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品位穿出来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最美的服装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服务。

不恰当的衣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师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郎的打扮走上讲台,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即使课讲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难以改变这一状况。另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观得体的衣着,往往首先给人以悦目的感受,让人产生与他继续交往的愿望。“先敬罗衣后敬人”,对方要了解你的“内在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体现一个人的个性的衣着却让人一目了然,从而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

恰当的着装并不是说一定要穿上华贵的衣服,事实正好相反。一味追求华贵,反而给人以庸俗的印象,关键是要整洁大方,能体现人的内在素质。如今有许多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着装都有“规定”,而它并不是说要穿得怎么好看或衣料质地的好坏,关键是要符合审美的要求。

服饰要做到两和谐:一是服饰与人的身体、相貌、年龄、性格等因素和谐;另一个是服饰与环境、职业等的和谐。

人的衣着服饰同一个人的地位、身份和修养连在一起。为获得良好的初次印象,穿着上一定要注意与身份、年龄相符。

不同的年龄应有不同的穿着打扮。老者穿一身深色中山装,透着沉着、稳重、端庄、成熟,而年轻人要也是这身打扮,就显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年轻女性在社交场合穿黄色、浅绿色丝绸夹克衫,让人感到朝气蓬勃,但穿在老年女士身上就不大适宜。

不同的身份也应该有不同的着装。一个电影明星打扮得妖艳一点,人们会觉得比较正常,但一个中学生涂脂抹粉、穿着妖艳,就会被认为不合身份了。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尽力为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加分。

人有高矮之分,体形有胖瘦之别,肤色有黑白之差。因此,穿着打扮就得因人而异,注意扬长避短。瘦人不宜穿黑衣服,胖人不宜穿白衣服;脚长的女人适宜穿黑鞋子,脚短的适宜穿白鞋子;横条纹或方格子的衣服胖人不宜穿,胖人适宜穿竖条纹的,竖纹有拉长的效果。

服饰应该适合时间、气候,到什么季节换什么衣服,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更需注意。也许你新买的是三重保暖衬衣,在寒冬季节穿上它一点寒意也感觉不到,但在严肃的场合,就得穿上西服。在初冬你再感觉冷,也别穿着羽绒服、棉大衣去与人见面,你可以在西服里多穿一件毛衣。

遵守不同时段着装的规则。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出席各类活动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就足够了,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一天时间的变化而变换。出席白天活动时,女士一般可着职业正装,而出席晚5点到7点的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出席晚7点以后的正式晚宴等,则适宜穿中国旗袍或西方晚礼服。

服饰应该与环境协调,穿衣打扮要适合场合。你不能穿牛仔、衬衫去参加宴会,无论穿戴多么亮丽,如果不考虑场合,也会被人耻笑。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欠妥当。在正式的场合以及参加公私仪式时,要顾及传统和习惯,顺应各国的一般风俗。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而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当地习俗着正装。

国际上穿衣讲究TPO原则,T是时间——Time,P是地点——Place,O是内容——Object。就是说,穿衣打扮要注意场合,分清地点。从时间上说,白天服装应素雅,晚上服装则可轻便;从地点上说,工作场所服装要规范,非工作场所服装可以休闲一些;从内容上说,喜庆活动服装要艳丽一些,哀悼活动服装要肃穆一些,深入基层服装要轻便一些,隆重仪式服装要正规一些。

总之,在与人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不恰当的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