳跃,等等,都将在这种“行动”中走向中庸。

我们的肩上承载得很多很多,重量使我们的脚步迈向沉稳,不容易失去平衡。再加上我们本身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现在中庸,在未来更要中庸。

诗曰:“三万日夜度一生;庸庸碌碌无前程。 一日三省勤不辍;日积月累功自成。”对于一个人来说,做过多少事情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经常反省,从过去的事情中吸取教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不足的一面。罗曼·罗兰说:“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站在另外一个人的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成功人士就是通过彻底反省来打败自己内心的敌人,打扫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神痛苦,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小何瘫痪在床,心里非常痛苦,亲友们去安慰他。小何说:“我不害怕我的病治不好,我担心留不住妻子。”果然没过多久,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亲友们骂那位女人薄情,小何说:“不要责备她,是我不好。”接着,他忏悔道:“她做饭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坐在电视前无动于衷;她生病需要去医院的时候,我以工作忙为借口,让她一人前往;她买了衣服,满心欢喜地问我怎么样,我的眼睛甚至都不瞟上一眼;她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为了赢得上司的青睐,在办公室陪他们打扑克直至深夜;她生日到来的时候,如果没有她的提醒,我总是到第二天才猛然想起。我们的婚姻早就因为我的这些行为而瘫痪,只是我原来没有感觉到。现在我不能动了,我却一下子感觉到了。”

不久,有人把这些话学给了小何的妻子听,妻子十分感动,她说:“既然他这么说,我也就回去吧。”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小何慢慢康复,他们的婚姻也“康复”了,并且更加稳固。现在,他们已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银行每天下午5点半关起门来结账,隔着玻璃门,可以看见他们比上午忙碌。他们每天都要把当天的账目弄得清清楚楚,不拖延,不马虎,这是做生意的道理。

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他每天要接见很多宾客,或者要出去办很多事情。晚上,他总是吹灭灯火,一个人独自坐在书房反省自己:

今天使我励精图治的人是谁?

今天使我增加智慧的人是谁?

今天使我浪费光阴的人是谁?

今天使我贪图享受的人是谁?

今天替我闯祸惹麻烦的人是谁?

这个人不但自己反省,也教别人反省。他的意思是做人要像做生意那样,每天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如果赚了,继续努力;如果亏了,赶快改弦更张,否则执迷不悟只能亏地一败涂地。

三国时,袁绍有一次决定出兵攻击曹操,谋士田丰认为时机不成熟,劝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一怒之下把田丰关进牢房。在战争进行中,他又因谋士沮授的建议不合己意,也将他拘押起来。袁绍战败后,沮授不愿投降曹操,在逃跑中被曹军射杀身亡。

当袁绍失败的消息传到后方时,狱吏告诉田丰,说:“主公由于不听先生之劝,结果打了败仗,证明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下您可以出狱了。”田丰听了这个消息后却说:“我的死期到了。”狱吏不明究竟,田丰向他解释道:“主公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借机赦免我;如果打败仗,他会觉得无脸见我,羞愧之下,肯定会拿我出气。”果然不出田丰所料,袁绍一回到驻地邺城,在别人的挑拨下,就气急败坏地下令把田丰杀了。田丰死后,闻者皆为之叹息。

失败后不是勇于检讨失误,承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而是杀害有谋之士,这就是袁绍的德行。他如此执迷不悟,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到底什么是平凡,什么是平庸?

平凡与平庸,是生活的两种状态。平凡的人,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不是其中的关键零件,但是少了他不行,千千万万个的平凡的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庸,是有能力没发挥,才华尽掩。就像河蚌里拒绝成为珍珠的沙子,自甘埋没。

对于我们而言,“平凡还是平庸”,是一个不需考虑的问题。只有抱朴守拙,安于平凡,你才能心平气和,从容淡定,摆脱庸碌,在工作中取得应该取得的成绩。

在星级宾馆的门前,常能看到一些服务生。他们为人开门、叫车,表现不卑不亢,礼貌周到,自信得体。这些服务生不见得就羡慕那些擦肩而过的名流、大腕,在他们看来,服务生虽是普通的职业,但对于平凡人的他们,则是一份满意的选择。满意,这就够了。

我们都是平凡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美国已逝的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

1872年,有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的应届生,他在为自己的将来烦恼:像自己这样学医学专业的人,一年有好几千,残酷的择业竞争,我该怎么办?

争取到一个好的医院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上加难。这个年轻人没有如愿地被当时著名的医院录用,他到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的医院。可这没有阻止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医生,还创立了世界驰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

他就是威廉·奥斯拉。他在被牛津大学聘为医学教授时说:“其实我很平凡,但我总是脚踏实地在干。从一个小医生开始我就把医学当成了我毕生的事业。”

很多人会感慨自己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出众的成绩,没有出众的家庭背景,一切都是很平凡的生活,过得如此平淡,平淡的不免有些感叹惆怅,自己如同一株草、一滴水,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因此面对平凡,很多人就慢慢地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让平庸思想占了上风。

李平在机关上班,一天,他就调动工作一事征求朋友的意见。原来的工作单位是国家的一个部级单位,他的专业是法律,现在的职务是正处长。近期以来,他们单位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的工作业务一下子减少好多,变得日益清闲起来。这时,有两家他们原来的下属企业都向他发出了邀请,有意让他去主持一个部门的工作。

李平很犹豫:一是自己现在是处级,在现在的单位老实地干下去,退休前混个局级应该说没有多大问题,如果到一个新单位会怎么样?二是这么多年在机关,到企业后能否适应?三是如果动的话,应该去哪一家企业?

朋友告诉他:“既然现在无事可做,在此处再待下去就是养老。从机关到企业是有个适应的过程,现在才30多岁就没有勇气去做了,那么以后更不会有这样的勇气。”朋友接着说:“做什么都有风险,可是我们30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时候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具体去哪家,你比我了解情况,你自己作决定。”这件事情的结局是,李平没有听进朋友的意见,仍然待在原来的单位。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安于平庸混日子,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平凡不比平庸,平凡的生活有着人生的内涵,沉积着生活的质感。与奢华和表面的风光相比,平凡更显得大度从容、真实质朴。伟人自有伟大者的非同凡响,平凡人生也充满美丽和享乐。因为平凡,你可以放飞心情去悲去喜;因为平凡,你不必追名逐利,利欲熏心,更加洒脱豪迈;因为平凡,你可以神经质地刨根问底,可以自由地睡个长短觉,或是悠然南山下落日见余辉,看漫山红透层林尽染;因为平凡,你也能专注于读书,眷恋青山绿水,不会担心你的言行举止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也不必为失去而耿耿于怀。

每个人都有着变成天鹅的梦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变成令人羡慕的白天鹅的。有时,我们很在乎物质化的东西,我们为成绩疯狂,对名牌着迷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常常让我们很疲惫,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误以为那是幸福。

在我们以为自己过得很光鲜的时候,常常忘了问问自己的心,“你快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一直追求的幸福往往就在我们左右,而我们没有察觉。等它从我们身边不着痕迹的溜过时,我们才会猛然惊醒:原来我要的幸福是这样的。

当你在风雨中焦急的张望的时候,一把伞及时送来了,那是幸福。我们不会在乎那把伞是新是旧,是名牌还是非名牌。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总是充斥着喜和悲,不是所有的画面都是那么的唯美浪漫,但往往就是那些平凡的画面令我们感动。

因为平凡,我们才可以过得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没有了明星陨落的伤怀,更没有明日黄花凋零的失落感。虽无高高在上、一呼百应的气魄,但也少了日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那份悲凉。相应的,我们就多了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

当然,甘于平凡并非是让我们安于天命,自生自灭,没有了进取之心。平凡但是不平庸,坚守着自己心中那个平凡的梦想才能对得起平凡。

一个人,只有品味平凡、享受平凡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选择平凡是一种境界,它会帮助你进入宁静,享受人生的悲欢离合,坐看天宽地阔,笑看风云变换。平凡而不平庸是一份遐意和快感,平凡而不平庸更加接近真实人生,平凡而不平庸不需要多聪明但需要更多的智慧!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胸怀大志,但又有点好高骛远,总爱想入非非,不愿老老实实学习,踏踏实实行动。长此以往,便会成为一个空想家,最后什么事也干不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比其他人更耀眼的光芒,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如何引人注目。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应该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附上一种特质,使自己有别于他人。这个形象可以是某种个性化的穿着风格,或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趣事。一旦形象建立了,就会在闪亮的星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有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无与伦比的美女以及无懈可击的道德家,但有一个人却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洛赞公爵。

洛赞公爵其貌不扬,是个侏儒,也没有过人的才华,但是,他却有本事让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

洛赞公爵做事总是傲慢无礼,他勾引路易十四的情妇,辱骂其他大臣,还侮辱国王本人,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公爵的奇行怪癖吸引了路易十四,国王感觉离不开他。

公爵的古怪性格吸引了众人的注目,人们一旦被他吸引,就会希望他总在自己身边。

通常,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以独特的言论和标新立异的行为引起争议而受人关注是不好的,其实,要想让自己的光辉不被其他人掩盖,就要以自己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吸引别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注目都是有利的。

一旦成为众目注视的焦点,就必须不断调整变化,保持新鲜感和持续的魅力。如果一成不变,大众会逐渐厌倦,不再拿你当一回事,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新崛起的明星人物身上,这场生存游戏需要时时警戒、不断创新。

伟大的画家毕加索从来就不会让自己隐没在自己创造的辉煌中,一直保持着特立独行的风格。如果他的名字与一种特定风格过度地连结在一起,他就会想方设法推出一些新画作,打破众人的期待,颠覆大众的惯性思考。

1915年,有人传言爱迪生和特斯拉可能共享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结果物理奖颁给了两名英国物理学家。事后人们才知道爱迪生原本可以得奖,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想和特斯拉共同得奖。那时,他的名气远远胜过特斯拉,他拒绝了这份荣耀,免得他的对手和他平分秋色,而降低了自己的地位。

由此可见,这些让后人永不能忘的伟大人物,许多都有着极强的个性。

观察我们周围那些凡有成就者,身上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影响力,一种让人敬畏的人格魅力,一种改变不了的个性。但有个性同时也面临很大风险,个性人过于固执,不懂得圆通之道,往往会在复杂的社会中吃明亏。唯有个性而不失中庸者,才可能成为逐鹿中原的最后胜利者。

人要是没有个性,那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所有的精彩;人要是个性太强,那这个世界将永不太平。大道无名。必以名之,则中庸乎?中庸者,圆融而不失刚健之谓也。中庸,内有规律,外有边界,整体有方向。

每一个长者,都是一座人生的富矿。青春贫乏的东西,他们却十分富有,如经验、阅历、知识等。除了这些感悟性、教育性的东西,诸如那些更实在的东西,如权力、金钱、影响、人际关系等,他们一样富有。

社会,无论民主社会,还是专制社会,就权力而言,一般都是老年权力。权力阶层被老年人占据。社会生活和竞争的复杂,必然以在见识、能力、社会关系、长期经营等方面见长的年长者优胜。这都使权力掌握在年长者手中,他们几乎控制了生活的所有领域。

和长者交朋友,向长者求教,便能够向他们学习这些人生知识,获得他们的提携,以及得到其他社会生活方面的好处。这不是谁都能想到和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楚汉之争时的张良,就是得到了黄石公的真传,才能够腹藏兵机,运筹帷幄,制胜天下的。很难想象,刘邦没有他,能够建立起西汉王朝。很多武林高手,也是师承有宗,才出手不凡的。此所谓名师出高徒。

在人生中,人受到阅历、经验、知识、时事的限制,很容易囿于某种情结而做出蠢事、错事来。例如,为一点恋情自杀,为一点钱财毁名,为一点义气丧身,等等,年轻人尤甚。这时如果能得到长者的帮助,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有阅历的“老人”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以他们达观人生的境界来化解你的偏执。人生有很多关键的地方,你身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难以参透其中奥妙,长者点拨你一下,你便会茅塞顿开,闯过那些激流险滩。

人们总是会在“忠言逆耳”而最终尝到了苦果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若当初听了他们的话,也不至于有了如此多的苦痛和悔恨。可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例子数不胜数。

秦晋之战是一次重大战役,战前,秦穆公向秦国一个叫蹇叔的老人咨询策略。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恐怕不行。军队远征,士卒疲惫,敌国再有所防备,就很难取胜。我看还是不要去了。”穆公不听,出师东征。

蹇叔哭着对主帅孟明说:“孟明啊,我看到军队出征,恐怕看不到班师回国了。”秦穆公非常生气,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我看你早该死了。”然而战争发展应验了蹇叔的话,晋军在肴击败了秦军。秦穆公后悔当初没听蹇叔的话,但也悔之晚矣。

由此可见,老人言无不是千锤百炼,句句经典。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李梅在不能确定一个男人是否单身、是否真心爱她的情况下,不听家人和朋友的劝告,毅然和老公离婚。结果因为心仪的那个男人已有家室,离婚的丈夫又无法原谅她的固执而另有所爱,最终落到一无所有几近崩溃的地步。

若年轻的人们能多听取一下老人们的意见,也许就不会堕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若能重新来过,若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若我们当初没有倔强……可是,一切都来得太晚。最终,自认为成熟的年轻朋友因为固执草率而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其实,更广泛的老人言,不止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的话,而是一些睿智的过来人的谆谆教导。这些人既有搏击宦海的名臣贤相,也有遗世独立的高人隐士;既有学富五车、年高德劭的才学究,又有命运多舛、穷愁潦倒的老幕客,多为饱经世事沧桑之人,一身智慧。

对于后辈,特别是一些职场新人,想要很快上手,融入组织的“圈子”里,就要多听听你自己多吃了几年“公司饭”的“老人言”,得到这些老人的帮助,前程自然无忧。

当然,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短处。知识、经验、阅历,在一定的时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在另一些时候,却有可能是一大堆包袱。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知识、情趣、价值观的变化,老年人也会受到他们知识、经验、习惯的限制,在知识更新如此快捷的时代,老黄历会显得过时而无用。有时候不妨自己吃吃亏,碰碰壁,未尝不是一笔经历。

民间有句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听的老人言,不但保证前途一定畅通,但至少,会让你少走许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