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站队

黄子澄很是赏识的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道:“大坤贤弟,这你还真的说对了。其实削藩一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其实削不削藩,都只在陛下的点头和摇头之间罢了。毕竟藩王是陛下设立的,若陛下真的想要削藩的话,只需要点点头,谁能阻拦?”

说到这里,黄子澄微微的苦笑了一下:“但很可惜的是,上一次老夫向陛下建议削藩,我便已经看出了陛下的意思。他···并不想削藩。”

解缙哦了一声,又问道:“那既然是这样的话,难道陛下就看不出藩王的弊害?”

解缙也不是傻子,自从朱元璋设立藩王之后,其实这件事就一直是有利有害的。像一些藩王,他们就愿意当一个闲散王爷,每天在自己的驻地中吃吃喝喝,好不自在。至于谁是大明的主宰,他们才不会在意呢。

这种毫无威胁的藩王,谁也不会拿他们当隐患。

但是,像燕王,宁王这种镇守边疆,手中握有实际兵权,就另说了。

兵权自古都是皇帝为之警惕的,那一届的皇帝不是将兵权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中?朱元璋当然也是如此啦。只是他做的特殊一点,他是将兵权放给了自己的孩子,由他们替自己掌管兵权。

但是,这也是隐患的开始。

或许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孩子拿着兵权会比外人拿着兵权要安全的多,但是另一方面,能够带兵打仗的,哪一个不是野心勃勃的好战分子?或许有的只有野心没有实力,但若是摊上朱棣这种又有野心,又有机遇的,那就不好说了啊。

毕竟谁都不想别人骑在自己的头上,谁都想当那真正的天命之子。凭什么你朱允文能当皇帝,我就不能当?

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自己手上有那么点力量,说不定真的会上演一出骨肉相残的戏码。

朱元璋难道就看不出这个问题吗?他自然是看的出来,但这件事就如同林青说的那样,朱元璋或许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他对于长子的喜爱,远远凌驾于别的孩子,所以,当朱允文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长子去世之后,朱元璋就将这份爱转嫁到了朱允文身上。

这也间接的造成了,他对于其他孩子的忽视。

像朱棣,其实他也不愿意造反,与其说他想当皇帝,不如说只是想在朱元璋面前证明自己罢了。就像是一个有逆反心态的孩子,想要在自己父亲面前做出一点惊天动地的大事。

···

黄子澄摆了摆手,摇头叹道:“陛下当然看的出来。但是,不管谁最后夺得了天下,最后这天下还不是老朱家的。所以,陛下其实对于这件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我们不一样啊···”

若是林青在这里的话,肯定会震惊,我擦,黄子澄这家伙不错嘛,竟然和小爷想到一块去了。

只见黄子澄这番话说完以后,解缙和齐泰都纷纷沉默下来,唯独方孝孺淡然依旧。

这天下,只能是朱允文,也必须是朱允文的,因为他们已经打上了朱允文的标签,若皇帝换了任何一个人,他们都逃不过死一字。

而且,大明这个年代的文官还是很有骨气的,不是说看谁胜面大就会投靠谁。就算是齐泰这样的墙头草,也绝对不可能去投靠朱棣。

一个是文人的傲骨作祟,另一个,就是害怕事后卸磨杀驴。

“可是看皇太孙处理燕王的结果,好似他也并不想支持削藩啊。”

齐泰沉默了一会后,轻声说道。

“不,你错了。”

黄子澄沉声道:“不是皇太孙不支持,是时机未到。”

“太孙殿下一个是太过善良,不愿骨肉相残,所以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削藩。另一个,则是就算他支持削藩,陛下那里也不会同意。最起码现在不行···”

“所以,当务之急,并不是一定要请求皇太孙殿下支持削藩,而是将这个念头牢牢的印刻在他的心中。让他坚信削藩一事绝对没错,这样等他登基以后,才能更好的实施这个决定。”

齐泰听到黄子澄的话,忽然愣了片刻,惊声叫了一声,捂住自己的嘴巴,难以置信的问道:“子澄兄,你刚才说什么?皇太孙殿下登基?不对吧?时间应该还早吧?”

黄子澄听到齐泰的话,忽然迟疑了一下,深深的叹了口气,挥手将四周的侍女赶走,面露悲痛之色,说道:“不早了,尚礼兄。前几日我进宫面圣,结果发现,陛下的神色比数日前更加难看,没说两句话就重重咳嗽几声,我偶然瞧见,陛下咳嗽中还带着血迹···看样子,是大限快到了啊···”