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讨论代替否定

如果你再引导对方:“可以让三个人互相搭配一下。例如,你看他们三个人的优势是什么,让他们彼此互相提高一下。”

或者你说:“噢,看来你的领导认为你的能力很强,我们也觉得你有领导能力。当然,一次性带三个实习生是有点多。你看怎么做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此时,你的朋友可能自己就会积极地想办法,和你共同讨论。

另外,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两家酒吧,同样的经营模式,一家后来倒闭了,另一家的生意却非常好。大家都很奇怪,想知道原因。倒闭的那家酒吧,任何一个客人进来的时候,营业员都会问:“您加不加鸡蛋在啤酒里?”80%的人选择不加,结果这家酒吧失去了80%的生意。

生意好的这一家,营业员会问客人:“您是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结果,他的营业额翻倍增长。

当我们要否定别人的观点时,如果也能够用这样的态度,那么给对方一定的选择权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例如,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如果你说:“不行,就是不能给你退。”对方一定会坚决要求退货,因为他会更加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但如果你说:“可以给您退货,也可以给您换一款更适合您的。因为我觉得您已经用过这一款了,如果能告诉我是哪里不好用,我就能给您推荐更适合您的,这样就没有浪费掉您试错的成本了。”对方至少会认为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了,因而更容易接受你说的话。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用讨论代替否定,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其实也代表着一种看问题的态度,这需要一个人内心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在面对客户、面对领导的时候,你会用这种方式来保持自我良好的形象。同样,在面对家人或者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爸爸看见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争吵,两个孩子在争着要一个鸡蛋。爸爸的方法可能是迅速把一个鸡蛋分成两部分,一个人一半,求得快速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爸爸完全可以询问两个孩子为什么争吵,孩子们想要什么。

于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了:两个孩子都想吃鸡蛋,但是其中一个想吃鸡蛋黄,另一个想吃鸡蛋清。

于是,这位爸爸就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判断和新的做法,这也是讨论的结果。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孩子问他的爸爸:“我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位父亲有点不耐烦,也觉得无法对孩子解释这个问题,于是他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

这样否定的回答是一种粗暴的终止谈话的方式。如果面对客户,客户会跑,可是面对的是孩子,孩子不会跑。但是,孩子会受伤害。

如果你再引导对方:“可以让三个人互相搭配一下。例如,你看他们三个人的优势是什么,让他们彼此互相提高一下。”

或者你说:“噢,看来你的领导认为你的能力很强,我们也觉得你有领导能力。当然,一次性带三个实习生是有点多。你看怎么做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此时,你的朋友可能自己就会积极地想办法,和你共同讨论。

另外,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两家酒吧,同样的经营模式,一家后来倒闭了,另一家的生意却非常好。大家都很奇怪,想知道原因。倒闭的那家酒吧,任何一个客人进来的时候,营业员都会问:“您加不加鸡蛋在啤酒里?”80%的人选择不加,结果这家酒吧失去了80%的生意。

生意好的这一家,营业员会问客人:“您是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结果,他的营业额翻倍增长。

当我们要否定别人的观点时,如果也能够用这样的态度,那么给对方一定的选择权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例如,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如果你说:“不行,就是不能给你退。”对方一定会坚决要求退货,因为他会更加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但如果你说:“可以给您退货,也可以给您换一款更适合您的。因为我觉得您已经用过这一款了,如果能告诉我是哪里不好用,我就能给您推荐更适合您的,这样就没有浪费掉您试错的成本了。”对方至少会认为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了,因而更容易接受你说的话。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用讨论代替否定,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其实也代表着一种看问题的态度,这需要一个人内心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在面对客户、面对领导的时候,你会用这种方式来保持自我良好的形象。同样,在面对家人或者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爸爸看见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争吵,两个孩子在争着要一个鸡蛋。爸爸的方法可能是迅速把一个鸡蛋分成两部分,一个人一半,求得快速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爸爸完全可以询问两个孩子为什么争吵,孩子们想要什么。

于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了:两个孩子都想吃鸡蛋,但是其中一个想吃鸡蛋黄,另一个想吃鸡蛋清。

于是,这位爸爸就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判断和新的做法,这也是讨论的结果。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孩子问他的爸爸:“我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位父亲有点不耐烦,也觉得无法对孩子解释这个问题,于是他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

这样否定的回答是一种粗暴的终止谈话的方式。如果面对客户,客户会跑,可是面对的是孩子,孩子不会跑。但是,孩子会受伤害。

但如果这位父亲持着讨论的态度,随口问一句:“你怎么会突然问这个问题?”

孩子的回答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孩子说:“今天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介绍新同学的时候,说这位新同学是从四川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对待谁,讨论的态度都有可能给你带来不同的答案。只有当我们从自己身边最不必顾及感受的人开始,顾及他们的感受,诚实、宽厚地与之交流,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客户、面对同事、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同样有这样一种开放讨论的、好的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