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光懂得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会把从书本获得的知识活用于实际生活,并变成智慧。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拼搏,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财富、地位和能力的象征。古人曾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读书与获取知识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你要明白,在社会上生存也不是能够光靠书本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根据实际的体验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单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却不谙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异,而且比后者更优秀。不谙世故的书呆子是透过三棱镜看光线,用颜色把人类分类,这个人是这种颜色,那个人是那种颜色。而经验丰富的染匠却不同,他们知道颜色有明度、有色彩度,也知道虽然看起来是一种颜色,其实它是由种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另外,你还必须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他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这个问题只要是略谙世事的人都能理解。但是,脱离社会,独自关在研究室里,满怀自信的书呆子却无法知道。于是,这些书呆子尽管想将所学付诸实践,却往往发现两者无法协调。例如,没看过别人游泳的人,或者没学过游泳的人,即使看过许多讲解游泳的书,十分了解游泳的原理和要点,也无法学会游泳!你只有下水亲自去试才能学会它。
因此,这类人和那些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而熟知世事的人截然不同。例如,后一类人不仅也同样知道“赞美”的威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懂得分辨应该在何时、何处以及如何使用这种武器最好,也就是他们懂得对症下药。他们很少直接赞美别人,总是运用委婉的比喻或暗示的手法来进行。
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应该把到目前为止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本身的见闻归纳起来,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行为模式、礼仪礼节,然后在人情世故上多加磨炼。你不妨多看看有关社会学方面的书,把书上所写的和现实生活加以比较。如果不实际踏入社会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则无法活用那些辛苦得来的知识,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生活是一部无字书。有志向的年轻人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成败之理。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鲁迅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死的知识不但对人无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出现尴尬或错误。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走岔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可见,只有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才能获取更多精神财富,从而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