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reference_book_ids":[7220723696376220675,7367280403234704446,7316402362812206095,7236307400490224696,7316396779325361163,7329734256958131262,7315371265399720994,7316473094430788618,7268600161616530491,7229533199024524348,7340577584461122622,7220723696556575804,7342292125670722622,7316405974531574836,6890728371928435725,7345722444667161662,6838936304063876104,7315417076745636904,7340521904312159294,7234082226822974479,7227019292271709217,7291614099564137511,7316033857185123337,7185526065354247226,7230760648060177408,7340899454574152766,7340897933081971774,7316473187061992500,7294567301045554191,7330836898774010942,7280731567012449338,7311275374325795880]}],"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道德经》reference_book_ids":[6924983412973374478,7316445148911504446,7224048805384031266,7315417163592895498,6915002082894302221,7077483474008935432,6906399494439439367,7332306304972639294,7077483474021518372,7077483474008935431,7225931131646905348,7107503072145853471,6959124362339306510,7257088434206936120,7077483474004741128,7217733336632921144]}],"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小王子》reference_book_ids":[6932784081650338824,6959122734727040013,7257371401483455547,7356885044926893118,7322270932305710142,7294567294863150121,7291888577305119744,7267090249728134205,7268600161062882367,7119067491929721892,7304954463192615987,7220723709076573196,7225560263431293989,7229542995354192951,7280733142414003255,7122383665857825828,7329734241963494462,7291888578160757812,7280733143022177320,6895328832698452999,7309788278658452542,7267090244464282635,7320072161975077899,7345302886307335230,7280733142497889337,7280733142648884276,7085287186634902542,7109780076853464100,7301261849457069093,725968103100173829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我想有个家》reference_book_ids":[7304588324478389260]}],"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礼记》reference_book_ids":[7337204643136556094,7107503072137464846,7316123642176212020,7294565314270858274,7337204639990828094,7330851300051012670,7332297599984094270,7316430501483383817,73161246777288980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这一辈子活得就是个心态。当你学会情绪管理这门功课,就能在不如意的时候保持一种好情绪,获得一种好心态。心态好了,事情自然就顺利了。
一座山上,有两块一模一样的石头。几年后,两块石头的境遇却截然不同:第一块石头受到众人的敬仰和膜拜,第二块石头始终默默无闻、无人理睬。不招待见的石头抱怨道:“为什么同样是石头,差距竟然这么大?”第一块石头微笑着说:“几年前,山里来了一个雕刻家,决定在我们身上雕刻。你害怕一刀一刀割在身上的疼痛,拒绝了;我却一刀一刀忍受下来,现在成了佛像。”抱怨的石头听完这句话,顿时哑口无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的这句话,显然很有道理。社会是真实而残酷的,我们都被生活一刀一刀地雕刻,在艰苦日子的洗礼中,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拥有更加成熟的心志,从而一步步走向富裕和成功。
《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不仅会七十二变,还能用金箍棒降妖除魔,甚至连玉帝老儿都不放在眼里,敢把天宫闹个天翻地覆,看起来他真的是要多牛有多牛。实际上,孙悟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就像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曾以为可以无所不能,到头来却总要经历一番磨难和苦痛。
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与其说是妖魔鬼怪作祟,不如说是上天的考验,只有经受住种种考验,通过不急不躁、自我完善和调整心境去解决问题,才能最终通过考验、取回“真经”。一路上,孙悟空开始慢慢省悟:我即使能耐再大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需要四处请救兵帮忙;唐僧再怎么不对,毕竟还是师傅,如果你不能说服他、只顾蛮干,就得忍受紧箍咒越收越紧的疼痛;对付高智商的妖怪,不能光靠抡棒子,还得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心中充满目标和希望,才能慢慢地接近目的地……想必许多人都是在经历各自的“八十一难”后,方才醍醐灌顶,读懂一切的吧。
高晋是北京一家著名报社的副主编,他说:“不要看我今天这么风光,想当年刚开始做实习记者时可是受尽侮辱。有一次主编看过稿子后不满意,把我臭骂一顿,把稿子扔了一地,我只好趴在地上,从女同事脚边把稿子捡起来;新闻部主任也常这样训我:‘咱这里是用人的地方,真想不明白你在学校里都学了什么东西,难道让我每天帮你修改那些文理不通的稿子吗!’……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那段‘窝囊’经历,我还真达不到今天这个水平。”
人生活在社会中,注定会面临太多太多的难题:出身不如别人,生存很艰难;生活的圈子太小,办事处处费心;感情上受到挫折,爱情至今难寻……似乎处处都有绊脚石,令你头疼不已。
这时候,你要具备一种“蘑菇”心态,学会忍受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被安排到不受重视的部门”、“总是做一些琐碎的小事”、“遭遇上司的冷嘲热讽”、“偶尔还代人受过”等等。别人越是忽视你或自己越遭遇挫折,你越不要消沉。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好事,会消除你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无形中形成你的职业态度,使你认识到脚踏实地、用心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学到真本事。否则,一受到委屈,就叫嚷着“大不了不干了”,只能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也难逃“光荣离职”的命运。
对于生活、事业上的种种困难,你是沮丧失望下去?继续郁闷下去?长吁短叹下去?还是改变心境,熬过去?有句歌词唱得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风光的背后都是苦难和艰辛,好日子来之不易,它需要你不生气不抱怨,坚定不移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著名笑星赵本山在小品《我想有个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话很风趣,道理也很实在。
没有饥饿的经历,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种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可悲和可怕。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剔剔牙齿,没有别的需求,爱心和同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
没有品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过多的奉承让你形成发育不全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每天,我们都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和不如意。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吃一番苦,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切地领悟人生;吃一番苦,可以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吃一番苦,可以使我们更具坚韧的品格和精神;吃一番苦,可以使我们对生活多一份感情,对他人多一份爱心,对弱者多一份怜悯。那么,从现在起,改变我们的心境,不生气、不抱怨地生活。
在台湾的一个博物馆,有这样一个牌子,上面写了两句话。前面一句是:“本馆有摄像监视”,按照我们通常的逻辑,后面的一句话应该是类似“如有偷盗,罚款X元”这样的警示语言,但实际上后面的一句话是“请你随时保持微笑!”出乎意料之余仔细想想,这两句话让我们不由地赞叹这种从容而有风度、充满善意的忠告。
给他人一个小小的微笑,就能传达“祝你快乐”的信息。如果我们脸上随时面带微笑,那么周围的人就会投桃报李,就会有更多的笑容向我们绽放。当人们置身在这微笑的海洋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隔阂就会冰雪消融,就会感觉春风习习、暖意盎然,自然就不会做出那种顺手牵羊的行为了。
当你向别人微笑时,实际上就是以巧妙的方式告诉他,你喜欢他,你尊重他,这样就容易博得别人的尊重、喜爱与信任。人人多一点微笑,世界就会多一些安详、融洽、和谐与快乐。因此,英国诗人雪莱说:“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有一位叫珍妮的小姐去参加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招聘,她没有任何特殊关系,完全凭着自己的本领去争取。她被录用了,原因是:她的脸上总带着微笑。后来,那位人事经理微笑着对珍妮说:“我宁愿雇用一名有可爱笑容而没有念完中学的女孩,也不愿雇用一个摆着生硬面孔的管理学博士。小姐,你最大的资本就是你脸上的微笑。”
“一副微笑的面孔就是一封介绍信”,我们处世要做到心态平和,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才会自然地流露出真诚的笑容。真诚的微笑最能打动人,会使我们产生一种无形的亲和力与人格的魅力,甚至还能给我们带来巨额的财富。卡耐基就这样说过:“微笑不花费什么,但却永远价值连城。”
装潢富丽的科尼克亚购物中心即将开业了,让经理犯难的是,导购小姐工作装的款式迟迟没有定下来。他望着七家服装公司送来的竞标样品,尽管设计得各有特色,但还是感觉缺了点什么。为此他不得不打电话向他的老朋友——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丹诺·布鲁尔征求意见。这位83岁的老人听明白朋友的意思后,说:“穿什么制服并不重要,只要面带微笑就足够了。”凭借微笑的服务,科尼克亚成了巴黎最大的购物中心。
美国著名的“旅馆大王”希尔顿也是靠微笑发大财的。当初希尔顿投资5000美元开办了他的第一家旅馆,资产在数年后迅速增值到几千万美元。此时,希尔顿得意地向母亲讨教现在他该干什么,母亲告诉他:“你现在要去把握更有价值的东西,除了对顾客要诚实之外,还要有一种更行之有效的办法,一要简单,二要容易做到,三要不花钱,四要行之长久——那就是微笑。”于是希尔顿要求他的员工,不论如何辛苦,都必须对顾客保持微笑。“你今天对顾客微笑了没有!”是希尔顿的名言。他有个习惯,每天至少要与一家希尔顿旅馆的服务人员接触,在接触中他向各级人员问及最多的也是这句话。即使在美国经济萧条最严重的1930年,全美的旅馆倒闭了80%,希尔顿的旅馆也连年亏损,希尔顿仍要求每个员工:“无论旅馆本身遭遇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馆的阳光。”微笑不仅使希尔顿公司率先渡过难关,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公司发展到在世界五大洲拥有70余家旅馆,资产总值达数十亿美元。
人什么时候最美?就是在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的时候!微笑是一种含意深远的身体语言,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渠道。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令人尴尬的僵局,可以使别人从见到你的第一分钟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安全感、亲切感、愉快感。微笑就是如此富有魅力,如此招人喜爱。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往往是无法估量的。
玛丽小姐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盯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笑地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推销菜刀吧?”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的很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茶?”本来面带杀气的男人慢慢地变得腼腆起来,有点结巴地说:“哦,谢谢!”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下走了,在转身离去的时候,他说:“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
如果说这个故事无法考证真伪的话,那么《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的经历却是真实发生的,微笑把他从鬼门关中拉了回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安东尼参加西班牙内战,打击法西斯分子,后来陷入魔掌。在监狱里,看守监狱的警卫一脸凶相,态度极为恶劣。安东尼认为自己第二天绝对会被拖出去枪毙,于是陷入极度的惶恐与不安中。他翻遍口袋找到一支香烟,却找不到火柴。他鼓起勇气向警卫借火,警卫冷漠地将火递给了他。
那刻骨铭心的一瞬间,被安东尼那细腻的文笔记录了下来:“当他帮我点火时,他的眼光无意中与我的相接触,这时我突然冲他微笑。我不知道自己为何有这般反应,在这一刹那,这抹微笑如同鲜花般打破了我们心灵之间的隔阂。受到我的感染,他的嘴角也不自觉地现出了笑意,虽然我知道他原无此意。他点完火后并没有立刻离开,两眼盯着我瞧,脸上仍带着微笑。我也以笑容回应,仿佛他是个朋友。他看着我的眼神也少了当初的那股凶气……”尔后,两人聊了起来,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担忧使安东尼的声音渐渐哽咽。后来,看守一言不发地打开狱门,悄悄带着安东尼从后面的小路逃走了……微笑,就这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是人类最美的表情。微笑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可以表达多种积极的含义:歉意、支持、赞赏、安慰、关怀……因此,我们最应当问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我微笑着吗?”
为什么要随时面带微笑?因为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放松身体。当你在生活中遇到身体的紧张状态时,在脸上漾出一个微笑,就能够化解自己的紧张。二是能够放松人的心理,放松人的情绪,放松紧张的思维。三是能够缓解痛苦、哀伤、忧愁、愤怒、难过、压抑等等不良情绪。四是能够使一直处于紧张、僵化状态的思维活跃起来,甚至激发出灵感。五就是能增加你的魅力,给你带来朋友,为你增加人生的机会,让你更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
现在的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已经笑不出来了,即使勉强笑一下,也是皮笑肉不笑,笑得比哭还难看。只有那些心态平常、与人为善的人,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发出真诚的微笑。因此,想要用自己的微笑感染他人,还是先将心态调整好吧。
庄子曾对他的弟子们说:“如果能顺着时令的变化而时进时退,顺应自然,主宰万物而不为外物役使。这样怎么会有祸患?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之道呀!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必有毁败,贤能会被谋算,而无能也会被欺侮。怎可偏执一端呢?你们记住,处世一定要顺应自然。”这段话揭示了老庄思想的主旨——“以我转物,顺应自然”。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据说有一人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搁在里头的”大千先生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他被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扰乱了心绪,变得患得患失。老子的《道德经》虽有5000多字,其实通篇的主旨也就四个字——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就是没事不找事,对金钱、名利、地位和美色这些东西“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三国末期,大将王浚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因为当年消灭蜀国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每次晋见皇帝,他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
这时候,王浚的一个亲戚范通提醒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王浚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当足下凯旋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这样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言!’这样,还会有谁议论你呢?”
后来,王浚就按范通说的那样做,谗言果然不止自息。王浚不仅没有获罪,而且还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奖赏。
“难得糊涂”四个字,出自清朝名士郑板桥之手,现在已经成为老百姓言传的一条生活哲学。郑板桥最初为人题字时,下面还附有一行小字作为解释,字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短短33个字,道尽了郑板桥在官场遭遇的苦辣辛酸。郑板桥很早就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却直到40多岁才考中进士,好不容易走上仕途,先后做了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他想为百姓办些实事,老百姓告状,他定是秉公办理,不管被告是平头百姓还是有势力的乡绅,只要真的犯了错,一律严惩不贷。这样伸张正义是没有错的,可是郑板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想扳倒那些在朝中根深蒂固的恶势力,其结果可想而知。后来山东遭灾,他不顾乡绅的反对,开仓放粮赈灾,终于被诬告不得已罢官回家,只能以卖画为生。
平心而论,郑板桥是个好官,却不是个聪明官。他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他明白得太晚,再抱怨也已经晚了,官都丢了,自身难保,以后哪还有什么机会给百姓办事呢?
《礼记》中有这么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也是做人要“难得糊涂”。这是个很形象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河水太清澈了,鱼就没有办法在其中藏身,因此很容易就让人捉走了,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也是一样,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谁都会犯错误,“至察”的意思就是容不下别人的半点过失,人要是这样,肯定就没有朋友了。所以做人,还是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一点好,不较真,不执著,自然也就无气可生。
对于做人糊涂一点点,庄子也有很深刻的理解,他在《庄子·应帝王》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
远古时候,南海帝王的名字叫儵,北海帝王的名字叫忽,中央帝王的名字叫浑沌。儵与忽出去巡视的时候,常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遇。那个时候的人是很友善的,可不像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那样国与国之间动不动就兵戎相见,国王到了邻国的土地上也不会被扣留做人质。中央大帝浑沌每次见到两个邻国帝王,都会盛情地款待他们。
儵与忽被招待得实在过意不去了,就私下商量着怎么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儵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人世间的很多好东西他都享受不到,我们帮他凿开七窍吧。”忽同意了,于是这两个人就每天帮浑沌凿开一窍,到第7天,浑沌终于有了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儵与忽正在高兴,却发现浑沌死了。
这个寓言很有意思,浑沌他是真的迷迷糊糊什么也不知道吗?绝对不是。两个邻国帝王来做客,他盛情招待,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糊涂呢?他没有七窍,可是心里什么都明白。他的两个朋友就不明白了,结果把浑沌害死了。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当时的著名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但贡禹没说这些问题,只给皇帝提了一条意见:“注意节俭,将宫中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汉元帝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实施了许多节俭措施,包括裁减宫女与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便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史学家司马光对贡禹的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他批评说:“谗佞专权是国家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贡禹对此一字不提,这算什么?如果贡禹不了解国家的问题,他算不上什么贤者,如果知而不言,罪过就更大了。”
对于这桩公案,实事求是地说,司马光太书生气与理想化了。古代的帝王虽然常常要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及其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如果大臣信心为真,老老实实地提了一大堆意见,早晚是会招来祸患的。所以,贡禹十分精明,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对那些重大的、棘手的问题,他选择了装糊涂。这样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一箭双雕。
糊涂的本义是指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然而,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是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抱怨自己貌似不公的待遇。从为人处世上看,糊涂一点点无疑是妥当处世的妙方,是明白做人的锦囊。不然怎么几千年以来,时不时就有人感叹“难得糊涂”或者“聪明难,糊涂更难”呢?
民国元老于右任老先生,一生饱经沧桑,却能淡泊宁静,荣辱自安。他的高寿养生之道,就是悬挂在客厅中的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人生数十年如一日,苦是一日,乐也是一日。一个乐观的人,可以把不如意的事看成是上天最美的恩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如意,何不“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多接受正面积极的信息呢?
生活中,很多事应当向好的方面看,好的情绪就会有好的导向,促成事情往好的结果发展。
古籍里记载过一个书生考科举的故事。这一年,有个书生已经是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临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都有些深意,第二天一早,书生马上去找会算命之人解梦。算命的人一听,连拍大腿说:“请恕我直言,客官您这次考试不去也罢。”书生忙问为什么,算命的人说:“您梦到在高墙上种菜,这不是白忙活吗?戴着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心爱的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着背,不是没戏吗?”
书生听后,心灰意冷,很沮丧地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再苦读三年,希望自己下次会有好运气。正当他打点行装的时候,客店老板走过来问他:“您是来赶考的士子吧,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今天就要回乡了?”
书生便将昨晚做的梦以及今天算命之人的解梦告诉了老板。老板听后,沉吟一阵,对书生说:“您这样想就错了,我倒觉得您这一次务必要留下来。”书生又问为什么,老板说:“我也学过解梦,让我给你解解看。墙上种菜不是高中(种)吗?戴着斗笠打雨伞不是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衣服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书生听后,精神振奋,信心大增地参加了考试,果然进士及第。成败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全在你以什么态度去看这件事。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失盗本来就是不幸的事了,如果因此生气、伤心或者埋怨,只能让烦恼雪上加霜。然而,罗斯福将这件事当作一件好事,并找出三条感恩的理由,这无疑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老天,太蓝;大海,太咸;人生,太难;工作,太烦。人生是很难,工作也的确有很多烦心之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找点乐趣,苦中作乐。换个角度说,很多的烦心事都是自己找的,一个人不让自己烦恼,别人很难让他烦恼,让他生气。
人的一生,活着的时间也就那么几万天,快乐过也是一天,郁闷过也是一天。因此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干工作、过日子,都要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好运来了淡然一笑,麻烦来了平静面对,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人这一辈子,不就是要过得快乐、不生气吗?
凡事不能不认真,又不能太认真。什么时候认真,什么时候不能太认真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人做事、做学问、干工作要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要认真。而对于那些无关大局的琐事,就不必太认真和自找麻烦,只有这样你才能排除心中的一切烦恼与杂念。
“二战”时,范·拉塞尔在美国好莱坞经营一家影业公司。拉塞尔手下有一名技术专家名叫皮特·里弗斯,此人的脾气非常暴躁,无论是谁只要一不小心说错了话,便会被他训斥一番,连老板拉塞尔也不例外。好在拉塞尔为人宽宏大量不和他计较,况且里弗斯只是为人很固执,但是很敬业,专业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有一天,为了一件工作上的事,里弗斯同技术小组的一名助手吵了起来,最后他甚至拍着桌子骂起来,拉塞尔前去劝阻也没有用。正在局面闹得无法收场之际,里弗斯的小女儿突然跟着母亲来到了工作室,女儿见到父亲暴怒的可怕模样,吓得当场大哭起来。里弗斯见状,急忙跑过去哄女儿开心,刚才的怒火转眼间烟消云散了。
拉塞尔看到这一情景,突然心头一亮:原来里弗斯的“死穴”是他的宝贝女儿啊,对谁都不服的罗弗斯只有面对女儿时才千依百顺。于是,拉塞尔打算从里弗斯的女儿身上做文章,设法使罗弗斯尽量改变脾气,和同事们搞好关系,为公司作出更大贡献。拉塞尔在离公司不远的地方给里弗斯租了一套房子,目的是让他和妻子、女儿能够生活在一起。罗弗斯对于公司的好意,心里感到十分过意不去,始终不肯接受。
拉塞尔笑着说:“搬不搬家,恐怕由不得你了,先去看看房子吧。”
“你这是什么意思?”里弗斯嘟囔起来,“难不成你还要强迫我住进去吗?”
“不是我强迫你,是你的女儿罗丝,她已经替你做主了。”
罗弗斯走进屋子,看到女儿已经把东西搬进来了,正冲他微笑,这样一来罗弗斯就无话可说了。拉塞尔趁机语重心长地对里弗斯说:“皮特,作为你的朋友,我可要劝劝你了,为了罗丝你的脾气应该改改了。我知道你每次发完脾气后自己都很愧疚,如果每次与别人发火之前,你都把对方想象成你的女儿,那样气不就自然消了吗?”
里弗斯沉思了半天,对拉塞尔说:“你说得对,我真的应该改改脾气了!”
于是,里弗斯听从了拉塞尔的安排,搬进了新居,他非常感激拉塞尔的关照。他按照拉塞尔的建议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很少在公司里发脾气了,他专心带领自己的科研小组,为公司陆续开发出了一批新产品,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如果不是遇到拉塞尔这样的好老板用心点拨,里弗斯恐怕依然会我行我素,其结果注定是成为公司里“最不受欢迎的面孔”。人活着不能自己给自己添堵,即使不为了自己,哪怕是为自己的家人,也应该像里弗斯一样调整情绪,不必事事吹毛求疵,不必事事大动肝火。
金钱、地位、房子、车子……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给现代人带来了太多的压力、太多的痛苦。人生若看不破“名利”二字,就会束缚了人的本性,让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境,就是要以不生气的姿态为人处世:不必为得到的沾沾自喜,也不必为失意而烦恼丛生,学会淡泊、知足常乐,用一颗不生气、不计较的心去平常生活,活得踏踏实实、快快乐乐。
从前有条蟒蛇精违犯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一条小蛇蜷缩于尘土中。刚好遇到寿州一个穷秀才梅生郊游途中发现了它,救了小蛇一命。
有一天,梅生在大街上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因此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进京做官。梅生暗自叹息,可惜我没有灵丹妙药,不然就一步登天了。刚回到家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并对梅生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要报答你。当今皇天太后病重,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用它就能治好太后的病。”
随后,梅生进京果然治好了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并放假三月让他回乡祭祖。一路上耀武扬威之余,梅生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于是梅生再次找到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贪心不足之辈,但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谁知梅生贪婪过头,竟然想要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就一口吞下了梅生这个宰相。
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来。由于相传有误,到了今天,“人心不足蛇吞相”变成了人人皆知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过,这样能更直观地表达这句话的意思:人的贪欲过大,就好比蛇想把一头大象吞掉。
一个人有欲望,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可以是理想、愿望、目标,成为人奋斗的动力、成功的源泉。但“世上莫如人欲险”,欲望也可能是负担、累赘、陷阱。当一个人的贪婪过度、欲壑难填,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争的时候,欲望带给他的就不是满足和成就而是灾难了。
三国时期,钟会、邓艾以两路大军攻灭西蜀,而钟会心生反意,想要据险自守,像刘备一样称帝,进而兵临长安灭魏,再起兵灭吴,将天下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钟会担心邓艾与自己为敌。怎么办呢?钟会想到告伪状的方法,几次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心存反意。司马昭毕竟是谋略场的老手,他虽然担心邓艾逆反,对钟会却也有疑惧之意。接到钟会的密报,他对钟会的真正用意就了如指掌了。于是,他写信告诉钟会说:“邓艾有可能据兵自守,所以我派贾充领兵一万入斜谷,前去援助你。我自己领兵十万在长安,随时准备接应。”司马昭另派新兵之意当然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钟会也不是呆子,他看了司马昭的信就知道司马昭已经对自己起了疑心,便仓促行事,拥兵而反,最后被杀了。
钟会本想告假状陷害邓艾,使自己阴谋得逞,不想被司马昭察觉而自取灭亡。一个人的欲望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控制欲望。当火势达到一定程度时,物就会枯焦,当一个人的欲望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粉身碎骨,所以必须用理智来控制自己过多的欲望,使自己健康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鲁国的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鱼,他的宰相府一进门有一个400平方米的鱼池,里面养了不少鱼。每当闲暇无事,公仪休就会站在池边静观鱼戏,看到高兴处,自顾拍手抚掌,脚下踏出节拍,嘴中低声哼唱,好不悠闲自在。虽然公仪休爱鱼成癖,但好多人给他送鱼,却都被公仪休婉言拒绝了。送鱼者拎者着鱼来又拎着鱼走,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喜欢鱼。
有一次,一个下人忍不住问宰相:“大人素来爱鱼,可为何别人送鱼,大人却一概不收呢?”公仪休笑着说:“正因为喜欢鱼,所以更不能接受别人的馈赠,我现在身居宰相之位,有人送鱼,一旦我轻易地接受了,便很可能令别人不服,在背后骂我受贿。而拿了人家的东西又要受人牵制,万一因此触犯刑律,必将难逃丢官的厄运,甚至会有性命之忧。再者,我喜欢鱼现在还有钱去买,若果真因此失去官位,纵是爱鱼如命怕也不会有人送鱼了,也更不会有钱去买。那样,岂不更可悲。现在,虽然我拒绝了,却没有免官丢命之虞,又可以自由地买我喜欢的鱼。这样不是更好吗?”一席话让众人顿时心生敬意。
公仪休的可贵之处不是因为他没有欲望,而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人有七情六欲,谁能没有欲望?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欲望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做人的学问其实就是如何驾驭欲望这匹烈马。“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如果人驾驭不了自己的欲望,就会一步步走向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