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reference_book_ids":[7332311472711666750,7217736915741576251,6833642805068303374,7294565329508764735,7071200621742836772,7339773128999963710,7316460298368453647]}],"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谭》reference_book_ids":[7316441139328863294,7254873615454178367,7310137145899879439,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316473043784567843,7344955385830181950,7294563911238421544,7338245415755582526,7316124681847704630,7267077380982705167,7299671005981576246,7340471392090999870,7332312704918490174,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338324426368240702,7374671359663688729]}],"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8,"start_container_index":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菜根谭》reference_book_ids":[7316441139328863294,7254873615454178367,7310137145899879439,6857436090370886663,7225560265360673804,7312289476707879946,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316473043784567843,7344955385830181950,7294563911238421544,7338245415755582526,7316124681847704630,7267077380982705167,7299671005981576246,7340471392090999870,7332312704918490174,6992952061541223454,6838936263853083655,7338324426368240702,737467135966368872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为什么同样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的收获呢?
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大凡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明白这一点。他们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你几乎看不见他奔波劳碌,但是在不动声色中,他就已经实现人生目标。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人情世故四个字而已!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
在道路狭窄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能走;在享受美餐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吃。这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如果你不懂这种利益交换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好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要分给大家一些。生意场上,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
在一些特别场合中,有些聪明人,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你有6个苹果,就应该留下1个,把另外5个给别人吃。当你给别人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别人能还给你什么,但是你一定要给。因为别人吃了你的那个苹果以后,当他有了橘子,一定会给你一个,因为他记得你曾经给过他一个苹果。最后,你得到的水果总量可能不会增加,还是6个水果,但是你的生命的丰富性成倍增加,你看到了6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吃到了6种不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在6个人之间进行人与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能力一旦确立,你在这个世界上就会不断得到别人的帮助。
小朋友聚在一起做游戏,其中一个孩子肚子饿了,就从包里拿出好吃的糕点,正好被大家看到。这时,他有两种选择:分一些给大家,或者自己独吞。选择是瞬间做出的,但却能导致一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种是分给大家。小伙伴因为得到美食,都很喜欢他、拥护他。从这一刻起,他在这群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小团体中当之无愧的领袖,将来成为号召力很强的人。
另一种则是自己独吞。旁若无人,全塞进自己嘴里吃掉。糕点是他的,这没问题。但大家都拿他当小气鬼,以后没人跟他玩。他失去了一个在团队中当头狼的机会,而且失去了团队的信任,拐进的是另一条狭窄的胡同。顺着这个轨迹成长,他将来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很多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决定人的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轻视必要的分享吗?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恰当时机懂得与人分享,可以让大家都得到利益,最后自己也会戴上赢家的桂冠!
共享不止是物质层面的,还要给别人面子。对许多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并不是单项选择题——有你没他,而是多项选择,可以双赢。有些人不明白,他们只知道鱼死网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同归于尽的例子,我们身边经常上演。这种人永远没能体悟到,在必要时让一步,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
有个年轻公务员,毕业于名校,才华横溢,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气势。他觉得别人都如无用蝼蚁,不配跟自己比。“我的能力最强,所以理应得到最多。”他总是这么想,得到好处不与同事分享,事事都独占头功。
结果怎么样呢?部门里的同事联起手来,结成同盟,跟这位“优秀人才”较劲,合力拆他墙角、拖他后腿,处处给他麻烦,任你多么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我等就是不配合。一个人处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成点事情,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最后,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当然做不好,走到哪儿都碰壁,一身才华困在腹中无法施展,甚至没处诉苦!于是,领导痛责,同事不怜,他在每个人面前都没落下好印象。到这地步,单位分给他的那把椅子就该收回去了。
只想好处独占却落个一无所有,你说可怜不可怜?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表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懂得利益分配,其实就悟透了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真相。
《菜根谭》中有话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就是,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留一步让三分,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也是拓宽人际资源的绝妙之策。今天你让了他一步,明天他会还你两步,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在社会上打开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是无用的白纸!如果学点分享主义,好处利益分给众人,让每个人的心理得到平衡,这样大家肯定会通力合作,协助你顺利成功。
大凡成功的“牛人”无一例外都懂得这一点。他们大都是一掷千金,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实惠,从而死心塌地、赴汤蹈火。即使是最精明的大商人,也都奉行这一理念。比如,一个大项目,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接,也要拉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以此展现自己“路留一步,味让三分”的气度,宣告自己不是那种断人财路、独占福源的人。
事实正是如此,唯我独尊最危险,大家都有汤喝才是王者之道!这一处世法,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潜规则”。是否懂得这一处世法,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还是顺风顺水!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或许会抱怨呐喊——我这么有才华,为什么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苍天真是不公!苍天真的不公吗?非也,是他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缘故。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当他面临人生败局时,是否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呢?是否做得太过分了?是否目中无人,过于突出自己,忽视了众人的感受?是否自以为聪明绝顶,别人都愚不可及?一个人如果这样反思一番,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治疗,等顿悟明澈之后,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
西方世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自作聪明,要学会真聪明——切忌只知伸不知曲;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表现,不知韬光养晦。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才高八斗,也照样两手空空!
雄鹰站立的样子好像睡着了,老虎行走时懒散无力仿佛生了大病,实际上这正是它们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这样才有能力干大业做大事。
锋芒太露的人认为自己聪明过人、能力超群,看谁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这种人最容易没饭吃,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历代官场之争中,小人运用阴谋诡计杀害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一方面是因为小人过于奸诈残忍,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被害者不懂玉韫珠藏的智慧呢?他们风头过于张扬,才华过于横溢,同时又目空一切,不把身边的同僚放在眼里,这样的人最容易成为被打的“出头鸟”。
真正的聪明人身怀绝技而深藏不露,绝不到处炫耀,而是等待时机一鸣惊人。有才华固然好,但是能力再强,也不能整天顶在头上到处去炫耀。就像财富一样,有钱当然是好事,但你会每天都穿金戴银、提着钱箱子到街上去显摆吗?
才华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很多时候,锋芒太露都会招致小人的嫉恨和陷害。凡是做大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藏露”之功。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应如此,用至好处,只是恰好。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愚也是一种智。必要时,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举。
才华出众却被排挤的人随处可见。他们才华在手,就像拥有一把传世名剑,逢人就要吹嘘一番,拿在手中四处挥舞,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的惊世之才,傻乎乎地把自己树成人人想打的活靶子。他们看不见自己脚下的火坑,就这样不知不觉掉了进去。
三国晚期的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名门之后,家教严格,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不过,诸葛瑾不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为什么呢?诸葛瑾说:“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锋芒过于外露,终将引来祸端。”果不出父亲所料,诸葛恪长大掌权后,独断专行、以才压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最好,目中无人,最终引起众怒,被大臣们设计害死,牵连家族也遭到诛灭。
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一个有才华的人能得到大把的表现机会,一个无能的人,即使再张扬表现自己也不可能成功。但一个有才华的人过于炫耀自我,压制了他人的表现空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就必然招致众人的一致嫉恨。如果发展到这一步,他的前途和事业就非常危险,随时可能被人拉下马来!
在社会上行走,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种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多一些深思熟虑,少一些锋芒毕露,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宝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若不懂这一道理,肚里有再多的宝贝,也终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
《汉书》中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人敢跟他打交道。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因为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而作为上级食物链的鱼也就没有食物吃了,没有食物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而往往当我们在与某人相遇之时,谁又能立刻断定——他(她)将是我们心灵的归属。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情,而非狭隘的爱。出于礼貌,或友好,或是秉承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我愿意对每一个哪怕是一面之缘的人,伸出友谊之手。毕竟,关系融洽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心理上都能享受愉悦的安慰,交流或是共事,都能够事半功倍起来。
美国的乔布和沃兹是“苹果Ⅱ”微电脑的开发者,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是马克库拉。其实,最初光顾乔布和沃兹两位年轻人的并不是马克库拉,而是乔布的老板介绍来的一个名叫唐·瓦尔丁的人。
当唐·瓦尔丁来到乔布的家中,看见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大胡子,不管怎样看都不像是一位企业家。于是,唐·瓦尔丁就把这两位奇怪的年轻人介绍给了另一位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先生。
马克库拉原来是英特尔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对微电脑十分精通。他并没有被乔布和沃兹的样子“吓坏”,而是先考察了乔布和沃滋的“苹果Ⅱ”样机。最后,马克库拉问起了关于“苹果Ⅱ”电脑的商业计划,而乔布和沃兹只精通于技术,对商业买卖一窍不通,所以二人面对马克库拉的提问,一下子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但马克库拉并没有因此失望,而是决定和这两位年轻人合作,并出任董事长。
唐·瓦尔丁,就因为对乔布和沃兹的外表形象过于求全责备,而丧失了一个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机会。而马克库拉却与他相反,没有对乔布和沃兹求全责备,而是与他们进行了深度的接触了解,所以他成功了,他抓住了人生中重要的机会。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肯定和我们不是同路人,无论是志趣还是性格都与我们不合,甚至格格不入。但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是不是有用。在这个时候,苛求完美不是一种正确态度。
1.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的价值观相同
芸芸众生,性格各异,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也无法让所有人喜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这种做法其实是过于偏颇的行为,势必对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自己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带有各种各样的残缺,都有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地方。确实如此,你必须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对人求全责备,那一定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没有一个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将因此错过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2.要能够包容他人的行为
古代有位禅师,一日晚上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一个人的心能包容一个家庭,就能成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个城市,就能成为一市之长;能包容一个国家,就能成为一国领袖。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每个成功人士都有容人的雅量,从而交到各个层面的朋友。当他遇到麻烦时,到处都有人主动帮忙,从来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要知道,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没什么东西一定就是对,或者一定就是错。所谓的对错,只不过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有所区别罢了。我们眼中看到的缺点或不可理解的事情,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很可能就是理所当然的。朋友对你说了谎,应先思量他是不是有什么为难之处?或许就能体谅他了。若是不加思考就把丑话说出口,朋友想必是做不成了。对你,对他,都没好处。
3.尊重他人,不念人恶
对朋友生活、工作中的习惯要给予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作息方式、家庭背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惯也不可能与你相同,所以,尊重别人的习惯应当是最起码的要求。
不要对朋友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朋友之间的矛盾,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淡,抓住过去的恩怨不放是不明智的。即使你被朋友骗了,你也要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要再反过来骗别人。忘记以前的不愉快,以后还会是朋友。
如果你认真地去看别人的优点,并且欣赏他的优点,尽可能地避开他的缺点,或者你作为真正的朋友,尽可能地以友好的态度去纠正他的缺点,结果就会不一样。因为你首先承认了他的优点,所以对方愿意倾听你对他的批判。
如果你首先对他挑毛病,而不承认他的优点,对方绝对不愿意倾听你的批判。所以你对周围的所有朋友的缺点首先必须采取谅解的态度,在谅解的前提之下,你才能够指出对方的缺点,而且是以对待朋友的真诚的态度指出来,这样,两个人就会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互相之间放大对方的缺点,缩小对方的优点,朋友的路就走到头了。如果你对所有的人都采取这样的态度,你将终生不会有一个朋友,将终生生活在孤独之中。
4.主动关怀他人,倾听并且理解别人的抱怨
关怀并不是体现在你每天请人吃饭喝酒上,这个不叫关怀,叫浪费。关怀体现在各种小事,各种细节上,朋友冷了给他披上一件衣服,朋友病了给他送上一杯热水,朋友过生日给他送上一束鲜花,这才是真正的关怀。
新东方的董事们在一起开会的时候,互相之间的批判是源源不断的,但是所有被批判的人都是坐在那儿非常友好地倾听,并且最后表示感谢。这就是新东方这个团队到今天还没有散架的原因。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心声能够有人倾听,但这个世界的麻烦是想说话的人太多,不加思考说话的人太多,但是善于倾听的人太少,所以如果你变成一个善于倾听别人的人,你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
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人最大的弱点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但是很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所以我们评判周围的人的时候常常把他们的缺点无限制地放大,同时把他们的优点无限制地缩小。你会发现,跟你走得越近的人,他的缺点越多,而他的优点却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这是人性弱点的误区。这会导致你无法跟别人交往。
真正成熟的人,是会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并容忍、接纳朋友的小缺陷,那样我们的品格也将得到升华,水中的鱼儿也会繁衍起来,不是么?
称赞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和手段,它的作用在于:激励人们不断进步;能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这里所说的赞美,是指诚心诚意,真实不虚的赞美,而不是虚伪的应酬话,也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谀奉承之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给人以诚心的赞美,有些人就是不肯赞美别人,他们的理由是:
1.第一次与人接触,关系还比较生疏,对人家的情况不大了解,如何对人家表示赞美呢。
2.有的人因为成就大,获得的评价很高,我们没必要当面再去称赞一番。
3.第一次与异性交往,尤其是面对一位年轻漂亮的女郎,尽管觉得她是个美人儿,可如果我嘴里说出赞美的话,人家会认为你居心不良。
4.有的人太普通了,还有许多毛病,实在不怎么样,就算有点可取之处,但也不过是些琐碎、细小的事情,对这种人表示赞扬没什么意思。
5.对于服务人员,没有必要表示对他们的服务很满意,因为他们做得再好,也是为了赚我们的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理所当然,没必要再对他们表示满意和感谢。
6.关系要好的人,彼此间早已相知,何必还要表示赞扬?对方从不怀疑我对他的感情和信任,似乎再没什么必要表示自己对他的喜爱和赞赏,弄不好反倒显得生疏。
7.对于领导者,我不可随便表示赞扬,因为即使上司确实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倘若对他尽说好话,别人岂不要说我溜须拍马、讨好领导吗?
许多人为什么会这样想问题?主要是因为:
1.不理解赞扬的意义,或是主要从庸俗的角度来理解,似乎只有有求于人或巴结讨好人才会有意识地给对方戴几顶高帽子,而心地坦诚、作风正派的人不需要搞这一套。
2.因为没有掌握赞扬的艺术,怕自己说错话,或是曾经赞扬过别人,但效果不佳,因而便误以为赞扬没什么价值。
3.由于心理不平衡,有嫉妒心和虚荣心,便不肯对职务和成就比自己高的人赞扬,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又不屑一顾。
4.老实巴交,为人拘谨,不好意思对别人表示赞扬,同时又顾虑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怀疑和不好的看法。
5.只想自己需要别人的赞扬,而从不考虑别人也很需要得到自己的赞扬,尤其是有自卑心理的人,即使多少能想到别人的需要,但又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对别人赞扬不赞扬,无足轻重,没什么意义。
以上几点想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称赞能改变一个人。称赞一个人的工作,会使他做更多的工作;称赞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就会更加完善。一个人的行为和贡献如果受到别人的称赞,就会增加自尊心,远离傲慢与自大。
爱听赞美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面刺激,而不喜欢负面刺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乐于赞扬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
赵明是一个专门推销各种食品罐头的推销员,他此次的任务是拿下本市最大型商场的订单。于是,他找到了该商场的负责人马经理。见面后,赵明说:“马经理,我有幸逛过你们商场很多次,作为本市最大的专业食品商店,我非常欣赏你们商场高雅的店堂布局,商场货柜上也陈列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品牌的食品,窗明几净,工作人员都和蔼待客,百问不厌,看得出来,您为此花费了不少心血,可敬可佩!”
听了赵明的这一席赞美和恭维的话语,马经理不由得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们商场做得还不够,请多多指教,请多多指教!”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是美滋滋的。结果不言而喻,赵明拿到了他想要的销售订单。
人人都乐意听赞美的话,当我们赞美人时,我们就是在满足他被尊重的需要,我们施予了他,满足了他,那么他也一定会回报于我们。
说些善意的话,好让别人知道你的感觉。千万不能以为别人知道你欣赏他而懒得去称赞。你要亲口说出来,他们才能够接受。当你让别人知道你欣赏他们的作为时,他们将心甘情愿地为你做更多的事情。
又因为称赞的词句使人感到亲切、满意和鼓舞,因而听起来觉得顺耳,它有助于建立友谊和成功地与人交际。
称赞别人有几种方法:首先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以为别人的话比较客观、实在,所以以别人的口吻来进行称赞,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其次,就是直接称赞,特别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这种称赞的特点是及时、直接。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背地说些称赞他的话。一般情况下,间接称赞的话都能传达到当事人本人。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称赞一个人,又不便对他当面说出时,可以在他的同事或朋友面前,适时地称赞一番。
称赞时应注意:
1.称赞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对于他人的称赞,倘若是如果言过其实,对方就会怀疑你的真实目的。
2.最需要你赞美的不是早已名扬天下的人,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强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压抑、自信心不足的人。他们一旦被人真诚地称赞,就有可能自信心倍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3.称赞要具体,不要含糊其辞,否则只会使对方窘迫、混乱,甚至紧张。称赞越具体,表明你对他越了解。另外,不要称赞他身上众所周知的长处,应称赞他身上既可贵又不为人知的特点。
4.要注意称赞的分寸。适度的称赞能使人树立信心。反之,会使人反感、难堪,所以,称赞的内容要适度、要有分寸,要恰如其分;称赞的方式、地点要适宜;称赞的频率要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