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消消气,做人可以不生气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许多人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有一位30多岁的业务经理,拼命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100万元的存款,一栋花园别墅,一辆本田小车。然而,这“三个一”的目标尚未达到,却因劳累过度而猝死。如今,为了多赚钱同时打两三份工,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工作的人不占少数,这无疑是“今天用命赚钱,明天拿钱保命”的做法。正如《圣经》上所说:“你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呢?”

仔细想一想,包括健康和亲情在内的很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得多,比如生命、友情、爱情、理想、事业、人格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很多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金钱可以买到鲜花,但它买不到青春;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它买不到知识;金钱可以买到帮助,但它买不到忠诚;金钱可以买到珠宝,但它买不到友谊……身价过亿的“小超人”李泽楷曾结合自身经验和切身体会,劝勉青年人,在选择事业时不要太着眼于金钱回报,应当讲求个人兴趣和理想。他说:“当然要讲求实际生活需要,但是只顾想着赚回来的金钱何时才可以买车买楼的话,你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所说的这个“利”字指的就是金钱。人生在世,追求财富本也无可厚非,但对待金钱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过度追求金钱;二是千万别抠门,做了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这两种人的下场通常都是可悲的。

南北朝时的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深得父王宠爱,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萧纪颇有文韬武略,南开宁州,西通资陵,内劝农桑,外通商贾,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太当回事,可他偏偏就极其吝啬,一文钱都要算计,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政治流星。

一次,萧纪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后从不论功行赏。军心因此大乱,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14城俱失,金银财宝尽被掳去,萧纪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比萧纪还一毛不拔的是明末的崇祯皇帝,他继承了祖父万历生性吝啬的毛病。小时候,他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为了节约起见,他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许多人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有一位30多岁的业务经理,拼命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100万元的存款,一栋花园别墅,一辆本田小车。然而,这“三个一”的目标尚未达到,却因劳累过度而猝死。如今,为了多赚钱同时打两三份工,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工作的人不占少数,这无疑是“今天用命赚钱,明天拿钱保命”的做法。正如《圣经》上所说:“你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呢?”

仔细想一想,包括健康和亲情在内的很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得多,比如生命、友情、爱情、理想、事业、人格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很多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金钱可以买到鲜花,但它买不到青春;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它买不到知识;金钱可以买到帮助,但它买不到忠诚;金钱可以买到珠宝,但它买不到友谊……身价过亿的“小超人”李泽楷曾结合自身经验和切身体会,劝勉青年人,在选择事业时不要太着眼于金钱回报,应当讲求个人兴趣和理想。他说:“当然要讲求实际生活需要,但是只顾想着赚回来的金钱何时才可以买车买楼的话,你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所说的这个“利”字指的就是金钱。人生在世,追求财富本也无可厚非,但对待金钱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过度追求金钱;二是千万别抠门,做了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这两种人的下场通常都是可悲的。

南北朝时的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深得父王宠爱,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萧纪颇有文韬武略,南开宁州,西通资陵,内劝农桑,外通商贾,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太当回事,可他偏偏就极其吝啬,一文钱都要算计,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政治流星。

一次,萧纪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后从不论功行赏。军心因此大乱,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14城俱失,金银财宝尽被掳去,萧纪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比萧纪还一毛不拔的是明末的崇祯皇帝,他继承了祖父万历生性吝啬的毛病。小时候,他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为了节约起见,他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

崇祯没有搞清楚吝啬与节俭的区别,节俭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花费恰到好处;吝啬则是当用不用,不当省的也要省。崇祯这种守财奴式的“节俭”,对于他的中兴帝国之梦,也是致命的一击。1645年,李自成进逼北京,大明帝国的心脏北京城已岌岌可危,无计可施的崇祯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军队紧急入卫北京。但吴襄却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100万两银子在毕生俭朴的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令他心痛的数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这么多的银子,只得放弃了这一原本还算不错的计划,而坐困城中。

要想坚守京师,筹饷是一个大问题。大明王朝国库里竟然仅有区区40万两,而崇祯的个人财产却丰厚无比。因此,大臣们多次上书恳请,希望崇祯能拿出内帑(皇室内府的库金)以充军饷。但这无疑是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们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着急了,也顾不得是否当众顶撞圣上了,他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崇祯却“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他宫内搜出的白银多达3700万两,此外,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为了节省100万两而丢掉了3700万两,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里江山,这样的损失是再简单不过的一笔账,小学生都能算出来,为什么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皇帝却到死也没有算清楚呢?就是因为他把钱看得太重了,心态一旦失衡,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十分荒唐的。

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都是指那些只知敛财却不知怎样使用的人。这样的人在古今中外,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寻常百姓,都大有人在。金钱的作用是什么?不就是用来过日子、干事业或者做善事的吗?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花则花,只要不是铺张浪费就行了。否则,一沓沓的钞票与废纸、冥币又有何区别呢?

香港作家张立对金钱有一番妙论:“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存折里有钱,但心中无钱为大福也。”这话的意思是,有没有钱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钱。将金钱看得很轻,你就会生活得自由自在;将金钱看得很重,你就会活得很累、很辛苦。

过分追逐金钱与一毛不拔,都容易让金钱主导灵魂,让人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会颠覆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心里只想着钱的人不仅不会有高远的追求,也注定是一个只计较蝇头小利的可怜虫。古人云“淡泊以明志”,意思就是要恬淡寡欲、看淡金钱,这样才能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才能做到做人不生气。


看透得失才能不生气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能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我们有时候也和猴子一样,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为了得到职务而奴颜媚骨,失去了尊严;为了得到金钱而劳神伤身,失去了健康;为了成就事业而无暇顾家,失去了亲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与失是人生之中不能回避的轮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童话创作。当安徒生到了暮年,回忆自己人生得失的时候,他说:“我为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代价,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为了得到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拥有的爱情,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不可否认,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却获得了创作的快乐。

得与失,是一种心态。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贪得无厌;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与失的转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战国时有一位名叫塞翁的老人,他养了许多马。有一天,塞翁丢了一匹老马,邻居们纷纷对此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丢了马,看起来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不会是件好事情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这次,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天天骑着骏马去兜风,没想到有一天摔伤了一条腿,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话:“谁知道它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兵了,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他们父子因此躲过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世代相传,渐渐地变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得到”与“失去”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得到了一些会失去更多,失去了一些也可能得到更多。

在对待得与失的时候,人们有这样几种态度。一种是得到了高兴,失去了生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一种是失去了生气,得到了也不安心。这种人活得最累,因为他们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会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有一位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叹:5年前,我穷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胃口却很好;穿的是很不结实的劣质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结实;喝的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但却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简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时虽然穷得要命,但我也快乐得要命。当时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钱的话,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于是我就拼命地挣钱,终于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结果呢?我现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饭菜,但却没有一点食欲;穿的是光鲜的名牌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虚弱;喝的是高档饮料,但却寡然无味;住的是豪华别墅,心里却很不放心;睡的是软绵绵的席梦思床,但却夜不能寐。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快乐,真是得不偿失啊!

还有一种态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气的态度对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对于别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红、不妒忌,借别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动力;对于别人之失,不旁观、不讥讽、不消极,借别人之失,取教训,振精神,创未来。这才是对待得失的正确态度。

唐朝有一个督运官,功不显,名不著,他在一次监督运粮船队时,遭遇不测,翻了船,粮食损失颇多。巡抚在考核他时说:“监运粮食受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后一句话也没说,从容地笑着退了出来。巡抚颇欣赏他的气度和修养,把他叫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督运官仍然没有半句惭愧或辩解开脱之类的话。巡抚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说:“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这就是在得失面前“宠辱不惊”的不生气姿态。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了,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已到了天国门前,这时,一个声音在头顶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就真正是最不幸的人。”

的确,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不在于世俗的标准,而在于自身的评判。如果患得患失,即使得到再多,也会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快乐。


独木桥边退一步

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而且互不示弱,抵死相拼,最终双双跌落桥下被河水吞没了。

《菜根谭》中说:“途经路窄处,要留一步让别人先行,这才是涉世的安乐法。”上面这则寓言也正蕴含了“经路窄处,留一步让别人先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好像自己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两败俱伤,倒不如互相宽容,对大家都好。

凡事都应该学会让一步,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要将其逼至绝处,否则也许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之类的俗语,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那何不对人对事都退让一步呢?

以养鱼作为比喻,做人退一步有三种境界:初级境界是玻璃缸里赏鱼,只让它在一定的范围存在和活动;中等境界是池塘养鱼,水肥鱼跃;最高境界是让鱼归江海,任其自由自在地游弋。

为什么有的人做不到退一步呢?那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不生气,要么自私狭隘,要么斤斤计较,要么得理不饶人。如果人人都能做事退一步,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和不快,都会烟消云散,恶语中伤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反之,如果以情绪代替理智,让愤怒主导行为,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现实中,因为一句话、一元钱的小矛盾而导致一场官司、一条人命的事不是经常发生吗?

明代学者薛楦说:“让步是一种喜悦,被别人宽容是一种幸福。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退一步其实就是凡事不生气,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更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当对人对事可以退让时,我们就应该尽量多一些宽容,学会独木桥边退一步。


遇事冲动是“发狂的野马”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其迅速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