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理解不折腾:不折腾蕴含人生大智慧

《千字文》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79733775414,7337945164826037310,7330853713793272894,7312290352331754508,7077852275011488799,7337856925251406910,7316123653177871410,7332338973596994622,7302363861645003791,7337856923452066878,7316427751534103579,73126405436143073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5,"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0},"quote_content":"《千家诗》reference_book_ids":[7316378935904701474,7320447540124453925,7077852080127347742,7229533188526181387,7255253493559069751,7316427751110478900,7322272965020617790,7298954038274427913,7077852045457230885,7332330066132618302,7291883549253176320,70778522749989058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0,"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唐诗三百首》reference_book_ids":[7220723699672943649,7291888575300242447,6983297361569123359,7340854275607645246,7308941687730998307,7291888575736450102,7311601630305061914,7155410163657083911,7340847781579344958,7229539968119475233,7316434600660569126,7340147579667106878,7294566443310386213,7314157708985240602,7340147668150144062,6838953725235563527,7316378897342270515,7152080951034530829,6988533058450230308,7298977759076813860,7340833511965740094,7267108884853034042,7316094663956368447,7329735883907681342,7340846955163077694,6959122730671148062,7078184603462143012,7340844709515906110,7255253493642955788,7298977769839397938,7308941687861021735,73089416877939128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2,"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6},"quote_content":"《声律启蒙》reference_book_ids":[7133143640762747934,6872955005444295693,7320440452597943346,7322279738821577790,7316431501858442274,7267090238365764665,7294566442962258944,7317891699655576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8},"quote_content":"《百家姓》reference_book_ids":[7332309591255960638,7315417161135033356,7338287009930169406,7338296234190326846,7337189939240520766,7298291904951635006,7316428546384071720,7311623165728263202,7330852625484631102,7311269975581297726,7338366574732004414,7338296255447043134,73127464183581932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三字经》reference_book_ids":[7316123652976544803,7337606792840498238,7316413818240781374,7294566470820826139,7322272930329529406,7337563341348408382,7337563347702795326,7078185405949938695,7311613343377132571,7337563343420394558,731612467768276074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能力,顺应形势的发展,时时把握住自己不走错路,那么,我们的人生也是很精彩的。尽管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只要我们过得踏实,虽然不完美,但它有自己的意义,一种只有亲身体会才能说出的意义。

一个人生活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自己,庸俗的人总是没事找事,徒增烦恼。

人的一生只有百年左右,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对于那些顺应时代发展、努力工作、过好生命中每一天的人来说,一百年显得很短;而对于那些没有生活目标、没事找事、过了今天不知明天怎样的人来说,一百年又显得很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有价值,因此,我们就应该学习前一种人,精心过好每一天,而不要像后一种人那样碌碌无为、没事瞎折腾。

《新唐书·陆象先传》中有一句名言:“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也就是说,一个人生活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自己,庸俗的人总是没事找事,徒增烦恼。

《列子·天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满脸忧愁的神色。他的一个朋友为他担忧,关切地问:“你有什么忧愁的事吗?”这个人叹了口气说:“唉!我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会突然陷下去,我的身体到哪里去躲藏呢?”

他的朋友就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伸展身体、俯仰、呼吸,每时每刻都在天中活动,你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这个人又说:“这天如果真的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那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吗?”

他的朋友又劝导说:“日月星辰,只是那一团气体中有光耀的一部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的。”

这个人又追问:“那么,地陷了,人又怎么办呢?”

他的朋友又说:“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它塞满了四面八方所有空虚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跨步、跳跃,每时每 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这个人听后,放心下来,从此就过上了开心快乐的日子。

聪明的读者都知道这个故事叫做“杞人忧天”, 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讽刺了那些毫无根据地担心、自欺欺人的人。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杞人太蠢了,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地陷下去呢?但是,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人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李先生是一个事业单位的科员,因为性格有点内向,为人古板,所以与周围的人相处得不是很融洽。每天除了上班外,他都很少出门。

有一天,李先生的一个亲戚来看望他,发现李先生愁眉不展,于是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李先生说单位要组织员工出去旅游,他正为这事犯愁呢。

亲戚很是纳闷,说:“出去旅游是一件多开心的事啊,你有什么可愁的?”

李先生说:“虽说旅游是开心的事,可是,单位要我们乘坐飞机去啊!你不知道,现在飞机经常出事,前几天巴西飞往法国的一架飞机遭遇空难,全机没有一个人生还。今天看新闻,又有伊朗一架客机坠毁,168人全部遇难。飞机这么容易出事,我哪还敢坐啊?说不定这样的事会落到我头上。”

亲戚说:“如果怕飞机出事,你可以坐火车去啊,现在的火车速度也很快,而且安全。”

李先生说:“火车也不安全,不是经常出现脱轨、相撞的事故吗?有的地方还有偷窃、抢劫的事情发生。”

亲戚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看你以后就别出门了,天天窝在你的小屋里最安全!”

李先生说:“那不行,我现在想好了,明天我就自己开车去。”

不可否认,事故总是有的,但若因此就害怕、担心,那我们就没法生存下去。一个整天想着“如果……”的人,注定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是一个失败的人。因此,要想自己过得舒服,首先我们就不要在思想上瞎折腾,不要想一些没用的事,更不要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静静的长河,舒缓安静是它的主调。不要总是期望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或美丽夺目的浪花,只要我们不瞎搅和乱折腾,生命长河就会日夜不息地奔涌向前。

平淡是生命的主体,也是生活的主体。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终生将作为平常之人,拥有平淡无奇的生命;就绝大多数职业来说,永远都会是只做平常之事,拥有平淡无奇的记录。即使是灿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波澜壮阔的英雄之势,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也只在很少的时候出现,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社会的脚步也只是悄无声息地移动,犹如一条平淡无奇的河流。因此,人们对于平淡生活和平凡人生的蔑视甚至否定,只会使人陷入一种无所作为的“怪圈”,从而使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情趣受到影响。

既然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平凡朴实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以一种极为珍惜的态度,去平平淡淡地生活。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平淡无奇的深处也蛰伏着惊人的美丽: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流、提篮买菜时听到的吆喝声、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都是值得回味的美好乐章;天上洁白的流云、路边盛开的花朵、孩子们嬉闹的场面……都是令我们顾盼不舍的风景。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正确地把握自己,关键在于“顺势而为”,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要具有顺势而动的智慧。达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未形”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不经意之中,往往出现没有预料到的偶然的情况,让我们在一时之间,难以权衡利益的得失。功名富贵对人的诱惑确实很大,许多人为之飞蛾扑火,费尽心思,用尽机关,但也未必能得三分天地。

1915年11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国民代表大会终于通过以“君主立宪”为国体的决议。此后,袁世凯的心腹们又强迫各地代表在统一拟定的推戴书上签了名。

袁世凯见到推戴书后,心中窃喜,表面上却一再假意推让,一直到第二天,才发表公告,表示“遵从民意,勉为其难”,只好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此后,袁世凯大封爵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确定以“洪宪”为年号,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当上皇帝后,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谴责,被搞得焦头烂额;各地的反袁护国战争风起云涌,袁世凯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对此他深感绝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反对的怒潮中,忧惧而死。屈指算来,他总共只做了83天的洪宪皇帝。

袁世凯窃取了总统宝座之后,私欲更加膨胀,竟然逆历史潮流妄想做皇帝,最终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导致最终忧惧而死。

因此,我们为人处世时要认清形势,顺应潮流,不要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在人生的风雨中做到安步徐行,从容泰然,对任何变化等闲视之,做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超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深明大义,也不奢望与自己共事的同事都是善男信女,顺势而为,不必强求,不必牵强。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该走时,就得走;该留时,须留下。

不折腾,关键的是指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明察自己的性格、智慧、判断和情感。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镜子可以用来照脸,但是,唯一可以用来观察自己的精神的是明智的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是什么,究竟有多大的能力。一切要量力而行,不要强迫自己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情,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

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难免就会自高自大,没事找事。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傻事,其下场当然是惨败。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连忙派廉颇率领20多万大军去救上党。王龁攻了几次城都被廉颇打退,而且廉颇还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后来,秦国就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谣言,也认为廉颇只守不攻迟早会投降,于是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而他只是能做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赵括领兵20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40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如果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那边秦国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2万5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5 000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40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40万赵军,就在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典故,赵括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居然会大言不惭地说把秦军杀个片甲不留,结果自己却成了身死误国的历史笑话。

因此,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这样才不会走错路,陷入进退两地的境地。

另外,不折腾还要求我们找准人生的方向,时时把握自己。

长久以来,我们的思维都进入了误区,总觉得执著是好的,坚持是好的,百折不挠是最好的。要想达到目的,这是最有力的“捷径”:只要执著、坚持、百折不挠,就一定能成功。但实际上哪有这回事呢?如果方向错了,坚持只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一次作协会上,一个作家结识了一位文友,她花白的头发,皱纹纵横。她告诉这个作家,自己从十几岁走上文学之路,到现在“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呢”!而且这好几十年的工夫,攒了满满两大箱子的手稿,大部分纸页都发了黄,就等着有一天能够声名远扬,以往的这些东西就可以全部拿去发表。

这个文友一边说,一边拿出厚厚一摞文章让作家看。作家看后直摇头:文笔嫩,主题老,用写报告的手法写小说,用歌颂太阳的口吻写散文,居然像这样写了一辈子。

作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的精神我很敬佩,可是,你的做法却是错的。”爱一个人,爱一件事,爱一项事业,爱到全情投入,那是很好的事,可是一定要有一丝丝的理智用来衡量值不值得。虽说“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毕竟不是随便哪个凡人都能出将入相的。不要再折腾下去了,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吧!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毁在了过分的执著上面。所谓“百折不挠”,那是有前提的。不用说方向错误一定会南辕北辙,就算方向正确,一路向着顶峰狂奔而去,能不能攀上顶峰不说,那份不肯左右枉顾的劲,也会屏蔽掉沿途许多大好风光。

有时候明知差得很多,仍会受所谓“百折不挠”的蛊惑,拼命往前跑,心里想着就算到不了顶,也是挺悲壮的,为了这份悲壮,累死也值得。

真值得吗?还是在害怕?怕中途放弃会被人笑;怕半路转身自己会悔。怕来怕去,如骑疯虎,下不来了。做人总要明智些,适当地示弱、认输、放弃,并没有什么不好。即使跌倒了,也要立刻爬起来,拍拍土,步向另一个方向。这样既尊重了生命,又善待了生活。

很多人在年轻时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这一生不能虚度,一定要做出像样的成绩。认为自己无论做哪一行,都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如果当兵,就应该是将军;如果当科学家,就应该和爱因斯坦齐名;如果当作家,就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总之,自己应该是天才,应该受到万人景仰。

的确,有一部分人成为了令人景仰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寥若晨星,而大部分人不过是个小人物。当我们发现了这一点后,也许我们会一时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我们的心会很痛,痛的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机会的确很多,但与人的数量相比仍然少得可怜,芸芸众生中最后胜出的肯定只是一小部分,90%的人,注定要做平凡的小人物。

接受了这个有点“残酷”的现实后,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小人物也不错。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能力,顺应形势的发展,时时把握住自己,让自己尽量不走错路,那么,我们的人生也是很精彩的。尽管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我们过得踏实,虽然不完美,但它有自己的意义,一种只有亲身体会才能说出的来意义。

“不折腾”只有区区三个字,看起来非常简单,然而,能够正确地理解它所蕴含的道理却不是容易的事。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轰轰烈烈地活一回就会白来世上一遭。而“不折腾”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原则,它与胆小怕事、满足现状、裹足不前等是同义语,“不折腾”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人生。

事实上,抱有这种信念的人根本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折腾”, 不折腾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为人低调;不折腾不是满足现状而是隐忍后发;不折腾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厚积薄发。

你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看过那被尊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吗?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 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陶俑。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得益于它的低调。首先,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启示:一个人的一生要面对很多困难与挫折,只有放低姿态,低调处世,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才能承受人生中出现的各种苦难。

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我们都是凡人,与富兰克林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应时时刻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

民间有句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高高抬起。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接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是人能立世的根基。

“卧薪尝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领大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不听大夫文种和范蠡“宜守不战”的劝告,带兵迎战,结果大败,他只带了5 000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没有办法,勾践只得求和。

吴国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去吴国。

夫差将勾践押回吴国都城后,将他们夫妇软禁于一间石室之中,让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勾践整天蓬头垢面地干活,没有丝毫怨言,似乎忘记了屈辱,已甘心为奴。夫差还经常派人去察访。察访的人向他报告说,勾践夫妇生活非常艰辛,但干活却很勤快,从不偷懒,并没有看到不轨的举动。

夫差出门时,还让勾践为他牵马,来到大街时,侍从还高声大喊:“快来看呀,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是越王勾践,他现在已经沦落为大王的马夫了。”于是街人纷纷上前对勾践又是推搡又是打骂。尽管勾践受尽了羞辱,但并没有异常的行为,似乎已麻木不仁。

更出格的是,一次,夫差受了风寒,在宫中养病。勾践知道后,带着焦急的神情前来探望。当他进门时,夫差正在大便。勾践走到跟前,观察了一下粪便的颜色,再探出头去闻粪便,最后竟蘸了粪便放在嘴里尝一下,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粪便是黑色的,闻了以后有奇臭,尝了以后却带了一丝苦味,说明肚中的毒物已经经过粪便排出,毒物既出,大王的病已无大碍。恭喜大王!”

由此,夫差认为勾践已经胸无大志,对他的管束也逐渐松懈,后来就放勾践夫妇回国了。

回国以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趁吴王夫差出兵与中原大国争霸之时,攻打吴国,并一举灭了吴国。

吴越之战,勾践被夫差俘虏。如果勾践是一般人,他的想法应该是找机会逃脱,回国后再组织力量找夫差报仇。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夫差会提高警惕,全面防备越国,那样,越国根本没有打赢吴国的把握。

而勾践不是一般人,他低下头,不折腾,不惹事,乖乖地做他的俘虏。等夫差放他回国后,他就发愤图强,不仅打败了吴国,而且一度称霸诸侯。

张爱玲有一句坦率得近乎“无耻”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她说这句话时是因为她始终做着她的富贵梦,端着贵族架子,四体不勤,谋生无着,无奈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是,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却对这句话顶礼膜拜,为了“早出名”、“快出名”、“赚大钱”,不断地折腾。今天看到网上赚钱稳当,马上到网上开店;明天看到炒股赚钱快,立刻跑去买股票。这些人在做出行动之前,并没仔细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干这一行,也没有考察一下这些行业的行情,只是盲目地跟风,可想而知,这样瞎折腾的后果是即浪费了时间,也损失了金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人认为,不折腾的处世原则太消极,有裹足不前的嫌疑。其实,不折腾不是裹足不前而是厚积薄发。厚积:指默默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静静地、慢慢地放出。形容只有通过长期的量变过程积蓄力量打好基础,建立完善的稳固的实力从而得到质的突破,稳步向前,不露破绽。厚积薄发多指谦虚做人,谨慎做事。

南怀谨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圣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仿佛一颗颗光华闪耀的珍珠,滴水藏慧。如能深入领悟,自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他之所以站到这样的高度,就是源于“厚积薄发”这四个字。

南先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

古代私塾,不追求讲解得精深透彻,也不讲求教学的花样,反而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那时选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等韵文或诗词,每个汉字都是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童在大量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知了文字的音、形、义,无须独立识字。经口诵心维的训练,一两年时间就可以认识大量的汉字,而且背熟之后会终生难忘。

如此可见,旧时私塾那种做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都体现为“积累”: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以期达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

也许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让人难以一门心思地专心做事。但是,成功从不属于那些浮躁、不去认真学习思考以及做事的人。所以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就要抓好每一天的时间,少空想、少蛮干,多去学习、去思考。

李大钊曾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这句话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这也是“不折腾”的精髓,所以,当别人弯腰捡钱的时候,自己不妨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