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较真,人活着可别太累

《国际歌》reference_book_ids":[7221416601222908983]}],"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天地一沙鸥》reference_book_ids":[71831407607016356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1,"start_container_index":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8},"quote_content":"《飘》reference_book_ids":[7356885044838796350,7307578568786054182,7294566479293320202,7280724332148427816,7229533195551640628,7316473083613678618,6885615156642974733,7311284255898733622]}],"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红楼梦》reference_book_ids":[7316431260006485043,7345693456255175742,7367280402571987993,7227001020730051595,7316473139557305384,7316405888963578914,7255203659015785531,7340845766870584382,7257455404240604215,7316473082053397544,7012517992130939934,7329733293492931646,7220653768830880803,7230714510963641384,7329733293576834110,6890728374843477006,7267077386200419387,7267077385848097832,7330846805069925438,7294565342393666596,7340562883979267134,7312643202048068660,7316396706369637430,6838936275928484877,7316124677569514515]}],"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中国人的性格》reference_book_ids":[7097114197376371742,7314214537148763147,7257408041023179812,6959124344568040485]}],"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start_container_index":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7},"quote_content":"《名利场》reference_book_ids":[7260441028111371325,6947638689354746916,7290806986721987640,7045214716133657607,7293411409331751955,7259645557298170932,7259645557289782287,7325270212062759998]}],"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水浒传》reference_book_ids":[7329735905470598206,7367280406825012249,6838936290889567245,7340539047565069374,7316473213398027275,7267090240555191352,7316473169613687848,7324905246860250174,7230713366761704509,7257453146941688887,7301965959508528147,7329749881382243390,7330952042107653182,6890728373585185799,7329749604746939454,7078185807026080804,7345722444621040702,7294566445122325567,7229539963761593384,7340863085764152382,7227019292712111119,7316100908285168676,7329750144088280126,7234082227129158688,7340854275620228158]}],"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围城》reference_book_ids":[73315867842178120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6,"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2},"quote_content":"《围城》reference_book_ids":[73315867842178120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围城》reference_book_ids":[73315867842178120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6,"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2},"quote_content":"《围城》reference_book_ids":[73315867842178120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谈艺录》reference_book_ids":[729897776115299433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你会活着很累。与其让自己身心疲惫,倒不如对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画家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从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概不追究。有人对此不理解,毕加索说:“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穷画家混口饭吃不容易,我也不能为难老朋友,还有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况且我也没吃什么亏。”

意大利的诗人、散文家和剧作家阿雷蒂诺说:“人如果太较真,就是不懂如何生活;不较真既是盾,刀枪不入;不较真又是箭,什么盾也挡不住。”如果说官场上的“不较真”能够让自己进退自如的话,那么在与人交往中的“不较真”就能让自己左右逢源了。所以,在不较真的时候,我们就得装模作样、装聋作哑,甚至是装疯卖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现代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公司垄断了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在为人处世方面,洛克菲勒很有一套,尤其善于装糊涂。

有一次,洛克菲勒正在工作时,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用拳头猛击桌面,大发脾气:“洛克菲勒,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像傻子一样注视着他,对发生的事似乎毫无知觉,就如同被骂的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怒气渐渐平息下来。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大闹一场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会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不开口,他反倒不知如何是好了。不得已,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猛敲了几下,可是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趣地离去。再看洛克菲勒,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懂得装傻的人绝不是傻瓜,而是真正的聪明,就比如洛克菲勒。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斤斤计较、咄咄逼人,看似聪明绝顶但最后往往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才是真正的傻瓜。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么借酒消愁,要么以牙还牙,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怎样才能做到不较真呢?首先,要学会理智处事,沉不住气时反复提醒自己要以理智的心态来控制感情。其次,要学会苦中作乐,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发泄郁闷。第三,遇到难受、挫折、失败的事,不妨找知心朋友聊聊天。第四,欲望少一点、心胸宽一点,这样更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

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与其让自己身心疲惫,还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不较真”的思维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该糊涂时就糊涂,这是历来被推崇的高明的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真能如此的“不较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知足常乐……那么这辈子就会过得自在洒脱!

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与其把自己累得身心疲惫,真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不较真”的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

说到面子,大概每个人都有说不清的感受。一方面大家对面子问题很敏感,都希望自己有面子,任何时候都会想方设法保全面子。只要有面子,就会精神倍增,信心百倍,心情好得不得了。另一方面,又常常因为要面子、挣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让自己身心疲倦,活得很累。

比如请朋友吃饭,老婆如果热情招待、能呼来喝去的话,自己在朋友面前就觉得有面子。但如果老婆不理不睬,就觉得丢了面子。甚至为了争回这点面子,和老婆大吵一番,闹得不欢而散。再比如大学生就业时,看见同学应聘上了一好职位,就会想,那小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和我差不多,我再怎么也得找一个与他等同的职位吧?不然今后有什么脸面见同学?因此高不成低不就,只好不停地找工作。

美国人史密斯在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共列举了中国人的个性有27项之多:保全面子、节俭持家、勤劳刻苦、讲究礼貌、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易于误解、拐弯抹角、顺而不从、思绪含混、不紧不慢、轻视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顽强生存、能忍且忍、知足常乐、孝悌为先、仁爱之心、缺乏同情、社会风波、株连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多元信仰、现实与务实。

史密斯认为面子思想是中国人特有的个性。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国人对面子问题是非常介意的。这从人们的自我介绍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姓秦,他肯定不会说是秦桧的秦,一定说是秦始皇的秦;姓李的人,不说是李莲英的李,一定说是李世民的李;如果遇到一个姓高的,他甚至会说自己是高尔基的高。虽然在很多词典里面都找不到“面子”一词的解释,但从“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些俗语中就可以看出,“面子”已经是深入人心,甚至是根深蒂固了。

从前,有一个穷人,每日三餐都吃不上。但为了在人前显得有面子,就常常带着蘸油的棉球,每次吃罢粗糠青菜,都会在嘴上涂一层油。然后逢人便讲:“今天吃的又是大鱼大肉。”

还有一个书生,家里很穷却很爱面子。一天晚上,小偷来到他家中,搜寻之后,没有发现值得一偷的东西,便跺脚叹道:“晦气,我算碰到了真正的穷鬼!”书生听了,赶紧从床头摸出仅有的几文钱,塞给小偷,说:“您来得不巧,请将就把这点钱带上。但在他人面前,希望您不要张扬,给我留点面子啊!”

更绝的是两千年前孟子讲的这个故事:一个要面子的齐人,看到别人常常下馆子,认为很有面子。于是,便到别人祭祖的坟地,讨些酒饭吃。回到家里,像得胜还朝似的告诉妻妾说:“实在没办法,今天又被几个哥们请去,喝多了!”

从这么几个小笑话中不难看出,面子是中国人保护自尊心的盾牌。近代历史上的一位爱国主义者杜重远先生对此大声疾呼:“要面子不要脸这几个字,囊括尽了中国的劣根性。政治腐败、经济破产,都是由于要面子不要脸这种人生观的缘故,所以要拯救中国先要革除这种人生哲学。”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东西,鲁迅先生就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据说在英文中就没有“面子”一词,在中文翻译英文时,好多人把“面子”翻译成“名誉”,这显然是不确切的。因为“名誉”是由于个人的杰出才能、伟大贡献所赢得的荣誉。而中国人所谓的“面子”应该是介于“荣誉”与“虚荣心”之间的一种内心的情感因素。

本来,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一种维护,也是人羞耻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如果人不要面子不要脸,会是一个众人所厌恶的家伙。“不怕不要命的,只怕不要脸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太顾及脸面,很多时候只能是让自己有苦说不出。“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对此种心态的极佳写照。

爱面子、好面子本身没有错,也不是什么恶行,但是面子思想会导致很多恶行。人如果过分爱面子,常常会引发虚荣、虚伪、贪婪的毛病,有时候还会导致悲剧。

崇祯皇帝对朝务的勤勉和生活上的简朴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直至夜晚都不睡觉,往往积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但崇祯有一个重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过于自尊,也就是死要面子,下面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

一是与后金议和。崇祯十四年年底,崇祯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与后金私下议和,然而没想到此事不慎外泄,一时间舆论大哗。面对群臣的指责,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都推到陈新甲身上,冤杀了陈新甲。本来已和皇太极达成的友好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使得之后明军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条线上作战,疲于奔命。

二是南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对京城已经形成包围之势,崇祯知道大势已去,就谋划南迁。本来南迁之事,只要崇祯一人拍案定夺就可以实行,但他死要面子,怕南迁会遭后世耻笑,非要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崇祯的意思是希望大臣合力恳请他南迁,给他一个台阶下,让他体面地离开京城。可这层意思他又不好意思直接说,群臣还以为皇上真的是让他们讨论留京与南迁哪种战略好呢。结果讨论来讨论去耽误了时间,最后想跑也来不及了。爱民勤政的崇祯因为死要面子而落得个亡国下场,实在令人叹息。

有人将面子理解成自尊,这是不对的。自尊是什么?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而面子思想却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虚荣心,它是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脚布,严重干扰人的正常思维与行动。在现实中,有一些人为了面子奔波一生,最后留给自己的却是烦恼一堆。其实,他们输的不是个人的能力,也不是他们的行为技巧,而是这个不名一文的薄薄的脸面。

为什么国内成功的企业家学历不高的占有很大比例,而学历很高的专家教授却少有人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归根到底还是面子思想在作祟。学历不高的人较早进入了社会,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把面子收起来,不断地闯,不断地试,结果闯出一条路来。而学历较高的人呢?碍于面子不愿从事求人的事情,也不愿放弃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岗位,结果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怎么可能做成大企业呢?

世界上80%的人都是顾忌面子的,只有20%的人觉得面子无所谓。非常有意思的是,这20%的人掌握了世界上80%的财富,碍于面子的80%的人只掌握世界20%的财富。这个数据说明,只要抛弃虚无又虚伪的面子思想,用不生气之心来看待名利得失,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过日子,不仅自己会活得快乐,而且还会出乎意料地成功。

如果太顾及脸面的话,很多时候只能是让自己有苦说不出。“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对此种心态的极佳写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百战百胜,没有谁是常胜将军。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艰难困苦、挫折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

理查德·巴哈所写的一万字的故事《天地一沙鸥》,在出版前曾被18家出版社拒绝,最后才由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发行。而其出版后的短短五年内,单在美国就卖出了七百万本;《飘》的作者米歇尔,曾拿她的作品和出版商洽谈,却被拒绝了80次,直到第81出版商才愿意为她出书;银屏硬汉史泰龙,去纽约的500家电影公司应聘了三轮,每次都被拒绝,直到第1850次才被聘用。

再看看那些国际上著名的企业,不仅发展之初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就是在已经能呼风唤雨、雄霸一方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失败。

1973年,肯德基将目光瞄准了香港,同年6月,第一家肯德基店在香港开业,1974年数量已达到11家。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加上独特的配方和烹调方法,使顾客们都很乐于一试,可以说肯德基在香港前途光明。但是,到了1974年9月,风云突变,肯德基公司突然宣布多家快餐店停业,首批进入香港的肯德基纷纷停业关门,差不多全军覆没。

2001年,沃尔玛首次位列世界500强榜首,但这个世界最大的连锁商进入德国市场四年来却连遭败绩,不仅损失超过1亿美元,而且它在财务上遮遮掩掩的做法,还引起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的不满。好在沃尔玛对失败非常宽容,“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必耿耿于怀,不要对自己过于严肃,过于伤感,过于羞辱。”后来他们吸取教训,重整旗鼓,很快就反败为胜了。

唐代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满怀豪情的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就是告诉人们,胜负输赢不可预料,不要太计较成败得失,而要以一种不生气的心态去看待。胜利了固然万分欣喜,但不能够骄傲,骄兵必败;失败了,虽然十分难受,也不应该气馁,只要继续努力,卷土重来也说不定啊!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讲座,邀请到了当时声誉已登峰造极的伟大的丘吉尔来演讲。这一天的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准备洗耳恭听这位大政治家的成功秘诀。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后,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说完就走下讲台。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爆发出的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事事无阻,但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幸运呢?人生总会遇到各种艰辛和曲折,要想成功肯定就会经历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并不是对失败者的安慰与同情,它的确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一次失败就是否定了一种选择,当所有错误的选择都被否定之后,成功自然就来临了。

庄纳思就是这样成功的,他经过201次的试验才发明了小儿麻痹疫苗。有人问他怎样看待前面的200次失败,他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200次失败,我从来不认为我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所关心的是,通过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如果没有前面200次的试验,我就不会得到第201次的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也有街亭之失;拿破仑纵横驰骋,威震欧洲,最后兵败滑铁卢。世界上最能打仗的美国,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总会想到失败了的话怎样应变、怎样撤退,甚至怎样投降。二战时,一位同盟国的总统在战场上居然对将士这样说,“我们该投降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去投降,学会投降是一种学问,因为我们可以再来!我们得为将来做准备!”

失败很常见,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更不是耻辱。我们要坦然面对失败,更要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松下幸之助认为:“当遭遇失败而陷入困境时,最重要的是要勇敢而坦白地承认失败,并且认清失败的原因。”一代伟人邓小平也说:“过去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因此,失败之后重要的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换句话说,失败也要失败得明明白白。如果失败了就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不仅于事无补,这种不好的心情还有可能继续导致失败。

徐相洛是韩国三美集团副主席,集团下属的三美钢铁厂是韩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厂家。三美集团倒闭后,徐相洛下岗再就业,来到汉城市中心一家大酒店参加侍者课程培训。在这家大酒店,人们可以看到,62岁的徐相洛穿着侍者的服装,学习如何端不锈钢盘子。对此,徐相洛平静如水,毫无怨言,甚至对自己能找到工作感到庆幸。

大丈夫就应当如此,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视失败为寻常事。那些遇到企业倒闭、股票暴跌就跳楼的人不过是懦夫而已。综观上下五千年,横看世界两万里,最终功成名就的人,哪一个不是历经千难万险,遭遇坎坷磨难而又处变不惊的豁达人士?看看下面的故事。

8岁时,被赶出居住的地方,必须工作谋生;

21岁时,经商失败;

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

24岁时,向朋友借钱经商再度失败,后来花了17年的时间才把债务还清;

26岁时,爱侣去世;

27岁时,精神崩溃,卧床六个月;

29岁时,参加国会大选失败;

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失败;

40岁时,寻求众议员连任,失败;

41岁时,想担任州土地局长被拒绝;

46岁时,竞选国会参议员,再度失败;

47岁时,争取副总统提名,落选;

49岁时,再度竞选国会参议员,再度失败。

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所有的成功者都有过失败的经历,这个人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林肯总统。失败表面上是一种痛苦,但实际上是一种财富。失败总会让人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并能纠正错误的观念,就相当于有人一次次把你从歧途上拉回来,那么你早晚会走上正道。

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足球可谓巴西的国魂,因此球员们沮丧、懊悔,准备承受球迷们的嘲笑和辱骂。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意想不到的另一种场面。总统和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有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会过去!”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四年后,巴西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冠军。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有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是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过眼云烟,都会过去的,最终一切都会归于平常。所以我们的心态也要保持平常,既不能沉迷于暂时的成功,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只要我们努力过、奋斗过,就会问心无愧,就会无怨无悔。

俗语说:“穷鼠咬猫。”对人对事应当以利人利己为本,待人宽一分则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古人说得好:“自萧如秋霜,接人如春风。”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对待别人如同春风的温和,这就是说在交际上宽一分、不生气,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

利人是利己的根基。表面上看,世间哪有这样的傻瓜,利益给了别人却使自己丧失利益?其实如果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结果反而不能为自己谋利,而为利他计划的人反而会利己。举一个例子来说,做商人的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坏的物品高价卖出,如果存有这种不良的心理,虽一时赚钱,但时间久了谁也不会再来买他的东西。相反的,好的东西如果卖得便宜,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较少,但渐渐的,买的人多了,抱怨的人少了,生意就兴隆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来越大了吗?所以,做生意要使买的人欢喜而卖的人也欢喜,皆大欢喜。这是道德的标准,也是利益的根基,又何乐而不为呢?

《水浒传》里的宋江,其貌不扬、生得皮肤黝黑,文不能吟诗作赋,武不能力当千军,却令水泊梁山的一干骄兵勇将,甚至“智多星”吴用都惟其马首是瞻,并且成功地把梁山发展壮大了。这究竟是何缘故呢?其道理说白了,就在于宋江能够与众兄弟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日子过得和谐。懂得与人合作的宋江,每当山寨干成一票大“买卖”,总是记录在册、论功行赏,按照每个人的实际贡献将利润平摊到底,并且从没有瞒着众人中饱私囊的事情发生。这样就算是有人不服他,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也会让宋江继续坐着头把交椅。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当你的个人能力并不强大的时候,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就一定懂得联合众人的力量做事,共享成果。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很想知道天堂和地狱里面的人究竟是怎么个活法,于是上帝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分别去天堂和地狱一日游。在地狱,这个人看到人们一个个骨瘦如柴,眼巴巴地看着饭桌上丰盛的菜肴却吃不到。这人觉得很奇怪,仔细一看发现:这里规定每个人必须坐在餐桌上、使用一柄一米多长的勺子,所以每个人都无法把饭菜送进自己的嘴里。而在天堂,这个人看到人们吃饭时却很快乐,尽管餐桌的饭菜、餐具和用餐要求和地狱并没有两样,但是他们是用自己的勺子互相喂给对方,这样每个人就都能够吃到饭菜了。

也许,这就是相互合作的力量。聪明人总是能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为自己创造机遇。

明朝有一个叫胡九韶的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福气。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有福气呢?”胡九韶说:“我们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福气又是什么呢?

胡九韶的这种想法可不是阿Q精神,他的这番话实实在在地蕴藏着深刻的人生经验,他因此生活得很快乐。有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满足的心态。而心态不满足的原因有两个,要么是好高骛远,月薪1000的人希望月薪10000;要么找错了参照物,与李嘉诚相比自己太穷了。

不幸来自于比较,幸福也来自于比较。我们如果以正确的角度来做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有多么幸运和幸福。

如果你早上起床的时候,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就比几百万人幸福,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如果你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可怕,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饥饿的煎熬,那么你已经比5亿人都幸福了;如果你能够随便出入教堂或寺庙,没有任何被威吓、被施暴、被杀害的危险,那么你就比30亿人幸福了;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服,有房住,有床睡,那么你就比世上75%的人都幸福了;如果你在银行有存款,口袋里有钞票,盒子里有零钱,那么你就属于这世上8%的幸福之人。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在《论快乐》中说:“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其他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结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凡满足天性者,一点一滴便足以使人富有;而若是填补欲壑,纵然是万贯家财,所带来的也不是富有,而是贫困。”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将伊壁鸠鲁这个观点演变成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u003d已经得到的/所期望得到的。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得到的是分子,希望得到是分母,二者相除就是幸福的指数。如果我们在没有能力将分子变大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法获取更多的东西时,如果能将分母缩小也就是对现状保持满足的心态,那么幸福的感觉不会比任何人少。

曾是大陆首富的刘永好就说过:“拥有亿万财富的喜悦,与农民种红薯获得丰收时候的喜悦,在内心的感受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亿万财富与一大堆红薯,会给予人们相同的快乐。当我们没有能力挣亿万财富的时候,那就去收获那堆红薯吧,你同样会很快乐!

据说英国一个专门研究快乐来源的国际组织,曾对40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是——低收入的人比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高薪阶层的人更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享受感到快乐,高收入的人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在国内,也有类似的说法,就是月薪1500的人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这两个结论看似有些违背常理,因为很多人认为钱越多就会越幸福。实际上,钱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恰到好处。比如月薪500的人,他们的收入大体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可以做到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炒股或者投资,也就不会因为亏损而担惊受怕。他们的工作往往也比较稳定,有比较充足的业余时间,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一个年轻人老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一天,走过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年轻人唉声叹气地说。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看着年轻人一脸茫然的样子,老人就问他:“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给你10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让你马上死,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好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1000万了啊!”

老人说完笑咪咪地走了。

时常,我们跟这位年轻人一样,愁眉苦脸,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终日挂虑未来的难处,自己给自己背上包袱,却很少有知足的心。

唐朝的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原先任夏官侍郎,后被武三思引荐为兵部尚书。当时韦后淫乱后宫,干涉朝政,宗楚客为了向上爬升,便趋炎附势效忠韦氏和安乐公主,与她们狼狈为奸,不久就升迁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宗楚客虽然依附韦氏,但野心勃勃,还与他人另结朋党,妄想谋取更大的权力。

宗楚客时常对亲信说:“我当初职位卑微时,特别想当大官,当了大官又想当宰相,等当了宰相,又想当天子了,我如果能面南而坐接受万人朝拜一天就足够了。”后来,韦后的阴谋暴露,宗楚客被一并诛杀。人如果不对欲望加以节制,就会被它所奴役,为它生、为它死,宗楚客就是欲壑难填的牺牲品。

一位外国作家说:“贫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感觉穷,所以穷。足与不足是相对的,是心灵感觉而已。心态好时,视不足为满足,心情糟时,满足也成了不足。”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有一段手机短信很值得大家参考:

事业无需惊天动地,有成就行;

人生无需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金钱无需取之不尽,够用就行;

感情无需死去活来,温馨就行;

朋友无需推杯换盏,理解就行;

思念无需望眼欲穿,想着就行。

不管你是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其实平静下来想一想,人的一生如此短暂,与其为了追逐名利而身心疲惫,还不然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的现实社会中,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以不生气、宁静的心面对周围的一切,不困于名缰,不缚于利锁,这样心灵才会自由,人生才会快乐。

哲学家讲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固定的标准,而且跟金钱、权力这些无关,甚至相悖,它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知足常乐”。

淡泊名利,是一种佳境,追逐名利,是一种歧途。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还不至于平庸;追逐名利,可能会风光,但心灵就不会自由,这样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名利无非是身外之物,面对名利,我们要做到:得之泰然,不惊不喜;失之淡然,不悲不怒。为了名利而累心累身,的确是件本末倒置的傻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寺中高僧法盘:“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盘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盘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为了名利而奔波呢?因为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生存要发展,都离不开名利二字。中国有很多流传千年的学习谚语,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十年寒窗苦读日,换取功成名就时”等等,其实还不是在用名利二字来激励学子们刻苦学习。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一所中学的班主任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竟然这样向学生宣传学习的好处——学习好能给你们带来荣华富贵、金钱、美女。此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指责这位教师的做法,但也有人认为,这位老师说的是大实话,与“学习改变命运”这句经典口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诚然,名利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物质享受,能满足人的虚荣心。但如果过分地追名逐利,肯定会给人带来无休无尽的苦恼。萨克雷的《名利场》中的女主人翁蓓基·夏泼便是其典范,她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追求功利中度过的,到最后,她的一切心机全白费了。作者在全书的结尾以感伤而又无奈的语气写下了下面这段话:“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以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唱得好:“世上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上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与其一生为名利所累,不如活得踏踏实实、快快乐乐。为了名利而累心累身,的确是件本末倒置的傻事。

天下闻名的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她对于这些却从来都是“不生气”对待。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其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朋友大惊道:“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居里夫人还毅然将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她对待荣誉的这种态度,使得她能够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着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著作,享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誉。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却被拒之门外。他把《写在人生边上》一书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要重金聘请他,皆被婉言拒绝。他对一位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钱钟书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反而让人们从内心里更加敬重他。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虽寥寥数字,却道出人生的许多真谛。真正淡泊之人,心胸大度,心态平和,视名利如粪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现代社会是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式各样夺人耳目的诱惑,对于金钱、名利、地位这些东西,很多人嘴上说是“视为粪土”,但内心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所以“除了脸不要,什么都要”。对于名利,他们都忍不住要去争一争、抓一抓。结果呢?就像那只小狗,为了追求第二块骨头,就将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第一骨头也给弄丢了,实在是得不偿失。

能够淡泊于名利的沉浮与得失,就能平静地对待生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得到了欣然接受,失去了泰然处之;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无所谓;得意时候不张扬,挫折面前不忧伤……唯有如此平常的心态,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快乐。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得志、得意的时候,也都会有失败、失意的时候。得意当然是好事,失意自然是坏事,所以人们都希望天遂人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人世间的事,福祸相依,得失并存,有得意就有失意,而且两者之间的转换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在得意之时,做起事情来一帆风顺、得心应手。但太顺利了,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多少会让人有点飘飘然,看不到潜在的危机,努力奋斗的心态也会逐渐懈怠,浮躁、骄傲、专横等毛病也会越来越多。因此,人越是得意的时候越应该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如此小心谨慎才不至于自己把自己搞垮。

被同行业称为“大哥大”的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422%,销量在全国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并成为国内洗衣机行业首家跨进亿元利润的企业。这个行业“排头兵”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在大好形势下,采取令人警醒的“末日管理法”来鞭策自身不断进取。集团董事长朱德坤认为,在一帆风顺的状态下没有危机感的企业,是迟早会被淘汰的。所以他对员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唱好两首歌。一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首是《国际歌》。唱国歌是要让工人们意识到,小天鹅的处境随时可能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唱国际歌则是要大家明白“世上没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的道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后,按捺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而写下的诗句,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得意之情。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

人总有时来运转、飞黄腾达的时候,为之兴高采烈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得意过了头,没有了原来的谦虚与自强精神,言行举止失了分寸,变成了得意忘形,那么灾难祸害很快就会随之而至了。

明末清初,大清子弟自强不息、众志成城,仅以12万人对付明朝的300多万各种武装,居然势如破竹,横扫天下。但也许恰恰是因为太顺利了,这个曾经骁勇剽悍的民族,在得到江山后不久,就蜕化成了在茶馆戏楼的提笼架鸟者,八旗子弟成了百无一用的庸人的代名词。

春风得意描写的就是人生旅途中的顺境。实事求是地说,在顺境中做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前进的障碍和阻力较小,可以一帆风顺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居里夫人的女儿就是从小受到她父母的“特殊教育”,才走上了科学的大道,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国的著名词人苏轼、苏辙两兄弟,因为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其父苏洵的良好教育和影响,而成为北宋著名的词人,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等人一起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顺境是人人所向往的,也是十分难得的,假如我们有幸身处顺境,就要把握珍惜机遇,努力成材,不要因为幸运而沉溺于享乐。真正的强者在顺境中会不骄不矜,善于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加倍努力,因此他们能让成功与自己有个约会。

顺境,人之所求,却无法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如果我们不幸遇到了天不遂人愿的逆境,又该如何面对呢?

14世纪,蒙古皇帝莫沃尔在一次与强大敌军的交战中被打败,溃不成军。皇帝本人躺在一个废弃的马厩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这时,他看见一只蚂蚁正努力扛着一粒玉米,爬上一堵笔直的墙。这粒玉米比蚂蚁的身体大许多倍,蚂蚁尝试了69次,每次都掉了下来。当它尝试第70次时,终于把那粒玉米一直推过墙头。莫沃尔大叫一声跳了起来,“我也能获得最后胜利!”于是他重整军队,终于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

身处失意的逆境之中,就应该像莫沃尔或者说像他所看见的那只蚂蚁那样,不气馁、不绝望,反而要以更加坚韧的毅力,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努力追求成功。

台湾有一位传奇人物叫赖东进,他出身卑微,却不甘沉沦;缺吃少穿,而奋发刻苦。他的悲惨家境以及和他在非比寻常的逆境中奋斗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让人不敢相信,人间竟有如此不幸而又如此勇敢的人。

赖东进出生在乞丐家庭,全家14口人靠乞讨维生。他的父亲是盲人,母亲是智障,他是这一对残疾夫妻的长子,他上边有一个姐姐,下边有10个弟妹。一家人四处流浪,白天沿街卖唱乞讨,夜晚露宿坟墓与死者为伍,世上人所能遭受的耻辱和苦难,他们都遭受了。赖东进刚学会走路,就跟着姐姐开始乞讨,10岁之后边读书边乞讨,总共做了长达17年的乞丐。在这17年中,赖东进不但肩负照顾全家的担子,还努力求学,发奋工作,最终由一个贫苦的乞儿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曾荣获1999年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奖。

人在得意之时,往往看不出谁是真正的强者,只有在失意的时候,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才能够一目了然。弱者在逆境中只能随波逐流、自甘失败,在困难面前选择了放弃,结果只能是一蹶不振。而强者在逆境中能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往往会在在绝境中创造出奇迹。

周婷婷是中国第一位聋人研究生,她是天生的双耳全聋。为了让婷婷说话,她的父亲周弘开始了艰辛的教女历程,他抱着饼干桶,一遍又一遍地教婷婷说“饼干”,还说“不说不给吃”,硬着心肠任她哭喊,整整40分钟后,婷婷终于吐出石破天惊的两个类似的字音:“布单”。正常孩子能轻而易举地叫出“哥哥”的“哥”字,而婷婷吐出这个音整整用了三年时间。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16岁的周婷婷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又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研究生。

“心境”决定命运,“心态”决定人生,也许“得意”还是“失意”不能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握,但是“快乐”还是“忧郁”却是可以由我们自己选择的。人生是个不定数,何时飞黄腾达,何时落魄潦倒,都难以预料。但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只要能以不生气的态度善待自己、笑看命运,就能做到宠辱不惊,泰然处之。

得意就好比是走下坡路,走的好会速度加倍,如果吊儿郎当,说不定就会栽跟头;而失意就好比走上坡路,只要不放弃,努力走好每一步,反而能爬到一个更高的起点。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脚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